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胜于努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职场打拼,要选择科学的方法

无法操纵结果,却能选择方法

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戴上了很多“面具”,以至于常常不能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做事。比如,在努力的过程中,常常用“我只能这样做”为借口。实际上,只要动动脑筋,更好的方法总会有的。

劳尔在16岁那年的暑假来临之际,对父亲说:“爸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劳尔说:“好啊,劳尔,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

“你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劳尔回答说。

劳尔在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的某个地方。劳尔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是7点45分就到了那儿。他看到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准备抢先去求见,他是队伍中的第21名。

怎样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而得到工作机会呢?劳尔进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考。在真正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劳尔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字,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秘书小姐是一名职场老手,如果他是个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子上等吧。”但是她的直觉告诉自己,劳尔身上散发出高级职员的一种气质,她把纸条收下了。

“好啊!”她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来。她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

最终,劳尔得到了这份工作。

的确,努力也要讲究方法,把动脑和勤奋结合起来,知道怎样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就像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而一味埋头苦干,则难有起色。

用干事业的态度做工作

职场上,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老板应该比员工更积极,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事业,而员工只不过是打工的。

事实上,如果你是老板,一定会希望员工能和自己一样,将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因此,当你的老板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时,请不要拒绝他。

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事业联系起来,你就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体会到神圣的使命感和成就感。那些能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员工,都很努力工作,除本职工作之外,还积极地为公司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而且在危难时刻,这种工作态度会显现出它更大的价值。

王晓和李航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又一起到南方找工作,通过参加招聘会,应聘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工作,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说实话,这个公司规模确实太小,连老板在内一共才六七个人。营业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人民币10万元。

可是进去后才知道,连这10万元可能都有水分,只从公司当时的办公环境就可以判断:一间破旧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珠就会源源不断地往下滴,电脑上都要罩着厚厚的报纸。

虽然办公环境如此恶劣,但值得欣慰的是,公司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有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关键的是,他们公司的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又迟迟收不回货款,资金储备少,最后公司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这样的公司与市场上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三个月后,李航动摇了,劝王晓也不要干了,在这个城市有的是好公司,为什么在这一棵树上吊死呢?

当初他们之所以愿意来这个小公司,一是因为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承诺给他们10%的股份。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完全是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看到老板每天夜以继日地奔波和诚恳的眼神,两个人又不忍心提出辞职。谁不知道创业的艰辛!老板也是没有办法。王晓过生日的时候,老板在自己的家里为他庆祝,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好菜,还说了很多抱歉的话,想起这些,他们就不忍心走了。最后他们终于咬牙决定留下来与老板一起奋斗。

三年后,经过无数次市场风雨的洗礼,他们公司的产品终于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奖赏只属于那些工作得力的人。要想升职加薪,我们必须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并投入自己的忠诚。这样我们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就会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去工作。我们的执行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我们是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

只有从公司的角度出发,才能把工作考虑得更加全面;只有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客户感受到你的热情和专注;只有选择以干事业的态度去做工作,你才可能拥有自己的事业。

至少你要“敬业”

敬业,顾名思义就是敬爱并重视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并为此付出全身心的努力,抱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即使付出更多的代价也心甘情愿,并且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做到善始善终、尽善尽美。

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要战胜困难,就必须要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强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如果你在工作上敬业,并且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你会一辈子从中受益。

敬业不仅仅是为了对老板有个交代,更重要的一点,它是一种使命,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从古至今,职业道德一直是人类工作的行为准则,在今天,职业道德已成为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工作中偷懒,不负责任,凡事应付了事。这样的员工,头脑里根本没有敬业的概念,更不会把敬业看作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最终很可能因工作的失误葬送前程。

当敬业精神深植于人们脑海中时,做起事来才会积极主动,并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成就。

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一个人即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拥有敬业的精神,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如果你的能力无人能比,但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

也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

之所以要敬业,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放眼于未来的发展,二是为了把工作干得更好,对公司和老板负责,得到老板的青睐。

郑林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大部分人都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郑林感到压力很大。

工作一段时间后,郑林发现所里大部分同事并不敬业,对本职工作不认真,他们每天不是闲聊,就是搞自己的“第三产业”,把在所里上班当成混日子。

郑林并未受到他们影响,而是一头扎进工作中,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业务,还经常加班加点。郑林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了所里的“顶梁柱”,并逐渐受到所长的重用。

