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世界现代史

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苦农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因当时是俄历十月而得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成熟。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随后又通过了关于立即准备武装起义的决议,成立了党的革命军事总部。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宣告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成立苏维埃政府。8日清晨,攻下冬宫,起义取得胜利。到1918年2~3月间,全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

苏维埃国内战争

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与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武装所进行的战争。1918年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军队入侵苏维埃俄国,占据了大片领土。国内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下纷纷叛乱。德国占领者霸占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苏维埃共和国四面受敌,3/4的领土为反革命所控制。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创立红军,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共和国”的口号,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到1918年底,在东线,红军把敌人打回了乌拉尔地区,在南线,红军赢得了察里津保卫战的胜利。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协约国又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均被红军打败。至1920年底,反苏武装的基本力量已被歼灭。苏维埃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德国十一月革命

“一战”以后,德国爆发的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8年11月的基尔港水兵举行起义,揭开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11月9日,在斯巴达克团等组织号召下,柏林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首相巴登亲王将政权交予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艾伯特,艾伯特组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进行部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保留旧的国家机器和容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特权,阴谋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打击苏维埃。12月30日斯巴达克联盟建立德国共产党,宣布革命的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9年1月,柏林工人举行的武装起义遭到镇压。1月5日德共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被捕遇害。5月初,苏维埃政权被颠覆,革命结束。德国十一月革命虽然失败,但它推翻了君主制,部分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对欧洲各国革命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

魏玛共和国

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建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1918年爆发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资产阶级篡夺了政权。1919年2月6日在德国魏玛城召开国民会议,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即魏玛共和国,艾伯特当选为总统,并讨论制定了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为议会制共和国政体、德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魏玛共和国在政治上加强垄断资本的政治统治,削弱工人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大力扶植垄断资本,借助外国资本的流入发展经济,使德国工业生产1929年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25年加入国际联盟并任常任理事国,重新取得欧洲大国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革命形势高涨,政局动荡。垄断资本遂支持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建立法西斯政权,魏玛共和国宣告解体。

斯巴达克派士兵正在与艾伯特反动政府激烈交战

德意志第三帝国

法西斯德国的非正式名称。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攫取政权,废除魏玛共和国,宣布要在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后,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日耳曼人的大德意志帝国。人民把希特勒专政的德国称为第三帝国。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为了争夺殖民地, 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德国战败,第三帝国覆灭。

国会纵火案

德国法西斯制造的陷害共产党人的案件。希特勒上台后,图谋建立一党专制的法西斯独裁体制,加紧镇压共产党。1933年2月27日夜,在国会议长戈林等人的策划下,纳粹分子从戈林官邸潜入国会大厦纵火,然后嫁祸于共产党。纳粹当局借口“保卫人民和国家”,颁布紧急法令,取消宪法中保障人身自由、新闻自由、集会结社自由、言论通信自由等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取缔共产党和进步党派的报刊,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德共主席台尔曼和当时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均被捕。9月21日,纳粹当局在莱比锡组织挑衅性审讯。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戳穿了纳粹分子的谎言,揭露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反动实质和血腥罪行。由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和季米特洛夫的英勇斗争,法庭最后不得不将其无罪释放。

向罗马进军

墨索里尼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而发动的军事政变。20世纪20年代初,在垄断资本的支持下,意大利法西斯党势力膨胀,武装人员达30余万,夺取了部分地区的政权,宣布拥护君主制度,整顿军队,准备夺取全国政权。1922年10月16日墨索里尼召开法西斯党中央会议,决定发动政变向罗马进军。10月24日,法西斯分子在那不勒斯举行大会,墨索里尼发表夺取政权的讲话。10月27日,墨索里尼命令法西斯党徒分四路进逼罗马。政府一直未采取有力措施,迟至10月28日才宣布在全国范围实行戒严。但代表垄断资本意志的国王同情法西斯,怀疑政府军的力量,担心镇压会危及王室,拒绝在戒严令上签字,内阁被迫辞职。10月31日,国王委任墨索里尼组阁。接着,国王和议会于11月25日授予墨索里尼以独裁的权力,从而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自由法国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抵抗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后,立即遭到德国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展开了一场反法西斯的民族抵抗运动。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表示“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不会熄灭”。接着他在伦敦开创了“自由法国运动”,第一个高举起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号召向德国和维希政府进行公开的抵抗,得到法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他招募志愿军3万多人,建成“自由法国”的第一支军队,到1942年6月发展到7万余人。1942年9月成立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作为“自由法国”的行政机构,1942年7月“自由法国”改为“战斗法国”。在自由法国运动的影响下,法国抵抗运动蓬勃兴起,为解放法国奠定了基础。

