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性与感性协调论(1)
本质就是人的身体存在,本性就是人的精神存在。二者不同,也可以相同。二者若想达成一致,就必须对本性进行调控,调控本性的标准就是按本质的方向调控。本质是先天的,本性是后天形成的。
本质要满足,本性要控制,否则本性会让本质受到伤害。
关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全球人类都在持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思考探索的成果也大都交由了实践来执行。但实践的执行形成了复杂多样、千姿百态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有的现实是有利于人类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正向成果实施显现,有的现实是不利于人类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负向成果实施显现。在人类思考和探索社会如何发展当中,之所以有负向问题出现,就是有些思考和探索研究出的成果只考虑到了如何让人类社会现有财富增多,即单一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而对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共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存,保障全人类永续存在的思考和研究较虚、较少。现实人类社会的表现是,尽管存在有利于人类健康生存、可持续生存的思考和探索成果,但是很难占据绝对的主导。人类的诸多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到底如何,具体表现就是看其对人最本质性的生活要素供给的满足程度。满足人本质性生活要素供给的现实体现:一是经济发展的状态及经济发展的内容,二是民众身体的健康状况,三是民众的生活情绪是轻松还是紧张,四是自然环境的存在状况。中央系列发展思想理念提出的核心目的就是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虽然西方社会也有诸多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也有类似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存在,像宏观经济学、自由主义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等,但这些西方学派的思想观点之间既有合作、合并,又有争议和相互对抗。自由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都主张放任市场的自由性,认为市场会自求平衡,因此他们便反对宏观经济学派,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尽管西方经济发展理论间有冲突,但其本性思想和目的还是相一致的,大都是只讲用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多和增长速度的提高,基本上不讲发展的结构、不讲发展的分项内容、不讲发展的性质、不讲发展的本质目的,还有就是大都强调用所谓“看不见的手”进行经济的推进与发展。所谓“看不见的手”、公平的市场化等,听起来公平,实际上是看不见的不公平。没有看见的手管理,那些看不见的手便会显示出任性,甚至骗取社会资源,采取各种手段获取钱财,这是没有管理的概念,是自由主义思想带来的概念。类似这样的西方理论基本上都认为经济人是有理性的人,意思就是完全可以放任经济人的行为,政府不需要干预,自然而然就可求得经济的发展实现。以自由主义概念为引导,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出现的问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西方人为此又兴起了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思想,这以凯恩斯供求平衡的宏观经济学思想理论为代表。凯恩斯的观点是政府要通过行政手段刺激消费增多、增长,以需求拉动供给,这是凯恩斯主义针对自由主义思想提出的理论。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干预和凯恩斯主义的倡导政府干预,从形式上是相对立的,事实上从他们的目的性上也是一致的,都是不讲结构、不讲人的本质性需求去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多、增长,不管创造了什么财富,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创造了什么样的财富。
域理性论概念的生成
笔者经多年的研究和对全球经济存在现实的观察,对一些西方理论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虽然对西方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有意见、有看法,但并不是全面反对这些理论,是觉得这些理论都太具有自主性,即考虑问题、设定的目的点都在自我框架内,没有考虑框外的接受性、矛盾性。宏观经济主张政府干预,对此思想理论有看法并不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干预市场,反而是赞成政府的干预,但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的政府干预观点有所不同。笔者主张的政府干预是说干预是必需的,但干预的方法、干预的内容、干预的目的要经过科学的认证,认证的基点是要以民众的本质性要素需求为干预目标点,这也是对经济人理性论的否定。对经济的发展,政府一定要进行干预,不能完全相信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就会造就经济发展的一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既有政府干预的原因,又有放纵经济人行为、政府不作为的原因。越相信经济人的理性,理性经济人越会带来问题。为什么理性经济人会出问题呢?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以及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将经济人定义都是按以下两个标准来进行的:一是他们认为经济人都会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认为经济人都有计算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这没错,经济人的确有两个这样的理性,但问题是,正因为经济人有会计算的理性,有获取经济利益的理性,又有会创造利益获取的理性,所以按西式经济学的思维发展经济才出现了问题。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经济人的获利性、计算性、创造性往往只考虑微观的、个人的利益,而不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和效益。虽然说他们懂得获取经济利益,懂得创造(盲从的思路还称其为创新)获取利益的方法手段,他们获取利益的方法手段行为尽管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现象,但是如果不加规制,就有可能带来社会发展的问题,有些发展已经带来了问题,而且问题很多。
