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世界近代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年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专制制度和国教会的矛盾日趋尖锐,国王的倒行逆施,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640年1月,长期国会的召开,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1642~1649年爆发了两次内战。其间,代表中等阶级和中小新贵族利益的独立派领袖克伦威尔,组成新模范军,打败王党军队;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查理一世,5月成立共和国,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高潮。此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实行军事独裁,镇压掘地派运动,远征爱尔兰。1653年年底,克伦威尔改共和政体为护国政体,自任“护国主”。1658年克伦威尔病故后,斯图亚特王朝于1660年乘机复辟,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同土地贵族妥协,1688年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迎立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为英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大大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政变,资产阶级史学家把它说成是“光荣革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查理二世和他的继承者詹姆士二世竭力推行反动政策。在革命时期没收的一部分王党的土地被夺回,许多共和主义者被处死。同时,为恢复专制制度取得法国援助,降低了法国商品的关税率,并准备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会。这威胁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根本利益,因此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大地主联合起来发动政变。1688年,他们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威廉到英国接受王位。威廉率军来到英国,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1689年初,国会宣布威廉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三世),并制定《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巩固国会的权力,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工业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部门内生产方式的革命,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业的转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圈地革命和殖民扩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廉价劳动力;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朗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用作纺织机器的动力,并逐步扩展到化工、冶金、采矿、机器制造、运输等部门。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德、日等国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英国成为首屈一指的工业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人民的疯狂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并导致了近代资本主义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即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19世纪早期英国煤矿使用蒸汽机的情景

宪章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为中心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1836~1848年,在英国爆发,工人阶级制定了政治纲领,提出6点要求: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秘密投票;按居民人数平均分配选区,每区选派一名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国会;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领取薪俸。各地工人热烈响应,举行集会、示威游行、罢工和请愿,掀起签名运动,有的地方还爆发了起义。资产阶级激进派亦加入运动。但宪章运动的领导人指望通过和平请愿的方式,达到斗争的目的。议会3次拒绝接受人民宪章运动的请愿书,最后下令解散了宪章派的组织,逮捕了宪章派的积极分子,宪章运动被镇压下去。宪章运动是英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18世纪末,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二等级与广大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急剧激化。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的代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展开了反对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的斗争。7月14日,起义者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主义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大资产阶级窃取了政权,主张实行宪政。废除了部分次要的封建义务,颁布《人权宣言》。制定《1791年宪法》,维护君主立宪。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武装起义,逮捕国王推翻君主立宪派的统治。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掌权,取得瓦尔密大捷,并把国王路易十六押上了断头台,但后来不愿把革命继续向前推进,拒绝限制物价和惩办奸商。5月31日和6月2日,巴黎人民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到雅各宾派手中。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革命政府,颁布了3个土地法令,彻底废除了封建义务;颁布了《1793年宪法》;镇压反革命,平息了武装叛乱;暂时稳定了政权。但因雅各宾派内部出现分裂,削弱了自己专政的社会基础。1794年7月27日,大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推翻雅各宾派专政,建立起热月党人的统治。法国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最深刻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摧毁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

18世纪20~7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所进行的反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首先从欧洲、北美兴起,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在思想上同封建统治者展开激烈的斗争。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孔多塞和劳动大众的思想家梅里叶等,他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用笔为武器,著书立说,认为只有按照理性的要求生活,人类的前途才充满希望。揭露和抨击王权、神权和封建特权。宣扬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迷信。主张开明君主制度或民主政体。经济上实行自由放任。这些活动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影响深远,对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君主统治。9月21日,国民公会开幕,次日,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未能有效地阻止经济恶化趋势,人民群众生活异常困苦,物价猛涨;前线连连失利,反法联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国内王党叛乱猖獗,激起人民的严重不满。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取得政权。雅各宾派消灭封建制度,建立民主专政,实行革命恐怖政策,颁布限价法,反击外国入侵,把革命推向了高潮。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后,政权落入代表大资产阶级的热月党手中,标志着革命的结束。共和国的基础日益削弱,开始了执政府时期。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后被法兰西第一帝国所代替。

