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纹章产生的背景

纹章的产生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紧密相连,必须追溯到日耳曼蛮族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在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战争的历史。

日耳曼人兴起于北欧,分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伦巴第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萨克森人、法兰克人等多个部落。公元前6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向南方迁移,逐步遭遇到强大的罗马帝国。

公元前753年,拉丁人建立罗马王国。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王国的暴政,建立了共和国。罗马四处征伐,扩张领土。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地区,吸收了希腊的先进文明。到公元前1世纪末期,罗马已经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独裁官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äsar)率兵征服了高卢的凯尔特人后,跨过莱茵河,去征服日耳曼人,但遭到日耳曼人的激烈反抗。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身亡后,他的外甥屋大维(Octavius)继承了他的衣钵,于公元前27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Augustus)奥古斯都,意思是“崇高”“神圣”。尊号,建立了罗马帝国,并试图继续征服日耳曼人。

公元9年,日耳曼人领袖赫尔曼(Hermann)赫尔曼(约公元前17年—公元21年),拉丁名为阿米尼乌斯(Arminius)。率兵抵抗罗马军队,在条顿堡森林歼灭了瓦鲁斯统率的3个罗马军团,给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后来,罗马帝国又发动几次战争,均被日耳曼人击退。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在莱茵河流域建立了上日耳曼省(Germania Superior)和下日耳曼省(Germania Inferior),被称为“小日耳曼尼亚”(Germania);莱茵河以东未被征服的地区则被称为“大日耳曼尼亚”(Germania Magna)。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修建了长约500公里的防御工事界墙(limes)。从此,罗马帝国与日耳曼部落在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形成了一种战略平衡。这种平衡最终为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打破了。

在古代亚欧大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是一对宿敌。在游牧民族犹太人的《圣经》里,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不久,他们的孩子间便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种地的兄长该隐杀了放牧的弟弟亚伯,因为亚伯的祭品受到上帝的偏爱。而历史现实中,更多的是农耕区文明纷纷被游牧民族的铁蹄踏破。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从蒙古高原一路向西,经过西伯利亚平原,游牧区延伸至东欧平原,犹如一个整体,游牧民族兴起于其间,频频南下劫掠,来去自如。在亚欧大陆的南部就是相互隔绝的几个位于江河流域的农耕区,如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只能独力承受游牧民族的冲击。其中长江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在与游牧民族的斗争中艰难地保存下来了,甚至数次打败游牧民族,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时,在东北亚的蒙古高原,活跃着强大的匈奴人(Hunnen)。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只能靠修建长城来防御匈奴人。西汉初年,汉高祖被迫以和亲来换取和平,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派兵打败匈奴,将之逐出河套地区。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内附,逐步与汉族融合。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打败北匈奴。北匈奴一路向西迁徙,逐渐消失在历史记载中。直到公元4世纪中期,匈奴人沿着黑海北岸一路向西,出现在东欧平原上。

此时的日耳曼人在西面和南面沿着莱茵河与多瑙河同罗马帝国对峙,在东面则已经扩张到维斯杜拉河与黑海北岸地区。据古罗马史学家阿密阿那斯(Ammianus,约330—390年)在其著作《历史》中的记载,生活在黑海北岸附近的正是东哥特人,“他们听到说一种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人,不知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地骤然来临,碰到他们的东西都遭到抢夺破坏,这时候,这些哥特人大部分都因饥寒交迫,疲惫不堪……企图逃到这些野蛮人不知道的地方,重新安家”齐思和、耿淡如、寿纪瑜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35页。。匈奴人陆续击败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导致了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哥特人向西罗马帝国请求内附,帝国允许他们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帝国境内。哥特人进入帝国境内后,又无法忍受帝国的压迫,于是起义。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东哥特人的进攻下灭亡。

日耳曼民族在与罗马帝国的对峙与战争中,接触到了先进的拉丁文明,在农业、商业、军事和语言等方面都受到拉丁文明的强烈影响。在灭掉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人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蛮族国家,如在意大利半岛建立了东哥特王国,在西班牙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在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公元482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公元496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开国国王克洛维(Chlodwig)率领部下皈依了基督教,巩固了统治,并逐步强大起来。