假若老板的周围缺乏实干敬业者,你如果具有强烈的实干敬业精神,自然能得到重视,受到重用和提拔。

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这样,他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几个乃至一批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员工,需要一些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和强烈责任心的员工。

从这一点说,敬业的员工,就是老板最倚重的员工,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员工。如果你的自身能力一般,敬业可以让你走向更好;如果你十分优秀,敬业会将你带向更成功的领域。

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时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工作都是为了老板,为他人挣钱。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问题,你出钱我出力,情理之中的事。再说,要是老板不赚钱,你怎么可能在这个公司好好待下去呢?但有些人认为,反正为老板干活,能混就混,公司亏了也不用我去承担。他们甚至还扯老板的后腿,背地里做些对公司不利的事!其实仔细地想想,这样做对你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工作敬业,表面上看是为了老板,其实是为了你自己,因为敬业的人能从工作中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你向上发展的基石,就算你以后换了公司、从事不同的行业,你的敬业精神也必会为你带来助力!

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因为一种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忠诚感一旦养成之后,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公司和老板信赖的人。其实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知识只占了20%,技能占了40%,态度也占到40%,而一个人最重要的工作态度之一就是敬业。

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之后,或许不能为你立即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养成“不敬业”的职场不良习惯,你的成就就会相当有限。因为你的那种懒散、马虎、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已深入你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还是如此,很容易就此平庸一生。

同样,不敬业、不勤奋就得不到嘉奖和升迁,就会使生活越来越艰难,进而变本加厉地不敬业、不勤奋,就更加得不到嘉奖和晋升,生活就会进一步陷入艰难的境地。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些人最终会被生活的艰难压得抬不起头来。

反之,与恶性循环相对应的就是良性循环。如果你敬业、勤奋,就能得到嘉奖和晋升,生活越来越优越,进而更加敬业,更加勤奋,就能得到更多嘉奖和晋升的机会,生活进一步优越起来。其结果就是生活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之中。

所以,短期来看“敬业”是为了老板,长期来看还是为了你自己!因为敬业的人才有可能由弱变强。

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为扩大规模,常常会招聘新员工,因而工作机会很多,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到处都有机会,而对目前的工作漫不经心,也不要因为不怎么喜欢目前的工作而整天混日子。每一个职场中人,都应该磨炼和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因为无论你将来处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敬业精神都是你走向成功的最宝贵的财富。

把“想法”落实到“行动

“我年轻时曾想当一个伟大的作家,但很多事情让我脱不开身写作……”,“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芭蕾,但我的状态一直不好……”

这样的话我们时常会听人说起,拖延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时间记录一下,你会惊讶地发现,拖延耗掉了自己很多的时间。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就是纵容惰性,如果形成习惯,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改掉懒惰、拖拉的心理习惯。

人们问富兰克林:“你怎么能做那么多事呢?”“您看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富兰克林说道。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的呢?

清晨5点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些什么事?上午8~11点、下午2~5点,工作;中午12~下午1点,阅读、吃午饭;晚上6~9点,用晚饭、谈话、娱乐、检查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了什么事?”

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朋友的话:“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把握今天等于拥有两倍的明天。”

歌德说:“把握住现在的瞬间,对于你想要完成的事务或理想,从现在就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才会拥有天才的能力和魅力。因此,只要做下去就好,在做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成熟。那么,不久之后你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有个18岁的女孩,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每天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她拍戏,她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角色多么小。直到一天,教她专业课的老师突然问:“你能告诉我,你未来的打算吗?”女孩一下子愣住了。她不明白老师怎么突然问她如此严肃的问题,更不知该怎样回答。

老师又接着问她:“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吗?”她摇摇头。老师笑了:“不满意的话证明你还有救。你现在想想,10年以后你会怎样?”

