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鹰狮之争:皇权衰落与诸侯并立

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画像
12世纪纹章兴起后,诸侯贵族都开始拥有各自的纹章。这些纹章象征了独立的地位或特权,对皇帝的效忠或疏离。
12世纪,德意志皇权还比较强大,很多帝国诸侯采用了鹰作为纹章,表示对皇帝的效忠。如勃兰登堡边境伯爵大概在1170年开始使用红鹰纹章,奥地利公爵在1179年开始使用鹰纹章,巴伐利亚公爵在1196年左右的纹章是鹰,普法尔茨伯爵1196年的纹章也是鹰。《马内塞抄本》插图中描绘了勃兰登堡边境伯爵奥托四世(Otto Ⅳ)与贵族女子下棋的场景,插图正上方便是勃兰登堡红鹰纹章。
但皇帝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主教叙任权斗争中失败后,皇权就开始衰落。随着诸侯独立性的增强,到了13世纪中叶,诸侯大多放弃了以鹰作为纹章,开始采用其他的图案。如普法尔茨伯爵大约在1229年改用金狮纹章,奥地利公爵大约在1230年开始使用红白红条纹纹章,巴伐利亚公爵大约在1242年改用蓝白菱形纹章。
1254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绝嗣,导致德意志经历了20年的大空位时代,皇权更加式微,鹰纹章也被更多的诸侯舍弃。“13世纪末,勃艮第伯爵奥通四世在纹章中摈弃鹰图案而采用狮子图案。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宣布与其君主皇帝断绝一切关系。”这也是德意志皇帝在勃艮第地区丧失了影响力的标志。
诸侯对鹰纹章的舍弃,象征着诸侯对皇权的疏离。世俗诸侯采用最多的纹章图案是象征王权的狮子,这是与鹰相对抗的象征性动物。在自然界中,鹰会找到狮子吞食猎物的地方,与之争夺。“被誉为‘空中之王’的鹰,它有时是狮子百兽之王宝座的竞争对手,尤其到了近代,所有帝国都以鹰而不是狮子作为自己的象征。在纹章学中,这两种动物或多或少地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那些使用狮子图案较多的地区(如比利时、卢森堡、丹麦)较少运用鹰图案,反之亦然(如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奥地利和意大利北部正是皇帝直接统治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区域;比利时、丹麦等地正是与皇权疏远的地区。狮子图案约占欧洲纹章总数的15%
,鹰图案约占2%
。可见,鹰与狮纹章图案的使用区域和数量与皇权、诸侯权的消长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吻合。
狮与鹰的对抗或疏离正体现了中世纪封建体制下诸侯在皇权下的自立与自治地位。中世纪时,一些诸侯直接采用狮纹章来表示与皇帝的对抗或断绝关系,这在一些诸侯以鹰纹章向皇帝表示效忠的同一时期就开始了,如1160年,弗兰德(Flandern)伯爵菲利普采用了狮盾徽,以此宣示对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的抗争。皇权的衰落加强了鹰狮对抗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大概已经较为普遍。14世纪初,但丁在《神曲》中警告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二世不要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写道:“让这个新查理不要用他的贵尔弗党人去推倒帝国的鹰旗,而要害怕那曾撕下强大的狮子的毛皮的鹰爪。”
当然,采用狮纹章作为疏离的标志作为一种趋势是逐步发生的,而且只是部分的趋势。有些皇室家族本身的纹章就是狮,如韦尔夫家族、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直属领地也有很多采用狮纹章,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还曾将狮纹章赐予亲信波西米亚国王。
诸侯们之所以选择狮作为纹章图案,源于狮“百兽之王”的地位。在动物界中,狮以勇猛与威严著称,雄狮的鬃毛威风凛凛,它的咆哮更是让人闻风丧胆。金色的狮身和鬃毛如同太阳的光芒,因此,狮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曾被视为太阳的象征。