热月政变

1794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发生的颠覆雅各宾派民主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法国新历共和2年热月9日而得名。雅各宾派为挽救革命,打击敌人,实行一些限制资产阶级的政策,以丹东为首的“宽容派”主张取消在革命非常时期所采取的激进措施;但以埃贝尔为首的另一派,却主张更加严厉地执行这些政策,进一步打击资产阶级。由于这两派都反对罗伯斯庇尔,于1794年3~4月遭到罗伯斯庇尔为首的执政派的镇压。以丹东派余党分子为首,联合国民公会内外一切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势力,于7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及其集团的主要成员如圣茹斯特、古东等被捕,并被送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专政被推翻,建立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热月政变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转折点。从此,革命高潮过去。

雾月政变

法国拿破仑发动推翻督政府的政变。因发生在雾月18日,故名。1799年以来,督政府的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对外战争接连失利;国内雅各宾派领导的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并准备发动新的起义;王党势力也在各地叛乱,力图复辟。这时法国的大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维护他们的利益,解决当前的危机,而拿破仑是他们最理想的代表。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巴黎,受到大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在军火商和金融资本家的支持下,拿破仑于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从大资产阶级热月党人手中夺取了政权,解散了督政府,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执政府。

法兰西第一帝国

雾月政变后,拿破仑在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专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多项改革,巩固和发展了法国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秩序,同时镇压民主运动,防止革命的发生;对外不断进行战争,多次粉碎反法联盟的干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拿破仑帝国不断同英、俄争霸和掠夺欧洲。在1812年侵俄战争中遭到惨败,英、俄、普、奥等国组成反法联盟,1814年3月攻入巴黎,4月拿破仑一世被迫退位。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返回巴黎复位。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再次退位,第一帝国覆灭。

拿破仑加冕仪式

七月革命

1815年6月法国的波旁王朝复辟, 1824年9月查理十世即位后,力图恢复封建专制制度,极力保护大地主和贵族的利益,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并于1830年7月26日颁布了反动的《七月敕令》,提出取消言论自由,解散议会,限制选举权,群情激愤。7月27日,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28日占领市政府, 29日起义者占领了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8月2日查理十世宣布放弃王位,逃往英国,波旁王朝被推翻。但由于资产阶级共和派软弱无力,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政权落到了代表金融贵族的大资产阶级的手中,开始了“七月王朝”的统治。七月革命粉碎了波旁王朝在法国重建封建专制统治的企图,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推动了欧洲革命和民主运动的发展。

法国二月革命

1848年2月巴黎人民推翻“七月王朝”的革命。19世纪40年代后期,法国工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大批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反对派以“宴会”形式举办的政治性集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基佐政府两次禁止预定于1848年1月和2月举行的“宴会”,引起群众不满。1848年2月22日巴黎市民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并同军警发生了冲突。次日,示威演变成武装起义,巴黎到处筑起了街垒,许多国民自卫军和正规士兵拒绝执行镇压的命令,倒向革命。国王路易·菲力普被迫罢免基佐,先后任命莫雷和梯也尔组阁,但愤怒的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建立共和国。2月24日,起义群众几乎控制了巴黎,并开始向杜伊勒里宫进攻,国王逃奔英国。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临时政府,25日宣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七月王朝灭亡。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临时政府;2月25日共和国宣布成立;4月23日选举制宪议会;5月9日成立执行委员会;6月22日代替临时政府的执行委员会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引起工人不满,爆发六月起义。在血腥镇压了六月起义后,以卡芬雅克为首的共和党右翼控制了政权,执行打击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策,削弱了其统治基础。11月,制宪议会制定共和国宪法,确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则。由750名议员组成立法议会;参政院由议会任命;总统掌管行政权,任免部长与颁布法律,但无权解散或延长议会。12月10日,大资产阶级代表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1851年12月2日波拿巴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专政体制。次年波拿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二共和国灭亡。

