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鹰:纹章中的德国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哈布斯堡之鹰:“日不落帝国”的短暂辉煌

从15世纪起,哈布斯堡家族长期占据德意志帝国的皇位。哈布斯堡之鹰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等手段大大扩展帝国的领土,建立了一个“日不落帝国”,对德意志历史和国家构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82年,哈布斯堡家族夺取奥地利,将之变为家族的世袭领地。奥地利原由巴本堡(Babenberger)家族统治,巴本堡家族原以单头鹰作为纹章,大约在1230年改以红白红条纹为纹章。据记载,巴本堡家族的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LeopoldⅤ)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在1190年与苏丹萨拉丁作战,战斗非常激烈,白色的军服被鲜血所染红,只有剑鞘所覆盖的衣服部分还是白色。这被抽象为红白红条纹,成为勇敢的标志。从此,红白红条纹纹章成为巴本堡家族和奥地利的象征。

142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莱希特与国王西吉斯蒙德的女儿结婚。1438年,阿尔布莱希特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即阿尔布莱希特二世(Albrecht Ⅱ)。1440年,腓特烈三世加冕为国王,1452年加冕为皇帝。从此哈布斯堡家族长期占据德意志皇位,直到1806年帝国覆灭(1742—1745年除外)。帝国首都因此迁移到了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维也纳的市徽是黑底金色双头鹰,这与通常的金底黑鹰的风格正好相反。鹰头上是皇冠,胸前是红底白十字盾徽。

维也纳在13世纪中期的市徽是单头鹰,可能源于奥地利公爵巴本堡家族的早期纹章。14世纪时,维也纳市徽加入红底白十字纹章,可能是为了纪念维也纳人参加的十字军东征Karl Lind, Das Wappen der Stadt Wien, Mittheilungen der Kaiserl. Königl. Central-Commission zur Erforschung und Erhaltung der Baudenkmale, Band 11, 1866, S.Ⅻ.,因为红底白十字是帝国军队在十字军东征中的旗帜。1461年,为了强调维也纳作为帝国首都的地位,腓特烈三世皇帝授予维也纳黑底双头金鹰纹章,两个鹰头上方是顶皇冠。1465年,重新添加上红底白十字盾徽。

维也纳市徽

哈布斯堡家族虽然长期占据皇位,但在早期,直属领地只有奥地利,实力较为弱小。1475年,腓特烈三世之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Karl der Kühne)的独生女玛丽(Maria von Burgund)订婚。查理公爵长年征战,致力于领土扩张,并努力使勃艮第摆脱法国控制,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1477年1月,查理在南锡战役中战死,玛丽成为勃艮第女公爵,继承了勃艮第及其附属领地尼德兰。同时,法王路易十一世宣布勃艮第为王室领地(Kronland),力图夺回勃艮第,由此引发了“勃艮第继承战争”。玛丽为了获得外援,巩固地位,在8月与马克西米连结婚。1482年,玛丽骑马时意外坠亡。勃艮第地区逐步被法国国王占领,马克西米连获得了大部分尼德兰领地。勃艮第公国的消亡,使得法国王权更为强盛,也意味着德法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带。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崛起,两国冲突更为激烈了。

1486年,马克西米连被选为德意志国王;但直到1508年,才加冕为皇帝,即马克西米连一世。马克西米连一世在位期间,四处征伐,但成效不大,反而耗尽了资源。他还试图改革帝国的税收和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诸侯们的反对,也归于失败。比较成功的是他的联姻政策,有一句格言是这样描述的:“让别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去吧!战神马尔斯给别人的东西,爱神维纳斯会赐给你。”史蒂芬·贝莱尔:《奥地利史》,黄艳红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1496年,马克西米连一世让儿子美男子菲利普与西班牙公元8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不久,基督徒就开始了收复失地的斗争,并逐步产生了阿拉贡和卡斯蒂尔两个国家。1469年,卡斯蒂尔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费迪南结婚。1474年,伊莎贝拉继位为卡斯蒂尔女王。1479年,费迪南继位为阿拉贡国王,两国从此合并为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收复了格拉纳达。同年,伊莎贝拉女王派遣哥伦布航海,开辟了前往美洲的新航路,并由此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公主胡安娜结婚。1497年,他让女儿玛格丽特嫁给了西班牙王储胡安。同年,胡安就去世了。胡安娜和菲利普成为西班牙的继承人。1500年,他们的长子查理出生;1503年,次子费迪南出生。1506年,菲利普去世。丧夫心痛的胡安娜开始患有精神疾病,被称为“疯女胡安娜”(Johanna die Wahnsinnige),丧失了处理政事的权力。查理成了西班牙王位与德意志皇位的继承人。

