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鲶鱼 沙丁鱼和渔夫
鲶鱼、沙丁鱼和渔夫的故事是一个矛盾,是一种制衡,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制衡保证了目标的实现。
渔夫的秘密
在挪威,很多的渔民远航去海上捕鱼,靠渔业为生。有一种鱼叫沙丁鱼,沙丁鱼死了以后就不值钱,如果是活的就能够卖到好价钱。但由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所以往往在没有到岸的时候就冻死了,为此渔民很是苦恼。很多的渔民都在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带回家,想了很多办法,却没有一个办法能够确保沙丁鱼活着。于是渔民们开始习惯了低价卖死沙丁鱼的生活。
然而和这些渔民形成对比的是,有一条船的渔夫始终能够卖出活的沙丁鱼。他每次都获利颇丰,这种状况让其他渔民很是不解。有人认为是这个渔民没有跑到更远的海域去捕鱼,结果发现这个渔夫和自己一样在远海捕鱼回来。有人认为渔夫用木炭去暖了船身,但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用木炭的代价还远远大于沙丁鱼的能带来的利益。况且都是木质船身,如果用木炭来烧火取暖的话,很容易将船烧着的。
渔民们对这个渔夫所采用的方法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一个渔民舍得撕下脸皮去向渔夫请教,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他们有这样好的办法保持鱼的新鲜,他们也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
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很久,那个渔夫始终能够取得十分高的收益,而渔民们只能低价卖死沙丁鱼。过了很久,那个渔夫去世了。这个时候渔民们都迫不及待地去打开渔夫的船舱,发现船舱里空荡荡的,只有一条硕大的鲶鱼在里面活蹦乱跳着。
渔民中的聪明者立刻明白了渔夫能保持沙丁鱼活着的诀窍,于是纷纷效仿起来。最后挪威的渔民都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回岸上,当然也有小部分沙丁鱼死在了归途中。
鲶鱼的命运
鲶鱼究竟在渔夫的船舱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的最终命运又如何?
在渔夫的船舱中,有着刚打起来的活沙丁鱼,这些活沙丁鱼被捞上岸丢进船舱以后,开始对环境还不大适应,有一些躁动。然而很快沙丁鱼就适应了环境,因为它的性格属于安静的那种,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这些沙丁鱼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规定了各自在船舱内活动的空间,然后就在自己的活动空间内静静地待着,一刻也不想动。天气很冷,水面很快就凝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沙丁鱼虽然觉得冷,但是仍然不想动。似乎在他们的意识中,有着这样一个玩笑常识:你以为我一动,天气就不冷了吗?
沙丁鱼觉得冷得难受,但仍然还想维持现状,它不愿意再动,如果冻死了,也就这样吧!就在这个时候,一条大鲶鱼被扔进了船舱。大鲶鱼看到船舱里满满地都是沙丁鱼,自己连一点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于是就四处乱窜,希望能够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沙丁鱼被鲶鱼的这种行为弄得有点烦,但是对这个大家伙有点无可奈何,于是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着,它游过来了,自己就让让闪闪。大鲶鱼很是得意,于是游得更欢,很快船舱里的格局被打乱了,沙丁鱼得不到一丝的安宁。在这个时候生存的本性促使沙丁鱼到处活动,以希望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待着。然而整个船舱没有一个地方安静。这样折腾了很久,沙丁鱼拼命地寻找着一个能安身立命,稳定的地方。终于,船舱打开了,沙丁鱼被捞了上来,很多沙丁鱼都庆幸自己居然活着到了岸,因为他们的族类基本上都死在了归途中。当然还是有少量的沙丁鱼被折腾死,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它们的身体素质本来就很差。
在这个时候只有鲶鱼孤苦伶仃地留在船舱里,它还是那么活跃,因为这是它的本性。它也期待着下一次工作的到来,它确实喜欢这份工作。
鲶鱼:到来决非善意
有人问鲶鱼为什么要这么折腾,鲶鱼说它的本性就是这样。别人又问为什么本性会是这样,鲶鱼回答说这个问题它还真不知道,本性的东西很难说出个头头道道来,如果能说出,那就不叫本性了。别人又问:你来这是为了帮渔夫的忙吗?鲶鱼说不是,它来这是为了寻找生存空间,至于帮渔夫的忙则根本没有想过,也没有想过可以促使这些沙丁鱼活动起来,避免被冻死。