老师的话很轻,落在她心里却变得很沉重。她脑海里顿时风起云涌。沉默许久后,她说:“我希望10年以后自己能成为最好的女演员,同时可以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

老师问她:“你确定了吗?”她慢慢咬紧嘴唇:“是。”

“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着算回来。10年以后你28岁,那时你是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同时出了一张专辑。那么你27岁的时候,除了接拍各种名导演的戏以外,一定还要有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可以拿到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试听,对不对?25岁的时候,在演艺事业上你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思考。另外,你还要有很棒的音乐作品开始录制了。23岁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训练,包括音乐上和肢体上的。20岁的时候开始作曲作词,并在演戏方面接拍大一点的角色……”

老师的话说得很轻松,却让她感到一种恐惧。这样推算下来,她应该马上着手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了。可是她现在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想过仍然为出演小丫鬟、小舞女之类的角色沾沾自喜。她觉得一种强大的压力忽然向自己袭来。老师平静地笑着说:“要知道,你很有天赋,但是你对人生缺少规划。如果你确定了目标,希望你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听了老师的话,她发现自己整个人都觉醒了。从那时起,她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要从现在做起,时刻都要为了以后打基础。所以,她比以前更加努力了。毕业后,她开始对角色认真筛选。渐渐地,她被大家接受了,慢慢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个女孩就是周迅。

其实,不管是什么事情,最好的行动时机就是现在。今天的想法就由今天来决定,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想法和愿望。但是,生活中就有那么一些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养成了拖延的习惯,今天的事情不做完,非得留到明天去做。其实,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是不划算的。有些事情当时做会感到快乐、有趣,如果拖延几个星期再去做,便会感到痛苦、艰辛。

养成好习惯就成功了一半

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巨大。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起床,怎么刷牙、穿衣、吃早餐、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势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等。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都源于我们的习惯。说得再深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

习惯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想改变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甩掉坏习惯的要诀是代之以好习惯。这样的改变往往在一个月内就可完成。办法如下:

1.选择适当时间

事不宜迟,想改变习惯而又一再拖延,会令人更加害怕失败。在较为轻松的日子,所下的决心即使面临考验也较易应付,因此不要选择年底之前,年底既要准备过节,又要赶工作进度,不免忙碌紧张,那种压力只会使恶习加深,令人故态复萌。

2.运用潜意识而非意志力

习惯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潜意识把这种行为跟愉快、慰藉或满足联系起来。潜意识不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而是情绪活动的中心。“这种习惯会毁掉你的一生。”理智这样说,潜意识却不理会,它“害怕”放弃一种一向令他得到安慰的习惯。

运用理智对抗潜意识,简直难以制胜。因此,要戒掉恶习,意志力不及潜意识有效。

3.找个替代品

培养一种新的好习惯,破除坏习惯就会容易得多。

有两种好习惯特别有助于戒除大部分的坏习惯。第一种是制订一个有营养和适合自己的食谱。情绪不稳定使人更加依赖坏习惯所带来的慰藉,防止因不良饮食习惯而造成的血糖时升时降,有助于稳定情绪。

第二种是经常做适度运动。近年科学研究指出,缓步跑能感受到自然产生的“奔跑快感”。

4.按部就班

一旦决定改变习惯,就拟订当月的目标。要切合实际,善于利用目标的“吸引力”。如果目标太大,就把它化整为零。达成一项小目标时不妨自我奖励一下,借以加强目标的吸引力。

5.切勿气馁

成功值得奖励,但失败也不必惩罚。

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如果偶有失误,不要引咎自责或放弃。一次失误不见得是故态复萌。

比尔·盖茨指出,人们往往认为,重拾坏习惯的强烈愿望如果不能达成,终会成为破坏力量。然而只要转移注意力,即使是几分钟,那种愿望也会消散,而自制力则会因此加强。

避免重染恶习比戒掉恶习更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把新形象维持得越久,就越有把握不重蹈覆辙。

充分利用你的每一分钟

时间管理是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必备的一项技能,同时也是我们解决工作与生活问题最有效的武器。平衡的时间管理方法,是指一个人工作具有效率,能够专注于自己一生的职业目标,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地利用时间,在第一时间做好最重要的事。相反,失衡的时间管理只能让“穷忙”和“瞎忙”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由此可见,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是简化工作、提升工作价值的重要方法。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梳理自己的时间,仔细研究自己是怎样利用时间的,是否出现了浪费时间的现象?单位时间内效率高不高?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时间的利用状况,也就谈不上对自己时间的管理。

争取时间的唯一方法是善用时间。把零碎时间用来从事零碎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等车时,可用于思考,用于简短地计划下一个行动,等等。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短期内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长年累月,将会有惊人的成效。有些人办事拖拉,过度懒散,结果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漏斗”,任时间像沙子一样,一点点流失掉了。

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那么我们该怎样着手把属于自己的时间都合理利用起来呢?