但到了墨洛温王朝后期,法兰克国王不勤政事,人称“懒王”,大权逐渐旁落到宫相(Hausmeier)手中。此时,王国突然遭遇到阿拉伯帝国的威胁。公元7世纪时,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很快征服了当地部落,建立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逐步占领了非洲北部,传统的罗马文化圈大大缩小。711—714年,阿拉伯军队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西班牙半岛,推翻了西哥特王国。之后,阿拉伯帝国继续向北扩张,遭遇到法兰克王国。732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率兵在图尔战役中打败穆斯林军队,保卫了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从此被称为“铁锤查理”(Karl Martel)。铁锤查理权威日盛,到了他儿子小丕平(Pippin der Jüngere)担任宫相时,获得罗马教皇的支持,于751年推翻了墨洛温王朝,自立为王,开创了加罗林王朝。小丕平为了感谢教皇的支持,将意大利中部一些土地赠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Pippinsche Schenkung)。教皇由此以罗马为中心建立了教皇国。

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在罗马由教皇利奥三世(Leo Ⅲ)加冕为罗马皇帝,史称“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重新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911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加罗林王朝绝嗣,身为王室旁系的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即康拉德一世(Konrad Ⅰ)。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当选为国王据说,亨利在得知自己当选为国王时,正在捕鸟,故被称为“捕鸟者”亨利。,即亨利一世(Heinrich Ⅰ),开创了萨克森王朝。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德意志国家的开端。

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JohannesⅫ)加冕为罗马皇帝,即奥托一世(OttoⅠ),继承了罗马皇帝的权威,将德意志王国与古罗马帝国的传统连接起来,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但皇帝由教皇加冕形成了惯例,逐步形成了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导致了中世纪的政教纷争。同时,皇帝承担了保卫基督教世界和重振罗马帝国权威的重任,这成为德意志皇权的沉重负担。为了获得诸侯对帝国战略的支持,皇帝不断下放权力,导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皇帝逐渐成为名义上的元首。

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致力于在欧洲推行基督教,并在四处征伐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封建制度。贵族被皇帝或国王封予采邑,采邑可以向下级贵族继续分封,分封者为封君,受封者为封臣,封君和封臣均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贵族体系。中世纪德意志的贵族体系非常复杂,主要分为皇帝、国王、选侯、公爵、侯爵、伯爵、男爵和骑士。

皇帝(Kaiser),该名称起源于罗马共和国晚期的独裁官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äsar)的名字,后来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并具有普世帝国的含义。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皇帝称号由东罗马帝国独享,直到查理大帝加冕。皇帝是西方“最高贵的统治者”,被视为“世俗世界的首领、最高的行政长官、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庇护人和保护者”彼得·克劳斯·哈特曼:《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帝国法、宗教和文化1648—1806》,刘新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24页。。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西方的皇帝称号就一直归德意志人所有,直到19世纪初拿破仑称帝。皇帝一般由德意志国王加冕产生。

国王(König),含义是“来自高贵血统的男人”Duden, Band 7,Etymologie,Herkunfts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Mannheim: Dudenverlag, 1963,S.354.,即通过出身和血统获得高贵的地位。早期日耳曼部落的首领是由选举产生的。部落首领演变为国王后,试图实行王位世袭制度,但选举制传统依然很强大,世袭制度遭到王公贵族和罗马教皇的反对。后来德意志国王多是由世袭和选举两种方式的折中方式产生的,即国王在位期间,就努力让诸侯们同意选举其指定的继承人为下一任国王。在这个过程中,参加选举的诸侯就会提出各种权利要求与交换条件,对王权构成了很大的制约。

选侯(Kurfürst),就是拥有选举国王权力的侯爵。在选举国王的传统下,德意志逐步形成了选侯制度。德意志国王早期由部落分支的首领或公爵选举产生,后来帝国各级诸侯都参与了国王选举,12世纪时,人数达到100~200人,导致纷争不断。选举权后来逐步为实力雄厚的大诸侯所垄断。1257年,首次由七大诸侯选举国王。1356年,查理四世皇帝颁布《金玺诏书》(Goldene Bulle),正式确立七大选侯制度,即由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普法尔茨伯爵和勃兰登堡边境伯爵选举德意志国王。

