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普鲁士的崛起

1697年,一直梦想着以莱茵河为天然边界的法国,趁着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向德意志莱茵河地区扩张。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Ⅰ)倡导德意志诸侯组建了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三世站在皇帝一边,最终打败法国。1700年,霍亨佐伦家族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再次站在皇帝一边,将8000军队租给皇帝使用,终于换来皇帝允许普鲁士公国升格为王国。170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在柯尼斯堡成立,腓特烈三世改称腓特烈一世(FriedrichⅠ)。1月27日,国王腓特烈一世颁布敕令,修改纹章。纹章主体是一个方形盾徽,继续以黑鹰作为图案,并采用白底,正好符合霍亨佐伦家族纹章的黑白色调。盾徽上方是一顶王冠,两侧各有一名手持木棍的扶盾者,周围则绕着一圈勋章。黑鹰胸前缀有拉丁字母FR,意思是“腓特烈国王”(Fredericus Rex)。黑鹰头戴王冠,左爪持有象征权力的金球,右爪持有权杖。黑鹰胸前的字母从S变成FR,体现了普鲁士的独立建国和王权的权威。而王权的兴起正是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核心要素。王权“逐渐把政治权力集于一身并贯彻到国土的‘边缘’地区,确立了相对固定明确的领土边界;借助不断强大的民族主义,把原本分散的政治认同统一起来,形成了现代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复旦政治学评论》,2005年,第3辑,第100页。。普鲁士国王积极加强王权,同时借助了黑鹰的神圣含义。

普鲁士王国纹章

国王腓特烈一世在登基的当天,成立了黑鹰骑士团(Schwarzer Adlerorden),国王亲自担任团长(Großmeister)Gustav Adolph Ackermann, Ordensbuch sämmtlicher in Europa blühender und erloschener Orden und Ehrenzeichen, Annaberg: Verlag von Rudolph & Dieterici 1855, S.23.,并设立了黑鹰勋章,这是普鲁士最高级别的勋章。腓特烈一世颁布的《普鲁士王国黑鹰骑士团的地位》这一文件阐述了他对黑鹰作为纹章的理解:“在这些动物中间,鹰特别高贵,因为它是鸟中之王,是正义的象征,以此创造了普鲁士王国的纹章。鸟中之王赋予我们的国王以尊严,因此,我们要将之置于王冠的顶端。作为我们的王国纹章,它实际上说明了这个骑士团的地方和位置,从而很快就与其他骑士团区分出来:作为正义的象征,它给我们展示了我们王国和骑士团的最终目标,包含两个方面:即履行公平和正义,各得其所。”Johannes Enno Korn, Adler und Doppeladler: ein Zeichen im Wandel der Geschichte, Dissertation von Göttingen Universität, 1967, S.84.可见,普鲁士将国王的尊严追溯到黑鹰,黑鹰象征了普鲁士的王权和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黑鹰勋章

关于黑鹰勋章的设计,该文件解释道:“鹰的一只爪上是月桂花环,另一只爪上是雷电,在其头上有一句拉丁语箴言:赏罚分明(Suum Cuique)。用花环去施行奖赏的正义,用雷电去施行惩罚的正义,以赏罚分明彰显普遍的公平。不是一人根据这个,一人根据那个,而是完全地根据每个人的贡献进行对待。”Johannes Enno Korn, Adler und Doppeladler: ein Zeichen im Wandel der Geschichte, Dissertation von Göttingen Universität, 1967, S.84.鹰在这里象征了赏罚的施行者,即普鲁士国王。鹰头上方的箴言清楚地展示了腓特烈一世的治国理念和普鲁士的政治传统。

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Ⅰ)勤勉节约,却热衷于扩充军备,经常亲自操练士兵,人称“士兵王”(Soldatenkönig)。他酷爱穿军装,引发贵族的仿效,成为欧洲贵族的风尚。1713年,普鲁士有军队3.8万人,到了1740年达8.3万人。他推行征兵制,使得普鲁士成为欧洲第二大军事强国。

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Ⅱ)在普鲁士施行“开明专制”,自称为“国家的第一仆人”。他利用其父遗留的强大军队,开疆拓土,被尊称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18世纪中叶,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黑鹰形式,即呈自然状态直立着,头戴王冠,两爪持有权杖和金球。腓特烈二世很喜欢这个图形,将之用于硬币上,因此,这种鹰也被称为“腓特烈之鹰”(friderizianischer Adler)。这个鹰没有成为普鲁士国家的纹章,但后来成为魏玛共和国时期普鲁士邦的纹章。

从腓特烈二世开始,普鲁士成为哈布斯堡奥地利的劲敌。从此,普鲁士之鹰开始与哈布斯堡奥地利的双头鹰在欧洲范围内展开了竞争,并积极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