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艾里斯顿善于利用零散时间。他的方法和体会颇值得借鉴。他写道:

其时我大约只有14岁,年幼无知,对于爱德华先生那天告诉我的一个道理,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从那以后我就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处。

爱德华是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我:“每天要练琴多长时间?”我说大约每天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间隔时间?”

“是的。”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之前,或在午饭之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5分钟、5分钟地去练习。把小块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则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判卷子、开会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我一字不曾动笔,我的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才想起了爱德华先生告诉我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就把他的话实践起来。只要有5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作100字或短短的几行。出乎意料的是,在那个星期结束时,我竟写出了不少的稿子。

后来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我的教学工作虽然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短短余暇。我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我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艾里斯顿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零散的时间是大可利用的,如果你能化零为整,那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更加轻松。

如何合理利用短时间,其中有一个诀窍:你要把工作进行得迅速,如果只有5分钟的时间给你写作,你切不可把4分钟消磨在咬你的铅笔尾巴上。思想上事前要有所准备,到工作时间来临的时候,立刻把心神集中在工作上。实际上,迅速集中脑力,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困难。

富兰克林在有效利用零碎时间方面堪称楷模。“我把整段时间称为‘整匹布’,把点滴时间称为‘零星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整料不够就尽量把零星的用起来,天天二三十分钟,加起来,就能由短变长,派上大用场。”这是成功者的秘诀,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好方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雷曼的体会更加具体,他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时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如果利用起来,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把时间积零为整,精心使用,这正是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家取得辉煌成就的奥妙之一,也是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的优点之一。

专注于有效的工作,忙在点子上

“最近比较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在讲究效率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学习,忙着消费……“忙”字成了很多人心头唯一的关键词。

美国的“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说过:“勤劳不一定有好报,要学会聪明地工作。”拉金先生的意思是,一个人只靠忙并不能保证取得好的结果,只有善于时刻忙于要事的人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成为工作和辛勤劳动的受益者。

能够时刻忙于要事,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是一个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区别一个人工作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是看他有多么努力地工作,而要看他能不能时刻忙于要事,忙在点子上。

詹妮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大学毕业后,在求职上并没有费多少周折,就顺利地进入了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因为她精明能干、善解人意,当然很受老板的赏识。进这家公司没有多久,她就由普通员工提拔为经理助理。

从此,她工作更加敬业,每天的工作都帮经理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同事关系处理得也很好。

詹妮的工作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心情也很舒畅。在这家公司里,与她同一届毕业的同学当中,她是做得最好的。所以,难免会有同学打电话来询问她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善解人意的詹妮,每次接到电话,都积极地帮助他人出谋划策,帮助他人解决很多工作上遇到的问题。

这样一来,她就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经理也批评过她,说:“你做这些事情虽然帮了同事、同学,甚至对提高公司其他人员的工作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这些事对你来说毕竟都是无效的,这些无效的事迟早会误了公司和你自己的大事。”

但詹妮依然故我,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热心地做着她的很多分外事。

一次,总部的老板打电话过来,结果电话一直占线,而这一次老板的电话是通知詹妮:有个重要的客户需要立即接待。结果,老板一直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电话打进来。当了解到电话占线不是因为詹妮在洽谈生意,而是詹妮接了一个电话,正在热心地帮助别人做那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后,老板脸色沉了下来。

直到有一天,正当詹妮在修改一份公司报告时,老板从总部发过来一份传真:

詹妮很出色,也很努力,但是她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事才是对她和对公司最有效的。我希望下次见到的不是詹妮,而是一个能专注于有效工作的员工。

詹妮被辞退了,同事们都感到很吃惊。

后来,这家公司在招聘时,面试题中就多了一项——你认为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效的?

认清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效的,会使你在工作中事半功倍,处处领先于别人。一名优秀的员工不仅要勤奋工作,还要时刻有效地工作;不仅要正确地做事,而且还要做正确的事情。

王波是国内一家知名汽车配件公司的王牌销售员,他的主要客户都是家用汽车制造商。在公司,王波可是一位真正的风云人物。由于销售业绩出众,他不仅收入颇高,而且在公司内部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他可以使用公司的A级会客室接见客人,甚至连公司高级管理层都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关于市场的问题。据公司内部传言,如果不是因为王波坚持不肯放弃销售员职位的话,他很可能已经升为公司的销售总监了。

