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解(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用真践行 贯通理解

为什么讲学习方法,讲为人之本,突然一下“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说,学文化,一定要学得真,不要表面上一套,内心里一套,那就成“二”了,不是“一”。老子《道德经》上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庄子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到一的状态,归根曰静,天人合一,全部贯通,全部通达。儒、释、道归结到“人”这一家,那就所谓“成”了嘛。你想要明的那个道理,就明了嘛。剩下的是什么?明道之后是行道啊,得做呀,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嘛!不能最终开一个假花。行道圆满是成道,就像秋天,果实圆满,结出来了。还要怎么样?还要“了”啊,要消化啊,要把它化掉,把自己的秉性,人心化掉。去除我私、我慢的那个我,把自己完全奉行到天地之间,这才叫“了道”。我们看一下这个过程:明道—行道—成道—了道,这样,一辈子才化了,才了了,必然会有一个好结果,叫寿终正寝,而且子孙昌盛。

学假的太多了,跟各位长辈、同仁报告,文化不能当人情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最后都不好,那是不可以的。在传统文化论坛上,我公开地讲出来,有的传统文化老师,已经犯了这一条“巧言令色,鲜矣仁”。讲得精彩,背后不做,用王凤仪先生那句话说:讲道不行道是第一等大恶人!别人恭敬你为老师,你在讲台上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不真行、不真干,回到家里还是脾气秉性用事。在台上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去打动对方,博得掌声,观众在现场被鼓动到哭,求一个好气氛,那是老师吗?南先生说过,有些人被活埋了不知道!好话可以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埋掉。

所以我跟我们的老师学,永远不做老师。在北京讲那一周课的时候,开篇我就给在座的各位叩了一个头。这次在上海,讲完了以后,这不是有心的,当时那个情境很自然的,我回身就给后面那个巨大的孔子像叩头,给在座的各位听众叩头。我说求你们,把自己心性当中那个干净的自己拿出来,这样才能转变自己的时空,人生才有好的结果,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实现。而且,自古以来,没有老师给学生叩头的,当我磕下去的时候,我就把老师的帽子摘了,我这一辈子不做老师,永远不上这个当。

接下来曾子讲了第四段“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反省自己。三是一个概数,不一定就这三条,要学会举一反三。我们每次反省的时候,这一天可能三百条错误,三百个念头都错了,反省得越细、越真,改得就越快,命运转化得就越快。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是真的。为人谋不忠,是假的;与朋友交不信,是假的;传不习,老师讲的道理,无论是人教的,还是从书上看来的,不落实,不真干也是假的。这一假,就不是真人。

《黄帝内经》上讲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至、圣、贤四种人。唐代出现了一位孙真人,孙思邈。我现在把鞍山的郭明义先生,称为郭真人。因为,中央没给他荣誉的时候,人家就一直在做,做了几十年。现在也是,有点东西捐出去,捐得自己家徒四壁。还有大连出了一个孝子王希海,王孝子,大家可能知道,我在文明办道德讲堂的第二场《论语通解》讲座,他也去了。上场以后,我先给他磕了一个头。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地,跪父母,跪圣贤,圣贤包括老师和孝子,我说今天下面坐了一个大孝子,我给他磕一个头我再讲。人只有把自己的我慢折服掉,才会真正地入道,不是通过别人教,能让我们学明白。这个我慢一扣除,立即能感觉到真的,就像拨云见日一样,云彩一散开,阳光自然来。

如果觉得自己没入中道的状态,为什么看经典就是看不懂?把自己那颗真心拨出来。把那些阴质、杂质,所有阴面的、不敢告人的,那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全散开,才能够得道。你不敢,对不起,那就叫蒙昧。你看《易经》有蒙卦嘛,儿童最开始学习,叫童蒙养正,养正了,才发蒙。把蒙着你智慧的那个东西撤掉,光明自然散出来。祖师大德有各种各样的比喻,什么“我有灵珠一颗”呀,什么“如意宝珠”呀,等等,那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本性,那颗纯净之心。谁污染的?我们自己污染的。怎么污染的?秉性用事,习性用事,怨恨怒恼烦用事,不践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结果。为什么孔子是圣人?因为他真干,他真做到了,而且讲出来。我们反省的时候,要在这方面去反省。

《论语》第一篇前四句话告诉我们如何学;然后学的根本是什么;要提防什么;最后反省从哪里反省。整个《论语》前四篇也是这样的构造,大家体会到了吗?第一篇《学而》,讲学习方法。第二篇《为政》,讲究应用,在人世间应用,不一定从政叫为政,只要在社会当中,跟大家处事、办事,就是为政。第三篇《八佾》提醒不要过分,就相当于第一篇第三句话,警告你,不要“巧言令色,鲜矣仁”一样。“八佾舞于庭”,自己有权势了,瞧不起老师了,瞧不起天子了,甚至瞧不起自己农村的父母了,瞧不起城市里面为自己上学而打工的父母了,全都是没学好。就是考到北京大学去,你就考到天大(天空里面那个大学)去,没用!还是假的。因为必定要落到实处,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成为人,才能成为大丈夫。否则的话,你看吧,人生的结果,结果结果,就是结的那个果,不会是人们喜欢的,不会是甜美的。

第四篇《里仁》,等于是曾子里面“吾日三省吾身”,也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文化精神本身如此,它是天道。就在《里仁》篇里面,孔子他老人家把孔门的心法传给了曾子,叫“吾道一以贯之”。从篇上讲,前四篇已经讲得圆融,后面是实践、是例证。《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就告诉我们如何实践,就是孔子那个时代的实践。第七开始,《易经》的卦象,六爻变化之后,第七爻,重新一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重新回到另一个起点,跟《学而》是在另外一个层次上,重新来谈如何学习。《论语》是杂乱无章的吗?是彼此没有钩稽关系的吗?是不互相贯通的吗?大家可以评判哪,就《学而第一》这四句话,已经是这样密切相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