1515年,马克西米连一世安排他的孙子费迪南与波西米亚兼匈牙利国王的女儿安娜订婚,从而为哈布斯堡家族继承波西米亚、匈牙利打开了道路,为日后的奥匈帝国埋下了伏笔。马克西米连一世通过王朝联姻政策,奠定了哈布斯堡王朝强盛的基础,同时使得帝国的构成成分日益复杂,影响了后来德意志的统一进程与民族国家的构建。

1516年,查理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在西班牙被称为查理一世(CarlosⅠ)。1519年1月,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6月,七大选侯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举行了国王选举。强大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成为查理强有力的竞争者。查理在富格尔家族的巨额贷款支持下,拉拢了多位选侯,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520年,查理在亚琛加冕,获得“当选皇帝”头衔,称为查理五世(Karl Ⅴ)。1530年,教皇克莱芒七世在博洛尼亚将他加冕为皇帝,他是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德意志皇帝。他的领土包括德意志、尼德兰、勃艮第、西西里、西班牙、西属美洲等地,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此时的西班牙是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大国,占据了大部分的美洲领地,为他运来源源不断的黄金白银,他得以供养强大的军队。由此,查理五世成为德意志历史上最为富有和强大的皇帝。

查理五世纹章

查理五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德意志皇位,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因此,他的纹章体现了两个国家的特征,主体图案是帝国双头黑鹰,翅膀张开,嘴和爪都是金色。双头黑鹰和鹰头上方的皇冠象征德意志皇帝。

黑鹰的胸前是一个盾徽,分为16部分。第1行和第2行:2个红底金色城堡象征卡斯蒂尔(Kastilien);2个白底红狮象征利昂(Leon);黄红竖条纹象征阿拉贡(Aragon);白底金色耶路撒冷十字架象征耶路撒冷王国(Königreich Jerusalem);红白条纹象征匈牙利;盾徽第2行中间红色石榴象征格拉纳达(Granada)卡斯蒂尔、利昂和格拉纳达的纹章都是“言说纹章”。卡斯蒂尔(Kastilien)、利昂(Leon)和格拉纳达(Granada)的词源分别是“城堡”、“狮子”和“石榴”,因此分别采用了相关的纹章图案。;红底方形框内米字形金色锁链代表纳瓦纳(Navarra);两个呈三角形的阿拉贡黄红竖条纹和两只黑鹰象征西西里(Sizilien)。第3行:红白红横条象征奥地利;红白条纹组成框形,内为蓝底百合花图案,象征新勃艮第(Neu Burgund)。第4行:红底金色蓝色条纹象征勃艮第;黑底金狮象征勃拉邦特(Brabant)。下半部分第3和第4行中间有个两分盾徽,左边的白底红鹰代表蒂罗尔(Tirol),右边金底黑狮代表弗兰德(Flandern)。

环绕纹章的是金羊毛骑士团勋章(Orden vom Goldenen Vlies)。金羊毛骑士团由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仿照英格兰嘉德骑士团于1430年建立,“将金羊毛选作骑士团的纹章,一说它暗示了勃艮第的巨大财富来源——羊毛贸易;另一说法是它与大英雄阿尔戈有关——他对金羊毛的不懈追寻正暗合了菲利普希望自己的骑士具备的品质”斯莱特:《纹章插图百科》,王心洁、马仲文等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这种品质就是忠贞和勇敢的骑士精神。勃艮第公爵绝嗣后,骑士团领主权转入哈布斯堡家族。

黑鹰的左下方是两根柱子,一根柱子上端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另一个柱子上端是西班牙王国的王冠。这两根柱子是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之柱(Säulen des Herkules),象征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崖。Gert Oswald, Lexikon der Heraldik, Mannheim: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84, S.341.传说海峡两岸的悬崖原是一座山,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经过此地时,将这座山分为两半,作为界碑,标明这里是世界的尽头,让人不要再向前进。但丁:《神曲·地狱篇》,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这后来衍生出一句格言“NON PLUS ULTRA”,即“不再向前”,而查理五世将之改成了“PLUS ULTRA”,意为“更进一步”,作为自己的格言。查理五世将这句格言写在纹章下方缠绕着两根柱子的绶带上,表明了他开拓海外殖民地、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柱子与绶带构成了$的形状,西班牙曾发行刻有此种图案的货币,后来包括美元在内的很多货币的简写符号$就是来源于此。两根柱子下面是海水波浪,象征了帝国繁荣的海上贸易。

