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生活好必须做得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理性与感性协调论(6)

把民生保障要素落实到具体现实内容,可以人出行的交通工具汽车、人上学接受教育、人生病就医为例进行说明。当下这三项民生保障要素内容的表现都是商业化、市场化了。人出行的交通工具汽车的供给、人上学接受教育资源的供给、人生病就医医疗要素的供给,这三项要素是人生活中的必有存在。同样是民生的不可缺项的生活要素,但是因为三种民生供给要素在人生活中所体现的作用不同,每个人对生活要素需求的本性特点又各有差别,这样三种民生要素的供给性也就会产生差别,不同要素满足的标准也会不一样,为此,对社会供给汽车、供给教育资源、供给就医治病的方式方法等都要有所区别、有所把控。现实的状况是供给有区别,而且区别很大,但不合理、欠把控、欠规则。表现为一个奇怪的、不合逻辑的情况是,在民众收入较少的时候,市场上的汽车价格反而很高,民众很少购买汽车,因为买不起汽车;在民众收入增多的现在,汽车销售价格反而降低了,很多人便开始大量购买汽车,超过出行的需要购买量,汽车产业为此发展得如火如荼、一路高歌,似乎又方兴未艾,由此带来了经济的增长,由此也与民生幸福与健康产生了冲突,突出表现就是出现了交通混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汽车供给多了,购买得多了,民众“衣食住行”四个要素中的“行”反而变得更不行、更不方便了。然而与汽车的供给形态相反,民众上学受教育、就医治病却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收入少的年代,上学、看病的费用价格很低,上学接受教育还可以免费;但到了民众收入有增高时期的今天,却出现了上学难、成本高,看病难、费用涨的情况,从商业化、市场化的伦理规则上讲,收入多了,上学、看病的成本费用高了,感觉是符合经济运行逻辑的。从商业化、市场化的经济运行逻辑来讲,无论是民众收入与汽车价格高低呈反向的表现,还是民众收入与上学、看病成本费用高低呈同向的表现,都是符合逻辑的,但这又是不符合社会管理逻辑、不符合社会福利保障逻辑、不符合人的本质性生活要素需求供给的。产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就是生活要素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带来和形成的。汽车生产商为了提高竞争力而多销售、占有市场,便以降低售价的方式向社会供给汽车,这就是典型的市场化浸入的商业化行为;教育资源把持或拥有者,知道现代人对接受教育是绝对的刚性需求,所以便极力提高就学的费用价格;医疗资源把持者和经营者,知道生病就医是人生活的超级刚性需求,所以便敢于提高生病就医的费用价格。

如何让汽车供给、教育资源供给、医疗资源供给能符合民生保障伦理和逻辑呢?

从民众出行的交通工具汽车的供求来讲,应当是“够了就好”。为了实现“够了就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供求就不能纵容放纵,不能让我国如美国一样,成为“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政府从管理上,应当实行限购汽车政策。具体来说,一是可按购买者家庭或购买单位的人数来确定购买量;二是可从生产汽车成本上提高,带来销售价格的提高。汽车生产成本提高、售价提高是为了达到汽车成本价格提高的目的,政府可以在税收上提高汽车生产销售的税率,让人们能买,但买不了太多,更不允许超量购买。对汽车生产销售、供需施行这样的政策措施会带来极其正向的效果。汽车税率提高了,价格上涨了,既可带来社会的经济效益,又可给商人带来售价提高的效益。由于限购使社会的汽车保有量少了,可使民众的生活出行真正方便了,公共环境污染度降低了,生产汽车的自然资源节约了。

在城市汽车拥有量少、交通顺畅不拥堵的出行环境下,一个三口、四口之家,如果都在上班,一辆汽车、一个开车者就可以顺畅地将家庭中每个人都分别送到每个单位上班了。在交通没有拥堵的马路上,汽车的速度足以把家庭每个成员都顺利送达每个单位,这既减少了人们生活成本的支出,又减少了城市病。而在汽车拥有量过度,几乎人人都自驾车出行的情况下,一个三口、四口人的家庭,每个人都自驾车上下班,绝对不会比一个家庭开一辆车更能顺利到达单位。如果任由汽车没有规制地生产、供给,人们手中的交通工具汽车越多,出行越不方便。出行越不方便,人们就会越要购买汽车,由此将形成恶性的循环。

从民众上学接受教育来说,政府的政策应当保证每个公民都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成为有智慧的优秀社会人,这是人成为人必需的要素需求。人存在必须有头脑、有智慧,人无智慧将丧失人格,人将不人。人无智慧,人的生活、生存都将面临危机,社会将难以不断发展进步。上学受教育是让人增强智慧的主要工具办法。但在社会经济化的现代,上学难却成为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民办的商业化学校,收费更高。社会应当使人上学受教育的成本费用降低。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低,与汽车降价的效果不一样。汽车降价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上学受教育降低费用所带来的是好现象。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存在一定需要人人都有智慧、懂得守规矩,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存在。但上学受教育的人再多,最高点也就是跟全社会的人口数量相等,最多不会超出人口的数量。在过去非商业化的时期,甚至目前在一些国家,仍然有义务教育、学费全免的。我们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就体现了这样的社会管理现状。

