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理性与感性协调论(5)
此观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十几年流行的“打造”一词的使用。“打造”一词是近些年流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新词。“打造”一词的产生源是指传统铁匠的工作方式。早期这一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台湾地区,后来由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增多,在我们整个国家一下子成了流行用语,现在成了庸俗的套路用语。大部分人的发言、大部分的文件材料,几乎都大量、频繁地使用“打造”一词。“打造”一词是作为谓语存在的,谓语的使用要依主语、宾语的含义和语句的针对对象而使用。使用“打造”一词不是问题,问题是由于流行此用语,大部分使用者都不区分使用“打造”所衔接的主语、宾语的内涵,见别人使用,见其他文件材料中使用,自己便盲从地、不加思考认证地也大量使用“打造”一词,由此把传统修炼出的诸多精准词汇搁置不用了。有些使用“打造”一词的语句完全可以用传统词汇来代替,更能精准表述,但有些人就是跟随式、没有区别地在各种内容中都使用“打造”一词。什么“打造最美丽的城市”——应当是“建设最美丽的城市”,什么“打造最强的团队”——应当是“培养或建设最强的团队”,什么“打造好企业品牌”——应当是用“创立、设计、树立”这样的词汇作为“做好企业品牌”的谓语。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不加区别地将“打造”一词到处使用。
语言、用词是对行为、现状的描述和说明,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现状要用不同的词来描述、来下定义。盲从使用“打造”一词,也包括对外文的翻译。比如“establish enterprise brand”这句英语准确的翻译应当是“树立企业品牌”,可是很多翻译者却将其译成了“打造企业品牌”;“construct the core competence”这句英语准确的翻译应当是“建立核心竞争力”,可是很多翻译者却将其译成了“打造核心竞争力”;“build top class business facilities”这句英语准确的翻译应当是“建设顶级商务基地”,可是很多翻译者却将其译成了“打造顶级商务基地”;“develop hospital brand”这句英语准确的翻译应当是“推广医院品牌”,可是很多翻译者却将其译成了“打造医院品牌”;England developed a robot for Mars这句英语准确的翻译应当是“英国研发出火星机器人”,可是很多翻译者却将其译成了“英国打造出火星机器人”……“打造”一词,已不是流行,而是滥用。
举“打造”这一词盲从使用的例子是想启示大家,做人做事一定不能无思考地跟随潮流走,要有思考,有时还要有批判意识。做人做事有思考、有批判意识的人都是有自己见解、有创新思想与行为的人,这样的人喜欢做独特的事,能做不拘一格的事,但这样的人会因喜欢批评、喜欢批判而容易得罪人。但话又说回来了,人没有批判意识就不会有进步,甚至会耽误进步。按社会学的概念,没有批判意识的人可称为是“平庸的人”。按哲学的概念,这种人又被称为叫“单向度的人”。平庸的人都不善于思考,都不愿意得罪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如影随形、你吃我吃、你喝我喝、你玩我玩;最后,你犯了错误,我也犯了错误,你做错了事,我也做错了事。这样的人说话、办事都是见风使舵,不会见缝插针,更不会口诛笔伐,但却会误导人家犯错误,走错路、走偏路、走歪路,社会学称之为“平庸的恶”。
单向度的人、平庸的恶提醒我们,对产业规划的设计、促进发展,不能因为社会上什么东西、什么概念热门了,就认可什么,就推动和促进什么发展。因为社会上流行的、时尚的、很多人接受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合适的存在事物,一定要经过证伪,认证其生产供给物、科技研发物、消费流行物等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存在和发展。经证伪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事物,才可以允许其存在,还要给予其支持,否则,一定要在规划设计中切除,制止其存在。对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存在,不能因为有众多存在、众多认可接受,就认为是合理的存在。“法不责众”为什么没道理?不是真理?是因为再多的人做一种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同一种事情,也不能不处罚,更不能承认其合理性。由此原理说明,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包括任何观点,不能以社会存在多少,被人接受多少,被人认可多少,就简单盲从地被确定为存在的标准和合理性,应当要对存在的事物、存在的现象、存在的观点进行考证、证伪,看已存在的事物、已存在的现象、已存在的观点是否符合人和社会本质性的健康需要,也就是讲要在“域”中存在。
“域”就是在合理合法、合规定的范围内。由此也提示我们一个道理,即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观点,少有人接受、少有人参与,并不等于这种事物、现象、观点就是不合理、不应当存在的,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观点合理与否,不能只看接受人群、参与人群有多少,一定要在“域”的范围内进行考证、证伪。做领导的听汇报、视察调研,不能光讲官话套话,顺着汇报者的思路走,汇报者说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哪里做得很好,做调研的领导不能全盘肯定,应当是该肯定的要肯定,该批评的也要批评,该提醒的一定要说,否则就会误导下面,使下面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前面说的平庸。领导不能平庸指挥,属下也不能平庸做事、不能平庸服从,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意识和做法。不平庸,才能有见解、有创新,才能走新路、走正路。就像对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些通常观点,全球有很多国家都往往盲目地随从、模仿照搬,所以才使得全人类的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事实也证明西方经济理论当中的一些思想也并不一定对,有些通常的理论观点,甚至人们普遍使用的理论观点也并不一定对。西方经济理论和做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让一切尽可能商业化,商业化又都尽可能地市场化,结果是把社会的一切都货币化了,这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化。
2.“社会经济化”与“经济社会化”哪一个更有利于民众生活