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国历史上第二个资产阶级君主制国家,史称拿破仑第二帝国。“路易·波拿巴政变”后,1852年1月14日颁布宪法,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的立法权。1852年11月7日,元老院颁布法令建议恢复帝制,随即举行公民投票并通过。12月2日宣布恢复帝国,波拿巴为法兰西皇帝,称拿破仑三世。第二帝国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利益。拿破仑三世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警察官僚机构,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推行侵略政策。第二帝国经历了一个由专制统治向自由主义、议会政治演变的过程,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帝国发动多次对外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军战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发生革命,第二帝国被推翻。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国历史上第三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普法战争中,法国在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新政权开始时,由资产阶级共和派与保王派联合组成国防政府,梯也尔力图建立保守共和国,但遭保王派与共和派的反对,被迫辞职,极端保王派人麦克马洪当选总统,直接着手恢复君主制。共和派为确立共和制进行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国民议会终于通过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1876年众议院选举和1879年1月参议院选举中,共和派取得稳定多数席位,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终于确立共和派的共和国。掌权的资产阶级制定和完善了一些资产阶级制度。“二战”中1940年5月10日巴黎被占领,6月22日法国投降,成立维希政府,第三共和国宣告终结。

巴黎公社

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发动起义,26日巴黎人民选举产生了工人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军队;新建立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机构,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团体管理,严禁克扣工人工资。公社还规定工作人员薪水最高不得超过工人最高工资,不受群众信任的可以随时撤换。但公社却没有乘胜追击和坚决镇压反革命,也未将法兰西银行收为国有,未能与外省工人和农民建立联系,致使巴黎工人孤军作战,反对派得以重新集结。5月21日,梯也尔反动军队攻入巴黎,巴黎公社进行了殊死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向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他亲自考察和研究英国和荷兰先进的造船工业,招聘大批外国技术人才;创办海军,建立起一支20万人的新式陆军和48艘战船的海军;建造兵舰,建立造船、火药、炼铁、炼铜等工厂;创办了科学院、医药学校,简化俄文字母,采取儒略历法,奖励翻译出版西欧书籍等。第二,发展工业。建立国家工场;同时鼓励农奴主在自己领地内使用农奴劳动开办手工业工场,和鼓励商人购买农奴兴办工场。第三,彼得一世整顿了非常混乱的财政税务制度,把国家财税大权真正集中到沙皇控制的中央政府手里。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政,为其跃居欧洲军事大国奠定了基础。

俄土战争

为争夺俄国南方的出海口,彼得一世时就长期同土耳其进行战争。18世纪中期在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时,俄国夺得第聂伯河至布格河之间的土地和克里米亚的叶尼卡列和刻赤,势力扩张到黑海,打通了通向黑海的门户。在1806~1812年的战争中,双方最后签订了《布勒加斯特和约》,土耳其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俄国获胜,双方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俄国占领了多瑙河口和附近岛屿及高加索的大片土地,加强了其在巴尔干的势力,使土耳其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俄国。1877~1878年,俄土再战,土耳其再次失败,被迫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俄国占有了巴统等地并占领南比萨拉比亚。通过18~19世纪的俄土战争,俄国攫取了大片土地,势力大大加强。

俄法1812年战争

1812年俄法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战争。1810年俄国破坏反英大陆封锁的协定,解除对英国货的限制,并规定了抵制法国货的新关税率,激起拿破仑的愤怒。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兵60余万渡过涅曼河进入俄境,俄军节节败退,法军长驱直入。9月亚历山大一世任命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采取防御战术,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决定在莫斯科郊外的波罗丁诺展开决战,战争中拿破仑的速胜战略遭到失败。9月13日在库图佐夫坚持下,俄军撤出莫斯科。9月14日拿破仑进驻空城莫斯科,大肆抢劫,俄国人民奋起反抗。10月19日俄军在人民军和游击队配合下发动反攻,迫使法军撤出莫斯科向西撤退。12月拿破仑带着3万残兵逃出俄境,俄国取得胜利。随后欧洲封建势力乘机组织以俄国为首的第六次反法联盟,促使拿破仑帝国趋向瓦解。

1812年9月7日,俄法在莫斯科郊外的波罗丁诺展开决战。

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9世纪上半叶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奴制陷入严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俄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的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1861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农民的份地可赎买成私产。农民在赎买份地之前,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交纳货币代役租和工役租;地主要求赎买份地的赎金要一次付清。政府给农民贷款,但农民必须偿还;在划地界时,地主可从农民原种份地中割去其中最好的部分;为了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保留村社制,实行连环保等。1861年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仍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

