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德国的统一与民族国家的建立
1815年,德意志邦联成立后,由于不是一个国家实体,一直没有专门的纹章,直到1843年,乌尔姆的一个军事要塞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在新铸的大炮上应该挂什么样的标志?这个问题被提交到邦联议会,议员们经过一番争论,决定采用双头鹰纹章。有的人反对采用双头鹰,因为“双头意味着分裂”,德国历史上采用双头鹰的时代的确是邦国林立的分裂时期,而此时又正值奥地利和普鲁士双雄争霸。主张单头鹰的代表实际上是倾向于让普鲁士来领导德国实现统一,即“小德意志方案”,普鲁士的纹章正好又是单头黑鹰。但大多数代表还是主张采用传统的双头鹰纹章。
1848年3月,德国爆发了争取自由与统一的革命。1848年3月9日,德意志邦联议会通过决议,采用双头鹰作为邦联纹章:“旧的德意志帝国之鹰,带有铭文‘德意志邦联’,使用旧帝国旗帜的颜色——黑红金,作为德意志邦联的纹章和颜色。”
邦联议会选择双头鹰作为纹章,意味着当时德意志社会对奥地利领导德国统一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但奥地利“显然会拒绝关于大德意志主张的一切建议,因为这样做定会同哈布斯堡帝国的多民族结构发生冲突,……看来除了把德意志的皇冠献给作为小德意志的最重要的邦国的统治者普鲁士国王外就别无他法了”。在此背景下,1849年3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Ⅳ)为皇帝,但遭到了他的拒绝。他作为专制君主当然不会接受议会授予的皇冠,因为这意味着议会的权威高于君主的权威。普鲁士拒绝了议会授予的皇冠,它将通过自己的努力,用铁与血的战争为自己加冕。
普鲁士和奥地利等邦国都镇压了革命,但普鲁士一直在努力完成德意志统一的目标。1858年,容克贵族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 von Moltke)被任命为普鲁士军队的总参谋长(Generalstabschef)。毛奇对总参谋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注重对军官的培训,在任务导向下赋予前线指挥官以一定的自由;注重战前对敌人的充分研究和战争计划的制订;在战争中充分利用铁路、电报等技术;建立了现代的参谋指挥和国防动员体制。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雄才大略,主张通过“铁和血”的战争途径统一德国,被称为“铁血宰相”。他通过德丹、普奥、普法三场战争统一了德国。
德丹战争的起因是荷尔斯泰因与石勒苏益格的归属问题。荷尔斯泰因公国在法律上一直是德意志的领地,但长期由丹麦国王担任公爵;石勒苏益格是丹麦公国,但南部已经德意志化。1863年,丹麦国王决定强行吞并这两个地方,引起德国人的强烈不满。于是,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攻占了丹麦治理下的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总参谋长毛奇在此战指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此获准直接参与国王的御前军事会议,使得总参谋部的地位大大提高。战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对两地分别统治,普鲁士统治石勒苏益格,奥地利统治荷尔斯泰因。
由于荷尔斯泰因离奥地利很远,却与普鲁士相邻,普奥两国在荷尔斯泰因管理问题上矛盾加剧,1866年,爆发了战争。普鲁士军队在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下,在7周的时间里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将奥地利从德国排除出去,德意志邦联宣告解散。普鲁士借机吞并了在战争中支持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等地,1866年,成立了汉诺威省;1868年,成立了黑森—拿骚省。两个省份虽然没有在核心纹章中加入普鲁士黑鹰,但扶盾者手持普鲁士黑鹰纹章旗。其他普鲁士省份的纹章上也都出现了扶盾者的黑鹰纹章旗。这体现了普鲁士的领土扩张和对这些土地的主权。
在1866和1867两年间,普鲁士组织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Norddeutscher Bund),基本上统一了德国北方。北德意志邦联旗帜是黑白红三色旗,纹章则是顶端为王冠的黑白红条纹盾徽。黑白色象征普鲁士,红白色象征汉萨同盟城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红白色来自勃兰登堡的白底红鹰纹章。和普鲁士一样,勃兰登堡是霍亨佐伦家族崛起的核心区域。

