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纹章的类别

骑士和贵族首先使用纹章,随着纹章的普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纹章类型:家族纹章、联盟纹章、职务纹章、教会纹章、市政纹章、行会纹章、言说纹章等。

贵族家庭都逐步拥有了各自的“家族纹章”(Familienwappen),很多纹章的来历还有一些动人的传说。例如俾斯麦家族的纹章是蓝底盾徽,中间是三叶草和三片荨麻叶叠加在一起,盾徽上方装饰有骑士头盔、水牛角和象征贵族的冠冕等。三叶草代表着幸运,是比较常见的纹章图案,这大概是俾斯麦家族原先的纹章。荨麻则有刺且有毒,人碰到后会疼痛难忍。这两种图案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据传说,曾有个侯爵向俾斯麦家族的一位小姐求婚,她的父亲同意了,但遭到她本人的拒绝。愤怒的侯爵于是发誓,要扯碎他们的三叶草,让它不会像荨麻叶一样在触摸时刺人。有一天,侯爵趁小姐父亲不在,将她抢走。但当侯爵将她抱在怀里喊道“你们的三叶草伤不了我!”时,她用匕首刺向了侯爵的心脏,并说道:“您现在有荨麻叶了。”J.G.T.Grasse, Geschlechts-, Namen- und Wappensagen des Adels Deutscher Nation, Dreseden: G.Schönfeld's Verlagsbuchhandlung, 1876, S.15.俾斯麦小姐的坚贞不屈名扬四方。从此,俾斯麦家族采用了这个纹章。俾斯麦家族最为著名的人物就是后来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

俾斯麦家族纹章

梅特涅家族纹章

随着基督教的盛行,很多贵族家族开始采用一些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元素作为纹章。如梅特涅家族,该家族起源于11世纪。萨克森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亨利二世有一个血统高贵同时非常勇敢的卫队长,叫梅特(Metter)。皇帝非常信任他,引起了其他贵族的嫉妒。于是,他们模仿梅特的笔迹,写了一封充满谎言的信,故意“偶然地”使之落在皇帝的手里。皇帝看后,将之平静地放在旁边,说:“哦,梅特不会这么做!”(O Metter nicht!)皇帝此后反而更信任他了。这句话口口相传。梅特进宫时,所有人都对他说:“Metter nicht”,这成了一个赞词,于是他的后人也以梅特涅(Metternich)为姓了。J.G.T.Grasse, Geschlechts-, Namen- und Wappensagen des Adels Deutscher Nation, Dreseden: G.Schönfeld's Verlagsbuchhandlung, 1876, S.104.梅特涅家族的纹章是贝壳。贝壳在古希腊是美神阿佛洛狄忒的象征。基督徒后来也将贝壳作为标志,因为贝壳能够产珍珠,如同马利亚身怀耶稣。贝壳在中世纪是使徒圣雅各的标志。传说一个骑士在海上差点被淹死时,遇到载有圣雅各尸体的船,圣雅各显灵,他被贝壳所保护,脱离了水面。Eckhard Bieger, Taschenlexikon christliche Symbole,Leipzig: St.Benno-Verlag Gmb H, 2012, S.81-82.由此,这个贝壳被发现的西班牙西北部的圣地亚哥(Santiago,圣雅各的西班牙语写法)海岸,成了中世纪著名的朝圣之地。梅特涅家族后来比较著名的人物有曾担任奥地利首相的克莱门斯·文策尔·洛塔尔·冯·梅特涅(Klemens Wenzel Lothar von Metternich),他在拿破仑战败之后的维也纳会议上纵横捭阖,主导了会议。

中世纪以来,贵族领地、团体、家族或个人的联合促成了“联盟纹章”(Allianzwappen)的产生。家族之间联姻所产生的“婚姻纹章”(Ehewappen)就是一种典型的联盟纹章。在日耳曼传统与基督教传统影响下,欧洲社会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婚姻纹章由男女双方的各自一半纹章拼合组成或两个纹章并列相连而成。女性纹章与夫家纹章的并列使用,彰显了女性的平等地位。各自一半组成的婚姻纹章,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Ⅰ)纹章旗上的盾徽。一名骑士高举着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的纹章旗,纹章旗上的金底双头黑鹰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黑鹰胸前有个红底盾徽,被分为两个部分:红白红条纹是马克西米连一世家族领地——奥地利的纹章;黄蓝斜条纹是勃艮第的纹章,象征了他的妻子——勃艮第公主玛丽。这是一个典型的婚姻纹章。

