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纹章的起源与规则
公元7世纪起,耶路撒冷作为基督教的圣地一直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给基督徒的朝圣带来了很大的不便。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Ⅱ)在法国克莱蒙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号召进行十字军东征,夺回圣地耶路撒冷。教皇宣称,参加十字军的人,罪行都将得到赦免。1096年,第一次东征开始,所有人军服上都绣着十字,故称“十字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较为成功,占领了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等4个基督教王国。1147年,为了解救穆斯林对基督教王国的攻击,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动。之后又陆续发动了8次,直到1291年才结束,基督教势力完全撤出了耶路撒冷等地区。
纹章起源于12世纪,正是欧洲十字军的第一次东征与第二次东征之间,于是,有学者认为纹章起源于伊斯兰或拜占庭的习俗;又因为在古希腊罗马的军旗、皇帝标志及日耳曼人早期的符号中发现类似纹章的图案,因此也有学者将两者作为纹章的起源。但现在学术界已经否定了这几种起源,普遍认为纹章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是公元“1000年后封建社会的变化”与“11世纪末至12世纪前几十年军事装备的演变”。纹章是“中世纪盛期西欧文化的独特产物……在历史上并无直接的榜样”
。
这从纹章的两个词源中也可得到旁证。纹章(Wappen)一词起源于中古德语“Waffe”(武器),其早期即作为武器的辅助工具使用。12世纪晚期,“Wappen”演变成“盾牌标志”的含义。16世纪时,“Waffe”(武器)作为战斗工具和“Wappen”(纹章)作为盾牌标志的含义才完全分开。纹章学(Heraldik)的词源是“Herold”,起源于法语和拉丁语,意即传令官
,负有登记、检验比武的骑士纹章的职责。从这两个词的发展中,也可窥见纹章与当时的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欧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骑士和采邑,贵族之间为了争夺领地,战争频繁。12世纪时,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装备的改善,骑士全身都披戴了盔甲,戴上全罩式头盔,只露出双眼。为了在战场上区别敌友,骑士们开始在盾牌和旗帜上画上特定的符号,这些符号逐步固定下来,由此形成了纹章。
中世纪形成了独特的骑士文化。骑士崇尚忠诚、勇敢。骑士的纹章也多与骑士的战争经历相关。例如,布吕歇尔(Blücher)家族以两把钥匙作为纹章图案。据传说,这个家族的祖先是个勇敢的文德人武士。有一次,他跟从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远征罗德岛(Rhodus),因为勇敢,被封为骑士。有一次,他独自保卫一个小教堂,受到异教徒的猛烈攻击。他寡不敌众,在撤退的时候,身上还流着血,在血染的盾牌下,将教堂的钥匙交给领主。因此,他被赐名“流血者”(Blutiger,Blücher这个姓氏也是由此而来),并获得钥匙作为纹章图案。布吕歇尔家族传统的纹章是银底盾徽,两把红色的钥匙,装饰有骑士头盔、斗篷和两把交叉的红色钥匙。19世纪初,布吕歇尔家族出了一位名将——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普鲁士元帅格布哈特·莱布雷希特·冯·布吕歇尔(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布吕歇尔家族纹章

阿尼姆家族纹章
又如阿尼姆(Arnim)家族,其族徽是红底上两条白色的条纹。据传说,在一场针对弗里斯人(Friesen)的战役中,将军命令一个姓安海姆(Arnheim)的容克贵族去摧毁他与弗里斯军队之间的一座木桥,以保证不被弗里斯人追到。安海姆勇敢地将桥的木板拆下,丢进水里。但当弗里斯人的军队追来时,仍剩下两块桥板。安海姆独自坚守阵地,直到援兵到来。后来他得到了荷兰领地作为奖赏,受封为骑士,并获得纹章。该家族纹章中两条白色的条纹象征了战斗中的两块桥板;纹章装饰有骑士头盔、斗篷、贵族冠冕和牛角。家族姓“Arnim”就是由“Arnheim”演变而来。
又如巴瑟维茨(Bassewitz)家族以野猪为纹章。据传说,该家族的博恩·冯·巴瑟维茨(Bernd von Bassewitz)获梅克伦堡公爵册封,成为骑士。在一场战役失败之后,他在逃跑时,正好有一只野猪跟在后面,挡住了追兵,他因此获救。后来该家族纹章采用野猪图案,也许就是为了纪念野猪的救命之恩。

