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2015年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2015年,面对传统产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断增多的不利局面,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积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一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严禁备案和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2013年以来已停止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加强督查落实,严格问责;同时,原则上停止审批煤矿新增产能项目。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产业政策引导,使传统产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
清理整顿违规项目,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不达标的钢铁产能要依法关停,拆除动力装置;对采用国家禁止的方法、工艺且无法改造或安全不合格的煤矿要坚决淘汰,彻底封闭井口。2015年,全国淘汰炼铁产能1300万吨、炼钢1700万吨、水泥38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平板玻璃超过1100万重量箱;原煤、粗钢、水泥等行业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别为3.5%、2.3%和4.9%。
三是优化存量。提高产业准入标准,促进企业产品升级,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推动上下游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是妥善安置下岗职工。通过转岗就业、扶持创业、内部退养等方式,为钢铁、煤炭企业人员转岗提供支撑。
二、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主要聚焦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支持轻工、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有市场的企业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有效降低成本,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2015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政策措施时,已明确以下政策举措: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发布工业企业技改升级指导目录,编制年度重点技改升级项目导向计划,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激发企业对接市场需求自主升级改造动力。二是简化前期手续。推动并联审批,加快项目落地,研究推广对符合条件且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改升级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三是推进落实财税支持措施。创新中央财政技改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地方财政加大对技改升级的支持。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健全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激励机制,鼓励银行开展贷款重组,加大技改升级贷款投放,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采用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方式融资聚智慧,突破技改升级难题。
三、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聚集。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迈进,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四、启动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印发《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面向金融机构、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募集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预算内投资等方面的支持,有效推动了相关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提振了骨干企业发展信心。一是轨道交通重大装备核心技术实现多点突破。我国高铁装备自主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实现进口替代。二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不断优化提升。
我国首个机器人权威认证标识(CR)已获正式批准,谐波减速器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国产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已在机器人整机中大规模应用。三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加速超越。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实现技术和规模双重突破,先进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自主化、规模化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医疗器械技术突破瓶颈,创新药物研制水平进一步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五是现代农业机械高端产品取得突破。薄弱农机产品实现产业化,农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行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六是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产品实现自主设计建造,关键设备和系统产业化能力明显增强,骨干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快速提升,重大产品研发和试验检测平台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开展涉企收费清理规范专项行动,扩大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惠及范围,下调工商业用电价格,减少企业用电成本,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推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活力,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金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