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创新集群理论
创新集群概念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于1999年提出的。在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之后,经合组织对“集群”的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在《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创新集群”的思想。2001年,经合组织在另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发达国家的“创新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经合组织的带动下,“创新集群”理论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合组织对创新集群的概念并没有直接界定,但从其研究报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经合组织对创新集群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经合组织彻底背离了早期创新的直线式概念,即那种认为“创新是基础科学研究进步过程的结果”,强调应从产业集群理论中培育创新理念,创新直接来源于科研商业、教育和公共管理机构不断的相互作用;创新集群可被视为一种简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其最关键和最实用的系统要素有助于促进一个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创新。
钟书华(2008),认为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具有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该学者认为,创新集群的概念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创新集群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从事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多元的;第二,创新集群的内部结构主要是创新活动参与者之间的战略联盟和合作关系;第三,创新集群的外部功能是一种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第四,创新集群是一种创新系统或创新体系。
郑小勇(2010),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集群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创新集群不是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在一些情况下创新集群中的集群概念属于产业集群范畴,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可以超越产业集群范畴;二是创新集群是组织间的技术商业化网络。创新集群所代表的组织间关系网络不是企业家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不是实验室或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网络,而是有着相似追求(即实现技术商业化)的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络;三是创新集群具有知识传播、动态循环和跨行业的特征。
关于创新集群的分类,骆静(2003)认为,创新集群可分为内聚性集群、新工业区、创新环境集群和邻近集群。内聚性集群是创新集群中最古老的一种类型。组成内聚性集群的企业希望通过众多企业的聚集,降低成本。企业充分考虑运输、劳动力等因素将企业定位在能够达到最低成本的区域,从规模经济中获得收益;新工业区是另一种类型的创新集群,区内高科技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集中着计算处理、信息技术和微电子等高科技部门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依靠R&D的高投入,研制新产品、新技术。在地理位置上,新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区的边缘,甚至远离城区。典型的新工业区有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英国M4汽车高速公路走廊等;意大利北部的埃米利亚——罗曼尼亚(Emilia—Romagna)、米兰(Mlian)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是创新环境集群的典型。在这种集群内,社会资本在促进创新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Aydalot, 1986; Camagni, 1991; Maillat, 1995);对邻近集群的描述,用“混合体”更为贴切。在邻近集群内,单个进行创新的企业虽然相互邻近,在地理位置上,它们是邻居,但是它们之间通常没有持续的、系统的关联。在集群的生产组织安排方面,邻近集群内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多相性,而不是普通创新集群所具有的内聚性、黏结性(Hart, Simmie, 1997; Rabelloti, 1999)。
关于创新集群的形成机制,郑小勇(2010)认为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对应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自上而下”过程模式对应的是政府力量驱动型的培育机制,而“自下而上”过程模式对应的则是市场力量驱动型自然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