狮在古代曾生活在巴尔干半岛及地中海东部一带,13世纪时灭绝了,但狮的凶猛给古希腊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狮得到了哲学家的青睐。柏拉图认为人性,即“塑造人心灵的塑像”由一个大的怪兽像、一个中等的狮形的像和一个小的人形的像组成,从而将狮从兽类中脱离出来,认为狮代表“激情”,具有高于兽性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对狮的性情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狮在进食时是最凶暴的;但已得饱餐,并不饥饿时,它是颇为和顺的”
。他称赞狮子“出于优种,高傲而勇敢”
。
然而狮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则多是危害人类的猛兽形象。英雄赫拉克勒斯是宙斯的私生子,为宙斯妻子赫拉所嫉恨,曾被迈锡尼国王命令必须完成十二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打死在涅墨亚附近危害人类的狮子。狮子刀枪不入,赫拉克勒斯经过激烈搏斗,最后徒手杀死了狮子。
狮子在犹太人社会中,也是勇猛与凶恶乃至是恶魔的标志。如《旧约·阿摩司书》(3:8)写道:“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又如《新约·彼得前书》(5:8)中写道:“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与狮子搏斗、战胜狮子成为英雄的事迹。大卫曾战胜狮子,由此获得名声。大卫在上阵挑战巨人歌利亚之前,为表明自己的勇敢,曾向扫罗王说:“你仆人为父亲放羊,有时来了狮子,有时来了熊,从群中衔一只羊羔去。我就追赶它,击打它,将羊羔从它口中救出来。它起来要害我,我就揪着它的胡子,将它打死。”一方面,战胜狮子成为国王声望的重要来源。如查理大帝之父小丕平在篡夺墨洛温王朝的王位后,“发现他军队中的贵族常常在私下里轻蔑地议论他”,于是有一天,他放出了一头凶猛的公牛,然后又放出一只凶残的狮子,将公牛扑倒。丕平命令周围贵族将狮子拉开或杀死,没人敢这么做。于是“丕平满怀信心地从宝座上站起来,抽出宝剑,只一挥就把狮子从脖项那里砍断,同时也把公牛的头从肩胛上切掉。然后,他收剑入鞘,重登宝座,说道:‘你们认为我配作你们的主人吗?’”
从此,贵族们都彻底臣服了。
另一方面,狮子本身也逐步成为国王的象征。如在古埃及,狮象征了王权,狮身人面是法老的象征;又如新王国时代的法老经常被描绘为被驯服的狮子所围绕的形象。在以色列,所罗门王“宝座两旁有扶手,靠近扶手有两个狮子站立。六层台阶上有十二个狮子站立,每层有两个:左边一个,右边一个”
。由此,狮子的形象有了较大的转变,邪恶的形象逐渐消失。
罗马时代以来,还流传安德罗克勒斯(Androcles)和狮子的故事。安德罗克勒斯是公元1世纪时的一个奴隶。为了逃避主人迫害,他逃到了一个山洞里。有一天,一只狮子走进山洞,向他举起一只红肿的爪,原来爪上有一根刺,它很痛苦。安德罗克勒斯帮它拔了出来。后来,安德罗克勒斯被奴隶主抓住,被送到角斗场中,与一头狮子决斗。没想到,这头狮子正是他救过的。狮子没有吃他,还拥抱了他一下。于是安德罗克勒斯获得了自由。狮子以报恩者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更为重要的是,狮成为犹大支族乃至耶稣的象征。在《旧约·创世记》(49:9)经文中,雅各临终时对儿子们说:“犹大是个小狮子;我儿啊,你抓了食便上去。你屈下身去,卧如公狮,蹲如母狮,谁来惹你。”从此,狮便成为犹大支族的象征,而耶稣正是出自犹大支族。因此,狮也成为耶稣的标志。《新约·启示录》(5:5)中说道:“不要哭!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他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但有时根据经文,又会有相反的解释。如《旧约·诗篇》(91:13)记载:“你要踹在狮子和虺蛇上,践踏少壮狮子和大蛇。”有人认为这句经文“预告了基督会战胜邪恶”。
为了体现狮与基督教的联系,中世纪的神学家寻找到了更多的证据。大约公元4世纪时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有人用希腊语出版了一本生物学著作(Physiologus),记载了当时所认为的一些狮子的特征,到了10世纪时,教父学者对之做了基督教化的解释。如古人认为,母狮会生下“死幼狮”,到第三日,雄狮会通过咆哮将幼狮叫醒,教父学者认为这象征了耶稣的复活。又如古人认为狮子睁着眼睛睡觉,教父学者将之解释为,这象征耶稣钉上十字架后,会睁着眼睛再次降临。