从民众看病就医来讲,当前的看病难成为社会的显著问题。从真正的社会服务、生活要素供给来讲,无论人们收入是多还是少,人们看病的成本费用都应当尽可能地低,甚至应当免费,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福利保障。看病就医的费用再降低,甚至不收费,这与汽车价格降低更会有完全相反的现象结果。看病就医不管费用如何,只要一个人没有生病,他就不会仅因为看病费用低或不收费而去看病、吃药,那不是去治病,而是会致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病吃药不符合思维逻辑。医院又是病菌多的环境,容易受到传染,无病的人也不可能无病就医,就医也浪费时间。但汽车就与此不同了,汽车低价人们就会蜂拥着买;汽车不收费,人们就会无限地要。

总结一下,汽车供给可以形成商业化、市场化,教育资源供给和医疗资源供给可以形成社会福利化。

为什么会在当前的人类社会存在着这些矛盾的现象,存在着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呢?这就是社会经济化,也就是社会商业化带来的结果。商人们,甚至包括社会管理者,为了获取利润、税收,知道上学、看病是人无以替代的绝对化刚性需求,多高的价格、多高的费用都不会将需求者挡在门外。人一定要上学,生了病一定要治疗。汽车虽然是人生活中四个要素“衣食住行”的要素之“行”的实现工具,但首先汽车不是唯一的“行”的实现工具。另外,作为人“行”的工具,是有了就好、够了就好。人对汽车的依赖性是弹性的,对汽车的需求不是纯刚性的。在现代化的当今社会,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已不仅仅是具有为购买者提供出行的交通工具的功能,还成了人们玩乐型、奢侈型、炫耀型的显示器。就此,一旦汽车的价格低了,有人就会多买;价格高了,人们或者会不买或者会少买,这样,社会的汽车拥有量少了,对人们出行环境更有利。不买车、少买车至少不会影响人的生活,但有学不上、有病不看肯定会影响人的生活、生命,价格再高人们也会要上学、看病。以往年代,甚至在当下年代,很多人都在存钱,主要是为了一旦其本人或家人生病时有看病就医的费用,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理论建议:即让汽车价格高涨,涨到人们难以买得起,或对买得起的进行限购;让上学、看病就医降低价格或免费。汽车销售得太多了,对民众的出行不利,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提高;汽车销售得少了,对民众的出行有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会降低些,这就涉及到底是让民众生活方便好还是经济增长好的问题,经济增长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生活好是需要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要素,但要看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分类结构和内容量。社会福利,不仅仅是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还包括其他很多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或者表现为民众生活的安定感、满足感,闲暇享受、后代的无忧等;或者表现为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办事方便,不用找人,不用送好处,能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各种服务供给。但眼下我们往往存在着生活难、办事难的问题。生活难、办事难的具体体现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上学难、就业难、治病难、出行难、成家难等。当下社会为什么存在着你没有关系,甚至没给人好处就难办事、办事难的问题呢?原因之一还是社会经济化带来的现象。社会经济化了,人们普遍的意识都是以钱物为本。

4.文化经济化会破坏文化的存在

当今年代,在全球化市场概念中,不仅社会经济化突出,更突出的是文化经济化,此文化包括自然文化、人类生活文化和社会文化。这三种文化如果全变成市场化了,那将是更危险的文化存在。经济不能脱离自然文化、人类生活文化、社会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地球是一个持久的文化运动,人类是文化运动的动力和目的,经济应当服从文化。

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一个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耕地不断减少、环境问题不断增多、自然生态平衡不断被破坏、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的过程,似乎一切都是为了不断增长的财富。就地球生物来说,联合国曾经发布过的一个报告称:现在世界上已有三分之一的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危险,其中的动物有的是被人杀死的,有的是被人毒死的,有的是被饿死的,无论这些动物是被人杀死的还是被人毒死的,还是饿死的,它们的死都是对自然生态、生物平衡的破坏。

工业化革命开始后,特别是在全面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环境下,人类都是围绕着财富的增长而为。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到可再生野生动物的养殖和猎杀,人类在不断地改变环境、改变生态、改变动植物基因。动物保护者说:“动物们看起来都很可怜,因为它们都不愿意死。”动物享用者说:“动物们看起来都不太怕死。”动物保护者说:“你又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它不怕死?”动物享用者说:“你又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它怕死?”我们的祖先用上万年时间驯养和培育了适应各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域特点的物种,为人类留下了多种多样的、自由生长的食物遗产。我们当前的人类正在摒弃所有这一切。我们现代人类只用了不足百年时间,或用所谓的遗传工程改良品种,或因为通过种植、养殖动植物能产生经济效益,想更多、更快地产生经济效益,便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方法来种植、养殖动植物,施用化肥、农药、动植物激素等来促使动植物的尽快生长,而这些动植物基本都是人类必须食用的生活要素。人们在喂养牛、猪、鸡、鸭、水生物过程中,都添加了种类繁多的激素、抗生素等;在蔬菜、水果生长过程中,也喷洒、浇灌了种类繁多的激素、抗生素等药物。这些富含激素、抗生素的动植物被人类食用后,有害的药物残留在人身体内逐步积蓄,便影响到食用者的生殖发育和正常成长,会引发胃病、高血压、代谢紊乱与体温调节紊乱、皮肤长黑斑等诸多疾病。人类长期食用含有激素、抗生素的食品,即使含量甚微,也会影响人身体的激素平衡,并且有致病、致癌的危险。同时,由于人类的这些商业驯养种植行为,也使得那些千千万万、各具特质的动植物很多消失了,不仅是变少,更多的是物种变异、原始基因改变。现代社会,不仅动植物变异,人自己的体质也都变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