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生活好必须做得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理性与感性协调论(4)

1.人的本质性需求是什么状态

什么是符合人类本质性生活要素需求的发展呢?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人类生活欲望的满足,这是不对的。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化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是因为对人类欲望的满足造成的。人类的存在千头万绪、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人类的欲望千奇百怪、千思万想、千变万化,由此才带来了人类社会呈现出的千疮百孔、千岩万壑的问题,问题的出现由此影响到了千门万户民众的生活,影响到了千秋万代人类的生存,正因如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千锤百炼,锤炼的关键点就是人对生活要素的欲望性质。人的欲望是影响人本身和社会的头绪点。人的欲望的满足,这不是人的本质性需求,是人的本性需求。人的本质和本性的概念目前全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只能靠自己的解释,不同本性的人本身对此就会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本质和本性是一致的,有人认为二者不同,有人认为二者虽不同但也可以协调成相同。具体的解释是:本质就是人的身体存在,本性就是人的精神存在。二者不同,也可以相同。二者若想达成相同一致,就必须对本性进行调控,调控本性的标准就是按本质的方向调控。本质是先天的,人先天就是会吃、会喝、会走、会动的生物。本性是后天形成的,人生来不知道赚钱是干什么用的,婚恋对自己有什么用,成熟以后才懂得,这就是人的本性。本性是人有了精神以后才产生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本性,本性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也是需要控制和改变的。本性不控制、不改变,社会将不是社会,将成为杂乱无章的丛林式社会。本性对人生活要素的需求是自由的,没有确定性。不同人的不同本性,对生活要素的需求也不同,有多有少,有好有坏。人类的本质性需求,就是能让人的生命永续存在的基本要素的需求。本质对人生活要素的需求是有统一标准的,即为了生命的存在、身体的健康,必须按生命存在、身体健康的需要要素来进行满足,任何人生命存在、身体健康的保障要素都没有区别,如有区别,那就是不同人的本性影响的。

2.人的本性需求是什么状态

既然人的本质是固定的,人本质性的生活要素需求要满足,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状态?社会生活要素与人的本性需求如何对应?

这从人的定义中可找到依据答案。人是怎么定义的分三种:一是本质的人,二是当前的人,三是理想的人。人是什么样子,这主要应从人的本质上定位;人成了什么样子,这要对现实人的表现进行评审;人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这要从人的本性上观察;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这要从人的本性上控制,最终成为理想的人就是最好的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我是什么”的概念,随着与父母的接触,特别是与他人的交往,受外在环境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便开始有了“我”的意识,自我意识也开始变强。至此,人格特征的差别便越来越大,开始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并且随着时间的长久,可塑性越大、变化越大、差别越大。人认识自我,要认识自己作为人是何以存在的,已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该怎样存在,在此思想下,就会探索自己作为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和应该怎样存在。通过这些探索,以便进行自我塑造,使自己更好地存在下去。人类特别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学习教育既可以改变人的智慧,又可以修炼人的本性,形成人的新本性,形成懂道德、守规矩的本性人。学习教育的方法、学习教育的内容又决定了本性塑造的方向和落实的状态。但由于人是唯一有思维能力的动物,又都有自我意识,因此永远不会满足自己即有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状况,不会停留在已经成为的东西和成为的样子上。人总会力求争取新的存在状况和生存环境,这就意味着人的本性变异的不可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也意味着人有可塑性。

人有可塑性就是体现在人的精神和意识变化的人本性中。人的精神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在不同领域也具有不同的双面性。从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可塑性方面讲,假若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和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已成固定的本性了,不再变了,那就要看这个人固定的本性是不是有道德意识的本性。如果这个人已经固定的本性是有道德意识的本性,那么这种本性的固定就要永远保持住,不能再生变。而从利用人的精神和智慧为社会做事的方面讲,人的本性的不断变化又具有另一种双面性。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一个时期的教育培养,已形成固定本性了,不再变化了,这对人做事并不一定是完全正面的,这也要从两方面看待和评价人这种本性的固定性。假若一个人的本性固定在已存在的状况和生存环境中不再想变了,那么从这个人做事的角度讲,他就停滞不前了。如果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将本性固定在一个时段中,永远满足于已存在的状况和生存环境中,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不再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事物出现了,也就不再有创新的事物了,这就是本性固定的负面效应。但如果一个人的本性永远不固定,永远不满足于当下的存在状况和生存环境,那他就会不停地做事,不停地有创新意识。如果全社会每一个人的本性都不固定在一个时段,永远不满足于当下人的存在状况和生存环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事物出现,社会就会不停地在千变万化中运行。但人的本性的非固定性使用不能偏离对人本质性生活的尊重,不能偏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按照人的本性就是人的精神的原理,再回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讨论上,人的本性塑造出的精神对于物质的创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说明,精神的变化对物质的存在既具有正向的指导性、改造性,又具有负向的影响性。人的精神存在是表现在内部的、存在于内部的,但它不是人生来固有的,它是人从生物人变成自然人、社会人之后,与现实社会建立关系后内化和凝练出来的,也就是受外部环境影响、教化和引导的。外部环境强调物质至上,人的精神就会形成拜物主义思想;外部环境吃喝玩乐嫖赌抽的多,人的精神就会形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本质要满足,本性要控制,否则本性会让本质受到伤害。当今社会环境的污染、不健康产业的存在,就是一些人的本性有问题促成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就会伤害人的身体,这也就是本性对本质的伤害。本质是固定的,本性是有弹性的。这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如果接受的外部环境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正向作用的,那么这样的本性变化就要存在,否则就要控制、剔除和停止本性的变化。