狮在基督教中还是福音书作者马可的标志。《新约·启示录》(4:7)中引用了《旧约·以西结书》(1:10)提及的异象:“第一个活物像狮子,第二个像牛犊,第三个脸面像人,第四个像飞鹰。”在基督教中,狮、牛、人、鹰分别成为马可、路加、马太、约翰四大福音书作者的象征。狮子之所以成为马可的象征,是因为《新约·马可福音》的开篇(1:3)中,即引用先知以赛亚的经文:“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这预言了耶稣的降生,耶稣就是弥赛亚,而弥赛亚时代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
。因此,狮子成了耶稣的象征。
另外一个说法是,《新约·马可福音》第1章中提到耶稣在旷野中受撒旦试探了40天,而旷野正是狮子的地盘。
因此,教父伊赫瑙斯(Irenäus)与希波吕特(Hippolyt)将马可与狮联系起来。还有一种说法,“马可的福音书被视为在强调耶稣的君主身份,所以获得的象征是狮子——百兽之王”
。象征马可的狮,通常是身上有一对翅膀的形象。
在中世纪,狮作为百兽之王,“象征权力、勇敢和战争美德”,还有忠贞的美德,如狮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的传奇。亨利出身韦尔夫(Welfen)家族,他的父亲是萨克森公爵兼巴伐利亚公爵——傲慢者亨利(Heinrich der Stolze)。傲慢者亨利在皇位竞争中败给了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家族的康拉德三世(Konrad Ⅲ),公爵头衔和领地都被剥夺。1142年,皇帝康拉德三世将萨克森归还给了狮子亨利。狮子亨利后来越过易北河,征服了斯拉夫人地区,建立了吕贝克、布伦瑞克、吕讷堡等城市。由于狮子亨利与康拉德三世的侄子与继承人——新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关系较好,因此在1156年,巴伐利亚也被腓特烈一世归还,狮子亨利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王公,建立了慕尼黑等城市。后来由于狮子亨利拒绝帮助皇帝腓特烈一世,两人关系破裂,亨利的领地再次被剥夺,被迫逃亡,投靠岳父——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后来回国后,势力局限在布伦瑞克家族领地。他之所以获得“狮子”外号,来自一个传说。有一次亨利在朝圣的路上,遇见了狮与龙决斗,他帮助狮子战胜了龙,于是狮子跟他回到了布伦瑞克。亨利去世后,狮子绝食而死。布伦瑞克人为了纪念它,为它建了个纪念雕像,狮子从此也成为布伦瑞克的标志。
由于狮子亨利与英国联姻,曾逃亡英国,也有传说认为他的狮纹章来源于英王的赠礼。
亨利采用狮纹章也许不是出自与皇帝的对抗,但其两代父子与两代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斗争又合作再决裂的过程,的确演绎了一出狮与鹰对抗的传奇。
1189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铸造了硬币,一面是双头鹰,一面是带着王冠的狮子,开启了双头鹰和狮作为纹章图案的历史。各地王公热衷以狮为纹章,由此形成了多种狮纹章。
狮在欧洲中世纪成为王权的象征也是个逐步的过程。在纹章形成的12世纪,“在整个西方传统中,狮子最终成为百兽之王,而在此之前,在欧洲的很大一部分地区(日耳曼、克尔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则曾以熊为兽中之王”。12世纪时,勃兰登堡边区的建立者阿尔布莱希特一世的外号就叫“熊”(Albrecht der Bär)。柏林市后来以熊作为纹章,正是继承了这个传统。狮纹章兴起时,“狮意味着一种在遥远的辉煌的世界里进行冒险,拥有新的机遇;熊、鹿、狼、野猪相反成了传统束缚的象征”
。
1306年,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Heinrich Ⅶ)安排其子约翰与波希米亚公主结婚,1310年,约翰继承了波西米亚王位。1346年,约翰之子查理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次年继承了波西米亚王位,1355年,赴罗马加冕为皇帝,即查理四世。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立七大选侯制度,即由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普法尔茨伯爵和勃兰登堡边境伯爵选举德意志国王,即“未来的皇帝”(imperator futurus),无须教皇的加冕。七大选侯被称为“照耀在神圣帝国之上的七重才智一统的七支烛光”,均位高权重,三位大主教也是世俗诸侯,美因茨大主教兼任帝国首相(Reichserzkanzler),特里尔大主教兼任勃艮第首相(Reichserzkanzler für Burgund),科隆大主教兼任帝国意大利领地首相(Reichserzkanzler für Italien);四位世俗贵族则是皇帝的近臣和股肱重臣,波西米亚国王兼任宫廷掌酒官(Erzmundschenk)、萨克森公爵兼任帝国大元帅(Erzmarschall)、普法尔茨伯爵兼任御膳总管(Erztruchsess)、勃兰登堡边境伯爵兼任帝国财政总管(Erzkämmerer)。在皇位空位期间,萨克森公爵和普法尔茨伯爵还担任帝国摄政(Reichsverweser)。