婚姻纹章(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纹章旗)

两个纹章并列的婚姻纹章,如《富格尔家族荣誉手册》中记载的1513年雷蒙德·富格尔(Raymund Fugger)和卡特琳娜·图佐(Katharina Thurzo)结婚后的婚姻纹章,由两人的纹章并列连接而成。

当时帝国重要的官职有专门的纹章,即“职务纹章”(Amtswappen)。宝剑、权杖和金球都象征着权力,因此都成为贵族纹章中的常见元素,皇帝御膳总管、帝国大元帅和财政总管的纹章采用了这些图案,但各有其固定的底色和形制。

贵族领主通常将所拥有的多个领地的纹章与自己担任的职务的纹章都装饰在自己的纹章上,由此体现自己的权势与尊贵。有的贵族会将他所宣称拥有的领地纹章或宣称担任的职务纹章也装饰在自己的纹章上,纹章因此具有了一种宣示领主权的功能。

如皇帝御膳总管(Erztruchsess)的职务纹章是红底盾徽,中间是金色的圆球,这被称为“帝国之球”(Reichsapfel),圆球上立有一个十字架,象征着皈依了基督教的世俗权力。选侯普法尔茨伯爵长期担任御膳总管的职务,因此,他的纹章上便有红底帝国之球纹章。黑底金狮纹章代表普法尔茨领地,蓝白菱形纹章代表巴伐利亚领地。又如帝国大元帅(Erzmarschall)的职务纹章是两把红色的帝国之剑(Reichsschwert)相互交叉,底面是黑白两分的盾徽。萨克森选侯长期担任此职务,纹章上便有双剑纹章。由于选侯的崇高地位,该职务纹章位于萨克森选侯纹章正中间,其他纹章代表萨克森选侯所拥有的众多领地。又如帝国财政总管(Erzkämmerer)的职务纹章是蓝底盾徽,中间是一根顶端立有一只单头鹰的金色权杖。勃兰登堡选侯长期担任此职务,他的纹章中间便有权杖纹章。

婚姻纹章(富格尔家族)

随着纹章使用群体的扩大,出现了教会纹章(Kirchliche Heraldik)、市政纹章(Stadtwappen)、行会纹章(Zunft wappen)、大学纹章(Universitätswappen)等多种纹章形式。

选侯纹章中的职务纹章

在世俗贵族纹章的影响下,12世纪起,基督教会也开始使用纹章,形成了独特的教会纹章,主要使用十字架、主教冠以及《圣经》中的元素作为纹章图案。由于教会也拥有大量世俗领地,所以教会会将领地纹章加入到教会纹章中。教会人士来自不同家族,所以他们也会在教会纹章中加入自己家族的纹章来标明身份。例如科隆大主教的纹章就具有这两个特点。

公元2世纪起,科隆成为德国最早的主教区之一。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将科隆升格为大主教区。13世纪中叶,科隆大主教开始担任神圣罗马帝国选侯,兼任帝国意大利领地的首相。

科隆大主教纹章

科隆大主教的核心纹章是白底黑十字。随着教会领地和担任此职的人的变化,大主教的纹章也会不断变化。如17世纪初出版的《西布马赫纹章册》中记录的科隆大主教的纹章:盾徽由一个大的四分盾徽和一个小的四分盾徽组成。大四分盾徽的右上方是白底黑十字,这是科隆大主教最重要的象征。左上方的红底白马代表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右下方的红底三个黄色心形图案代表恩根(Engern),左下方的蓝底白鹰代表阿恩斯堡(Arnsberg)。阿恩斯堡原来的纹章是红底,1378年科隆大主教买下该地后,将它的纹章改成了蓝底,就是为了避免纹章上的红底太多,由此可见纹章颜色规则的应用。大盾徽代表了科隆大主教的职务和所拥有的领地。

大盾徽的中间有个小盾徽,也被分为四部分,右上方和左下方是金狮,左上方和右下方是蓝白菱形图案,是维特斯巴赫家族的纹章,1583—1612年担任科隆大主教的恩斯特·冯·拜恩(Ernst von Bayern)正是来自这个家族。

盾徽上方是一个金色的主教冠,主教冠上有一个十字架。盾徽两侧分别是宝剑和权杖。主教冠和权杖象征了主教属灵方面的权威;宝剑象征了主教在世俗领域的权威。两侧各有扶盾动物,左边是金狮,右边是金色的鹰头狮身怪兽。