奥匈帝国纹章
奥地利战败后,国内矛盾加剧。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帝国,但仍然采用了原来奥地利帝国的纹章。这引起了匈牙利的不满,直到1915年,奥匈帝国才采用了新的纹章,一个由两个大盾徽和一个小盾徽连接而成的“联盟纹章”:右边大盾徽是金底双头黑鹰,两个鹰头都戴有王冠,胸前是象征奥地利的红白红条纹盾徽,黑鹰左爪持有金球,右爪持有宝剑和权杖,盾徽上方是奥地利皇冠;左边大盾徽象征匈牙利,由三个部分组成,红白条纹、红白方格和立在青山顶端的王冠上的红底白色大主教十字架,盾徽上是镶嵌有绿宝石的匈牙利王冠,王冠上有一个倾斜的十字架;中间有个小盾徽,分为三个部分,金底红狮是哈布斯堡的家族纹章,红白红条纹象征奥地利,金底红色斜梁上三只无喙的白鹰象征洛林公爵,盾徽上方也有一顶王冠,围绕小盾徽的是金羊毛勋章。整个纹章下方有一句拉丁文铭文“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含义是“不可分离与不可分割的”。
普鲁士的崛起引起法国的警惕。此时法国处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统治之下。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1852年登基后,再次采用了拿破仑之鹰作为纹章,以示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继承。