和大多数销售员不同的是,人们很难看到王波慌慌张张地到处拜访客户,他也不会像许多销售员那样一到办公室就拿起电话拨个不停。跟这些销售员相比,王波显得镇静从容得多。实际上,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等着接电话,因为他的很多客户会主动为他介绍更多新的客户。

“不断拜访新客户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王波在公司内部刊物中跟大家交流经验的时候这样写道,“但坦白地说,这并不是一个特别讲求效率的做法,尤其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一定客户基础的销售人员来说,维护已有的客户关系似乎更加重要。

“首先,那些曾经使用过我们公司产品的人往往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而且维护老客户的费用通常要比开发新客户的费用低一些。如果你对我们的客户做一下仔细的分析,你就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我们只需要投入20%的精力维护老客户,就可以获得80%的效果。如果说成为王牌销售员有什么秘诀的话,这就是我的秘诀。”

王波在这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最有效的事情上,找到正确的做事方法。

找出工作中有哪些不需要做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在有效的工作上。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于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剪去,一般人会觉得很可惜,但是园丁们知道,为了使树木能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否则,将来的总收成肯定要减少许多倍。

做事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肯定可以取得杰出的成绩。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干不够,而是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没有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大部分精力被浪费在许多不同的方向上,而他们自己竟然从未觉察到这一问题。如果把心中的那些杂念一一剪掉,使生命力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

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

在一个企业中,老板、管理人员与员工必须共同面对的现实是:无论预想多么完美,结果往往与目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想法没有得到实施”,“方案没有得到执行”,常常是企业缺乏执行力的表现。

在职场中,我们都要在上司交给的任务面前做到义无反顾地执行,企业需要这种直截了当的、没有借口的传递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或指标,也是管理效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试想一下,如果主管在会议上宣布一项任务,安排工作的时候,你马上就列出一堆理由证明你有多大的困难,这个时候你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作为一名员工,你必须知道,无论你的企业或你的上司分给你的任务多么不易完成,你都必须要努力地执行,并漂亮地完成,你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面对上司交付的任务,你应该做到的就是,理由要少一点,行动要多一些。

康德原来是某跨国公司的生产工人,后来,他主动请缨,申请加入公司的营销行列。当时,公司正在招聘营销人员,经理便同意了,而且各项测试显示,他也很适合从事营销工作。

那时,公司还很小,只有30多人,面临着许多要开发的市场,而公司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康德只身一人被派往西部一个市场——其他许多市场也只派出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里,康德一个人也不认识,吃住都成问题,但面对困难,他丝毫没有退缩。没有钱乘车,他就步行,一家一家单位去拜访,向他们介绍公司的电器产品。他经常为了等一个约好见面的客户而顾不上吃饭,因此落下了胃病。他租住的是一家人闲置的车库,由于只有一扇卷帘门,而且没有电灯,晚上门一关,屋子里就没有一丝光线,倒是有老鼠成群结队地“载歌载舞”。那个城市的春天有沙尘暴,夏天经常下冰雹,冬天则经常下雨,这样的气候对他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有一回,康德差点被冰雹击晕。公司的条件甚至差到超乎康德的想象,有一段时间,连产品宣传资料都供不上,康德只好买来复印纸,自己用手写宣传资料。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不动摇是不可能的。但每次动摇时,康德都对自己说:凡事都会有解决方法的,困难终归是暂时的,我不能放弃。一年后,派往各地的营销人员回到公司——当然,其中有六成人员早已不堪工作艰辛而悄无声息地离职了,康德的成绩却是最好的。

执行,不找任何借口,看起来好像有点冷漠,没有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只有明确公司的意图和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地执行公司的指令,履行自己的职责。

经理希勒让巴克将公司新开发的产品推荐给某客户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并嘱咐他一定要亲自见到这位叫特里的副总并与他洽谈业务。

这项业务是公司本季度的主攻项目,公司上下都很重视。巴克不敢怠慢,接到命令后即刻出发去了这家客户公司。

巴克在路上不断琢磨着经理的话,心想谈业务直接找他们总经理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要找副总经理?他越想越觉得不合逻辑,甚至认为经理有可能是过于重视这件事,结果一着急把话说错了。他这样想着,不久到了这家公司,经过打听后找到了业务部。

巴克敲了敲门,只听里面有人说道:“进来。”巴克推门进去,见办公室里只有一个中年男子,他正收拾着一些东西。

巴克很有礼貌地问道:“请问特里先生在吗?”这人看了看巴克说道:“他不在,有什么事跟我说吧,我是总经理。”

巴克想起经理的话,本想问一下特里什么时候能回来,但转念又一想,既然总经理在这里,跟他说还不是一样,何必再等那位特里副总经理?