西班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西班牙人民推翻君主制度的革命。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了西班牙,使西班牙大批工厂倒闭,失业增加,农民纷纷破产,罢工事件、土地风潮不断发生,革命时机逐渐成熟。1930年8月17日,共产党和社会党人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国,各地工人运动迅速发展,革命运动席卷整个西班牙。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举行地方选举,资产阶级共和派取得胜利。4月14日,国王逃往国外,革命委员会宣布西班牙为共和国。它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地主阶级自由派的联合政权。共和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民族自治问题和工人就业问题,工农运动继续高涨。不久,代表大地主、金融寡头利益的反动势力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大多数选票,建立了亲法西斯的政府。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叛乱、抗击德意武装干涉的正义战争。1936年7月,佛朗哥等西班牙反动势力在西属摩洛哥等地发动叛乱,企图推翻共和国,建立法西斯专政,遭到共和国政府的坚决镇压。7月底,德意法西斯公开进行武装干涉,向叛军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同时出动20万德、意军直接参加作战,西班牙内战演变为民族革命战争。1936年11月~1937年3月,法西斯军队向首都马德里发动三次进攻,广大军民英勇抗战,取得保卫战的胜利。1937年中,法西斯军队把进攻重点转向北方,北方陷落后又转而进攻东部,1938年春突破阿拉贡防线,至地中海。1939年2月,东部加泰罗尼亚等地区落入敌手,英、法承认佛朗哥政权,至此共和国力量受到严重削弱。3月28日,马德里陷落。3月30日,法西斯军队占领共和国全境,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失败。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匈牙利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918年11月以库恩·贝拉为首的共产主义者成立匈牙利共产党,并展开卓有成效的宣传组织工作。1919年3月20日,由于协约国对匈牙利的逼迫,社会民主党只得与共产党领导人进行谈判,决定两党合并,改称匈牙利社会党。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并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实行国有化和对外贸易的垄断,没收地主土地建立大农场,提高职工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建立红军。但没有满足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未能建立起牢固的工农联盟。4月起协约国对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右派社会民主党人背叛革命,并迫使革命政府委员会于1919年8月1日辞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只存在了133天,但它鼓舞了争取自由解放的各国劳动人民,也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

罗马尼亚八二三起义

罗马尼亚人民推翻安东尼斯库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武装起义。1940年,安东尼斯库在罗马尼亚建立了法西斯统治,对外投靠希特勒,对内实行法西斯恐怖,并追随德国参加对苏战争。1943年6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建立了反法西斯的“爱国阵线”,8月,制定了推翻安东尼斯库政权的武装起义计划。1944年4月,苏军抵达罗马尼亚,起义时机逐渐成熟。经过周密计划和准备,8月23日,罗共领导人民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最后推翻了安东尼斯库的统治。武装起义很快扩张到全国,到8月30日,爱国军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2/3的领土。9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美英对罗马尼亚停战协定》。10月,罗马尼亚军民同苏联红军协同作战,把希特勒赶出了罗马尼亚。此次起义的胜利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二二六兵变

日本皇道派青年军官在1936年2月26日发动的武装政变。20世纪30年代初,陆军中法西斯分子分裂为两派:主张以军事政变推翻现政府、建立天皇亲政的军事独裁政权的皇道派,和主张运用军部现有地位,逐步扩大其势力、以合法手段建立军事独裁政权的统制派。随着形式发展,两派对立逐渐激化。1936年1月,皇道派成员对第一师团调往“满洲”的消息极端不满,决定提前发动武装政变,遂于2月26日清晨,在东京举行叛乱。他们提出“昭和维新”、“尊皇讨奸”等口号,要求“解散国会”、“任命真崎大将为首相、荒木大将为关东军司令官”、“建立维新政府”。遭到了天皇、统制派大部分人和官僚、财阀的反对。29日下午2时许,叛乱被镇压,皇道派瓦解。3月9日,广田弘毅组织内阁,建立了军部控制下的法西斯政权。