174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查理六世(Karl Ⅵ)去世,按照他1713年颁布的国本诏书,由其女儿奥地利大公特蕾西娅继位。但普鲁士等邦国不同意,由此爆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乘机攻占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最终的结果是:1745年,特蕾西娅大公的丈夫——洛林公爵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即弗兰茨一世(FranzⅠ),由此开创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代价是奥地利承认普鲁士获得了西里西亚。

西普鲁士省徽

但奥地利并不甘心失去西里西亚,于是与俄国、法国、瑞典等国结成反普鲁士的联盟,普鲁士则与英国结盟。1756年,战争爆发,即“七年战争”。俄奥联军一度占领柏林,普鲁士危在旦夕。1762年,俄国沙皇彼得三世继位,由于他是腓特烈大帝的崇拜者,于是退出了反普联盟,普鲁士因此得救,这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普鲁士得以最终打败奥法联军,英国则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大量殖民地。1763年,战争结束,普鲁士成为欧洲列强,奥地利开始衰落。

东普鲁士省徽

尽管普鲁士和奥地利矛盾日益激烈,但在侵略波兰的问题上是一致的。1772年,普奥联合俄国第一次瓜分波兰;1793年,三国第二次瓜分波兰;1795年,三国第三次瓜分波兰,波兰至此亡国。1815年,普鲁士在瓜分到的波兰土地上,建立了西普鲁士等省份。西普鲁士省的纹章以黑鹰盾徽为主体,普鲁士黑鹰脖子上挂着王冠,还伸出一条人的胳膊,手握宝剑。盾徽上方装饰有骑士头盔和斗篷,头盔上方又是一顶王冠,王冠上立有一只和盾徽上一样的黑鹰,脖子上伸出胳膊,手持宝剑。纹章两侧有扶盾的人和骑士,各自持有普鲁士纹章旗。该纹章设计较为繁复,一个纹章上竟有四只普鲁士黑鹰,三只黑鹰持有宝剑,象征了普鲁士的征服和统治地位。

原普鲁士地区则成立了东普鲁士省。东普鲁士省的纹章样式与西普鲁士纹章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盾徽和纹章旗采用了和普鲁士王国纹章完全一样的普鲁士黑鹰纹章,显示了东普鲁士作为普鲁士王国起源的独特地位。

1786年,腓特烈大帝去世,其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Ⅱ)继位。1788年,为了纪念腓特烈大帝的功勋,腓特烈·威廉二世决定在柏林市中心新建勃兰登堡门。勃兰登堡门位于菩提树下大街,坐西朝东,因面向通往勃兰登堡的方向,故名。

勃兰登堡门是按照古希腊神庙的风格建造的。1793年,勃兰登堡门顶端安装了高达5米的胜利女神(Siegesgöttin Viktoria)铜像,女神翅膀张开,左手驾着四匹马拉的战车,右手持权杖,权杖顶端是头戴王冠的普鲁士之鹰,立在一个橡树花环上,花环中间是一个铁十字架。勃兰登堡门后来逐步成为德国的象征,胜利女神及其权杖上的黑鹰与之一起见证普鲁士和德国历史的变迁。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胜利女神

拿破仑一世纹章

英国在七年战争中为了保护北美殖民地,花费巨大,于是增加赋税,引发北美13个殖民地的反对,最终演变为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法国为了报在七年战争中的仇,大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导致财政亏空。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在革命中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引起了各君主国的恐慌。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捐弃前嫌,联合起来,组织反法同盟。在对抗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一个叫拿破仑·波拿巴的军官逐渐掌握军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称帝,即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一世。拿破仑在登基当天,就授予军队罗马帝国时代的军旗,军旗的顶端站立着一只金鹰。拿破仑采用了蓝底金鹰作为帝国纹章,鹰象征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金蓝两色则是传统法国国王纹章的颜色,象征着对法国传统的继承。拿破仑自视为一只雄鹰,称呼自己的儿子为“雏鹰”。Johannes Enno Korn, Adler und Doppeladler: ein Zeichen im Wandel der Geschichte, Dissertation von Göttingen Universität, 1967, S.91.

中世纪以来,西欧通常只有一位皇帝,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世俗统治者中享有最高地位。拿破仑称帝是对哈布斯堡皇朝的一个强大挑战。为了保住皇位,1804年12月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FranzⅡ)正式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即弗兰茨一世(FranzⅠ)。“采用这个称号实际上是承认失败,它意味着哈布斯堡权力和威望所依赖的传统世界图景的终结。”史蒂芬·贝莱尔:《奥地利史》,黄艳红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1806年,在拿破仑的主导下,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萨克森等16个诸侯成立了莱茵联邦(Rheinbund),宣布脱离帝国,并与法国结盟。神圣罗马帝国形同解体,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弗兰茨二世正式退位。哈布斯堡家族依然将双头黑鹰作为奥地利帝国的国徽,两个鹰头都戴有王冠,上方是一顶皇冠,脖子上挂有金羊毛勋章,左爪持金色的帝国之球,右爪持有宝剑和权杖,胸前的盾徽则由三部分组成:象征哈布斯堡家族的金底红狮、象征奥地利的红白红条纹和象征洛林家族的金底红色斜梁上三只无喙的白鹰。这里黑鹰的两个头不再代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而是代表“罗马皇帝和奥地利皇帝双重的尊严”Johannes Enno Korn, Adler und Doppeladler: ein Zeichen im Wandel der Geschichte, Dissertation von Göttingen Universität, 1967, S.81.