流血星期日

1905年1月9日(俄历)沙皇政府枪杀彼得堡请愿工人的事件。1905年1月3日(俄历)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为抗议厂主开除4名工人举行罢工,很快得到其他工厂的声援。8日发展成为全市总罢工,参加人数达15万人。期间加邦牧师鼓动工人去冬宫向沙皇呈递请愿书,布尔什维克劝告工人不要去请愿。但工人普遍对沙皇抱有幻想。1月9日(俄历)晨,彼得堡工人偕同家属约15万人举着宗教旗帜、圣像、十字架和沙皇画像,唱着祷歌和对沙皇的颂歌,前往冬宫请愿。当队伍行至冬宫前的广场,遭到沙皇军警的突然射击,100多人被当场打死, 2000多人受伤,鲜血染红积雪的广场。因那天是星期日,史称“流血星期日”。惨案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他们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拿起武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俄国1905年革命

无产阶级参加并领导的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0~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日俄战争加速了革命形式的成熟,“流血星期日”事件导致了这次革命的爆发。1905年10月,革命运动发展为全俄政治总罢工,成立罢工领导机关工人代表苏维埃。12月18日,根据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议,莫斯科苏维埃决定举行政治总罢工。22日发展成武装起义,成为1905年革命的最高潮, 1906年1月1日,革命被镇压,革命走向低潮。1905年革命是列宁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锻炼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劳动人民,为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作了准备,是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二月,故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异常尖锐,革命形势迅趋成熟。1917年3月3日(俄历2月1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罢工,得到许多工厂工人的声援。9日罢工人数增加到20万。10日,发展为全城政治性总罢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战争”、“要面包”等口号。26日,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罢工发展成武装起义。4月12日起义席卷全城,首都驻军也参加了起义。起义的工人和士兵逮捕政府大臣和将军,占领政府机关,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各地工人、士兵纷纷推翻当地政府。革命后,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帮助下,成立了临时政府。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普鲁士王国

德意志邦国,建立于1701年。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始称普鲁士。1466年臣属波兰,1525年成为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合并,1648年摆脱波兰宗主权,1701年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18世纪后半叶的七年战争和三次瓜分波兰,使其获得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波兰的西普鲁士等地,逐渐成为德意志的封建军事大国。19世纪,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1848~184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遭失败。1862年俾斯麦就任首相后,通过战争,击败了主要竞争对手奥地利和法国,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中心的德意志帝国,帝国皇帝和首相分别兼任王国国王和首相。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普鲁士王国失去了“国家”的含义。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国,普鲁士王国的名称消失。

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德国工人在西里西亚反抗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剥削的武装起义。1844年6月4日,西里西亚住有5000居民的彼得斯瓦尔道的织工不堪忍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与封建地主的欺压,以要求增加工资厂主拒绝并开除工人代表为由,掀起自发斗争,并酿成起义。次日,烈火蔓延至另一纺织重地——住有13000居民的朗根比劳。起义织工高唱自己编写的战歌,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厂主,他们捣毁厂主住宅、厂房、机器,焚毁票据、账册。普鲁士当局调集军队镇压,起义群众奋起抵抗。6月6日清晨,当局又调来步兵连、炮兵连和骑兵连进行镇压,起义失败。11人殉难, 24人重伤,150人被捕。西里西亚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精神鼓舞了广大工人群众,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形成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1848年德国革命

1848~1849年德意志人民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志地区的政治上的分裂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845~1846年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经济危机,使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处境严重恶化。1848年德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的统一。3月初,德国巴伐利亚首先爆发革命。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民推翻了梅特涅政府,3月18日普鲁士首都柏林人民起义成功。其他各邦也相继起义。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这次斗争,并发表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由于德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害怕无产阶级起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到1848年底,革命失败。奥地利恢复了君主专制,普鲁士成立了地主官僚政府,其他各邦反动统治也相继恢复。革命虽然失败,但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并打击了封建势力。

