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帝国自由城市之鹰:夹缝中的艰难生存

12世纪,当德意志皇权比较强大时,诸侯多采用鹰纹章,以示效忠。到了13世纪,皇权衰落时,诸侯们便试图摆脱皇帝的控制,逐步抛弃了鹰纹章。而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则试图借助皇帝的力量,摆脱世俗诸侯的控制。这些城市最终从皇帝那里获得一定的城市自治权,被称为帝国城市(Reichsstadt),它们以皇帝为最高领主,不属于任何其他封建领主,有权参加帝国会议,甚至可拥有自己的领地,同时它们有向皇帝纳税和提供军队的义务。还有一些城市经过斗争,摆脱了主教的控制,被称为自由城市(Freie Stadt)。15世纪时,为了获得城市的支持,皇帝西吉斯蒙德开始邀请自由城市参加帝国等级会议,两种城市的差别逐步取消了,被合称为“帝国自由城市”(Freie Reichsstadt)。示着自由与自治。在1605年《西布马赫纹章册》记录的54个帝国自由城市中,据统计,有28个采用了鹰作为市徽,占51.8%。Johann Siebmacher, Siebmachers Wappenbuch, 1605, S.219—220.它们的黑鹰纹章一直使用到现在,成为市徽,体现了帝国之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德国城市纹章

德国城市纹章

这些帝国城市中,有些城市承担着帝国职能,维持着帝国的运转,如国王加冕之地亚琛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保存着帝国珍宝的纽伦堡、帝国枢密法院驻地韦茨拉尔。

亚琛(Aachen),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最西面的城市,地处德国、比利时和荷兰三国交界处,以温泉著称于世。市徽是金底黑鹰盾徽,鹰的嘴和爪都是红的。

亚琛在查理大帝时代是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中心,成为德意志王国前期历代德意志国王加冕的地方。公元813—1531年,共有32位德意志国王在此加冕。1166年,亚琛被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授予帝国城市的地位。1801年,亚琛被割让给法国,失去了自由城市的地位。拿破仑战败后,根据《维也纳和约》,亚琛归属普鲁士统治。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位于黑森州。市徽是红底白鹰盾徽,白鹰头戴王冠,鹰嘴和爪为蓝色。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与日耳曼人大致沿着莱茵河与多瑙河对峙,在沿线修建了防御城墙,在此地修建了军事据点。6世纪时,法兰克人驱逐了占据此地的阿勒曼尼人,开始统治此地,法兰克福的名称可能就起源于此时,但直到8世纪末,这个名字才见于书面记载。据传说,查理大帝在征服萨克森的战争中,曾率大军来到美因河边,正值大雾弥漫,一时找不到渡口,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一只母鹿走过来,渡过了河,查理大帝命令军队紧随其后,果然顺利渡过美因河。为了纪念此事,他后来下令在此建立城市,命名“Frankfurt am Main”,即“法兰克人在美因河畔涉水而过的浅滩”邵献图等:《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276页。。事实上,查理大帝与萨克森的战争并未波及法兰克福,因此这个传说并不可靠。

法兰克福在历史上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规定,国王去世后,选侯必须在30天内,在法兰克福选举国王。1372年,查理四世授予法兰克福帝国城市的地位,法兰克福因此采用了鹰作为市徽。可能是为了与金底黑鹰纹章相区别,而采用了帝国军旗的红白色调。1562年,法兰克福取代亚琛,成为德意志国王加冕的地方,至1792年,有10位国王在此加冕。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15年,法兰克福又成为德意志邦联议会的所在地。1848年,德意志各邦派出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德意志国民议会,举行会议讨论了德意志的统一与自由问题。

二战后,法兰克福成为西占区管制机构所在地,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正是在此批准了《基本法》。法兰克福也是联邦德国首都的候选地,受到社会民主党的支持。1949年5月,法兰克福在议会委员会关于选择首都的表决中输给了波恩。基督教民主联盟反对法兰克福,试图避免让人觉得“新成立的联邦政府只是盟国占领当局的执行机构”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87页。。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认为,选择波恩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英国人声明,波恩如果作为首都,可以脱离英占区,解除军事管制。而控制法兰克福的美国没有类似声明。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87页。

在德国历史上作为政治中心的法兰克福虽然与联邦德国首都“擦肩而过”,但逐步成为德国的金融中心和航空枢纽,目前是欧洲中央银行和德国联邦银行的所在地,外号“美哈顿”(Mainhattan)和“银行滩”(Bankfurt)。

