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机电综合课程内容
综合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科技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找到结合点。学生基础差是事实,但在工厂里进行机床操作的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能掌握科技知识,作为职校的机电专业学生,更能掌握当代科技知识。关键是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学生能学进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在社会上是有用的,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种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程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科学素养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必须对现行机电专业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删。首先,建议删减课程门类,适当压缩课时,使学生对必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将《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电气识图》《电工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等课程进行综合教学。一方面,这几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减少现行课程门类。其次,建议删减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性、学术性太强及过深过难的知识。“以宽基础、窄专业”为主导思想,以能力为本位,实施专业课程改革。“窄专业”是指学生学完必需的基础课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灵活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实施教学计划。以讲授实用理论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减少课堂讲课时数,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2)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应用同步更新,教学内容应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中均有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课时比一般为1∶2。例如,“电工”专业从入门到掌握初级技能有几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从初级到掌握中级技能有几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综合化教学。
(3)为了培养的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树立对机电专业的整体认识,我们对各课程进行了整合。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岗位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结构,文化课以够用、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确保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把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资格考证衔接起来,注重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构建“校企融合,教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2.改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
综合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的联系较为密切。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交叉进行,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
专业综合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例如,在“车削加工”这一节里,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在讲完车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车工房亲自去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再结合常用的典型机电零件,让学生提出车削加工的方案。
在一些暂时做不到实训教学的情况下,制作了一些与实训内容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改革教学内容的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问题。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相一致的思想和方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和创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我校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实践教学环节,我校聘请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4.课程体系构成
(1)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岗位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文化基础课模块方面:重视德育、体育课,在德育教学中,要尽量培养学生规划好人生目标,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体育课主要是增强体质和培养耐挫、耐劳能力,不容忽略。语文课应重视应用文写作,忽略古文等深奥知识传授,英语也以从简为妥。此外,还可选修心理健康、书法、礼仪等综合素养课。主要课程及学时分配:德育(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哲学人生)160学时,语文80学时,数学80学时,英语80学时,物理40学时,计算机80学时,体育160学时,共680学时,占总课时的17%。选修课模块:音乐、美育、书法、礼仪、心理健康,共120课时,占总课时的3%。
(2)在专业基础课模块方面:应开足机械制图课,特别是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的培养,要编制实用校本教材,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改为更新更实用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改为与钳工加工技术关联性更强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具体课时比例分配如下:机械制图160学时,机械CAD80学时,机械基础40学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80学时,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80学时,共440学时,占总课时的11%。
(3)在专业技能课模块方面:增加焊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好专业技能基本功,其他专业技能课与职业资格考证紧密融合,教学过程中增加生产性实践教学环节,开足实训课。具体课时比例分配如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80学时,钳工基本技能80学时,车工工艺学80学时,普车生产实习320学时,数控车工实习240学时,专业技能取证考试80学时,共880学时,占总课时的22%。
(4)在技能拓展模块方面,为了增加专业方向的拓展能力,使数控专业的学生不但成为普通车工、数控车工,还要成为企业中广泛需求的人才——数铣/加工中心的技术员,为此应加深机械CAD的知识延伸,增加机械CA M160学时,专业老师根据教学经验融入加工中心编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和编程能力;把电工安全融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让学生在校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更强的实践技能。具体课时比例分配如下:机械CA M160学时,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80学时,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240学时,共480学时,占总学时的12%。此外,还可拓展数控设备维护课程。
(5)在实践能力模块方面:主要通过构建校企长效合作运行机制和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校企共同评价实习生学习质量来实现,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创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人才培养机制。具体课时比例分配如下:社会实践600学时,毕业实习及报告600学时,共占总学时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