七大选侯选举亨利七世
选侯制度摆脱了教皇对德意志皇帝选举的干涉,但同时承认了选侯在领地内的司法权、行政权、关税权等,加剧了皇权的衰落和德国的分裂。
上图描绘的是在1308年,七大选侯选举德意志国王亨利七世的场景。通过他们头顶的纹章,可以判定他们的身份,从左至右依次为:科隆大主教(黑十字)、美因茨大主教(车轮)、特里尔大主教(红十字)、普法尔茨伯爵(金狮)、萨克森公爵(菱形花环)、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红鹰)、波西米亚国王(白狮)。在七大选侯中,以狮为纹章的有普法尔茨伯爵和波西米亚国王。

普法尔茨金狮
普法尔茨金狮:普法尔茨选侯采用金色的狮子作为纹章的图案。据传说,法兰克国王的一个先知曾说:“我看见了未来,一个来自西方的神,带来了胜利,他们占领高卢人的土地,统治日耳曼人的牧场,陌生的鹰从河流退出,法兰克人像狮一样勇敢,像蛇一样智慧,进入罗马人的地方。”法兰克国王将预言中的狮作为其标志,将狮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这里的鹰估计是指罗马帝国,这个预言是鼓励法兰克人征服原罗马人统治的地区。后来法国继承西法兰克王国,以百合花为标志;而德国继承东法兰克王国乃至罗马帝国的法统后,以鹰为标志。法兰克国王的支系后裔仍然保留了狮作为标志。1229年,维特斯巴赫家族的奥托担任普法尔茨伯爵时,曾将狮作为骑士印章图案使用。
普法尔茨金狮就是起源于此。
在西布马赫收录的普法尔茨选侯纹章中,金狮位于纹章右上角;左上角是象征巴伐利亚的蓝白菱形图案,因为普法尔茨选侯也曾统治了上巴伐利亚部分领地。由于选侯还担任皇帝御膳总管,因此,纹章的下方是与之相应的红底金球的职务纹章,金球象征帝国权力,金球上的十字架象征了帝国的基督教信仰。盾徽上方装饰有骑士头盔和斗篷。纹章两侧还有金狮作为扶盾动物。
波希米亚白狮:波希米亚(捷克古称)被纳入德国的历史始于11世纪。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册封捷克王公为波希米亚国王。14世纪中期,出生于布拉格的皇帝查理四世以波希米亚为统治中心,布拉格成为帝国首都,波希米亚的地位大大提高。在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金玺诏书》确立七大选侯制度时,波希米亚国王排在四个世俗选侯之首,并担任皇帝侍卫官。

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尔二世画像
波西米亚最早的纹章是一个红色的锅,这是为了纪念波西米亚的保护神圣维特(St.Veit),他被丢进油锅殉道。波希米亚后来的纹章是一只母鹰,最后确定为一只头戴王冠的白狮。据传说,1159年,为了表彰波西米亚军队在1158年米兰战役中的勇敢表现,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授予波西米亚白狮纹章。由于狮子是直立的,尾巴不明显,所以有的波西米亚人认为,这看起来不像狮子,而是像猴子。皇帝听到后,就让人给狮子画了两条尾巴,流传至今。从此,波希米亚国王采用双尾白狮作为纹章。该纹章沿用至今,也是目前捷克共和国的国徽图案。
在《马内塞抄本》中有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尔二世(WenzelⅡ)的画像:文策尔二世头戴皇冠,手执权杖,侍卫环侍在侧,右上方是波希米亚红底双尾白狮盾徽;左上方是波希米亚王室领地摩拉维亚(Mähren)的蓝底鹰形盾徽。
除了位列选侯的普法尔茨伯爵和波西米亚国王的狮纹章,还有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家族的纹章有狮子图案,如斯陶芬黑狮与哈布斯堡红狮。