纽伦堡(Nürnberg),位于巴伐利亚州。1219年,皇帝腓特烈二世授予纽伦堡帝国城市的地位。1423年,国王西吉斯蒙德下令,将象征皇权的帝国珍宝(皇冠、皇袍、权杖、宝剑等)保存于此。

纽伦堡有大小两个市徽。大市徽的图案是蓝底盾徽,金色的人头鹰身,一个少女头戴三叶王冠。这个图案自1240年开始作为印章图案使用,象征纽伦堡开始拥有帝国自由城市的地位。

纽伦堡的小市徽一半是金底黑鹰纹章,一半是红白斜条纹。这个纹章可以追溯到13世纪。鹰象征德意志王国,红白斜条纹是13世纪纽伦堡伯爵的纹章。

纽伦堡在纳粹统治期间,成为举办纳粹党代表大会的城市,迫害犹太人的一系列法律在此宣布,后来被称为《纽伦堡法》。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首要战犯的审判在此举行,清算了纳粹罪行,即“纽伦堡审判”。

韦茨拉尔(Wetzlar)位于黑森州。市徽原为金底黑鹰,现改为红底黑鹰,黑鹰头戴金色王冠,鹰嘴和爪都是金色,右翅上方有个白十字。1180年,韦茨拉尔被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授予帝国城市地位。1693年,成为帝国枢密法院(Reichskammergericht)驻地。该法院法官来自帝国各个领地,通过司法审判,“特别保障了帝国的和平秩序与受尊重的权利秩序,为各种大小不一的领地邦国和城市之间和平相处提供了保证”彼得·克劳斯·哈特曼:《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帝国法、宗教和文化1648—1806》,刘新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37页。。1772年,歌德曾在韦茨拉尔帝国枢密法院实习,爱上了少女夏绿蒂。1774年,歌德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有的帝国城市虽然没有采用帝国之鹰作为市徽,但会在一些重要的城市标志中展现帝国之鹰纹章,如不来梅。不来梅在1186年获得帝国城市的地位,市徽是红底白色钥匙,源自守护圣徒圣彼得。1404年,不来梅市政广场树立了一尊中世纪骑士罗兰的塑像。

罗兰(Roland)是查理大帝的外甥,担任法兰克王国的伯爵。查理大帝在778年发动战争,讨伐西班牙的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戈萨王国。萨拉戈萨国王为使查理大帝撤军,假装臣服。查理大帝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一使臣前去了解实情。罗兰推荐继父甘尼伦前往。甘尼伦却认为罗兰在害他,于是投敌叛变,勾结萨拉戈萨国王,设下了圈套。罗兰在撤军时担任后卫,在荆棘谷误陷包围,寡不敌众,英勇牺牲。大概在11世纪末期,法国人根据这一故事写成了《罗兰之歌》(Rolandslied),将罗兰描绘为与异教作斗争的基督教战士,同时特别强调了罗兰的法兰西属性。罗兰战死前说道:“不能让可爱的法兰西羞愧无光。”《罗兰之歌》,杨宪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99页。罗兰等殉难将士被查理大帝称为“亲爱法兰西的花朵”《罗兰之歌》,杨宪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这反映了中世纪法国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觉醒。

12世纪后半期,德国一位名叫康拉德的神父(Pfaffe Konrad)受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委托,将《罗兰之歌》翻译成德语,并进行了改编,去掉了其中的法兰西元素,仍然将罗兰塑造成“为上帝殉难的战士”。罗兰在临终时说:“永远献身上帝,希望得到上帝的恩惠和酬报。”安书祉:《德国文学史》第1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尽管各国对罗兰故事的解读不同,但英勇、忠诚和虔诚的罗兰在中世纪成为骑士的象征,在法国、德国、波兰、捷克等欧洲很多国家都有罗兰的塑像。遍及欧洲的罗兰塑像反映了欧洲中世纪文化内在的一致性。在不来梅的罗兰塑像,罗兰手持宝剑,胸前一个金底双头黑鹰盾徽,双头黑鹰头戴一顶金色的皇冠,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赐予这座城市的自由权利。盾徽边沿一圈铭文是:“VRYHEIT DO IK JU OPENBAR, D'KARL VND MĒNICH VORST VORWAR, DESSER STEDE GHEGHEUEN HAT, DES DANKET GOD' IS MĪRADT”,意思是:“我向你们宣告,查理皇帝和一些侯爵庄严地赐予这座城市的自由。我呼吁大家感谢上帝。”这种自由在当时主要是指“开设市场权和贸易权”,这是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罗兰成了不来梅的标志和自由的象征。