1936年2月28日在料亭的叛乱军部队

朝鲜三一运动

1919年发生在朝鲜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众起义。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工农运动不断兴起。1919年1月,风传日本当局毒死朝鲜废王高宗李熙的消息,成为此次运动的导火线。3月1日,汉城青年学生、市民和前来参加高宗葬礼的外地群众,在塔洞公园举行大会,并宣读《独立宣言》,随后举行30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运动很快波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从1919年3月至年底,在全国共有217个郡爆发了示威和起义,参加者达200多万。然终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运动以失败告终。“三一”起义尽管失败,但是它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显示了朝鲜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精神。从此,朝鲜工人阶级登上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舞台,朝鲜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阿姆利则惨案

英国殖民当局血腥屠杀印度阿姆利则人民的惨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掀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高潮,英国殖民者决定采取恐怖手段。1919年3月初,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人民开展反英斗争,抗议《罗拉特法案》。4月10日,英殖民当局在阿姆利则城逮捕两位著名民族运动活动家。当日,该市群众举行游行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愤怒的群众捣毁英国银行,占领火车站、电报局、电话局,切断了该城与外地的联系。英殖民当局派军队开进阿姆利则,实行戒严,禁止一切集会。13日,大批锡克教徒在贾连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活动。英国殖民当局军队包围广场,封锁出口,向群众开枪扫射,当场打死370余人,打伤1200余人。惨案发生后,英国殖民当局封锁消息达四个月之久。阿姆利则惨案激起印度各地更大规模的反英浪潮。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19年3月《罗拉特法案》颁布后,激起印度人民抗英怒潮,各地举行集会、示威和罢工。国大党为了掌握反英斗争的领导权,迫使英国让步,采纳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其主要内容有:拒绝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学生退出英办学校;立法机关、法院及政府中服务的人员离职;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在运动最后阶段拒绝纳税。不合作运动立即得到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响应,使英国政府收入锐减,并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1922年2月,联合省曹里曹拉村发生农民袭击警察所事件,甘地认为超出了非暴力的范围,决定在全国停止不合作运动。在英殖民当局血腥镇压和国大党妥协投降方针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宣告失败。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作为战败国被迫签订《摩得洛斯停战协定》和《色佛尔条约》,丧失了许多重要的领土,苏丹政府成为傀儡政权。在民族危急关头,土耳其人民奋起举行反帝武装斗争。1919年7月和9月,先后在埃尔祖鲁姆和锡瓦斯召开护权协会第一、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了以凯末尔为主席的代表委员会。1920年4月,在安卡拉召开的国民大会,建立了国民政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兼国防军总司令。1922年11月统治600年之久的奥斯曼专制王朝被推翻。1923年7月,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正式承认土耳其独立。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为总统。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

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于1933~1939年间实施的各项经济社会改革措施的总称。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恶化,阶级矛盾尖锐。为摆脱危机,1933年罗斯福开始改革。新政主要内容为:一是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关闭银行,经检验后,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重新开业。二是调整工业生产措施。由国家出面协调国家、企业主及劳工间的关系,实行公平竞争,举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三是节制农业发展。缩小耕种面积并给予补偿损失,重定农产品价格。四是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新政实施使美国逐渐摆脱了危机,到1935年起所有经济指标都稳步上升,失业率下降,阶级矛盾缓和,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新政反映了现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一总的趋向。

埃及独立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18年11月13日,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柴鲁尔等要求英国殖民当局撤回保护权,给埃及以完全独立,遭到拒绝。柴鲁尔等人便组织“代表团”要去英国谈判,又遭到拒绝。1919年3月8日,殖民当局逮捕了柴鲁尔等4人并将其流放,引起埃及人民反英浪潮。斗争从3月9日开罗高校学生罢课起,发展到全国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群众示威游行,直至武装起义。英国殖民当局被迫释放柴鲁尔等人,同时派重兵镇压起义。4月中旬起义失败。1921年12月英国殖民当局又逮捕了柴鲁尔,激起人民进一步反抗,城市罢工和农民武装斗争重新高涨。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被迫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对埃及的保护,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了对埃及的一些特权以及对英埃苏丹的统治。