鲶鱼进入船舱绝非善意,它生性好动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但是正是这种好动的生性促使了沙丁鱼们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拼命起来。而正是这种拼命保证了沙丁鱼处在不断的运动中,最后能够平安到达岸上。
鲶鱼有自己的生存目的和生存方式,它没有必要为了保证沙丁鱼的生存空间而自我牺牲,它没有必要做老好人,没有必要委屈自己来成全大家。最后的结果是鲶鱼主观为自己,但客观上却帮助了沙丁鱼,保证了沙丁鱼的活力。
鲶鱼说没有必要对它有太多的表扬,它的出现只是因为它被需要着,它也没有想过要来当什么好人,它好动的本性客观上挽救了整个船舱的沙丁鱼,这只是客观的结果,而不是它的主观愿望。它的主观愿望是将沙丁鱼所有的生存空间都据为己有,它和这些安静的沙丁鱼待在一起很不舒服。
沙丁鱼:为什么我不欢迎
沙丁鱼说:“喜欢安静是我们的本性,我们被扔进了船舱,我们就等待着命运的安排。我们只要最初将各自的生存空间分割清楚,以后就不会作改变,因为任何改变都有违我们安静的天性。”
“至于鲶鱼,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来,但是这个大家伙一进来的时候确实让我们大吃一惊,显然我们已经将所有的生存空间都分割殆尽,没有给它留下任何一点空间。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它会来,我们只是考虑到自己还可以安稳地过下去,那么就这样安静地过下去吧!其他的我们也不想考虑。至于长远的打算,我们也不知道。听说我们的族类没有到岸就已经冻死了,我们有这个心理准备。我们的心理准备就是安静地等着这一天。”
“然而这个家伙到来以后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就四处流窜,希望我们能够腾出空间给它,我们当然是不愿意的。然而这个家伙不屈不挠,拼命地寻找空间。最后我们被它这种行为弄得很烦,于是商量以后给了它一个空间。本以为这样它可以安静地待着,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伙得了这个空间后还是那么好动,仍然是四处乱窜。其实这个家伙自己心里也应该清楚,无论它如何乱窜,它所需要的空间都是固定大小,只比它身体大不了多少。它却当作不知道,还是那么热烈和好动,最后我们中的少部分身体较差的被它折腾死了,我们对它自然是恨之入骨,然而却无可奈何,因为它太庞大和富有进攻性了。如果它比我们小,我们一定群起杀了它。我们被折腾了很久,只等到船舱打开,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能活着到岸。再回头看看那条鲶鱼,它这个时候还是那么好动,还是四处流窜,但已经不那么可恶了。”
渔夫:为什么必须引进鲶鱼
“作为一个渔夫,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活的沙丁鱼可以卖出好的价钱,一次卖出的价钱顶得上几次出海的收获。于是如何保证沙丁鱼的活着成了我思考的基点。沙丁鱼最大的弱点就在于生性安静,不喜欢动,然而天冷的时候,不喜欢动的沙丁鱼免不了被冻死。以往捕鱼中死在归途的沙丁鱼大多数就是被冻死的。我想了很多办法,想促使沙丁鱼动起来,或者使船舱的水暖起来,然而很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办法管用。直到我看到了一条大鲶鱼。”
“这个家伙的天性和沙丁鱼刚好相反,它生性好动,喜欢四处乱窜。我想也许它可以保证沙丁鱼动起来。于是我尝试着把大鲶鱼丢进船舱,第一回捕鱼归来居然发现有大多数沙丁鱼还活着,只有少数被折腾死了。这种现象让我大喜。于是在市场上我的鱼最受欢迎,因为它们是活的。其他的渔民都看着我,我知道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我的沙丁鱼居然能够活着达到岸上,可他们谁都不愿意过来问。这样我也就不便说了。我不习惯做好人,我知道没有任何缘由和企图地做好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猜忌。”
“我选择的大鲶鱼一定要够大,一定要让沙丁鱼们活动起来,而且鲶鱼自己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和攻击。即使受到伤害和攻击,我也会全力保护鲶鱼。我似乎陷入了一个矛盾,我的目标是沙丁鱼,而我却要全力保护鲶鱼。其实也并不矛盾,目标和手段常常是分离的,只要目标达到,手段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因为鲶鱼能够保证沙丁鱼活着到岸,活的沙丁鱼自然就有了好价钱,因此对于大鲶鱼,我是十分感激的。”
“我知道沙丁鱼往往会对鲶鱼表示不理解,因为鲶鱼和它们并非族类,而且在本性上截然相反,但这种不理解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它们能活着到岸,目标就实现了,我也就放心了。”
狼群效应
看完鲶鱼、沙丁鱼和渔夫的故事,我突然想起在某地东西岸有着两批鹿,两批鹿的生存环境差不多,不同的是东岸还有着一个狼窝。
东岸的鹿每天早上起来总是告诫自己说今天一定要更加迅速地奔跑,昨天差点就被狼给赶上了。我不需要跑得最快,但我一定要比我的同伴跑得快,因为这样我才能求得生存。而东岸的狼每天早上起来也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跑得更快,昨天我就连跑得最慢的鹿都赶不上了,如果我不能跑过跑得最慢的鹿,我就只能饿死了。”