不来梅罗兰塑像

由于罗兰生活在纹章时代之前,他所佩戴的纹章显然是一个虚构纹章。在各地的罗兰塑像造型各异,所佩戴的纹章也各不相同,如罗特豪森的罗兰塑像佩戴的是单头黑鹰纹章,这说明了虚构纹章的不稳定性。

自由城市中比较典型的是科隆(Köln)。科隆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科隆建城于公元50年,时值罗马帝国时代,曾是下日耳曼省的首府,被命名为“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意为“克劳迪娅·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克劳迪娅·阿格里皮娜是罗马帝国克劳迪乌斯皇帝的皇后,出生于此,应她的请求,这块地方获得罗马殖民地的地位。科隆这一名称就是来自“Colonia”(殖民地)一词。公元2世纪起,科隆就成为主教区。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将科隆升格为大主教区。

科隆市徽

科隆早期的市徽是红白两分盾徽,上半部分红底上有三个金色的王冠。1475年,科隆获得自由城市的地位,于是采用了双头黑鹰纹章,两个鹰头后面都有金色的光圈,这是神圣的象征。两个鹰头中间是一顶皇冠,黑鹰左爪持权杖,右爪持宝剑,胸前是一个盾徽,盾徽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红底三顶金色王冠,下半部分是银底11个火焰图案。盾徽采用红白底色这一汉萨同盟的颜色,因为科隆曾是汉萨同盟的主要成员。三顶王冠象征在基督出生时拜见过基督的三王三王指基督出生时拜见基督的东方三位博士。据《新约·马太福音》第2章的记载,耶稣出生的时候,有东方来的几个博士,看见了他的星,特来拜他,“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圣经》中并未言明是三位博士,后人可能根据三种礼物推测他们有三位。。三王遗骨原来安葬在米兰。12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时期,政教斗争激烈,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经常南征意大利。1164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后,将三王遗骨作为战利品赠送给他的首相兼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冯·达瑟(Reinald von Dassel),由此三王遗骨到了科隆。科隆从此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朝圣地,被称为“北方的罗马”。腓特烈一世试图将科隆建设成为与罗马相媲美的城市,由此在政教关系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朝圣为科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科隆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富有的大城市。1248年,为了安葬三王遗骨,科隆大主教开始主持修建科隆大教堂。但由于各种困难,直到1880年才完工。

11个火焰图案象征圣乌尔苏拉和11000名处女。据11世纪开始流传的传说,乌尔苏拉(Ursula)是布列塔尼国王的女儿,信奉基督教。一个信奉异教的英国王子埃特里乌斯(Aetherius)向她求婚。乌尔苏拉在同意之前,要求王子先受洗,并商定了一个考虑的期限。在此期间,她去罗马朝圣,由10个贵族少女陪同。11位少女各自有1000名侍女,由此一共有11000名少女参加朝圣。在返程时,她们在科隆受到匈奴军队的拦截,匈奴军队杀死了陪同人员,匈奴王要娶乌尔苏拉为妻。乌尔苏拉拒绝后,用箭自杀了。Heiko Steuer, Das Wappen der Stadt Köln, Köln: Greven Verlag, 1981, S.38-39.

在科隆成为商业中心之后,为了争夺城市管理权,城市的贵族和市民与科隆大主教产生了很大的冲突。1288年,城市贵族和市民在沃林根(Worringen)战役中战胜大主教,科隆获得一定的自治权,成为自由城市。科隆大主教被驱逐出科隆城,被迫驻节波恩、布吕尔等地。

1265年,科隆大主教恩格贝特二世(EngelbertⅡ)联合克莱沃伯爵等诸侯,计划奇袭科隆城,先由人在市场纵火,然后以此为号,乘乱攻占科隆。可恩格贝特二世一直没有看到纵火的信号。据传说,克莱沃伯爵进军时看到乌尔苏拉带领1万多名少女手持蜡烛绕着科隆城行走。克莱沃伯爵不敢与之对抗,于是撤军。由此,乌尔苏拉拯救了科隆城。Heiko Steuer, Das Wappen der Stadt Köln, Köln: Greven Verlag, 1981, S.40.后来科隆人为了纪念乌尔苏拉,将11个火焰的图案置于市徽中。

1794年,科隆被法国拿破仑军队占领。贵族、行会及纹章制度一度被废除。拿破仑称帝后,重新确立了纹章制度。1811年,拿破仑为科隆颁布了新的市徽:红底盾徽顶端耸立着金色的拿破仑之鹰,盾徽的主要图案是蜜蜂和法兰克犁。拿破仑家族的纹章——三只金色的蜜蜂取代了三顶王冠,象征勤劳与秩序观念。Gert Oswald, Lexikon der Heraldik, Mannheim: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84, S.65.锯齿形的法兰克犁取代了11个火焰图案。盾徽由花环围绕,整个纹章具有浓郁的法兰西风格。在1811年科隆名誉卫队的一面燕尾旗上,两个旗角装饰了这种市徽。