日耳曼妮娅守卫莱茵河
拿破仑三世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了中立,希望得到莱茵河西岸等作为补偿,遭到了俾斯麦的拒绝。占据莱茵河西岸,以莱茵河为德法的天然边界一直是法国的梦想,这引起了德意志人的警惕。1860年,画家洛伦茨·克拉森(Lorenz Clasen)画了一幅《守卫莱茵河》(Wacht am Rhein):天空中愁云密布,远方是蜿蜒的莱茵河和巍峨的城堡,日耳曼妮娅身穿战袍,左手扶着双头黑鹰盾牌,右手持宝剑,站立在河边的山冈上,守卫着莱茵河,盾牌上写有“德意志之剑守卫着德意志的莱茵河”。
1869年,西班牙邀请霍亨佐伦家族施瓦本支系的利奥波德亲王担任国王。作为家族首领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Ⅰ)本来不是很热心,但法国反应非常激烈,历史上哈布斯堡家族包围法国的噩梦似乎要由霍亨佐伦家族重演。1870年7月,法国大使前往威廉一世正在度假的埃姆斯,要求威廉一世答应永远不让霍亨佐伦家族的成员担任西班牙国王,威廉一世拒绝了这一没有时间限制的无礼要求,并将这一情况拍电报通知了俾斯麦,史称“埃姆斯急电”。俾斯麦将电报内容进行编排,使其显得是国王粗暴地对待了法国大使,然后发表在报纸上。法国受到了刺激,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下,利用铁路迅速完成动员和集结。9月2日,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击败法国,拿破仑三世被俘,他的统治因此结束。普鲁士之鹰再次战胜拿破仑之鹰。随着战争的失败,拿破仑之鹰彻底退出了法国历史。
德意志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与黑森四个邦国慑于普鲁士的军事胜利,与普鲁士达成了关于国家统一的谈判。
1871年1月18日,在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之际,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这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普鲁士王室清醒地意识到皇帝称号在历史上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威廉一世在最初宁可采用国王称号,但俾斯麦认为,当时德国境内已经有了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等王国,不可能让已有的国王自动降级为公爵,因此让普鲁士国王勉强接受了皇帝称号。
德意志帝国国旗依然采用北德意志邦联的黑白红三色旗,纹章方面则没有采用简单的黑白红条纹纹章,也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象征帝国的双头鹰纹章,而是继续采用了普鲁士的单头鹰纹章。有的解释认为,这可能是为了与奥地利进行区分。还有一种解释认为,皇帝威廉一世在1848年革命期间担任亲王,曾主张军事镇压革命,被斥为“霰弹亲王”(Kartätschenprinz),被迫逃亡英国,因此不喜欢德意志邦联的双头鹰与黑红金三色。
但从普鲁士统一德国及其国王加冕为皇帝的过程来看,单头鹰纹章正符合其小德意志方案,标志着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
纹章的主体是金底单头黑鹰,纹章周围环绕着黑鹰勋章项链。但普鲁士朝廷在纹章的细节上爆发了激烈的争论。皇储腓特烈亲王希望延续帝国的传统,同时赞同在帝国之鹰胸前悬挂霍亨佐伦家族的纹章,这符合纹章的传统,也得到了俾斯麦的支持;但普鲁士王室纹章院的纹章官施蒂尔弗里德伯爵(Stillfried)顽强地坚持在纹章中加入普鲁士之鹰,以此体现普鲁士的荣耀,这得到了皇后的支持,最终威廉一世皇帝采纳了纹章官的意见。1871年8月3日,皇帝颁布法令,确定帝国纹章是:“单头黑鹰,头朝向右,嘴、舌、爪均为红色,没有权杖和帝国之球;胸前是装饰有霍亨佐伦家族纹章的普鲁士之鹰盾徽;纹章上方是查理大帝皇冠式样的皇冠。”
法令并没有规定国徽的底色,于是采用了传统的金色。纹章周围环绕着普鲁士黑鹰勋章;帝国之鹰胸前佩戴普鲁士的黑鹰纹章,体现了普鲁士在帝国中的核心地位。普鲁士黑鹰胸前则是霍亨佐伦家族的黑白四分盾徽,象征了该家族在帝国中的统治地位。这种设计虽然在艺术上不太美观,但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却是高度一致的。霍亨佐伦家族出任皇帝和普鲁士国王,普鲁士王国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在由各邦选派代表组成的帝国参议院中拥有否定权,帝国首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
普鲁士立国以来开疆拓土的武功则记载在它的大纹章中:整个纹章在一个华丽的巨大斗篷下面。纹章中间是一个巨型的64分大盾徽,每一个小盾徽代表一块领地。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鲁士领地划分为省之后,纹章中并未直接加入各省的纹章,而是仍采用原贵族的纹章。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徽由两个公爵纹章联合而成,与现代州徽相似。而在这个大纹章中,荷尔斯泰因公爵纹章位于第二行左起(从观察者角度)第二个;石勒苏益格公爵纹章位于第二行右起(从观察者角度)第二个,两只蓝狮头朝向右方(外),这是石勒苏益格公爵最初的纹章,来自丹麦王室纹章。而在省徽中,蓝狮头朝向左方(内),体现了对国家的向心力。省份的划分彰显了现代政治权力的划分和建构,王国体制则强调对贵族等级的尊重,两种政治文化的差异在纹章中体现了出来,展示了普鲁士向现代国家过渡的历程。
大盾徽正中间从上到下叠加了三个纹章,依次是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纹章、普鲁士王国小纹章和霍亨佐伦家族纹章,这是霍亨佐伦家族的渊源赖以发展和核心领地。尽管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选侯职务已经消失,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红鹰纹章上依然配饰有象征选侯地位的帝国财政总管的职务纹章,显示了霍亨佐伦家族的历史地位和荣耀。大盾徽两侧各有一名扶盾者,扶盾者分别手持普鲁士黑鹰纹章旗和勃兰登堡红鹰纹章旗。斗篷上方是一顶王冠和普鲁士黑鹰旗帜,强调了普鲁士的崇高地位。
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夺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将之设为帝国直辖区。阿尔萨斯—洛林纹章是普鲁士黑鹰,黑鹰上方是一顶皇冠,胸前有一个盾徽,分为三个部分,左边是象征洛林公爵的金底红色斜梁上三只无喙的白鹰;右上是红底金色斜杠,斜杠两边各有三个王冠,代表上阿尔萨斯;右下是红底白色斜杠,代表下阿尔萨斯。盾徽上方是一顶公爵冠。这个纹章象征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重新回到了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之下。