平庸做事带给了社会什么问题

当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处于颠沛状态,也出了些问题。问题的出现也就是大规模的人群本性没有调控或本性不够健康造成的。哈贝马斯有一个著名的人类发展问题观点,我们“从灾难中学习什么”。他说:“短暂的20世纪带着一大堆问题结束了,对于这些问题,谁也没有办法解决。处于世纪末的公民透过全球化迷雾为自己开辟进入第三个千年道路的时候,他们确切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历史时代结束了,更多的他们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哈贝马斯的这个观点是他在那本著名的著作《后民族结构》中提出来的。当下人类发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直观地说,就是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等出了问题;从内涵上说,目的、手段出了问题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大都不是对人本质性需求的满足,更多的是对人本性需求的满足。因为人的本质需求是固定的,所以每天都要吃饭,每天都要喝水,每天吃多少饭、喝多少水,满足人身体存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每种要素要与身体的本质性需求就要相对应,要素种类和数量也要够了就好,即以满足人体细胞健康存活为根本。人的饮食是有固定量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但人的本性需求就具有无界限性。有的人就是喜欢吃喝玩乐,多吃多喝多玩多乐,什么都吃、什么都喝、什么都玩、什么乐都参与。有的人就是喜欢做生意赚钱,赚钱不顾一切;有的人就是喜欢安静不动、不露声色;有的人就是喜欢空闲脑子,不思考问题;有的人就是喜欢低调做人做事,默默无闻;有的人就是喜欢声名远扬、万世流芳;有的人就是喜欢做学问,想精神永存,这都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1.有批判主义思想的人才能不平庸地做事

工业化革命以来,由于经济至上主义的盛行,人类现代发展意识和目标已经偏离了人本质性生活要素的需求,这样发展目标偏离就会出很多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和透支性使用,人类健康受到影响,人类精神也出现了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人类整体可持续发展变虚无。由此可知,社会不发展是问题,发展不控制也是问题,会出问题,而且已经出了问题。发展出现的问题比不发展出的问题可能还难处理。当前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思想理念就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但要理解对、做得对,否则会把概念变成纯概念,概念变为虚空,无法换成现实。

前述这些观点一亮出来,就一定会显示出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和意识。对后现代主义者的认识和评论,大家各有说法,但无论有什么说法,后现代主义者并不是主张落后,而是主张更先进。后现代意识的发展实际上是超越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意识,进入了科学理性的、更新的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者都是富有批判意识的人。对有批判意识的人,有些人认为这样的人都是不接受现实、不好领导的人。错了,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想意识的人不是不接受现实,是不盲从机械式地接受现实,是选择性地接受现实。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人不是不好领导的人,是不盲从机械式地服从领导,或者是能给领导当好参谋和智库的人,这也就是有建言献策能力的人,或者敢于抵制领导者错误的指挥、违规的命令的人。后现代主义者都是富有批判意识的人,但后现代主义者的批判是为了不批判,让社会民众满意,让社会可持续发展,让未来人不批判现代人。为什么有人对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现象进行不断地批判呢?就是人类过去有些做法不对,才遭到现在有些人的批判。

如果回到百年前,对被批判的现代事物可能就不会有批判的人了。因为批判既是人的本性精神的一种特点,也是受当时外部文化左右的。前文已述,人的精神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百年前或者更早的年代,外部的环境和人们的意识和当今时代肯定是不一致的,那时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盛行,人们都是不顾环境资源的保护、不顾道德伦理的讲究、不顾健康身体的养护而生产和生活,粗放性地推动经济的所谓发展。当初,人们基本都不会有今天的环保意识、绿色发展等理念。有批判意识的后现代主义者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善于思考的人,都是对社会发展负责任的人,这样的人对领导的服从不会盲从,对社会现实、现象的接受不会随波逐流,做人做事都不会按套路的线性模式走。社会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有千变万化的事情和现象,都会不断有新的文化出现。新文化也具有双面性,不能把新的就认为是好的,可以使用新的也不能掩盖“旧”的,要把合适的“新”与好的“旧”合并使用。这就如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一样。特别是有的“新”也并不一定“新”,还可能“错”。做人做事不能社会上、周围环境流行什么文化,不经过认证就接受什么文化、顺从什么文化,无限掩盖传统的、更好的文化。这其中也包括对社会管理、社会发展有指导性、引导性的语言和文件用词的使用上。特别是行政指导性的语言和行政公文的用词,要讲究精准性,不能盲从式、抄袭式,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性的语言和词汇。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及行政管理人员,对社会的管理、治理发表的意见,发布的文件,应当讲究语言和用词精准,以便于执行。针对不同的指导地区、不同的指导单位、不同的指导项目、不同的指导内容,在语言、用词上要有所区别,不能顺着流行的语言走,不分对象地使用,流行变庸俗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字是影响外部文化的思想工具,不能随便说、随便用,不能庸俗、通俗地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