奥地利帝国纹章

神圣罗马帝国的双头黑鹰失去了作为普世帝国的象征地位,拿破仑之鹰成为法兰西帝国之鹰。拿破仑军队举着金鹰军旗,跨过莱茵河,多次打败普鲁士、奥地利等德意志邦国。

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没能看到普鲁士的胜利。1806年,普鲁士在对法战争中惨败,霍亨佐伦王室再次逃往柯尼斯堡。拿破仑占领柏林,将胜利女神塑像作为战利品,抢到巴黎。1807年,普鲁士被迫同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割占了普鲁士一半的领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irch Wilhelm Ⅲ)痛定思痛,决定实行改革。改革由首相施泰因(Stein)和哈登堡(Hardenberg)领导进行,内容包括解放农奴、财产自由、城市自治、实行普遍兵役制度。普鲁士国王还在181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在改革过程中,普鲁士的国力逐渐恢复。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为德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契机。普鲁士继续坚持组织反法同盟。1813年,普鲁士联合俄国、奥地利等国,终于在莱比锡战役中打败法国,莱茵联邦解散。1814年,普鲁士布吕歇尔元帅率领普鲁士军队渡过莱茵河,解放了被法国占领的德意志领土,攻入法国境内,直到巴黎投降,拿破仑被迫退位。1815年,拿破仑复辟后,布吕歇尔元帅率兵在滑铁卢战役中与英军一起彻底打败了拿破仑。普鲁士之鹰最终战胜了拿破仑之鹰。普鲁士夺回了胜利女神像,将之重新安装在勃兰登堡门上。

布吕歇尔元帅身先士卒,作战勇敢,被称为“前进元帅”(Marschall Vorwärts)。由于在反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普鲁士国王封他为瓦尔斯塔特侯爵(Fürst von Wahlstadt),授予铁十字勋章,布吕歇尔因此采用了新的纹章:一个大的四分盾徽,右上和左下是头戴王冠的普鲁士黑鹰,左上是花环和宝剑等图案,右下是铁十字;大盾徽中间是布吕歇尔家族传统的两把钥匙盾徽,是勇敢的象征;大盾徽两侧有头戴王冠的黑鹰扶盾,盾徽上方装饰有骑士头盔、黑鹰、钥匙、宝剑和铁十字等图案,纹章还装饰有斗篷,斗篷上方是侯爵冠。整个纹章彰显了布吕歇尔作为普鲁士元帅的功勋,纹章中所凸显的黑鹰在此见证了普鲁士军队的荣耀。

布吕歇尔侯爵纹章

1814—1815年,战胜法国的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对欧洲领土进行了重新划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导了这次会议。奥地利放弃了莱茵河流域的帝国领地,但在东欧获得补偿,重心东移,德意志属性减弱。为了遏制法国再次向东方扩张,普鲁士得到了莱茵兰地区。在夺取整个萨克森未果的情况下,普鲁士获得了五分之二的萨克森等地区。1815年,普鲁士成立萨克森省,纹章以萨克森菱形花环盾徽为主,添加了普鲁士之鹰纹章旗等装饰。

1822年,普鲁士成立莱茵省。莱茵省的纹章采用了普鲁士黑鹰盾徽,黑鹰头戴王冠,左爪持有金球,右爪持有权杖,胸前一个蓝底白色斜杠盾徽,白色斜杠象征莱茵河。盾徽上方装饰有斗篷、骑士头盔和羽饰。盾徽左侧的扶盾者是一个身着铠甲的骑士,骑士手持莱茵省纹章旗。盾徽右侧的扶盾者,手持普鲁士之鹰纹章旗。

可见,普鲁士之鹰随着普鲁士领土的扩张而加到了多个领地的纹章上。1850年,时任普鲁士议员的容克贵族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在议会演讲时说:“我们都愿使普鲁士之鹰把从默麦尔河到当纳斯山都置于其卵翼和统治之下。”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高年生、张连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3页。默麦尔河(Memel),今位于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境内;当时是普鲁士最东面的河流,流经东普鲁士省。当纳斯山(Donnersberg),北普法尔茨山的最高峰,今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普鲁士莱茵省徽

1815年,维也纳会议认可了神圣罗马帝国被解散、帝国内邦国林立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德意志邦联(Der Deutsche Bund)成立,邦联议会(Bundesversammlung)设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由各邦派代表组成;议会由奥地利人担任主席,因此邦联印章采用的是奥地利纹章。奥地利和普鲁士是德意志邦联最重要的成员,争夺德意志主导权的双雄争霸局势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