科隆1811年旗帜

1814年1月,德国军队收复科隆。1815年,科隆划归普鲁士所有。1817年,普鲁士国王重新颁布了市徽,恢复了以三王王冠为主的市徽图案。

不来梅和科隆同时还属于汉萨同盟(die Hanse)城市。中世纪德国城市繁荣,为了抵抗诸侯的劫掠,结成了很多城市同盟,很多帝国城市与自由城市作为商业中心,也参加了城市同盟,在中世纪德国发挥了重要影响,其中以汉萨同盟最为强大和重要。

汉萨同盟于1266年由汉堡、吕贝克等海港城市发起成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1367年,汉萨同盟成立了以吕贝克为首的领导机构,积极在波罗的海地区寻求贸易特权,并逐步成立战争同盟和舰队。同盟于1368年打败丹麦,1370年迫使丹麦承认其在波罗的海的贸易特权,“而且将海峡的几个城堡抵押给它15年,并甚至给予它在丹麦王位继承时有同意权”赫伯特·格隆德曼:《德意志史》第一卷下册,张载扬、陆世澄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1页。。从此,汉萨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在西起英国伦敦、东到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的广大地域上建立商站,保障汉萨商人的利益,15世纪初鼎盛时成员达到160个城市。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荷兰航海贸易的发展,汉萨同盟受到严重挑战。虽然汉萨同盟里有很多帝国自由城市,但得不到此时已式微的皇权的支持,于是日益衰败,于1660年解体。白色与红色是汉萨同盟的标志颜色,汉萨城市的市徽大多采用了这个颜色。汉萨同盟城市的首府设在吕贝克。

吕贝克市徽

吕贝克(Lübeck)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北邻波罗的海,是一座著名的海港城市。1226年,吕贝克获得帝国城市的地位,因此采用了金底双头黑鹰盾徽。由于它还是汉萨同盟城市,因此黑鹰胸前有白红条纹盾徽。这种纹章出现于1450年,沿用至今。在1606年的《西布马赫纹章册》中,吕贝克市徽被简化为红白两分盾徽。

吕贝克曾作为汉萨同盟的首府城市,地位十分显赫。1811年,吕贝克被法国拿破仑的大军占领,因此被授予了新的纹章。纹章分为两部分,上部分是拿破仑家族的纹章:红底三只金色的蜜蜂,下部分是白底,中间是一个白红条纹二分盾徽,两边各有一个黑色的鹰的翅膀,取代了之前的双头黑鹰纹章。1813年,吕贝克解放后,才恢复之前的纹章。

多特蒙德(Dortmund)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河与埃姆斯河流经该地。多特蒙德在中世纪是重要的商路交汇处,后来成为鲁尔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市徽是金底黑鹰盾徽。1220年,多特蒙德获得帝国城市的地位,于是采用了黑鹰市徽。盾徽开始是白色底,16世纪开始出现金底,但官方直到1946年才接受。1803年,多特蒙德失去独立的帝国城市地位,1815年被并入普鲁士威斯特法伦省。多特蒙德曾是汉萨同盟的成员,但没有在市徽中体现出汉萨的红白色,而是采用了红白两色的市旗,中间绘有市徽图案。

杜伊斯堡(Duisberg)位于鲁尔河与莱茵河交汇处,地处交通要道,罗马帝国曾在此驻军,中世纪以来是德国的商业中心之一,现为德国最大河港,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伊斯堡在1170年被设立为帝国城市,市徽上半部分是金底双头黑鹰图案,下半部分是红底白色城堡。红白色象征杜伊斯堡曾经属于汉萨同盟。这个市徽可以追溯到1257年。

1290年,杜伊斯堡被德意志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RudolfⅠ)以2000银币的价格典当给了克莱沃伯爵。可见帝国城市在皇帝庇护下的些许自治权十分脆弱,皇帝只是将其作为财富的来源。

在城市,市民阶级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德意志皇权的衰落,皇帝无法与城市实现英法式的联盟,即“封建国王为了巩固与拓展王权,比较注重利用城市的经济与政治力量。而城市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摆脱大封建主的羁勒,也必须求助于王权。由此,双方密切‘结盟’共同反对大封建主的分裂割据势力”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德国因此无法形成皇权主导下的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