黑鹰的右下方是一个红色斜十字,象征勃艮第的圣安德烈十字架。圣安德烈是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大约在公元60年,被钉死在斜十字架上,从此,这种十字架成为圣安德烈的标志。圣安德烈是勃艮第的守护神。Gert Oswald, Lexikon der Heraldik, Mannheim: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84, S.38.十字架上也系有金羊毛勋章的符号。

查理五世踌躇满志,试图恢复帝国的统一和荣耀,但这一计划被一个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的奥古斯丁会修士打破了。

16世纪初期,罗马教廷虽已开始衰落,但仍统治着西欧的精神世界,并在世俗领域与各地的君主们争权夺利,教士们生活腐败,很多教士违背守贞的诫命,威信扫地。普通老百姓则仍然致力于追求灵魂得救,生活在堕入地狱的恐惧之中。当时罗马教廷垄断了得救的途径,宣称行善功,也就是做好事,便可得救。此时,路德正在埃尔福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里积极行善功,苦行律法,却仍无法有得救的感觉,最后在《新约·罗马书》中重新发现了圣保罗“因信称义”的教义,于是豁然开朗,认为人的得救不是取决于人的善功,而是在于人对耶稣的真正信仰;得救是上帝的恩典,而非人行善功可以左右。后来很多人指责路德反对行善功,其实路德是认为得救的义人一定会行善功;而不是如罗马教廷所言,行善功就会称义。这实际上颠覆了教廷的核心教义。

赎罪券

此时的教皇利奥十世(Leo Ⅹ)正沉醉于文艺复兴艺术的辉煌,对此危机浑然不觉。他为了重新修建圣彼得大教堂,在德国发行赎罪券(Ablassbrief)以敛财,宣称购买赎罪券便可得救,贫苦的百姓多受其骗。

教皇利奥十世发行的赎罪券上方是教皇本人的纹章。大概从11世纪开始,教皇开始使用纹章,通常一个盾徽,盾徽后方是一把金钥匙和一把银钥匙相交叉,盾徽上方则是三重冕(Tiara)。两把钥匙是圣彼得的标志,耶稣在《新约·马太福音》(16:19)中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段经文构成了教皇权力的神学基础,教皇自称是使徒圣彼得的继承人,因此采用了钥匙作为纹章,并对钥匙的含义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金钥匙象征神授予教士的赦罪的权威;银钥匙象征教士对罪进行审查和裁判时,必须具备的学问和智慧。”但丁:《神曲·炼狱篇》,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三重冕象征教皇的“普世训导权、司法最高权和现世影响力”[美]海威格:《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赵建敏等编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679页。。两把钥匙和三重冕是每个教皇纹章都有的图案。盾徽图案则来自教皇的家族纹章或专用纹章,因此每个教皇的纹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利奥十世出身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Medici)家族,因此在盾徽上使用了美第奇家族的纹章:金色底面六个球,最上面的一个球是蓝底三朵百合花,其余五个球为红色。蓝底三朵百合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世在1465年赐予美第奇家族的。由于罗马教廷宣称只有教皇才能解释《圣经》,拥有赦免人罪过的能力,因此,赎罪券上加上了教皇的纹章以增强其神圣性。

1517年10月,当贩卖赎罪券的商贩来到维滕堡附近时,此时已在维滕堡大学教授《圣经》的路德修士坐不住了,写下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批判了赎罪券的作用,否定了教皇赦罪的权力,其中写道:“基督徒须知,遇见贫者扬长而去,却把钱花在赎罪券上,这种人购买的不是教宗“教皇”和“教宗”是对罗马教廷首脑“Papst/Pope”的主要汉译名称,“教皇”这个译名概括了中世纪以来教皇在宗教和世俗领域的双重权力,主要由非教会人士使用;“教宗”这个译名则显示出教义本源或教会中的尊崇地位等含义,主要由教会人士使用。参见林纯洁:《Pope一词汉译史考》,《外语教育》,2013年第4期。的赦免,而是上帝的愤怒。”马丁·路德:《路德文集》第一卷,雷雨田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9页。路德写信给美因茨大主教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 von Brandenburg)阿尔布莱希特(1490—1545),出身于勃兰登堡的霍亨佐伦家族,是选侯约翰之子,选侯约阿希姆一世的弟弟,1514年开始担任美因茨大主教。,并附上了《九十五条论纲》。阿尔布莱希特没有回复路德,导致了《九十五条论纲》的公开发表。据传说,路德在10月31日晚上,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城堡教堂的大门上。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一直有争议,但《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宗教改革则是毫无争议的。