普鲁士王国大纹章
为了纪念德丹战争的胜利,1864年,普鲁士开始在柏林修建胜利柱(Berliner Siegessäule),胜利柱的修建时期正好是普鲁士进行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并取得胜利的时期。1873年9月2日,在色当战役中战胜法国三周年之际,胜利柱的落成典礼举行。胜利柱的顶端是金色的胜利女神,女神身上有一对翅膀,女神左手持权杖,右手持花环,头顶矗立着一只金鹰。金鹰与胜利女神一起见证了普鲁士在统一战争中的胜利和荣耀。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徽
在德国的统一过程中,俾斯麦和毛奇居功至伟。俾斯麦利用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手腕创造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有利局势;毛奇指挥的普鲁士军队无往不胜,实现了统一德国的战略目标,并使德军的总参谋部制度名扬天下,成为各国军队效法的对象。威廉一世对他们进行了论功封赏。1870年,毛奇被封为伯爵。毛奇新的伯爵纹章中间是金底盾徽,盾徽中间是一个黑色铁十字,铁十字三端写有1864、1866和1870,代表毛奇指挥的普鲁士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铁十字中间是毛奇家族传统的白底三只黑琴鸡(Birkhuhn)纹章。盾徽上方是伯爵冠。盾徽两侧的扶盾动物都是头戴王冠的普鲁士黑鹰,黑鹰都持有蓝白红纹章旗。纹章上方装饰有斗篷、骑士头盔和侯爵冠,顶端是一个孔雀羽毛装饰,羽毛的中间是白底普鲁士黑鹰纹章。纹章下方的铭文是毛奇的座右铭“ERST WÄGEN, DANN WAGEN”,意思是“谋定而后动”。这也是毛奇赋予德军总参谋部的特质。

阿尔萨斯—洛林纹章

毛奇伯爵纹章
1871年,俾斯麦被封为侯爵,采用了新的侯爵纹章:中间是俾斯麦家族传统的蓝底三叶草和荨麻叶盾徽,盾徽上方装饰有骑士头盔、水牛角和贵族冠冕。盾徽左侧扶盾的是头戴选侯冠的勃兰登堡红鹰,右侧扶盾的是头戴王冠的普鲁士黑鹰。纹章上方装饰有斗篷和侯爵冠。纹章下方是拉丁语铭文“IN TRINITATE ROBUR”,意思是“三位一体给我力量”。这可能跟家族纹章中的三叶草和三片荨麻叶有关。

俾斯麦侯爵纹章
毛奇和俾斯麦的纹章记载了他们在统一德国过程中建功立业的荣耀,都是由象征普鲁士的黑鹰作为扶盾动物,充分说明了德意志皇帝对他们的宠信。

中央党海报
当俾斯麦战胜了法国这一最大的敌人回到柏林时,发现国内又出现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敌人——天主教徒所组织的中央党(Deutsche Zentrumspartei)。普鲁士原先是个新教国家,但随着领土的扩大,尤其是德国的统一,境内的天主教徒越来越多。天主教徒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于1870年12月,成立了自己的政党。在威廉二世皇帝统治时期中央党的一幅宣传画上,中间是中央党三位领袖的照片。照片下方是两棵巨树,巨树中间是一座山,山顶有一个塔楼,塔楼上飘扬着十字旗,象征着天主教会。最下方则写有“为了真理、自由和正义”。最上方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徽--黑鹰纹章,这或许是为了表明天主教徒对帝国的忠诚,但俾斯麦显然不认同这一点。