普奥战争

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的统一领导权而进行的决定性战争。1866年初,普鲁士取得法、俄不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的保证。4月,与意大利缔结秘密军事同盟。并经过改革,装备了先进的后膛枪和线膛后装炮,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6月7日,普军侵入奥地利管辖的霍尔施坦公国,战争爆发。萨克森、巴伐利亚、汉诺威、黑森等邦支持奥地利。北德意志各邦、汉堡等自由市支持普鲁士,意大利亦协助普军作战。7月3日,在萨多瓦会战中,重创奥军主力,逼近维也纳,奥地利被迫求和。战争历时7个星期,亦称“七周战争”。8月23日,普奥签订《布拉格和约》,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旧联邦解散。普奥战争使普鲁士取得了德意志统一运动的领导权,并加强了国内容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普鲁士和法国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王朝战争。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8月4日,普军越过边界进入阿尔萨斯。9月1日,普、法两军在色当会战。2日,法军失败投降,皇帝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9日,普军包围巴黎。27日,巴赞元帅投降。1871年1月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议。2月26日,法德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3月1日法国国民议会予以批准。5月10日,法国梯也尔政府同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并赔款50亿法郎,战争结束。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对比,增强了德国的力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意大利统一运动

19世纪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又称意大利复兴运动。意大利人民为摆脱法奥统治,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31年马志尼成立青年意大利党后,多次发动起义均遭失败,但为革命运动的高涨创造了条件。1848年1月,西西里岛起义揭开了革命的序幕。不久,米兰、威尼斯也爆发了起义并得到解放。起义迅速波及到都灵、罗马、那不勒斯和意大利其他城市。4月23日,撒丁王国对奥宣战,其他各邦相继参战。8月,反奥战争失败。1848年9月开始,意大利又出现新的革命高潮。11月,罗马起义并建立了政权,次年2月5日成立了罗马共和国, 7月3日被奥法等组成的联军颠覆。期间撒丁王国发动的对奥战争也遭失败。8月22日,威尼斯共和国最后战败投降。1848年意大利革命最终失败。1859年撒丁王国和法国发动了对奥战争并取得胜利,基本完成了中部和北部的统一。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收复了威尼斯,1870年合并罗马,意大利统一最后完成。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北美殖民地波士顿城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唐森德法案” 取消后,英政府仍保留了茶税。为逃避茶税,北美殖民地人民多饮用走私茶叶。为帮助濒于破产的东印度公司解决财政困难,1773年5月,英国议会制定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允许东印度公司缴纳3便士轻税后,把它储存的1700万磅茶叶运往北美殖民地倾销;并明令禁止当地人民饮用走私茶叶,引起人民强烈不满。他们决定不许东印度公司的茶船靠岸卸货,但要求遭到拒绝。1773年12月16日晚,一批富有正义感的波士顿人化装成印第安人,闯上驶入港内的3艘茶船,将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属东印度公司3艘茶船上所载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倒入海中。此即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个行动大大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士气。

莱克星顿枪声

北美独立战争的开端。1775年4月18日晚,英国殖民军准备偷袭北美波士顿西北郊莱克星顿和康科德两地民兵的秘密火药库。英军一出发,负责侦察英军行动的民兵就在波士顿北教堂的塔尖上悬挂起灯笼。民兵、银匠保尔·瑞维尔看见灯光立即上马飞驰,向沿途民兵报信。民兵迅速集合应变。19日拂晓,英军在莱克星顿遭到迎头痛击,一些英军继续向康科德前进,亦遭伏击,共死伤近300人,大败而归。该战斗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大陆会议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会议,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机构。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开展反英斗争的呼声中,根据马萨诸塞立法会议的建议,12个殖民地(除佐治亚外)的55名代表于1774年9月5日~10月26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权利宣言》,主张抵制英货,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实行自治。但会议没有提出独立问题,在请愿书中仍表示效忠于英王。独立战争爆发后,第二届大陆会议于1775年5月10日在费城召开。13个殖民地都派了自己的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用武力对抗英国的宣言,决定创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遂成为领导独立战争的临时政府。1776年7月4日,会议又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成立邦联政府,大陆会议宣布解散。

《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革命中的纲领性文献。由杰弗逊等起草,在1776年7月4日的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其主要内容是从保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谴责英国对北美统治的暴行;宣布同英国王室断绝臣属关系,以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宣告建立在内政外交享有独立主权的美利坚合众国;宣告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人民有权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美国公民享有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等(但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独立宣言》是号召北美各阶层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宣告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后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权宣言》的蓝本。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它的通过和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独立宣言》公开宣读后,激动的纽约市民冲到百老汇街尾的滚木球游戏草坪,捣毁乔治三世的塑像。

