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佛说知足——活出轻闲幸福的感觉(3)
今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时代,物质丰富程度胜于以往的任何时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真正缺乏的人并不多,人们感到不足的只是还不够多、还不够好而已。几十年前,全中国、全世界大多数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一旦遇到灾荒,遇到经济危机,饿肚子就是必然流行的“疾病”,人们半菜半粮,甚至以树皮草根果腹,吃饱、穿暖就是人们最大的梦想。在这种情况下,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痛苦中,但也有许多人生活得乐观、快乐,一面吃糠咽菜,一面设计着未来的美好明天。跟那时候相比,今天的绝大多数人应该过得富足而快乐,不用挨饿;不用受冻;不用将钱攥在手里攥出汗来,犹豫着是否该给孩子买几颗糖果;不用反复计算一年的收支,以便将每一分钱都用到价值最大的地方……跟那时候相比,今天的生活就像天堂,享受着过去的人们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东西,什么都不缺乏。
但奇怪的是,今天的我们,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进入一个幸福时代,快乐没有增多反倒减少了,减少到每个人都紧绷着脸,不太会笑了;烦恼没有减少反倒增多了,增多到进入“全民焦虑”时代了!有媒体称,在中国,从东部都市到西部农村,从达官巨富到普通民众,从知识分子到年轻学生,从企业高管到基层打工仔,从白发老人到少年儿童……焦虑已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正在像病毒一样向各个群体扩散。据有关调查,50%的人不同程度地有焦虑症状;而偶尔的焦虑和隐忧,则不时泛起于每个人的心间。不久前,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机构通过对1000户城市家庭的问卷调查得出:快乐正悄然地离民众远去,而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病——“内心紧张不安,担心要发生什么不利的事,感到不愉快”。
假设我们的祖先得知我们的情况,一定会大为惊诧——“你们都过不好日子,我们是怎么活下来并把你们生养下来的呢?”并且得出结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人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感到焦虑,例如,房价、物价居高不下;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恶化;就业难;就医难;久治不愈的腐败问题;社会保障滞后;交通堵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等。人们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怎么可能不焦虑呢?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事事完美的时代,哪个时代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比过去的人们多,社会治安不好,难道比战争更让人恐怖吗?食品安全问题,难道比无饭可吃更让人痛苦吗?分配不公,难道比政府强行征粮、拉夫更让人痛恨吗?由此可见,人们究竟是为现前的生活感到焦虑,还是从现前的生活中收获快乐,跟问题的多少,跟生活的贫富都没有必然关系,快乐或焦虑,根源在于知足或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人们过得更好时,却要求最好,于是,焦虑就产生了。
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一点点东西就可以让人觉得很满足。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孔子曾这样夸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每天过的日子非常简陋,吃一碗白饭,喝一瓢清水,住在穷巷的一座简陋的房子里,别人都同情他的生活清苦,他却过得开开心心的,比富翁还快乐。
吃饭是为了充饥,“一箪食,一瓢饮”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不一定需要“满汉全席”;睡觉是为了消除疲劳,睡在地上,睡在床上,都能达到目的,不一定需要豪华大床……不管哪方面,如果懂得知足,专注于根本目的,没有过分的贪求,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以过得很富足、很快乐。
但是,“知足”不等于安于贫穷、放弃物质财富的创造、放弃更丰富的生活享受,而是说,应该明白,一个人得到“1”,就足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了,假如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了“2”,得到了“3”,得到了更多,就更应该感到欣喜和满足,而不是痛恨自己收获太少、太少。所谓贫穷和富有,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真正的贫穷是以多为少,真正的富有是以少为多,苦与乐,也在这心念转动之中。
◎如饮甘泉
将自己的最低需求作为贫富分界线,人就容易知足;将别人的状况作为贫富分界线,则永不知足。
不理性的爱情,带来的只是灾难
怎样经营幸福的爱情?