柏林胜利柱
由于天主教会受到罗马教会的管辖,俾斯麦立即开始着手压制中央党。俾斯麦颁布法令,取消天主教会在管理教育、婚姻等方面的权力,这后来被称为“文化斗争”(Kulturkampf)。但随着俾斯麦对天主教的压制,天主教徒的反抗日益激烈,在议会中席位不断增加。俾斯麦试图取消天主教会的自治地位,也没有成功。
对另一股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崛起的势力——工人运动及其组织,俾斯麦也予以了严厉镇压。1878年,俾斯麦推动议会通过了镇压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法律,解散了社会主义工人党等工人组织。但从19世纪80年代起,俾斯麦开始推行社会保障政策,使得工人和职员阶层得以参加疾病、意外事故和残疾等保险,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缓和了阶级矛盾,奠定了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础。
在外交方面,俾斯麦则更为成功。为了防范法国的复仇和巩固德国的国际地位,在俾斯麦主导下,德国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外交联盟体系。德国与奥匈帝国捐弃前嫌,结成了联盟;1881年,两国与俄国结成三皇同盟;1882年,德国利用意大利与法国在北非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同意大利结盟。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非常激烈,德国试图调解俄奥矛盾,但没有成功。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Ⅲ)继位。但腓特烈三世仅在位3个多月,便去世了。1888年7月,其子威廉二世(WilhelmⅡ)继位。
1888年12月初,威廉二世登基后不久便颁布了新的帝国纹章。纹章主体图案仍然是单头黑鹰,黑鹰勋章移到了黑鹰的胸前,但去掉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相关的金色底面,更加突出了普鲁士的黑白色元素,整体上以黑白红色调为主,与德意志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颜色一致。帝国纹章的更换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德意志帝国纹章
威廉二世希望掌握实权,亲自执政,与首相俾斯麦冲突日益扩大。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其继任者没有延续与俄国的联盟。俄国感到威胁,在1892年与德国的宿敌法国联合起来,俾斯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虽然威廉二世渴望专制的权力,但他不得不面对俾斯麦的老对手——帝国议会。由于并未实施真正的代议制,帝国首相和政府都只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其拥有对政府预算的批准权和一定的立法权,对专制权力构成了一定的约束,而且在政治上影响越来越大,从而受到威廉二世的厌恶。这句铭文的金属字母是由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缴获的两门法国大炮熔化后铸造而成的。选择这个时间点大概是为了让民众继续支持战争,选择的材料则似乎是为了唤醒民众关于普鲁士战胜法国的记忆。

威廉二世

帝国议会大厦
帝国议会大厦上方的四个塔楼象征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四大王国。大厦正门两侧的墙壁上雕刻有组成德意志帝国的各个王国、公国、侯国和自由城市等各邦的纹章。这组纹章雕刻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的联邦传统。按照德意志帝国的体制设计,帝国政府掌管军事、外交、海关、民法、刑法等重大事务,各邦则保有教育、宗教等事务的管辖权。
普鲁士以军国主义统一德国,军国主义在威廉二世时代愈演愈烈,黑鹰成为战争的标志。威廉二世热衷于扩充军备,他常年穿着军服,其头盔上装饰有鹰的雕像。普通将士的军帽上也多装饰有普鲁士之鹰的图案。
威廉二世开始夺取殖民地。1897年,威廉二世派兵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1898年1月,英国报刊《攻击》上发表了题为“新的角色”的漫画,描绘的是威廉二世梳起了长辫,脱下军帽,戴上了清朝的顶戴花翎,身着清朝龙袍,龙袍的中心图案正是德意志帝国的黑鹰纹章,一条龙则侧侍在黑鹰纹章右边。威廉二世有了“中国皇帝”这个新的角色!这幅漫画讽刺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扩张和威廉二世的侵略野心。
德国对胶州湾的侵占导致了山东境内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帝排外的义和团运动很快发展到京津冀地区,一度获得清政府的支持,最终引起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威廉二世派出的瓦德西元帅担任了联军司令。