西进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后不断向西部扩张领土、开发大西部的群众性运动,也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美国独立后,为适应资本主义与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大规模向西部扩张。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娜;1810~1811年强占了西属佛罗里达;从1845~1853年,美国从墨西哥共抢占了24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846年,又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地区74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这样,美国领土从密西西比河扩张到太平洋。美国的领土扩张,除了采用欺诈、战争、收买等手段外,也是在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实现的,使印第安人遭受了深重灾难和屈辱。美国在向西部扩张的同时,鼓励东部的贫苦大众、土地投机者、资本家、种植园主以及大量的欧洲移民涌向西部地区,以扩大资本原始积累。西进运动是美国资本主义向广度发展的一次历史运动。

门罗主义

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独霸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1817~1824年在位)为了反对沙俄由阿拉斯加南下扩张以及英国和“神圣同盟”插足拉丁美洲,于1823年12月2日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阐述美国对外政策原则时宣称:“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和任何欧洲国家在美洲现存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任何欧洲列强都不得干涉西半球的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和不友好的表现。”同时还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这就是“门罗主义”。它把美国打扮成“从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保护者”,实际上是企图把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它在当时对于防止欧洲列强染指拉丁美洲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使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得到巩固,此后则变成美帝国主义在西半球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推行侵略、奴役政策的工具。

美墨战争

1846~1848年间美国对墨西哥进行的一次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1845年美国强占了墨西哥的得克萨斯,但美国种植农奴主要占有墨西哥的更多领土。于是美国以边界纠纷为借口,于1846年发动了对墨西哥的战争。美国海、陆军分三路,入侵墨西哥,1847年9月,攻占墨西哥城,墨西哥政府被迫议和。1848年2月2日,双方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战争结束。美国吞并了墨西哥的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等约23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几乎是墨西哥的半壁江山;作为报偿,美国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发展影响至大。

美国废奴运动

美国群众性的要求废除奴隶制的活动。美国独立后,北部诸州先后废除了奴隶制,而南部一些大种植园主仍顽固维护黑奴制,使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失去了廉价的劳动力。对黑人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自18世纪末就开始了废奴运动,参加者有工人、农民、黑人、白人、妇女和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19世纪30年代,废奴主义组织了全国性的秘密团体,出版刊物,宣传废奴。他们组织了秘密通讯联络点,称为“地下铁路”,帮助南方黑奴逃往北方或加拿大,并支持黑人奴隶的反抗斗争。1859年10月16日,约翰·布朗起义,将废奴运动推到了顶点。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最终以暴力推翻了南方的奴隶制。废奴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运动,在美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内战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亦称南北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后,北部资本主义和南部种植园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并集中体现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1860年11月,倡导限制和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1861年2月南部11州的奴隶主发动叛乱,另选总统,定都里士满并建立政府。4月南部挑起内战。战争初期,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使北方一度失利。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奴隶宣言》,改组军队,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扭转了败局。1863年,北方转为反攻。1865年4月,南部联军战败投降,内战结束。南北战争维护了联邦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障碍,使美国迅速赶超英、法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林肯坐像

海地革命

海地黑人奴隶反抗法国殖民统治和废除奴隶制度的革命。海地原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7世纪又被法国殖民者夺取。法国殖民者的残酷压迫,激起了海地黑人奴隶的反抗。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感召下,1791年8月,海地黑人奴隶发动了武装起义,在他们的领袖、奴隶出身的杜桑·卢维杜尔的领导下,建立了革命军队,多次打败殖民军队。1802年,拿破仑派遣大量士兵和军舰进攻海地,也没有扑灭海地革命。于是,法国殖民者用欺骗的手法,假装和谈,诱捕了杜桑·卢维杜尔,并将他押送到法国。杜桑·卢维杜尔的战友坚持战斗,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在1803年10月迫使法军投降。1804年元旦,拉丁美洲第一个国家海地正式宣布独立。海地革命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海地的独立,为拉丁美洲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