巴瑟维茨家族纹章
骑士们也会将凶猛的猎物作为自己的纹章,以此彰显自己的勇猛。如据《马内塞抄本》记载,哈瓦特(Herr Hawart)家族的纹章是金底黑熊,图中描绘了哈瓦特将一支长矛插入黑熊胸膛的场景。“能在战斗中打败一头熊在当时还是了不起的战绩,取得这一战绩者很有可能自豪地将熊头图案放到自己的纹章中。”这成为哈瓦特家族纹章的起源。
在和平时期,骑士必须操练武艺,为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君主会举行骑士比武大赛,骑士们参加时会登记纹章。骑士比武大赛诞生于法国,后来传到德国、英国等欧洲其他地区。“13世纪之前的比武大赛以实战训练为主,目的是以模仿战争的方式锻炼参赛者适应战场上的各种情况。13世纪以后,比武大赛向庆典和仪式型转变,参赛者往往借此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功技能,并更加侧重追求观众的赞赏。”尤其是获得贵族女性的青睐。《马内塞抄本》记载了13世纪后半期,骑士瓦尔特·冯·克林根(Walther von Klingen)参加比武的场景:他的长矛刺向对方,战马顶住对方马颈,即将获胜;看台上则站有5名贵族女性,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露出赞赏的表情。他的盾牌和马的战服上都画有黑底白狮的纹章,对方则是红黄条纹盾徽。

哈瓦特家族纹章

骑士比武
由于和战场上一样,骑士穿上盔甲、戴上头盔后,无法辨认身份,必须使用纹章来区分。骑士入场前,必须登记纹章,负责纹章登记的官员逐步演变为专门的纹章官(Herold)。纹章官在介绍比武的骑士时,会展示他们的纹章。纹章官在战场上负责传令,还作为使者,享有外交豁免权。随着纹章的日益复杂,需要专业的人士对纹章进行识别,社会上对纹章官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每个骑士都要为自己雇用一个纹章官。纹章官会身穿绘有领主纹章的制服,如神圣罗马帝国纹章官穿有帝国双头黑鹰纹章的金色制服。
中世纪的纹章官与游吟诗人很像,经常从一个宫廷到另一个宫廷,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
由于纹章的独特性和排他性,纹章逐步成为标示贵族身份的符号,并且在“1200年前后,纹章开始能够被继承”,这正好符合了日益复杂和森严的封建等级自我标识的需要。封建社会形成以后,爵位和采邑都可以继承,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一种稳定、古老而又排他的血统意识不断被强化,而盾形纹章的发展正好为这种贵族血统的世袭提供了理想的符号”
。纹章在当时“通常具有三重功能:身份的象征、控制或拥有的标记、美化装饰”
。如贵族家庭的纹章只能由长子继承,其余子女和亲属则可以对纹章进行稍许修改后使用,由此既区别又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神圣罗马帝国纹章官
纹章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战争,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区分敌我。后来由于适应封建体制而得以广泛采用,贵族用纹章来象征爵位、身份、职务和控制的领地等,纹章逐步可以世袭,因此有着与古代标志不同的特征。