漫画《新的角色》(1898年)
威廉二世还亲自为远征中国的军队设计了勋章,图案是一只鹰战胜了龙。在德国官方发布的纪念文件中,图案也是头戴王冠的普鲁士黑鹰翱翔在空中,鹰爪下方是一句铭文“心怀上帝,为皇帝和帝国而战”(Mit Gott für Kaiser und Reich),两侧飘扬着普鲁士之鹰的旗帜,地上是一条被剑刺穿的龙与一面倾倒的中国的旗帜,龙头垂地,龙尾处还有一份清单,记载着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进军路线“Taku、Tongku、Tientsin、Paotingfu……”(大沽口、塘沽、天津、保定府)这都直接展现了德国鹰战胜了中国龙。龙是中国的象征,起源纷繁复杂,其中一种说法认为龙源于蛇,很多西方人赞同这个说法,而蛇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鹰与龙(蛇)的战斗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鸟与最危险的爬行动物之间的斗争,两者之间的战斗具有非凡的意义”。德国赋予了鹰以神圣性,而将龙贬为邪恶的象征,试图以此来美化侵略战争。
与此同时,德国大力建设海军,引起英国的极大不安。为了遏制德国,1904年英法达成协约;1907年,英俄达成协约。至此,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德国“为远征中国服务”勋章与纪念文件
1908年,德国发行了一种100马克的纸币,图案是日耳曼妮娅身穿华服,头戴霍亨佐伦皇冠,坐在一棵大橡树下面。她右手将宝剑插立在地上,左手搁在盾牌上,盾牌上是德意志帝国黑鹰国徽。日耳曼妮娅旁边堆放着铁犁、铁砧,远方是德国的三艘战列舰。德国发展海军的热情一览无余。这种纸币被称为“舰队百元大钞”(Flottenhunderter)。

100马克纸币(1908年)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萨拉热窝遇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德国站在了奥匈帝国一边,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俄国矛盾尖锐的土耳其帝国在1914年10月加入了德国主导的同盟国阵营;而意大利在1915年5月退出了同盟国,加入了协约国。
在1914年,画家腓特烈·考尔巴赫(Friedrich Kaulbach)绘制了一幅《日耳曼妮娅》(Germania),背后笼罩在黑夜中,近处火光四起,日耳曼妮娅头戴皇冠,身穿盔甲和黑裙,左手持一个金色盾牌,挡在身前,盾牌上面是头戴王冠的普鲁士黑鹰纹章;右手持一柄宝剑,蓄势待发;目光坚定,望向远方。黑鹰盾徽和宝剑象征着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幅画表现了一战刚开始时,德国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
德国由于其地理位置,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法国复仇心切,斗志昂扬,打破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战争陷入阵地战。在1918年德国的一幅海报中,远方是绵延起伏的山峦,一只巨大的黑鹰飞翔在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的上面,海报下方写的是“请认购战争公债”,这被解读为“通过战争获得和平”。这显示德国此时在财政上已经支撑不住,但试图坚持作战,以战求和,为谈判积累更多的筹码。

德国战争公债海报(1918年)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退出了一战。德国与之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占据了东欧大量领土。但东线的胜利不能挽救美国参战后的西线战局。1918年11月,德国爆发了革命,宣告了其在战争中的失败,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荷兰,霍亨佐伦家族在德国的统治结束了。
一战还导致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垮台,原来在四个帝国统治下的东欧各个民族纷纷独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德国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魏玛共和国,这是德国人为追求自由、建立现代民主国家长期奋斗的结果,但由于共和国是伴随战败而建立的,其前途注定是崎岖的。

《日耳曼妮娅》(19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