路德玫瑰

《九十五条论纲》借助古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威力,立即风行开来,一时“德国纸贵”,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本无意分裂罗马教会,但新的教义不容于罗马教廷,于是新教逐步成长起来。路德后来将《圣经》翻译为德语,奠定了现代德语的基础。新教的核心教义是因信称义,路德将这个教义设计进了自己的纹章中。这个纹章的核心图案是一朵玫瑰,因此,后人将之称为“路德玫瑰”(Lutherrose)。

玫瑰在基督教中具有神圣的含义,“玫瑰既象征天国的完美,又象征尘世的热情”Brigitte Riese, Seemanns Lexikon der Ikonografie, Leipzig: E.A.Seeman Verlag, 2007, S.355.。“白玫瑰象征无辜、纯洁和贞节。在中世纪,玫瑰是处女的象征和马利亚的标志。传说在伊甸园,玫瑰本没有刺,刺是在亚当夏娃犯下原罪后产生的。”Brigitte Riese, Seemanns Lexikon der Ikonografie, Leipzig: E.A.Seeman Verlag, 2007, S.360.

路德从1516年开始使用玫瑰纹章,并将自己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设计进了纹章。1530年7月8日,路德在写给纽伦堡的书记员拉撒路·斯本格勒的信中,描述了自己的玫瑰纹章的含义:“最核心的图案是黑色的十字架,位于红色的心中间,这个颜色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对耶稣的信仰让我们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新约·罗马书》(10:10)]……这颗红心位于白色玫瑰的中间,象征信仰带来欢乐、慰藉与和平,而不是尘世的和平和欢乐,因此玫瑰应该是白色的,而不是红色的,因为白色是圣灵和天使的颜色。玫瑰所在的背景应该是天堂的颜色,这些属灵和信仰的欢乐,是未来天堂之乐的开始……金色的边沿象征天堂的恩典是永恒的……”Martin Luther, D.Martin Luthers Werke. Kritische Gesamtausgabe. Briefwechsel, 5.Band, Weimar: Verlag Hermann Böhlaus Nachfolger, 1934, S.445.

概括而言,黑色十字架象征耶稣的受难,红心象征信仰,白玫瑰象征信仰带来欢乐、和平与安慰,蓝色象征天堂,金色象征永恒的恩典,组合起来的含义就是:因信称义,人通过虔诚的信仰才能得救,得到天堂永恒的恩典。

路德玫瑰被广泛应用于纹章中,成为很多信仰路德宗的城市的市徽。路德玫瑰后来成为路德宗教会的标志,沿用至今。路德打破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引导信徒通过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开启了现代的精神自由,路德玫瑰记录了这个伟大的历程。

新教获得了萨克森选侯、黑森伯爵等诸侯的支持,查理五世试图召开帝国会议,让路德等人放弃新教教义,但失败了。

此时德国还面临土耳其帝国的巨大威胁。查理五世迫切需要团结诸侯,抵抗土耳其军队,并无精力以武力对付国内的新教诸侯。当时土耳其帝国正处于强盛期。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双头鹰纹章为俄罗斯所继承。欧洲失去了屏障,土耳其帝国进一步扫清向东欧扩张的障碍,1529年,兵临维也纳城下。德意志成为抵抗土耳其帝国的主要力量,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战略负担。法国由于已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包围之中,非常恐惧德意志皇帝力量的壮大,153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竟然与土耳其结盟,共同对付查理五世。