斯陶芬黑狮:霍亨斯陶芬家族起源于施瓦本地区的霍亨斯陶芬城堡(Burg Hohenstaufen),这个城堡所在的山丘呈锥形,像一个倒置的酒杯,这个家族的姓氏可能起源于此,“Stauf”在德语中就是“酒杯”的意思。1079年,该家族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Ⅰ)获封施瓦本公爵。1127年,该家族的康拉德三世(Konrad Ⅲ)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开创了霍亨斯陶芬王朝。1152年,著名的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继位。他曾五次远征意大利,意大利人说他的红胡子是用他们的鲜血染成的,于是用“红胡子”的意大利语发音“巴巴罗萨”(Barbarossa)称呼他。
霍亨斯陶芬家族早期的纹章是一只直立的狮子,后来演变为三只横行的黑狮。三只狮子横行的纹章图案最早出现在霍亨斯陶芬家族1220年的一个印章上。13世纪的诗人康拉德·冯·穆赫(Konrad von Mure)在诗中记录了这个纹章:“施瓦本公爵的颜色是金色的,这样黑色的狮子形象就被凸显出来了。”
1254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灭亡。皇权衰落,德国进入“大空位时代”(Interregnum,1254—1273)。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末代施瓦本公爵康拉丁(Conradin)在那不勒斯被斩首。传说,康拉丁被带去意大利后,和他一起长大的狮子被留了下来,很长时间没有康拉丁的消息。有一天,这只狮子从城堡里走出来,爪子流着血,啜泣得很厉害,也让人害怕。没有人能够解释它带血的前爪。过了一个星期,来了一个信使,带来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丁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杀的悲伤消息。人们才想起,狮子流着血走出来的时候,康拉丁在同一天的同一时刻血溅断头台。为了纪念这件事,霍亨斯陶芬家族纹章中的三只黑狮都有红色的前爪。随着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灭亡,施瓦本公国也随之解体。

符腾堡国王威廉一世纹章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RudolfⅠ)当选为国王,结束了德意志的空位时代,恢复了统治秩序。鲁道夫一世曾想恢复施瓦本公国,但新的施瓦本公爵无法控制该地区,所以在1313年,其公爵的头衔被取消了。该地区逐步形成了符腾堡公国、巴登公国等领地。1806年,符腾堡公国升格为王国,继承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黑狮纹章。符腾堡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Ⅰ)纹章中间的盾徽由两部分组成,右边是金底三只鹿角;左边是金底三只黑狮,黑狮吐着红舌,高举着红色的右爪,十分显眼。盾徽左边扶盾动物是一只雄鹿,右边扶盾动物是一只黑狮,也是吐着红舌,右爪为红色。盾徽上方是金色的骑士头盔和王冠,下方的绶带上写有格言“FURCHTLOS UND TREU”,意思是“勇敢与忠诚”,绶带下方还装饰有金色的勋章。

瓦德堡家族纹章

哈布斯堡红狮
比较完整地继承斯陶芬黑狮纹章的还有瓦德堡(Waldburg)家族,该家族贵族曾是霍亨斯陶芬家族担任施瓦本公爵时的下属。该家族的纹章是金底三只黑狮,盾徽上方还装饰有骑士头盔和孔雀羽饰。
哈布斯堡红狮: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今瑞士境内的阿尔郜(Aargau),曾是当地的重要领主。家族纹章是金底红狮盾徽。盾徽上方也装饰有孔雀羽饰、红狮斗篷和骑士帽盔。
有人认为哈布斯堡(Habsburg)这个名字起源于“Habicht”(鹰)或“Haupt”(头),有人则认为起源于阿尔郜的城堡名。该城堡约于1020年由拉德博得(Radbod)伯爵建造,他的叔叔斯特拉斯堡主教给他写信说:“它意味着,所有的家产在北部得以保全。”因此,该家族采用了这个城堡的名字。后来哈布斯堡家族通过战争和继承,逐步获得了奥地利等领地。
同时,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继续在瑞士地区扩张,试图扩大家族领地,导致施维茨、下瓦尔德和乌里三个州在1291年8月结成永久同盟,以对抗哈布斯堡家族,这成为瑞士联邦的起源。联盟多次打败哈布斯堡的军队,并于1415年占领了阿尔郜,使哈布斯堡失去了家族领地。
13世纪起,哈布斯堡家族长期担任奥地利大公、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多采用奥地利红白红条纹纹章和双头黑鹰纹章,红狮纹章作为家族纹章有时也会出现在纹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