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创新系统理论

一、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

为了把研发系统和生产系统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伦德瓦尔(Lundvall, 1985)首先提出了创新系统(Innovation System, IS)的概念。伦德瓦尔(Lundvall, 1992)认为创新系统以交互学习的方式而产生创新的过程与组织形态,知识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学习是最重要的过程。因此,创新的动机不只是为了获取生产的最大利润,还包括对于基础知识的追求和研究,创新系统也会因为这两类角色的参与以及其背后的制度、规范、价值而日趋复杂,进一步推动创新的进程。Lundvall.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2.

创新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密切相关。不同创新主体(政府、企业、高校、中介机构等)因知识的生产和扩散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新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系统,呈现一种非线性的特征。由于创新主体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性,要求学者们必然要在更广阔的空间视野下(国别间、区域间、产业间)从系统论的角度来重新探讨创新理论。学者们分别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角度对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研究。

一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概念是弗里曼(Freeman)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弗里曼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考察,从制度和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了创新的系统性和国家干预创新活动的重要性,进而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在公共和私人部门中,通过其行动和相互使用,前造、引进、修改和扩散新技术的制度网络”。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参与者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及国家层次上的制度要素。纳尔逊(1993)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自主技术创新国家制度体系,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制度上相当复杂,他们包括各种制度因素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到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弗里曼和纳尔逊均侧重于从国家宏观制度来比较各国在创新系统中的差别,并通过这种差别来分析不同国家的创新特点,被称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宏观学派。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微观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伦德瓦尔。以伦德瓦尔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者们,侧重于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基础,即从系统的组成要素即各创新主体层面来探讨企业、大学及科研机够等的相互关系及这种相互关系如何影响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被称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微观学派。

可以说,弗里曼、纳尔逊和伦德瓦尔的研究成果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当然,也有其他学者对这一理论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充实和深化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如迈克尔·波特教授(Porter)、帕特尔和帕维特(Patel and Pavitt)、尼奥斯和贝隆(Niosi and Bellon)等学者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国家创新系统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对创新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问题上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的:机构与制度;有利于新技术产生、扩散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技术交易、社会、法律和金融等一系列创新支持系统。学者们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识的共性与差异性恰恰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随着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学者们更注重从微观视角——即从创新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角度来研究创新问题,由此演化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城市创新系统理论和企业创新系统理论。

二、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RIS)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创始人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在1992年正式提出的,并于1996年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作用》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全面的实证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密切联系和合作的生产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等构成的合作组织体系,且这种合作组织体系对创新起支持和引导作用Cooke P, Hans-joachim B, Heidenreic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Governance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M].London:UCL Press,1996.。以此为基础,库克分别从治理结构、商业创新两个层面,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结构上的分类。从治理结构层面,他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基本型(grassroots)、网络型(network)和治理型(dirigiste);从商业创新层面,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本地型(localist)、互动型(interactive)和全球化(globalized)Cook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M].London:UCL Press,1998.。随后,库克又在2002年(Cook, 2002)从产业集聚、政府治理、制度学习、资本和互动创新五个角度对欧盟十一个地区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框架Cook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General Finding and some new 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cluster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33-145.

在此前后,其他国外学者以库克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为基础,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Autio(1998)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组织和子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推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知识流,是一个基本的社会系统”。Autio E.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6(2):131-140.

Asheim(2002)提出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和制度基础结构二类主体作为支撑机构围绕区域集群进行的革新,且这两类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Asheim, Isaksen.Localisation, 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Nor-way? [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5(3):299-330.

David、Doloreux等(2003)研究认为,理解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应该从区域创新活力和区域政体两方面解释。创新活力指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而形成的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区域政体主要是通过一些治理措施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形成地方互动性网络,共同促进区域创新。Lambooy(2004)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生产中的合作者之间共同形成的一个互动的结构体系。Lambooyj g.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Emerging Networks,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4,12(5):643-657.

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和内涵很难达成共识。不过,国外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域空间的明显性和开放型;(2)生产企业、地方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服务机构是主要的创新主体;(3)通过互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组织和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系统;(4)强调制度因素以及治理安排的作用。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其展开了研究。胡志坚等(199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它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体现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9,15(6):21-23.

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1(2):43-48.

王缉慈(200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创新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即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系统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环境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组成的系统,是区域内网络中各个结点在相互协同作用下创新与结网,并融入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创新系统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45(1):60-63.

沈庆义等(2006)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能协调安排创新网络关系,把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各种经济组织有机联系起来,配置创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组织网络沈庆义,李东.增长理论对区域发展的适用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22(4):49-52.

毛艳华(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五大基本内涵,即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开放的边界;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构成了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系统;把制度因素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考虑,强调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对于知识的形成、利用和扩散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为目的,鼓励区域内的企业充分利用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规范、价值和交互作用等来形成特殊形式的资本(社会资本)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07(2):84-90.