佛曰: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受爱欲支配的人,好比手里握着火炬,逆风行走,一定会有烧伤手的危险。
佛家弃绝私情,远离红尘,但佛家的宗旨是“普度众生”,因此对俗世生活仍然关心,对于男女之爱,佛经上也颇多妙论。
对我们凡人来说,爱情跟事业、亲情一样,是大事中的大事,爱情甜美,幸福就有了一个重要支柱;爱情苦涩,便一直苦到心底,人生也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
“爱情”是一个流行了很久的词汇,人们经常将它挂在嘴边,写进文章里。但每个人心中的爱情,其实有着不同的含义,好比水,河水、海水、山泉水,都是水,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为河水、海水、山泉水,在不同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同是沧浪水,水清时可以用来洗头发,水浊时就只能用来洗脚了。爱情也是如此,大家说的都是同一个词,心里装的却是不同的、可变的爱情。
一般来说,爱情受四种因素支配而呈现不同的色彩:
一是受真情支配,人们通常称之为“真爱”。真情从何而来?
从理解中来。因理解而欣赏、尊重、珍惜,进而产生相伴终生的愿望。真情是弥足珍贵的,有真情的人,纵然不能缔结幸福婚姻,也能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二是受理性支配,或可称之为“俗爱”。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对另一半进行考量:有钱吗?有房吗?有车吗?有高学历吗?
有好工作吗?有好前途吗?有好相貌吗?有好脾气吗?根据各种现实指标一一考核后,满意了,爱情就产生了;不满意,爱情就发不了芽。进行理性选择的人,牵手成功了,不会有太多的悔恨;结盟不成功,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好比洽谈一笔生意,成交了固然可喜,谈崩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一家有女百家求,一个男儿百个爱,“潜在客户”很多,成交只需一次,有必要耿耿于怀吗?
三是受情绪支配,可以称之为“愚爱”。有时候,为了面子,将爱情交给一个自己毫无感觉的人;有时候,为了孝心,听从父母的安排,将爱情交给一个根本不了解的人;有时候,被花言巧语哄得心花怒放,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爱情……“愚爱”是一场爱情赌博,而且十赌九输,稀里糊涂撞大运,最后竟然撞出真爱的,只是极少数天生好命的人。
四是受欲望支配,可以称之为“乱爱”,这是最危险的爱情,如佛所说,受欲望支配的乱爱,好比拿着火炬逆风行走一样,“烧手”的小痛苦在所难免,弄不好还会烧坏脸面,烧伤身体。许多人因克制不住一时的欲望,草率地献上爱情,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凡事都有惯性,如佛家云:一念可缚菩萨。一个念头生起,都会形成惯性,支配人的心灵与行为,何况一件事情开始呢?爱情并不是一盏台灯,按一下就亮了,按一下就灭了,“来电”很容易,欲望一生,只要不加克制,就接上电了;“停电”却不容易,欲望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孽缘”却未必能说断就断,轻则带来一串串矛盾,重则严重影响事业、生活,有的人甚至因“孽缘”死于非命。
因欲望产生的“乱爱”危险并没有价值,但奇怪的是,世上偏偏多乱爱而少真爱,原因在于,欲望是一个难缠的魔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不容易降伏这个魔鬼,反倒容易被这个魔鬼降伏。有一个佛家的寓言故事:
一个人修道修得很好,有一天,来了一个女人,晚上向道人借宿,说是天色已晚,她很怕,又找不到别的地方借宿。
道人说:“不行,你赶紧走,我这里不能留女人。”
“不行啊,”女人说,“我一个人走夜路很害怕,请让我在你门口借宿吧!”
道人没有做声,等于默许了。
天越来越黑,女人说:“天太黑了,请我在你的屋里住吧。”
女人非进屋不可,道人只好打开门,让女人睡在地上。
睡到半夜,女人说:“真冷啊!请让我在床上躺一躺啊!”
道人心想,自己已修成无漏之体,不可能为这个女人动念;同时他也想考验一下自己的定力,就同意了女人的要求。不料,当两人的身体接触时,道人忽然动了一丝邪念,这时,女人不见了,观音菩萨现身眼前,说:“你道心不坚,今生不能了道。”
道人想不到自己大半生修持,竟然毁于一瞬,又悔又愧,不禁痛哭流涕,说:“我恨不得去死!”
