中医翻译能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7 中医翻译标准简要评析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外翻译学者对于中医翻译的标准与原则的观点,纵观以上中外中医翻译学者对于中医翻译标准的讨论,分歧其实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中医翻译到底宜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大多数学者认为宜采用异化的策略,保留中医学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术语体系,比如文树德与魏迺杰;也有部分学者采用目标语读者易于理解的归化策略,比如威斯和王吉民(兰凤利,2008b)。

(2)中医术语翻译是西医化还是采用中医特色术语体系?部分国内中医翻译学者倾向于西医化的翻译方法,而大多数国外专家则坚持采用中医特色术语体系,避免使用西医学术语表达中医学独特的概念。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要实现中医药“走出去”战略,中医翻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医翻译中,无论是术语层面,还是语篇层面都需要跨越文化的鸿沟,解决其不可译性,使中医翻译译本具有较大的可读性。这需要我们中医翻译者在信息的准确性和文本的可读性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一味强调信息准确,忽视译文的可读性,把自己的美学价值、文化体系强加给译入语读者,就不免会出现自己觉得美不胜收、别人不为所动的窘境,生硬的强加,非但吸引不了译入语读者,只会让人敬而远之,导致文化自我边缘化(孙艺风,2012:23)。同时,一味强调可读性,在翻译中把中医药原有信息和文化耗散过多,甚至用西医概念来翻译和解释中医,这就会使得译文不可靠、不忠实,这样必然会对中医独特的哲学性和系统性大打折扣,造成信息和文化的流失。杨雪莲(2010:165)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翻译活动应该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即信息的信和效,即在保证信息准确、忠实的前提下,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具体到中医翻译而言,在术语层面上应该以异化的翻译方法为主,以保留中医独特的体系和文化特征,而在语篇层面,则应该采用归化的策略,使得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