多洛雷斯呼声

墨西哥人民独立革命的呼声。在墨西哥,殖民统治力量较强,阶级矛盾尖锐。长期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种人对西班牙统治者怀有无比的仇恨。19世纪初,拿破仑率军侵入西班牙,西属美洲殖民地人民趁机起义。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多洛雷斯镇的神父伊达尔戈敲响了当地教堂的钟声,集合附近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号召夺回被西班牙占去的土地,大大激发了墨西哥人民的革命热情,唤起人民的斗志。群众齐声高呼“独立万岁”“绞死殖民强盗”,墨西哥独立战争从此开始。起义军与西班牙殖民军展开了战斗。1811年伊达尔戈被敌人俘虏,英勇就义。人民把他发出“多洛雷斯呼声”的日子9月16日定为墨西哥独立日,尊他为“墨西哥独立之父”,永远怀念他的伟大功勋。1822年,墨西哥联邦共和国成立。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墨西哥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0年,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军队进行起义。在斗争中,著名南部农民英雄萨帕塔和北部起义领袖比利亚领导起义队伍在各处摧毁大地主农庄,把土地分给农民。起义军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军,并于1911年5月推翻代表地主、帝国主义和天主教反动集团利益的迪亚斯军事独裁统治,但国内反动派勾结美国,于1913年发动政变,建立反革命政权,美国还出兵支持反革命政权。墨西哥人民再次起义。以工农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于1914年8月再一次推翻了反革命政权,并挫败了美国的干涉。1917年,墨西哥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制定了新宪法。1910~1917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国内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外国侵略势力,为墨西哥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条件。

明治维新

1868~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9世纪上半期,日本封建统治危机深重。1854年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打开门户后,江户幕府相继同美、英、荷、俄、法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促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政变,迫使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给天皇睦仁,天皇制专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关卡和行会制度,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统一币制,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义务教育;废除土地买卖的禁令,确定土地私有权。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废除了不平等的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致使日本走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道路。

武装倒幕

19世纪中叶,欧美资本主义加紧对日本的侵略,日本国内人民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陷于危机之中。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推翻幕府统治的形势下,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组成倒幕派,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倒幕派与幕府之间于1864年开始了武装冲突。1867年10月,倒幕派以明治天皇的名义下达了讨幕秘诏。德川庆喜假装还政天皇,同时在大阪集结兵力。1867年在倒幕派的策划下,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和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并令德川庆喜将一切权力重归天皇。1868年1月,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战役中,幕府军大败。1869年,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东亚霸权、重新瓜分朝鲜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俄在远东的矛盾日趋尖锐。俄国联合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1898年,俄国强行租借旅顺和大连。1900年,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03年4月,俄国拒绝从中国撤兵。1904年2月8日,日本偷袭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3月,日军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军主力;5月,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又遭日本海军伏击,几乎被全歼。俄国这时国内爆发革命,美国担心日本过分强大而出面调停。9月5日,双方代表在美国朴茨茅斯签订和约。据此,日本夺取中国辽东半岛和俄国库页岛南部,以及对朝鲜的独占权。日俄战争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的格局,俄国被削弱,日美矛盾开始突出。

日本和俄国为了霸权利益在对马海峡展开激战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

1894(甲午)年朝鲜农民反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武装起义,又称东学党起义。1893年全罗道古阜郡守赵秉甲不顾当年歉收,非法征收水税和杂捐,引起人民不满。1894年1月,东学党徒全琫准率古阜、泰仁两郡数千愤怒的农民举行起义,并攻占了古阜郡城。3月,攻下要地长白山,整顿了队伍,共推全琫准为总大将,明确提出了“辅国安民”、“逐灭倭夷”、“尽灭权贵”的斗争纲领。4月,义军攻下南方重镇全州,锋芒直指汉城。朝鲜统治者向清政府求援,并被迫接受了起义军提出的12项要求。日本趁清政府派兵在朝鲜登陆之机,也出兵朝鲜,占领汉城,发动宫廷政变而建立了亲日政府,并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打败清政府。1895年全琫准被俘,次年3月被处死,起义军被日本侵略军和朝鲜统治者镇压。

义兵运动

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爱国武装斗争。1907年7月,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了《日韩新条约》,规定由日本统监掌管朝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朝鲜政府的各部任用日本人为次官。8月,日本进而强行解散了朝鲜军队,这促使义兵运动进入高潮。驻扎在汉城的军人首先暴动,随即在各地产生反响。起义军人直接组织或参加义兵队伍,极大地提高了义兵的战斗力。12月,义兵以杨州为根据地,开始建立统一的组织,计划夺取汉城,驱逐统监,废除“保护条约”,遭到日军围剿。1908年义兵运动扩大到全国240个郡,人数有10万多。各地义兵袭击日本守备队、宪兵队,处死卖国官吏和亲日分子。在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镇压下,轰轰烈烈的义兵运动在1911年以失败结束。但它显示了朝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精神,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爪哇人民起义