三、城市创新系统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很多创新主体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均坐落在某座具体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又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中心,城市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城市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隋映辉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城市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科技产业聚集效应的矢量集合,以及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聚集和扩散能力是体现城市创新规模与竞争实力的两个侧面,同时,也是城市创新域和产业系统链范围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以创新城市系统为核心节点、以科技产业和创新企业关联为组织节点的创新生态系统和网络群,将在协同创新中进一步联结城市各个创新结点(产、学、研、府等),构成创新系统网络,并融入区域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组成的系统结构。这一系统具有开放性、本土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其网络群具备创新规模结构、运作职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结构的多重结构均衡特征。整个国家创新体系是以若干城市创新网络的关联为组织节点,以科技产业之间的关联链的交互作用为产业节点,进而形成功能一体化的科技产业群或科技创新域。作为不同层次的行为主体,城市创新系统与科技产业形成的互动作用构成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国家必须依靠各具特色的城市创新与产业互动系统,才能实现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的有机构成,形成国家层面上的创新系统的有效组合隋映辉.城市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圈”[J].学术界,2004(3)105-113.。基于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我国学者赵黎明首次提出城市创新系统理论。他认为,城市创新系统是指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资源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赵黎明,李振华.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97-100.

从国家创新系统到区域创新系统再到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说构成创新系统的要素较为相似,包括创新执行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制度支撑和服务支撑等创新环境,各创新系统的目的均是研究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和运作机理。但城市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相比,对创新系统的研究已由宏观延伸到中观。城市创新系统更强调从中观层次上来研究创新环境的构建、创新主体的成长、产业创新的形成和从微观层面强化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协调和催化作用。

四、企业创新系统

1.关于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

企业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微观系统。李庆东(2006)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企业借助于技术发明、管理上的发现、制度上的变迁、市场中的机遇等,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及有关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新的变革,并使变革成果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一切活动所附带的条件、规则、结构、过程、方法等的总和李庆东.企业创新系统各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9):81-83.

张琳玲等(2013),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指由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要素构成,通过一定的内部机制和行为规则等交互方式,为了科研开发和转让新技术、新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杨云霞(2013)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价值和信息的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稳定,就要保持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的顺畅。只有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企业创新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2.企业创新系统内各创新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朱雅帅、李朝明(2011)在探讨知识创新与企业创新系统发展关系时认为,企业创新系统包括各种创新活动,按照创新内容的相近性,将这些创新活动划分成四个创新子系统,即知识创新子系统、组织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和管理创新子系统。并且认为知识创新子系统是企业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或核心子系统,其他三个创新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知识创新活动的影响和带动,甚至是企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知识创新成果在相应实践中的应用。

李柏洲,郭韬(2008)认为,企业创新系统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四个子系统。企业的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企业创新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是: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会引发组织创新活动,成为组织创新的动因;组织创新通过创造良好的组织结构、行为规则和文化氛围,成为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

3.针对企业创新系统内各创新子系统的研究

(1)企业技术创新系统

魏江(2000)提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系统框架,从国家技术基础设施、科技环境两个方面论述了外部支持系统,从企业创新系统的角度论述了内部支持系统。方志军(2001)较早提出了转换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设想。李建民(2003)等以河北德胜农林有限公司为例,对中小农林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整合与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强调技术创新与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在整合企业资源方面的有机协调。

卢中华,李岳云(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构成、演化及其运行机制作深入探索。认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创新制度和创新环境这四种基本因素组成的,由此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四棱锥结构模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包括系统的外在压力、外在推动力和内在驱动力。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归纳为竞争—合作机制和因果累积循环机制。

熊小龙(2013)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指一个企业中技术创新活动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整体。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层、企业内部环境层和企业外部环境层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在此基础上,熊小龙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技术经济构想、创新决策、技术开发、经济开发和实现商业化这五个过程所组成的,并且这五个阶段不是完全简单的单向发展,各过程也存在跨越与交叠。

(2)企业知识创新系统

刘希宋等(2009)对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及演进机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知识创新系统是一个有组织和个体参与的、以实现创新知识、获得持续发展动力为目的的系统。将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知识创新模式和知识创新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企业知识创新系统实质是企业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在系统内传递和转化并相互耦合的复杂开放系统。正是由于企业知识创新系统具有对外开放性、超循环的特性、协同性、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子系统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存在正负反馈机制等特性决定了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知识创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是一个自组织演进过程,这个自组织演进过程可分为耗散结构形成、驱动机制形成、触发机制形成和有序结构形成四个阶段。

马鹤丹等(2012)从系统运行的视角,构建了基于区域创新集聚的企业知识创新系统,提出了系统的构成要素,揭示了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优化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