富格尔家族纹章
纹章区别于古希腊罗马、古日耳曼人和东方社会的一些标志图案的特征在于它严格的规则和可继承性。只要遵守纹章的规则,自由人都可以使用纹章,尤其是一些富商家庭,通过为贵族效力,可以获得贵族头衔和御赐纹章。例如奥格斯堡著名的商人富格尔(Fugger)家族,主要从事银行业和采矿业,经常向皇帝等贵族放贷,富可敌国。乌尔里希·富格尔在1473年招待了途经奥格斯堡的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Ⅲ),将皇帝的行宫用金丝和棉布装饰得富丽堂皇。于是,皇帝赐予他四分的盾形纹章,右上和左下各有两朵金色和蓝色的百合。1507年,雅各布·富格尔以抵押的形式从国王马克西米连一世那里获得基希堡(Kirchberg)和魏森霍恩(Weißenhorn),于是纹章左上方加入了白底穿黑袍戴红色主教冠的人像,这是基希堡的纹章;右下部加入了魏森霍恩的红底三只白色号角纹章,“Weißenhorn”就是“白色号角”的意思。纹章上方装饰有骑士头盔、百合花和主教肖像。
“纹章的使用主要通过印章传播到非武士阶层。”印章的产生早于纹章,但纹章产生之后,很快在12世纪就应用到印章的图案设计中,很多纹章图案就是通过印章保留到现代的。纹章是个人或团体的代表,于是成为人到场的标志。印章具有法律效力,代表“印章使用者真实情况和意志表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纹章恰好符合这个特点。以纹章为图案的印章成为独特的认证标志,在欧洲得到普遍使用。当统治者使用此类印章时,印章中的纹章图案同时成为统治的标志。
由此,纹章的使用逐步扩展到社会其他阶层,“向非武士、非贵族以及向不同类型的人群延伸,妇女(自1180年起或更早)、教士(近1200年)、开业人员与资产者(近1220年)、手工业者(近1230年)、市镇(自12世纪末起)、职业团体(近1240年)、民事或教会团体(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等相继使用纹章”。在中世纪德国,犹太人也被允许拥有纹章,这体现了当时对犹太人的宽容。但由于贵族是纹章的主要使用者,且因其设计精美、使用频繁而更多地保存了下来;法国在大革命时期将纹章视为贵族与封建制度的象征,废除过纹章,以致形成了只有贵族才使用纹章的误解。纹章在适应贵族等级制度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都遵循了严格的规则。
纹章严格的规则体现在颜色与构成等多个方面。例如,在颜色上,纹章主要使用六种颜色:黄色(金色)、白色(银色)、红色、黑色、蓝色和绿色。黄、白色为一组,红、黑、蓝、绿色为一组。纹章颜色的基本规则是:“禁止将属于同一组的色彩并列或叠加运用,除非涉及极小的细节之处,如动物的舌头或爪子。”也就是说,如果盾徽底色是金色,那么纹章图案可以是红、黑、蓝、绿色,但不能是白色。例如,德意志皇帝纹章底色是金色,主体图案是黑鹰,其爪和嘴是红色。这种颜色搭配最初就是为了便于在战场上更快捷地分辨对方。这些规则在纹章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遵守,一直影响到现在,甚至很多国旗颜色的组合也符合这个规则。不过正如一句德国谚语所说:Keine Regel ohne Ausnahme(没有无例外的规则),如著名的耶路撒冷国王的纹章,就是金色的耶路撒冷十字架在白色的底面上。“因为它是圣城,所以得以允准。”
在基督教中,白色象征着纯洁,金色象征着天堂。
由于纹章主要绘制在盾牌上,纹章官或画匠必须改变图案的实际外形,以适应盾牌的不规则表面,因此,纹章图案多是象征性的。早期的纹章比较简单朴实,后期的纹章则日益精致。盾牌上的纹章,被称为“盾徽”。
在构成上,纹章一般由顶饰、花环、王冠、头盔、斗篷、盾徽、扶盾者、铭文等部分组成。盾徽按照需要划分成数个部分,用于象征不同的事物。纹章有大中小之分,小纹章通常由最核心的图案组成,中纹章则在小纹章基础上加一些重要的装饰,大纹章则由全部的纹章图案和装饰组成。
在具备这些西方中世纪社会普遍使用的纹章特征之外,德国的纹章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贵族的纹章,与平民纹章相比,贵族的纹章典雅,装饰精美、复杂,含义更为丰富,更具代表性。中世纪德国的贵族分为世俗贵族和宗教贵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纹章。宗教贵族在德国有很高的地位,在德国中世纪七大选侯中,有三个是大主教,并担任帝国要职。
为了对纹章进行管理,各国成立专门的纹章院(Heroldsamt),负责纹章的记录、审查和授予等事务。德国纹章管理机构成立较晚,主要出现在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四大王国以及哈布斯堡皇族的直属领地——奥地利公国。
1706年,普鲁士王国设立了普鲁士王室纹章院(Das königlich-preußische Heroldsamt),处理授予贵族头衔和纹章等事宜,1920年解散,档案保存在梅尔斯堡。普鲁士纹章官制服上绣有普鲁士之鹰的纹章,手杖上也有普鲁士之鹰的塑像。1808年,巴伐利亚王国成立了巴伐利亚王室纹章院(Das königlich-bayerische Heroldsamt),后来成为帝国纹章院(Reichsheroldsamt)。1902年,萨克森王国成立了贵族事务委员会(Ausschuss für Adelssachen),管理纹章事宜,各阶层都可申请纹章。在符腾堡王国,由外交部负责贵族和纹章事宜。在奥地利,纹章事务则是由内政部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