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特征,这是客观存在。理性是按客观规律行走、办事;感性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行走、办事。庸俗的思想、普遍的观点都认为理性为上,感性为下;承认理性的科学存在,贬低感性的存在。好像理性就值得信任、可靠;感性就一定要限制、不可靠。这样的普遍性观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说这个人是有理性的人,就认为他是好人、可信赖的人;说这个人是很感性的人,就认为这个人是不可信赖的人,甚至认为他是坏人。普遍认可的观点也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普遍不被认可的观点也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错误。人的理性是个假设,也是中性的,同样的理性操作和作为并不都是完全雷同的,否则就不会出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别了。差别的原因就是体现为不同人应用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智慧将拥有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会带来不同的行为和结果。说到理性人的假设,是指人的理性具有双面性。如果理性的做法从形式上看虽然是按照客观现实的现象规律走的,但走得对不对、该不该走、走得有没有问题,那就要看客观现实现象存在的规律本身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利于社会健康、是不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该走的路,这就需要“证伪”。客观现实存在的规律也并不一定都是科学健康的。如果你按照健康、科学、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走了、做了,那你的理性就是好人的理性。如果你按照不科学、不健康的客观规律走了、做了,那你的理性行为就是错了,你可能就是个理性的坏人。
对好人的理性要重新进行定义,并且已经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人要遵守好的理性提出的概念和定义叫“域理性”。所谓域理性论,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行动当中,不能机械教条式地、不假思索地盲目按照当下现实已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规律规则建立起自己的思维,并得出自己的思想结论、采取自己的行动,而必须要对已经存在的现实现象和事物存在与变化的规律规则进行重新评审、认定、比较,在评审、认定、比较之后,再划定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界限,最终达到真正科学合理的思想与行为目标。现实当中,哪一个经济人都喜欢赚钱,都想方设法、不顾一切、一门心思地去赚钱,心理上都想赚钱,但行为上却有差别,效果上也没有一致性。但不同产业、不同行业赚钱的难易度不同,赚取的效益也不同,有的高效益、有的低效益。房地产业就属于高效益,烟草产业也属于高效益……不科学、不健康的产业赚钱可能更多,或更容易赚钱,健康的产业反而不容易赚钱。如果按照传统理性原则,难道你能跟着这样不科学、不健康、只会赚钱的产业路径走吗?就西方经济人理性观点而言,经济人都会自动、主动地赚取效益,按照这个道理,难道什么钱都认可他赚吗?理性经济人都懂得计算,但他计算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者,是计算能用什么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尽可能多地赚钱,甚至是蒙骗消费者的钱。有些商人还设计了一些看似为了消费者,实际上是为了蒙骗消费者的商品销售方式。在超市里,某种商品上写着“买一送一”“买二送一”等,这是为了送你吗?是免费的吗?商家早计算好了,送你肯定是为了更多地赚你的钱,诱惑你来买,他把赠品的成本早已经加入到了卖给你的商品中了,这就是商人经销的机巧和狡计,也是一些人喜欢奢华、炫耀的消费心理被商人抓住了。经济人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可能会采取没有域理性的方法和手段,销售自己的经济物、经济服务。一个物理体积很小,或很简单的物品,竟然进行奢华、复杂的外包装,让你感觉其物品很高档,尤其是奢侈品、适合赠送的礼品的外包装,更是小题大做。别人送你一个礼品,从外包装上看,物理形态极其庞大、奢华,而当你打开包装时,内物的物理形态却显现出了极大的反差。于是,奢华、庞大而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外包装物就变成了垃圾。这种商业供给物的存在,既浪费了形成商品外包装物的生产资源,又浪费了购买者的消费成本费用,还增加了社会垃圾。
再说感性的人,不要妖魔化人的感性特点,感性的人同样具有双面性,感性是按自己的愿望办事。如果一个感性人的愿望是科学、健康的,那么这样的感性就是合理、健康的存在,是高于理性的存在,因为,当一个人把自己科学合理的感性愿望变成了客观现实,这就相当于创新。通俗地讲,创新就是现存社会没有存在的现象和事物在新的思想和行为中脱颖而出,当创新出的合理现象和事物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进而形成普遍性的现象和事物时,这种感性实现的现象或事物就变成新的客观规律性的现象和事物了,这也就变成了新的理性客观规律存在的现象和事物。感性与理性相比,应当是感性在先、理性在后。感性创造得多了,被大家普遍接受、认可了,就会变成理性的规律和现象了。变成了理性的规律和现象后,便成了理性人遵循、效仿、跟随的对象。
事实上,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观点,只是针对经济人自己利益的理性,而非为社会宏观效益服务的理性。所谓的理性经济人,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无限任意的理性,二是无限的心理环境,三是无限自私自利的性格。由于经济人有以上这三个无限理性的特点,所以,西方经济理论当中存在着一个叫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概念。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做不到理性的可持续性。固定模式的行为经济学从观点上看是和经济学相对立的理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人都是具有无限理性的人,即政府不用干预指导,经济人就会自动永远求得经济发展效益。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人不可能是无限理性的,反而认为其是非理性的,不具备稳定和连续的偏好,也不可具备能使所有偏好最大化的无限理性。事实上,不管是承认理性经济人,还是承认非理性经济人,这两个理论观点都是希望经济人能会计算、会赚钱,能永远会计算、永远会赚钱。只不过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人保持不了永远的理性,即保持不了永远赚钱的态度和能力。从形式上看,二者确实是对立的;但从本质上研究和观察,二者是合二为一、珠联璧合、水乳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