市政纹章也就是市徽,有的城市拥有多种市徽。如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München)市徽有大小之分。小市徽是银底盾徽,上面有一个穿红鞋着黑袍的修士,左手持一本宣誓书,右手举起作宣誓的手势。大市徽则是银色的方形底面,一个黑衣修士站立在一个红色的塔楼下面,一只灰金色的狮子头戴王冠,朝向右方站立在塔楼上方。

慕尼黑大小市徽

慕尼黑最早在修道院附近发展起来。“München”一词源于“Mönch”(修士),就是“在僧侣那里”的意思。公元8世纪时,当地建立了一个本笃会的修道院,附近还有弗莱辛主教区。伊萨尔河流经该地区,弗莱辛主教控制了河上的一座桥梁,向过往商人征税,引起了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的嫉妒,于是他烧毁了弗莱辛主教的桥梁,改在本笃修道院附近的伊萨尔河上修建了一座新的桥梁,迫使商路改变,从而将税收纳入自己囊中。这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市镇,慕尼黑就起源于此。弗莱辛主教不甘失败,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那里告状,没想到腓特烈一世却是狮子亨利的好朋友。腓特烈一世在1158年6月14日颁布《奥格斯堡敕令》,判决承认了慕尼黑的贸易特权,但需给予主教一定的赔偿。1175年,慕尼黑正式获得城市身份。1255年,慕尼黑成为上巴伐利亚公国的首都。

由于慕尼黑是围绕着修道院发展起来的,于是在13世纪修士被选择作为城市的纹章图案。

1806年,巴伐利亚公国升格为王国。1808年,巴伐利亚首任国王马克斯一世约瑟夫(MaxⅠ. Joseph)授予慕尼黑一个新的纹章:一个古典的大门,门上有一个很小的王冠,门下蹲着一头金狮,金狮右爪持一把宝剑,左爪持一面盾牌,盾牌上有一个字母M,代表慕尼黑。当时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人们对教会大加批判,认为教会是黑暗落后的,国王马克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消除纹章上的教会痕迹。但慕尼黑的市民阶级抗议这种与历史的切割。作为妥协,1818年时,慕尼黑纹章被做了些修改,盾牌上画了一个修士的头像,取代了字母M,大门上有一个很大的王冠。

16世纪起,人们开始对城市纹章上的修士做各种版本的改编,使之逐步变成一个小孩的形象,被称为“慕尼黑之子”(Münchner Kindl)。1847年,画家卡斯帕·布劳恩(Kaspar Brauen)将Kindl的形象应用到非纹章的商业领域,Kindl从此风靡慕尼黑,广泛应用到广告、商标、餐具等物品上,成为慕尼黑人最喜爱的形象。到了20世纪20年代,Kindl被确定为是一个少女的形象。

1936年,纳粹政权对慕尼黑的市徽进行了修改,城门上是一个纳粹国徽,即纳粹之鹰站在橡树枝花环上,花环中间是卐字符号,这取代了以往城门里的金狮,Kindl张开双臂站在城门前。纳粹还印制了大量Kindl手持纳粹旗的海报等宣传材料。1945年,纳粹统治被推翻,带有纳粹标志的纹章被废除;Kindl也一度被人们疏离。直到1949年,慕尼黑重新确立了Kindl为市徽。1938年起,慕尼黑开始评选真人版的“慕尼黑之子”,作为十月啤酒节游行时的“主人”,通常在20至29岁之间,也被称为“慕尼黑大使”。十月啤酒节的第一个星期日,将举行民族服装游行,“慕尼黑之子”坐在马上,身穿金色与黑色的修士服。慕尼黑市徽的演变参见:http://www.hdbg.eu/gemeinden/web/index.php/detail?rschl=9162000。

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手工业日益繁荣,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都形成了自己的社团,也就是行会(Zunft)。行会拥有合法的地位和自治的权力,通过自己制定规章制度,对本行业的产品数量与质量等进行严格规定,避免竞争。行会内部实行师徒制。各个行业的行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纹章,即行会纹章。如右图所示,各行会都采用了盾徽,盾徽上的图案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代表:

油漆工(Anstreicher)、医生(Aerzte)、建筑师(Architeckten)、面包工(Bäcker)、理发师(Barbiere)、铅皮匠(Beckenschläger)、矿工(Bergleute)、酿酒工(Brauer)、雕木工(Bildschnitzer),中间是药剂师(Apotheker)。

