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7章 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困难和挑战日益严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和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系统部署。一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论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还是经济防通胀、稳大局,都必须建立在粮食稳定供应的基础之上。为此,中央明确要求2015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粮食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继续实施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加大粮食作物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

在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方面,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大县奖励补助政策,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等制度,使主产区得实惠、能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督促粮食主产区确立粮食特别是口粮种植面积底线,充实地方粮食储备,承担起应尽职责。同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实现前所未有的“十二连增”,其他主要农产品也供应充裕。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示范带动、质量监管等综合措施,推动各地根据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在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上,以“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启动粮食作物改饲料作物、粮豆轮作试点,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鼓励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为途径,充实和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财政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调整产品结构上,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推动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发展。

三、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过去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措施基础上,2015年又出台了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扩大经营规模方面,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扩大到2246个县(市、区),鼓励引导农户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上,积极支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开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化农垦、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到2015年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近250万家,其中各类示范社达到13.5万家。在发展社会化服务上,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促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在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上,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创业创新人才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力度,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人才支撑。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扩大到1500多个县(市、区),培训农民100多万人。

四、打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发布《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在促进农业节水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压减井灌小麦种植面积,加快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循环水养殖等技术;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在促进节肥、节药上,开展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扩大配方肥使用范围,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支持发展高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民使用农药提供指导和服务。在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开展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引导和鼓励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积造农家肥;启动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支持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支持开展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回收试点示范,试验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在促进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上,继续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和地下水超采区修复治理试点,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

五、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和技术装备水平。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主要粮食作物育种、重大病虫害防治以及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有33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奖。推动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取得突破,出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规划,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全面启动甘肃、海南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整地面积超过2亿亩。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农业生产物联网试验示范,提高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2015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

(张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