许多人的心情正跟这个道人一样,因一时冲动,没有管住自己,接下来就是无穷的后悔。他们未必是用情不专的人,有的人甚至非常自律,只因一时被欲望挫败,局面便难以收拾。
“股神”巴菲特说:一辈子积累的好名声,可能在五分钟之内失去。
人生之路,感情之旅,大部分比较平坦且平淡,不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能不能按自己的真实意愿走下去,往往取决于能否把握好这关键的“五分钟”。
◎如饮甘泉
古代印度人认为人生有三大目的:法、利、爱,即真理之了解、财物之蓄积、性爱之享受。佛家取“法”而会舍“利”、“爱”,因为前者永恒而后者无常。《无量寿经》曰:“爱欲荣华,不可常保。”对我们凡人来说,法、利、爱都难以割舍,但最低限度,要让欲望受理性支配,而不是让理性受欲望支配。
欲望是烦恼之根,必然带来不理性的竞争
怎样调理人际关系,减少矛盾冲突?
佛曰: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是谓现法苦阴。
——《阿含经》
佛说:众生为了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已经迷失了本性,母亲与儿子相争,儿子与母亲相争,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彼此相争,国王与国王、梵志与梵志、居士与居士、百姓与百姓、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这都是现世的苦难。
佛家用“苦海无边”来形容现世苦难的无比沉重,带来苦难的最大原因不是别的,而是“相争”,而其根源是欲望。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去跟每一个对自己造成障碍的人“相争”,“相争”就会造成矛盾冲突,进而产生忌妒、怨恨、伤悲、烦恼、痛苦等种种不良情绪,人生也俨然成了一个游不上岸的苦海。
一般认为,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母亲对于儿女,只怕爱得不够,却不求回报,到了关键时刻,为了儿女,甚至可以把心掏出来,把命舍出来。那么,母亲跟儿女,有什么好争的呢?但是,仔细想想,母亲和儿女可争之处其实很多,年老时为了争抚恤金跟儿女翻脸,那是最低级、最无奈的争法,辛辛苦苦养了一群“白眼狼”,人生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所幸大部分母亲不至于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她们跟儿女的相争,争在比较高级的地方。例如,母亲为了儿女有个好前途,为了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希望儿女考上名牌大学,学会众多高级技艺,于是逼着孩子夜以继日地读书,利用一切闲暇上各种学习班;而儿女更乐意跟着自己的兴趣走,把文凭、各种证书不放在眼里,双方意见不一,就需要争上一争了,最后或者母亲让步,或者儿女屈服,总有一方不满意。
母亲希望儿子重德轻色,娶回一个贤慧能干的媳妇;希望女儿重财轻爱,嫁给一个会赚钱的丈夫,因此对儿女的选择大加干预。儿女却喜欢举起“爱情”的大旗,对母亲的“老观念”发起反击,双方谈不拢,又得争上一争,最后多半是儿女大获全胜,有时母亲也能光荣胜出,到头来却可能被儿女埋怨一辈子,等于先胜而后败。总之,母子之间可争之处颇多,争成什么结果,因人而异,有一个结果却不可避免:平地生波,矛盾多多。
无私的母爱尚且不能避免相争,“父子、兄弟、姊妹、亲族”之间的彼此相争,自然也难以避免。各种利益关系相连,各种矛盾搅和在一起,乱得像一团麻,往往争不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请包公断案都难以理清头绪。不过,今天的家庭跟传统的家庭不同,亲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像过去那么紧密,相争的因素少了,矛盾也少多了。
亲人之间尚且不能避免相争,外人之间更不用说了,领导、同事、下属、客户、朋友、陌生人,无不是相争的对象,只是竞逐的内容各不相同,有时为了争名,有时为了争利,有时为了争权,有时所争的不过是一点虚荣心。争赢了的眉开眼笑,争输了的愁眉苦脸,但谁都不是“常胜将军”,输赢都是常事,所以,人人都是“变脸王”,有时是笑脸,有时是苦脸,有时是怒脸……“出门莫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只要看看人的脸色,就知道他老打胜仗还是老打败仗,以及最近混得怎么样。
凡事都有两面性,“相争”虽然会带来烦恼痛苦,但从人类进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相争”却十分必要,通过相争,可以有效地激活大家的创造潜能,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类社会也因此充满变化、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