如果说让“社会经济化”,倒不如让“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就是把一切都变为金钱赚取的资源和手段。经济社会化就是发展什么样的经济、赚什么样的钱,一定要看这种经济发展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有利于人类本质性生活的健康。地球资源是文化,社会更是人类的文化,如果把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社会都变成金钱财富了,那自然和人就变成金钱财富的奴隶了。社会经济化带有典型的经济学色彩,经济学的优势是懂得不分性质和结构的经济效益,缺点是无道德标准的考虑,它只讲投入少、产出多,只讲财富的累积。如果仅按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效率比、物质积累速度来衡量,那必将发展为一个冷血竞争、不讲规则、只讲自我利益获取的丛林社会,这肯定不是健康社会发展的方向。可以肯定地说,西方的一些经济学理论确实对人类发展的路径和内涵有所误导,怎么办?经济学是一定要存在的科学,但又是有问题的科学。首先经济学理论研究者应当重新定位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经济学理论研究者的任务应当是引导和教育人们配置好有限的自然资源,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做满足人类本质性生活的事情,还要节约使用资源,而不是教育人们如何抢夺资源,应当是在探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怎样让我们的自然文化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可保持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配置。再从宏观层面说,经济学理论研究者的任务应当是维护人类文化,而不是由于只讲经济效益而引领人的行为破坏了人类文化,消灭了人类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者也一定要明白其研究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让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也并不是让社会多么有钱,特别不是仅讲经济总量越大越好,要讲“够了就好”,达到让人类健康就好。在此,对纯经济学理论研究者提出几个建议:一是建议经济学理论研究者不要粗放型地研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有多快,或只讲平均个人收入有多少,平均个人GDP有多少,而不讲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如何,不讲每个个体收入有多少。不能用总量代表结构,不能用平均掩盖不平等和事实真相,这也会误导决策和发展;二是建议经济学理论研究者把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列入经济学研究的环节之中,对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贫困、得不到新的钱的不公平现象不能盲从认可;三是建议经济学理论研究者要研究如何让社会贫富悬殊缩小和发展平等问题;四是建议经济学理论研究者要站在全人类宏观层面,研究整个地球人如何共享资源,如何节约资源,如何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最后达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工业化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极不平等现象,各国经济发展间差距更是极大,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又极不平衡。在某一国内同样也越来越不平等,地区间的经济状况高高低低。但经济学理论研究者基本上从不研究此方面问题,只有哲学家、社会学家对此有研究、有批评,但研究批评也有困难。在微观层面上,当今的社会还是经济学受关注程度高,懂得如何赚钱的人受关注度高,社会学、哲学受关注程度低。虽然具有经济效益最大化思维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者研究的成果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生活物质要素,物质要素的生产与存在也确实是人类发展的必须存在,但事实上真正能带来人类发展研究的应当是具有哲学、社会学思维的研究,当然这不是排斥和否定经济学研究,此观点的意思是说,研究经济发展、研究社会发展要有哲学、社会学的头脑和智慧,这才能完善经济学;经济学完善了,对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便会有更长远和更现实的意义。因为笔者总批判当代经济学的狭隘发展观,所以与经济学有些矛盾冲突,没人帮助我们协调。由此思想,对行政官员素质和能力研究出了一个评价标准,即:不懂得为经济增长做事的官员是无能的人,只懂得为经济增长做事的官员是平庸的人,既懂得为经济增长做事又懂得控制经济增长的官员是最高尚的人。
3.对民生要素的供给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和数量
同样都是民众生活需求的要素,作为社会管理机构在制定供给政策制度时,一般分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将民众生活要素的需求商业化,第二种类型是将民众生活要素的需求市场化,第三种类型是将民众生活要素的需求福利化,第四种类型是将民众生活要素的需求混合化。民众的生活要素供给状况的结果就是民生的保障程度。保障民生是社会管理机构的核心任务。综合起来,民生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民众身心健康、头脑智慧培育。经济至上主义盛行的当下世界,商业主义、市场主义、消费主义盲目扩张,几乎覆盖了民生要素的全范围。涉及民众身心健康的要素供给几乎都商业化、市场化了,这使得民生的保障遇到了、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民众生活要素不能用商业化、市场化全覆盖。因为不同的生活要素除了有不同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不同的生活要素与人生活的关系也有不同。有的生活要素是人本质性的生活需求,有的生活要素是人本性的生活需求;有的本质性生活要素是可以有限制的供给或需求,有的本性式生活要素是可以不供给、不需求。还有的要素虽然是非人本质性的生活需求,但都是人成长必须享受的要素,这以让人接受文化教育为代表。如此原因,作为民生要素的管理机构及要素生产供给者,必须要根据民生要素与民生需求的关系,走不同的要素供给路径。有的民生要素供给可走商业化、市场化路径,有的可以走福利化路径,有的可以走混合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