选侯职位由于位高权重,成为高级贵族激烈追逐的对象。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巴伐利亚公爵由于效忠皇帝费迪南二世,在皇帝帮助下,夺取了普法尔茨伯爵的选侯职位。战争结束后,帝国重新册立普法尔茨伯爵作为第八名选侯。1692年,汉诺威公爵被册立为第九名选侯。1806年,选侯制度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

选侯一般由贵族兼任,但也可成为单独的职务和爵位。如萨克森的韦廷(Wettin)家族原来同时拥有选侯职位和公爵头衔。1464年,萨克森公爵兼选侯腓特烈二世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瓜分了萨克森领地。1485年,长子恩斯特(Ernestine)继承了选侯职位,次子阿尔贝特(Albertine)继承了公爵头衔。

公爵(Herzog),“Herzog”源于哥特语“harjatuga”,意思是“军队首领” Duden, Band 7,Etymologie,Herkunfts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Mannheim: Dudenverlag, 1963,S.264.。德意志最早的公爵都是各部落带兵打仗的首领,后来成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公元10世纪,德意志形成了萨克森、施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和洛林五大公爵领地。洛林公爵领地长期是德、法两国的争夺对象,最后大部分领地归属了法国;施瓦本公爵领地和法兰克尼亚公爵领地逐步消失,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则升格为王国。同时,德意志逐步产生了很多新的公爵领地。如1156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Friedrich I. Barbarossa)将奥地利从巴伐利亚公爵领地分出来,创设了奥地利公爵;1495年,德意志国王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Ⅰ)设立了符腾堡公爵。

侯爵(Fürst),“Fürst”本义是“最前面的、第一的、最高贵的”,与英语“first”(第一)同源。该词又有“统治者”的含义。12世纪时,侯爵是国王之下的最高等级,是所有统治贵族的合称。侯爵后来成为公爵和伯爵之间的爵位。Duden, Band 7,Etymologie,Herkunfts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Mannheim: Dudenverlag, 1963,S.192.

伯爵(Graf),“Graf”的词源是“书写”的意思。伯爵最初可能由皇帝的秘书(Schreiber)演变而来,逐步被任命为治理地方的大臣,在墨洛温王朝早期是管理治安和执行国王命令的官员。Duden, Band 7,Etymologie,Herkunfts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Mannheim: Dudenverlag, 1963,S.230.“法兰克的伯爵不是带有现代特征的行政官僚,而是国王信赖之人和国王在其地区的利益的代表,特别是王室地产的保护者和管理者。”赫伯特·格隆德曼等:《德意志史》第一卷下,张载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08页。因此,伯爵在加洛林王朝时被授予采邑,后来逐步取得了世袭的领主地位。伯爵可大可小,既有作为一方诸侯的边境伯爵(Markgraf)、宫廷伯爵(Pfalzgraf)、地方伯爵(Landgraf),又有管理专项事务的城堡伯爵(Burggraf)、森林伯爵(Waldgraf)、莱茵伯爵(Rheingraf)、荒原伯爵(Raugraf)等。

男爵(Freiherr,Baron),字面意思就是“自由人”。男爵是帝国的直接封臣。

骑士(Ritter),最低级的贵族等级,一般拥有小块土地作为封邑,依附于大领主。中世纪兴起了骑士文化,骑士成了贵族的代表。11世纪兴起的十字军东征为骑士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领主效劳(Herrendienst)、为上帝效劳(Gottesdienst)和为女士效劳(Frauendienst)”成为骑士的主要任务。普雷斯蒂奇:《骑士制度》,林中泽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96页。

与英法贵族体系不同,德意志贵族体系中没有子爵(Vicomte)头衔。

在中世纪,贵族负责领导和参加战争,保卫国家或开疆拓土。由于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社会,贵族地位虽高,但低于由基督教会的教士和修士组成的属灵阶层,后者负责祈祷和人的得救问题,这是中世纪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情。再加上负责生产和供养贵族与教会的劳动阶层,中世纪欧洲社会逐步形成了三个等级制度,即祈祷者、作战者和劳动者,具体而言,就是教士修士、贵族、劳动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等)三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