埃塞俄比亚抗意民族战争

埃塞俄比亚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埃塞俄比亚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意大利为掠夺新的殖民地,建立地中海霸权,策划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挑起边境冲突。1935年10月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其进行了经济和财政制裁,但未对意大利急需的石油实行禁运,战争爆发后,埃皇海尔·塞拉西一世即颁布总动员令,抵御入侵,并亲临前线指挥。埃军利用山地条件,顽强抗击意军。但因力量悬殊,埃军总体上处于劣势。4月初,北线意军击溃埃军, 5月5日意军进入埃塞俄比亚首都,5月9日南北两线意军会合。同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斗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意军,迫使意军固守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1941年年底在塞拉西一世的率领下,埃塞俄比亚人民把入侵者全部赶出本国领土。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又称30年代大危机,是迄今为止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最严重、影响程度最深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间的矛盾。此次危机以1929年10月29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价格暴跌为开始标志。危机具有如下特点: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此次危机袭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破坏空前严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损失达2500亿美元,失业人数高达3500~4000万;持续时间长,历时5年。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各国阶级矛盾激化;帝国主义者加强殖民掠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英、法等国在维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德、日等国法西斯势力上台,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领土给德国的会议。1938年9月29日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翌日凌晨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月1~10日期间,从上述地区撤退完毕;上述地区一切设备不得破坏,无偿移交给德国。《协定》附件中还规定,由4个签字国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在整个会议中,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1938年10月6日,德国策动斯洛伐克宣布“自治”。次年3月15日,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将其纳入德国版图。《慕尼黑协定》没有保证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的安全,也没有制止住希特勒的武装侵略,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苏台德事件

1938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西北边疆苏台德地区的事件。1933年10月,在纳粹党指示下,成立以汉莱因为首的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实际为希特勒在苏台德的“第五纵队”。1938年4月,汉莱因在希特勒的指使下提出苏台德区完全“自治”的要求,遭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5月希特勒向德捷边界集结军队,以发动战争相要挟。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实行局部动员,准备抗击德国入侵,德、捷边境形势骤然紧张,出现了“五月危机”。英、法权衡当时形势的利弊,向德国提出警告,苏联表示坚决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不得不暂时退却。5月26日,希特勒命令汉莱因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谈判,“五月危机”暂时缓和,但同时希特勒却签发关于“绿色方案”的新指令。1938年9月,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10月初,德国出兵夺取苏台德区。

苏德条约

1939年苏、德在莫斯科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在希特勒迫切需要入侵波兰时,为避免两线作战及苏联因与英、法谈判破裂退而求自保的情况下签订。正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双方保证彼此间不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纠纷;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条约有效期为10年。二战后,双方又公布了该条约附加秘密协定书,主要内容为划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苏联赢得一个短暂和平时期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然而它使希特勒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条约也暴露了苏联大国主义的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挑起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本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大战范围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战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面。美军在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的胜利,迫使日军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5月北非解放,从此盟军进入全面战略反攻。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取得胜利。

开罗宣言

美、英、中三国1943年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罗斯福、丘吉尔和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举行开罗会议,讨论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处置日本问题。会后,12月1日发表了此宣言。宣言指出:三大盟国将坚持长期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对日作战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决不为自身图利,也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的宗旨在于剥夺日本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将日本逐出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使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朝鲜自由独立。此次会议是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在远东问题上的一次积极合作,对鼓舞人心、威慑敌人和加强盟国团结,加速打败日本法西斯,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图中由左至右依次为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及宋美龄。

德黑兰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1943年反法西斯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美、英、苏三国首脑遂于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会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就成立一个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初步讨论了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就波兰问题达成初步一致;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会议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协定》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该会议是反法西斯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对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了重大作用。

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1945年初,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南斯拉夫、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但会议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和利益。

波茨坦会议

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一次首脑会议。1945年5月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战后欧洲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急待最后决定。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后期为艾德礼)和斯大林遂于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波茨坦举行会晤。关于德国问题,三国确认了雅尔塔达成的协议;承认波兰临时统一政府,初步确定波兰西部边界为奥得-尼斯河,但泽和东普鲁士南部划归波兰;东普鲁士北部和哥尼斯堡划入苏联;苏联重申对日作战的承诺。通过了《苏、美、英三国柏林会议议定书》和《柏林会议公报》。会议还就成立外长会议,准备对意、匈、保、罗、芬的和约达成一致协议。此次会议解决了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一系列迫切问题,巩固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加速了对日战争的结束,奠定了战后世界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