1825~1830年蒂博尼哥罗领导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反抗荷兰殖民者的起义,又称爪哇战争。19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对印尼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实行强迫种植,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也极大地侵犯了当地封建主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1825年7月,蒂博尼哥罗树起圣战旗帜,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荷兰异端分子的统治。从贫苦农民到王公贵族纷纷响应。起义军到处捣毁荷兰人的仓库、住宅、种植园、关卡,严惩殖民当局的贪官污吏,控制了整个中爪哇和东爪哇部分地区,建立了王国。荷兰殖民者采用军事镇压、分化瓦解的手段,使起义受到挫折。1830年3月,在停战谈判中,殖民当局背信弃义地拘捕了蒂博尼哥罗,并将其流放于望加锡岛。起义失败。爪哇人民起义打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运动的序幕。

印度民族起义

印度1857~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9世纪中叶,印度各阶层和英国殖民者之间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1857年初,印度西北各省的农村中,传递着神秘的烤薄饼。2月,这种被看作起义信号的薄饼传到了德里城下。在土兵中也开始传递荷花这种同样象征的信号。5月10日,密拉特掀起以土兵为骨干的起义。不久,起义者进入古都德里,各地的起义迅速发展。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等。从6月上旬~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了英勇的德里保卫战。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印度民族起义转入相持阶段,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859年。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反英斗志,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菲律宾独立战争

19世纪末期菲律宾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892年波尼发秀成立资产阶级激进派政治秘密团体卡蒂普南,主张依靠人民和暴力争取民族的独立。1896年8月,波尼发秀在巴林塔瓦克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攻击殖民军并建立政权。1897年初,卡蒂普南发生分裂,阿奎那多成为新政府的总统,波尼发秀被处死,卡蒂普南瓦解。革命力量因分裂元气大伤,在殖民军反扑之下节节败退,阿奎那多被迫流亡香港。但各地人民仍坚持武装斗争,卡蒂普南相继恢复。1898年4月,马卡布罗斯将军在中吕宋建立临时革命政府,阿奎那多在香港设立爱国委员会。5月,阿奎那多回国重新领导战争。6月12日,菲律宾宣布独立,并成立了共和国,阿奎那多当选总统。同年,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占领了菲律宾,菲律宾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9世纪后期苏丹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埃及封建压迫的民族大起义。1881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称“马赫迪”(救世主),号召人民进行“圣战”,赶走外国侵略者,并于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1883年11月,歼灭英国干涉军一万多人。1885年1月,攻克首都喀土穆,击毙殖民头子戈登。9月,起义军解放了除萨瓦金港以外的苏丹全境。6月,马赫迪病逝后,由其弟子和助手阿卜杜拉继位。阿卜杜拉自称哈里发,把苏丹建立成独立的封建神权国家,定都恩图曼。起义领袖将没收的大地产据为私有,封建等级关系取代了起义时期的公产平均制度。1896年,英、埃联军大举入侵苏丹。1898年9月,恩图曼陷落。1899年11月,阿卜杜拉战死,起义最后失败。这次起义是非洲近代史上最大的反殖武装起义,极大地鼓舞了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为了向巴尔干扩张,决定首先摧毁塞尔维亚,奥军于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进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奥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夫妇亲往检阅。事毕,乘敞篷汽车巡视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的挑衅行为激起了塞尔维亚爱国者的义愤,其秘密爱国军人组织黑手党沿街伏击。查卜林诺维奇投掷炸弹,未击中。稍后,“青年波斯尼亚”成员、17岁的普林西波开枪击毙费迪南夫妇。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行刺事件作为对塞战争的借口,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政府发出苛刻的最后通牒。尽管塞尔维亚接受了绝大部分条件,奥地利仍于7月28日对塞宣战,8月初德国也向俄、法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先后加入同盟国,而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则加入协约国。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超出了欧洲。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首先退出战争。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帝制被推翻,11日投降。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坦克在“一战”中首次被英军使用,大大推进了战争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