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校核,便捷方法走程序
一篇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源头性问题,也有再生性问题。源问题是指作者在进行文稿起草时,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的行文中出现各种不足与缺陷;再生问题则是指文章在编辑与文字录入等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特别是在多半使用电脑文字录入的现代社会,因为重码错选、敲错键位、联想链接等所引发的再生性问题,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到公文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源问题,还是再生性问题,只要秘书工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方式与技巧,在文件校核的过程中进行认真与反复的校对,终会将问题消灭。
1.反复审核,给自己把关
对于自己起草的文章,在没有他人帮助校对的情况下,避免错误的主要方法是反复地进行审核,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每一次校核时,都应字斟句酌,万万不可疏忽大意,因为即便是再认真的人,在起草与编录文稿的过程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字差错。所以,秘书千万不可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反复地审校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却是保证公文质量必经的途径。
2.交叉校核,同事之间相互把关
鉴于自我能力的水平,个体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长期工作中养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有些文字问题与差错往往对于自己而言早已“习以为常”,而这种根深蒂固、难以发现的错误最终会成为影响公文质量的关键所在。
对于此类问题,秘书人员应清晰地认识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道理。若是有可能的话,可以找到三两同事结成互助同盟,每个人起草的文稿在经过自己的认真审校之后,最好再让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仔细地交叉校对,大家相互把关,往往能够将那些习惯性的错误杜绝。
3.多人校核,进行数次把关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特长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于那些重要的、篇幅较长的文件与材料,如领导的年度工作报告、将会对全机构造成重大影响的规章制度等,最好经过多人校对,进行数次把关。在不同人的校对之后,公文往往会取每个人之所长,在这样的精雕细刻之下,定会做出具备权威性、令领导满意的文稿。
4.多提问题,与同事进行共同探讨
在对公文进行校核的过程中,不怕问题多,只怕发现不了问题。因此,秘书人员不管是审核自己写作的公文,还是审核他人写作的公文,都应在校核时经常性地提出疑问,盘根问底,多问几个“行不行”“对不对”“好不好”。在提出问题以后,若是连自己都给不出明确回答的话,最好将问题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期得到满意的结果。
校核公文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它要求校核者拥有广博的知识与高度负责的精神,更要求校核者使用认真细致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方法来对公文进行阅读与审核。当个人智慧不足以令公文更加出色时,秘书便应与同事互帮互助,发挥“1+1>2”的团队作用,提高个人与团队的业务水平与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