于是巴克向这位总经理说明了来意,并开始洽谈有关公司新产品的业务问题。没想到事情竟出奇顺利,总经理听完巴克的介绍后,经过简短的交涉便立刻同意合作了。

巴克十分惊喜,连连感谢后便回到公司向希勒交了差,说任务成功完成,对方已经同意合作了。

希勒没想到这次进展得如此顺利,也感到很高兴,还夸奖了巴克一番。几天后,公司打电话给这家客户公司,问什么时候可以签订关于新产品的合作意向书。没想到对方竟全不知情,说并没有与他们达成过什么协议。公司立刻询问希勒到底是怎么回事。

希勒非常奇怪,赶紧去问巴克。巴克也很奇怪,说自己与他们业务部总经理说好的,他当时已经同意合作了,不知为什么现在却又否认这件事。

希勒大吃一惊,生气地问巴克:“我不是让你去找副总经理吗,你为什么不找他?”巴克很委屈,辩解说当时办公室中只有总经理在,自己觉得找总经理也一样,于是便跟他谈了。

希勒一听更加生气了,大声说道:“你知道什么,那个总经理已经被撤职,马上就要离开公司,接替他位置的是特里,我事先得到消息才让你去找特里的。”

巴克这才知道是由于自己没有严格服从命令给公司造成了麻烦,后悔莫及。

巴克自作聪明的错误启示我们:作为执行者,应该将绝对服从命令视为自己的第一职责。

执行能力就像个人形象一样,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做事水平,也可以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它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与败。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

关于“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管理大师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有另外一种理解:“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确保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接下来要“成事”,就是“方法”的问题了。

就像是世界上出现锁以后,就必然有与之匹配的钥匙一样,问题与方法也是共存的。而如何找到最合适、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员工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我们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这样不仅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更使我们在竞争中占尽先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中午,阳光明媚,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区,米勒先生经过一家叫“石邸”的餐厅,想吃顿简单的午餐。

餐厅就餐的人非常多,赶时间的米勒先生,很庆幸找到了一张吧台旁边的凳子坐了下来。几分钟后,有位年轻人端了满满一托盘要送到厨房清洗的脏碟子,匆匆地从他的身边经过。年轻人用眼角余光注意到了米勒先生,于是停下来,回头问道:“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吗?”

“还没有,”他说,“我赶时间,只是想来一份沙拉和两个面包圈。”

“我替您拿来,先生。您想喝点什么?”

“麻烦来杯健怡可乐。”

“对不起,我们只卖百事可乐,可以吗?”

“啊,那就不用了,谢谢。”米勒先生面带微笑,说道:“请给我一杯水加一片柠檬。”

“好的,先生,马上就来。”他一溜烟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他为米勒先生送来了沙拉、面包圈和水。

又过了一会儿,年轻人突然为米勒先生送来了一听冰凉的健怡可乐。

米勒先生一阵高兴,却又有疑问:“抱歉,我以为你们不卖健怡可乐。”他说。

“没错,先生,我们不卖。”

“那这是从哪儿来的?”

“街角杂货店,先生。”米勒先生惊讶极了。

“谁付的钱?”他问。

“是我,才2块钱而已。”

听到这里,米勒先生不禁为年轻人专业的服务所折服,他原本想说的是:“你太棒了!”但实际却说:“少来了,你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去买呢?”

面带笑容的年轻人,在米勒先生眼前似乎变得更高更大了。“不是我买的,先生。我请我的经理去买的!”

米勒先生被这位年轻人高效能的工作作风所感动了,他认为这个店员选用了“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于是米勒先生当时就决定:把这家伙“挖”过来,不管多费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确地做事”指的是方法问题。就像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变通地“让经理替自己去杂货店买健怡可乐”这一做法,就属于“正确地做事”。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服务理念,而是以顾客的需求为重,努力找方法创造性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这种创造性思维和做法都是我们所提倡的。

要“做正确的事”,就要先找到什么才是“正确的事”。而首先找出“正确的问题”,则是“做正确的事”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是把“正确的问题”做到正确的一些快速高效的工作方法:

1.改进原来不合理的工作方式

原有的工作方法未必就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对原有的方法加以认真分析,找出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使之与目标要求相适应。