而西岸的鹿每天早上总是懒洋洋地起来,很悠闲地散着步,很漫不经心地吃着东西。过了不久,西岸的鹿数量大增,而东岸的鹿数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很长时间以后,有个科学家发现,东岸和西岸的鹿虽然是同一批鹿,但在身体素质上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区别,东岸的鹿的身体素质远远强过西岸的鹿,而且其数量在稳步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岸的鹿身体素质极差,而且数量在逐渐下滑,因为无节制地吃东西让食物出现了紧张。
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在东岸再也无法跑过任何鹿的弱狼,聪明地泅到了西岸,很快这只弱狼就把西岸的鹿全部吃掉了。
末位淘汰制
大学讲堂上,一个老师给自己的学生讲起了狼群效应,然后问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有学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安乐的环境中待得太久,容易丧失斗志和能力,因此要学会不断地激励自己,不要贪图安乐。另有学生说:天敌的存在往往成全了自己的生存,竞争对手的存在往往成全了自己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感谢竞争对手,虽然他们让我们过得不怎么舒服,可是他们让我们更加适应社会,更加适应环境,最后成为了十分有能力的人。老师说这些说法都在理,然而这个故事还有个道理在里面,那就是你不需要做得最好,但你一定要比一些人做得好,因为整个社会都遵从末位淘汰制。如果你不能做得比别人好,你就很难在社会中求得生存。
其实做得最好那只是个口号,很少有人做得最好,而且人们即使做得最好也只是在其中的一方面最优秀,在其他方面往往表现会比较差。人不应该拿最好来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应该拿更好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对于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差但很是上进的学生来说,如果立即拿考全班第一作为目标,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而且失败后,容易让人产生挫折感。但是如果拿排名靠前的某一位同学作为目标,只要超过他,那么还是有可能成功的。一旦成功了,再拿排名更靠前的同学作为目标,这样不断地通过小成功来达到大成功,是很可能最后拿到第一的,也就是做得最好。所以人要拿做得更好作为目标,而不要拿做得最好作为目标。因为做得最好根本就不是目标,而是口号。
在社会中生存,整个社会都遵从着末位淘汰制,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你绝对不能做最差的,这种生存现实也能促使人不断地去奋斗。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的最根本在于一种激励机制。人追求稳定,追求安逸是骨子里的东西,是天性,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然而生存的现实状况和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不得不求变求新,寻求新的出路。
鲶鱼效应就是要通过引进一些生性好动,喜欢创新的人才来将整个组织的气氛给调动起来,将每个人的潜能给发挥出来。引进鲶鱼的目的不在于让鲶鱼求得生存,而在于让沙丁鱼获得生存的权利。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淘汰的沙丁鱼,那些都因为身体素质太差,本来就应该属于淘汰之列。
引进鲶鱼最应该考虑的是鲶鱼和组织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因为鲶鱼的到来往往会揭开一场场改良,甚至会爆发革命,必然会引起反对,但要想不引起激烈的反对,就必须对鲶鱼和组织的发展方向做一番考察,如果发展方向不一致,这样的鲶鱼最好不要引进。
领导者还要通过一些措施来保证鲶鱼的生存,鲶鱼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组织更长久的发展。而鲶鱼本身是不受别人喜爱的,尤其是喜欢稳定的人。因此领导者要对鲶鱼进行比较周详的考虑,不要将鲶鱼引进后,让其自生自灭。
当然鲶鱼也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不要恃宠而骄,也不要恃才傲物。自己固然要做得最好,做得最优秀,但做人做事都不能太张扬,要学会低调,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学会功成身退,而不要最后做成了沙丁鱼,喜静不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