1546年,一直反对宗教战争的路德去世。由于帝国外部的威胁暂时解除,1547年,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之间的施马卡尔登战争爆发了,查理五世战胜新教诸侯,俘虏了萨克森选侯。1552年,新教诸侯与法国结盟,战胜了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与法国、土耳其、新教诸侯奋战终身,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德国的大业。1556年,查理五世皇帝因镇压新教诸侯失败,心灰意冷,将德国皇位传给了弟弟费迪南,即费迪南一世(FerdinandⅠ),同时将西班牙王位传给了儿子菲利普,之后他便在西班牙一个修道院走完了余生,于1558年去世。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分为西班牙与奥地利两个支系。

马克西米连一世的联姻政策继续发挥着影响。1521年,费迪南按照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安排,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女儿安娜结婚。1526年,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死,费迪南由此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位。1527年,费迪南和安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马克西米连。1531年,费迪南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556年,费迪南继承了哈布斯堡家族较为贫穷的一支,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尤其是新教徒的反抗和土耳其的威胁。费迪南试图使新教与天主教达成和解,但没有成功。1555年,费迪南代表帝国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赋予了路德宗合法的地位,并确立了“教随国定”(Cuius region, eius religio)的原则,也就是说领地内民众的信仰取决于君主的信仰。

1562年,费迪南一世之子马克西米连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波西米亚国王,1563年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马克西米连二世(MaximilianⅡ)。他对臣民采用了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奥地利、波希米亚的臣民信仰新教,没有严格执行“教随国定”的原则。

马克西米连二世皇帝纹章

马克西米连二世纹章的中心图案是象征皇帝的双头鹰,双头鹰头后都有象征神圣的光环,头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胸前是一个婚姻纹章,由象征奥地利的红白红条纹图案和象征卡斯蒂尔的城堡图案组成,代表马克西米连二世与卡斯蒂尔公主玛利亚的婚姻。双头鹰脖子上挂有一个金羊毛骑士团勋章,围绕着婚姻纹章。从右至左围绕双头鹰的纹章依次是:象征匈牙利的红白条纹、象征波希米亚的红底双尾白狮、象征克罗地亚的红白斜格、象征奥地利的红白红条纹、象征施泰尔的蓝底白豹、象征蒂罗尔的白底红鹰、象征克来恩的白底蓝鹰、象征勃艮第的黄蓝条纹、象征施拉封的手臂持刀图案、象征达尔马提亚的金底三个狮头、象征匈牙利的红底白色双十字架(大主教十字架)。皇帝虽然是全德国的皇帝,但在其纹章上,只列出了皇帝直接统治或领有的土地,明确显示出其对全德国并无实际的统治权。皇帝纹章上出现了两个象征匈牙利的纹章,分列在左右最上方,表明了匈牙利在帝国的重要地位。这个纹章与16世纪前半期皇帝查理五世的纹章相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减少了卡斯蒂尔、阿拉贡等西班牙元素,增加了波西米亚等元素,反映了哈布斯堡家族分家后领地的变化。

17世纪初,哈布斯堡皇室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发生了改变。1618年,执行强硬政策的费迪南二世当选为波希米亚国王,引起了波希米亚新教徒的反抗,爆发了三十年战争。1619年,费迪南二世当选为皇帝。他得到了哈布斯堡西班牙支系的强力支持,镇压了波希米亚起义后,又着手消灭国内的新教诸侯,引发了新教的丹麦和瑞典投入战争,丹麦和瑞典都受到了信仰天主教的法国的资助,但仍未能战胜皇帝。最后法国参战,打败皇帝的军队。最初的宗教战争演变为欧洲的争霸战争。1648年,皇帝费迪南三世被迫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德意志各邦国获得几乎独立的地位,分裂进一步加剧,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严重破坏了德国的经济,导致德国人口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一。瑞士从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分离出去,法国占据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霸权为法国所取代。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中也受到很大的削弱。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迫于法国波旁王朝的压力,将王位传给了外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引起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强烈不满。1702年,奥地利联合其他跟法国有矛盾的国家,如英国、荷兰等国,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直到1714年,战争才结束。波旁家族最终获得了西班牙王位,但前提是西班牙不得与法国合并。哈布斯堡家族获得了一些领土作为补偿,但最终失去了西班牙。为了感谢担任勃兰登堡选侯的霍亨佐伦家族对战争的支持,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同意将霍亨佐伦家族的普鲁士公国升格为王国,从此,普鲁士踏上了成为欧洲列强的道路,普鲁士的黑鹰旗帜开始飘扬在欧洲上空。普鲁士之鹰见证了德意志帝国走向民族国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