也可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提出实现目标的各种设想,从中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方法。

2.统筹安排做事顺序

即考虑做工作时采取什么样的顺序最合理,要善于打破自然的时间顺序,采取电影导演的“分切”、“组合”式手法,重新进行排列。

3.合并处理,分类解决

如果有两项或几项工作,它们既互不相同,又有类似之处,互有联系,实质上又是服务于同一目的,就可以把这两项或几项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其相同或相关的特点,一起研究解决。这样自然就能够省下重复劳动的时间。

4.适当给予休息

尽可能把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互相穿插,避免打疲劳战,如写报告需要几个小时,中间可以找人谈谈别的事情,让大脑休息一下;又如上午在办公室开会,下午到群众中去搞调查研究。

5.经常性问题,统一处理

即用相同的方法来安排那些必须时常进行的工作。比如,记录时使用通用的记号,这样一来就简单了。对于经常性的询问,事先可准备好标准答复。

其实,“做正确的事”不仅仅只有选择自己所爱的工作,也不仅仅是提高工作效率,它还包括许多其他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体会。

减少内耗式的忙碌

中国人大都活得太累,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人尤其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法回避“窝里斗”。

内耗,俗称“窝里斗”,是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内耗不仅耗掉了许多社会资源,也耗掉了我们太多的个人精力。

一只狮子和一只野狼同时发现了一只小鹿,于是商量共同去追捕那只小鹿。它们配合得很默契,当野狼把小鹿扑倒后,狮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了。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念,不想和野狼共同分享这只小鹿,想把野狼也咬死。野狼拼命抵抗,后来,野狼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自己也受了重伤。

内耗的结果,使大家白忙活了一场,谁都没得到好处,还导致两败俱伤。内耗是造成很多人忙碌不堪、身心憔悴的重要原因,只有抱着双赢的心态,才能让自己避免卷入这种“窝里斗”式的低效忙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特·赛尔顿教授有一个著名的“鹰鸽博弈”理论:假设有一场比赛,参与者可以选择与对手合作,也可以选择竞争。选择合作策略的结果是,可以避免对手之间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斗争,可以像众多鸽子一样瓜分战利品;但如果选择的是竞争策略,那么双方必定会因为争夺战利品而像老鹰之间那样斗个你死我活,即使是获得胜利,也会被啄掉不少羽毛。

有好多人都会担心,抱着双赢的态度会让自己吃亏,但实际上正如你对镜子笑镜子才会对你笑一样,双赢的合作态度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通用电气公司一个名叫唐·琼斯的员工。在她高二的时候,曾是学校篮球队的女篮队员,球打得相当不错,身高也足以达到大学篮球队的首发队员的标准了。她有一个好朋友玛琳,也被选入大学篮球队成为首发队员。

琼斯比较擅长中远距离投篮,常在10英尺外投篮,一场球打下来琼斯能投中四五个这样的球,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但是,玛琳非常不喜欢琼斯在球场上成为观众注意的中心,无论有多好的投篮机会,玛琳都不再将球传给琼斯了。

一天晚上,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之后,由于玛琳在比赛中一直不给琼斯传球,琼斯像以往一样都快气疯了。琼斯的爸爸告诉她,最好的办法就是琼斯一得到球就传给玛琳。琼斯认为这是最愚蠢的一个建议。

很快就要打下一场比赛了,琼斯决心让玛琳在比赛中出丑。她做了周密的策划,并开始着手实施让玛琳丢脸的行动。但是当琼斯第一次拿到球时,她听到爸爸在观众席上不停大叫:“把球传给玛琳!”琼斯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球传给了玛琳。玛琳愣了一下,然后转身投篮,球应声而入,2分!琼斯在回防时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为另一个人的成功而由衷地感到高兴。更重要的是,她们的比分领先了。赢球的感觉真好!后来,琼斯继续同玛琳合作,一有机会就将球传给她。

她们赢得了这场比赛。在以后的比赛中,玛琳也开始向琼斯传球,而且传球越来越精准。她们的配合变得越来越默契。那一年,她们赢下了大多数的比赛,并且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双赢才能赢得更多,只有抱着双赢的态度和方式,才能在激烈忙碌的竞争中找到那个愿意和你风雨同舟的人,才能减少那些所谓的尔虞我诈的内耗忙碌对我们精力的损耗,才能丢掉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安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