这些行会纹章大多符合纹章的颜色规则,即白黄两色之间、红黑蓝绿四色之间不能叠加。行会纹章可用作门店的招牌,这种形象化的设计有利于不识字的顾客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至今在德国街头,仍然可看到很多由纹章演变过来的招牌。纹章图案在使用上并没有身份限制,没有规定某种图案只能为谁所用。如面包工行会纹章中也使用了贵族冠冕的图案。

行会纹章

行会纹章多采用本行业内的工具或产品图案,来体现本行业的特征;设计一般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装饰。其中起源比较复杂的是医生行会的蛇杖纹章:一说来自古希腊传说中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他是阿波罗的儿子。有一次,他在给人看病时,一条蛇爬到他的手杖上,他将蛇打死,过了一会,爬来另外一条蛇,口里含着一些草叶,敷在死去的蛇身上,这条蛇就复活了。霍丽丽:《中西医药神话比较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第74页。由此,阿斯克勒庇俄斯发现了蛇具有疗伤与认识药草方面的神秘作用,于是在行医时带着一根蛇杖。一说来自《圣经》中的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过程中,很多人被蛇咬伤。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制造一条火蛇,挂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这蛇,就必得活。”《旧约·民数记》(21:9)。本书《圣经》译文均采用《圣经》(和合本),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摩西依令而行,救活了民众。另外,在古人的观念中,蛇的蜕皮象征了新生。蛇杖从此成了救死扶伤的标志。

印刷工行会纹章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经常将纹章作为恩典赐予臣属,行会也曾有此殊荣。如印刷工行会的纹章(Buchdruckerwappen)是1470年由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Ⅲ)赐予的。纹章采用了一般用于象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金底双头黑鹰盾徽,盾徽上方装饰有斗篷、骑士帽盔和王冠。黑鹰左爪持排字手盘(Winkelhaken),右爪持箍位带(Tenakel)。箍位带上有一个哥特体大写字母G,代表着西方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15世纪40年代,德国人古腾堡研制出铅锡锑合金而成的铅活字,改进了油墨、排版等技术,完成了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455年,古腾堡成功印制了《圣经》。这项发明改变了欧洲依靠抄写来复制书籍的历史,在欧洲迅速推广,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媒体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这个纹章最上方是一个鹰头怪兽(Greif),两只爪上各持有一个油墨球(Druckerball),对接在一起。鹰头怪兽图案也来自皇帝的恩赐。大概在16世纪,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Ⅰ)将鹰头怪兽图案赐予到这个纹章上,可见皇帝对印刷业的重视。有诗人曾赞赏道:“这一新的事业正受帝王垂青,他授予从事印刷术的工人非凡的使用特权,并将鹰头怪兽置于盾徽上。”Eberhard Dilba, Typographie-Lexikon, Norderstedt: Books on Demand Gmb H, 2008, S.26.

中世纪晚期时,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一些城市兴起了大学。“Universität”(大学)一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该词含义就是“行会”,后来专指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性行会,也就是大学。中世纪大学多由教会或贵族创立,早期的管理模式就是行会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形成了自己的纹章,即大学纹章,也就是校徽,如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校徽是一颗棕榈树。1477年,图宾根大学由符腾堡首任公爵埃伯哈特一世(EberhardⅠ)创立,因此校徽采用了埃伯哈特一世纹章中的棕榈树图案。

图宾根大学校徽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纹章叫“言说纹章”(redendes Wappen或sprechendes Wappen),即将自己的名称用纹章表现出来,也被称为名称纹章(Namenwappen)。如富格尔家族纹章中象征魏森霍恩(Weißenhorn)的纹章为白色号角。又如马格德堡(Magdeburg)的名称中,Magd是少女的意思,Burg是城堡的意思,Magdeburg就是“少女之城”的意思。马格德堡的市徽就是一个身穿绿裙手持绿色花环的少女站在红色的城堡上,它起源于13世纪中叶的城市印章。

马格德堡市徽

除了以上纹章,还有一种特殊的纹章——虚构纹章(Fabelwappen),也叫想象纹章,就是人们为宗教或神话中的神灵、文学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或纹章时代之前的真实人物等本没有纹章的对象所设想或赋予的纹章。如人们为查理大帝、罗兰骑士等设想的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