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顺应四季变化进行自我保健
●一年之中,四季的更替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明显,我们应该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使机体的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
自我保健要崇尚自然
1 理解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宇宙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必然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作息安排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时,才能有益于健康。中医学认为,人类依天地而生,一年之中,四季的阴阳消长(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十分明显,人们应该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习惯,使机体的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1)天气影响人体健康
不同的天气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当阴雨天气来临,气压和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和有创伤的部位会发生与天气相应的变化;久晴之后遇上暴风雨,空气中的负离子大量增加,可使人头脑清晰、情绪安定。
①气压与健康。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容易沮丧、抑郁,婴幼儿还可能躁动、哭闹。当气压下降、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时,患偏头痛的人会增多。
②气温与健康。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有利的理想的环境温度应该是18℃左右。虽然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人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人体的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等。
◎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并促进钙质吸收。
③日照与健康。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垂体,调节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愁,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
④风与健康。风通过作用于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⑤湿度与健康。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夏天湿度大,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易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此时,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2)气候变化与疾病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死患者, 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心率与血压的乘积)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冬初,心肌梗死发病者特别多。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病者,在秋末冬初气候突变时,旧病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降低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影响免疫功能。由于全身受凉、呼吸道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加之寒冷使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异物的功能减弱,因而易引起感染或使原有的疾病复发及加重。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人体各个关节虽然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就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明显加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美国有科学家指出:“子宫颈癌及肺癌的发生与较高的气温有关,而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往往是在较冷气候下频频发生。”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频繁。
不良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在这期间又以寒潮袭来时发病最多。寒潮袭来时,气温大幅度下降,机体容易着凉感冒,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冬季气温偏高,空气中的多种细菌、病毒就容易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传染病的感染机会。
◎感冒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而发病较多的是冬春两季。
2 养生要顺应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四时节令变化的运行,阴阳活动的规律,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顺应整个自然界的变化。
所以中医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谨慎饮食起居,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应当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养护精气。
春天天地间生气发动,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宜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在户外散步,或打太极拳、跑步,这样就可以放松形体,阳气外达体表,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春季也是外出旅行的好时光,踏青可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情绪愉快。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繁荣,绿树鲜花,一派秀美景象。人们宜晚睡早起,应当使身体的气机充分向外宣泄,以适应夏季万物郁郁葱葱的生长趋势。
◎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干燥渐凉,风声劲急,万物开始变黄,出现萧条现象。秋风萧瑟,落叶残花给人一种肃杀的景象,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在这个季节,人们可到郊外风景区活动,进行自我调剂,做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安稳自己的情绪,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重阳”登高就是最负盛名的活动之一。
冬季气候寒冷,朔风吹,水结冰,万物潜伏闭藏,人宜提早睡觉,晚些起床(以日出为标准),使气机潜藏于体内而不受损伤。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户外活动宜进行长跑等运动量大一些的运动。外出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足等部位要防止冻伤。冬天也要常食羊肉、鸡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并适当进食补品。
另外,冬季进补仅适用于阳虚或有寒、湿邪等人群,不适宜阴虚火旺及实热证人群。若出现大热、大渴、便秘、心烦等实热症状,或患有急性疾病,应暂停进补,待病情稳定后考虑饮食调养。
根据春季气候进行自身调养
1 了解春季气候特征和保健的基本要求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来之际,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令养生,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萌生的特点,要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一个“生”字。
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
(1)春季6节气的气候特征及养生之道
春季的6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各个时期特点不同。
立春是春季的第1个节气。立春后,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渐上升。人体变化也由此开始。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疏泄肝气,保持情绪的稳定,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更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地区,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需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春季,是指农历一、二、三月,其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
惊蛰时节,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天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春分对人体而言,其重要意义仅次于夏至、冬至,对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此时人体的血液和激素活动正处于相对的高峰期,而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在保健养生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总的原则是忌大热大寒,力求中和。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忌食易引发疾病的食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旧病复发。
谷雨时节,随着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
(2)春季保健的要求
春季风气当令,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气候变化多,温差大,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在这个季节里,肝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人的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应当注意。另外,由于从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和少年儿童。因而要特别注意遵循以下春季保健的基本要求。
①春宜养阳,顾护阳气。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春季6节气生发之气是夏长之气的基础。如果春季6节气阳气生发不足,或者阳气受到损害,就难以给夏长提供良好的基础,会发生“寒变”。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
◎肝主春,在这个季节里肝气开始亢盛,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养护好肝脏。
②慎避风寒,防止春瘟。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6节气风气当令,正是百病宜发的季节,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由于春季6节气多风,增加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易伤阳气,加上春季人体腠理疏松,一些病邪容易侵袭人体。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
另外,春季6节气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致使人体难以适应,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诱发疾病。所以在春季6节气中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体弱多病之人。我国古老的生活谚语“春捂秋冻”是符合春季养生原则的。
③调节情志,保护肝脏。春季6节气是肝脏功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春季6节气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功能正常,减少疾病发生。
由于春季6节气气温乍暖还寒,变化较大,人体极易受风寒之邪。肝脏之阳气易受伤,以致不能生心火,到夏季6节气火就不足,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另外肝脏本身也容易产生疾病,或肝炎等旧疾复发。
随着春季6节气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生理功能的变化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
2 依据春季气候变化来调整饮食起居
春季遵循下面几条养生秘诀,会让你受益无穷。
①宜春捂。“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春季气候多变,有时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傍晚寒雨突降,冷气逼人。这时如果突然骤减衣服,极易“寒邪入内”,寒则伤肺,容易引发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所以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春捂”,民谚“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春捂”得法,就会减少生病的机会。
②宜春游。春天到处绿树成荫,欣欣向荣,空气新鲜,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最适宜人体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调和呼吸,协调阴阳,冲和气血,安宁神志,心情舒畅,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人应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到绿色世界中去,必将助阳气、强筋骨,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在春节可以适量食用一些以韭菜为主的食物,这样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③调饮食。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元气健壮,人可健身益寿。因为春天是肝旺之时,酸性食物不宜多吃,多食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春季多发的原因之一。春天阳气生发,辛甘食品有助于春阳,温食有利于护阳。因此,春季饮食宜甘、辛,少酸、油腻、黏滞食品。宜多食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蛋、大枣、蜂蜜、胡萝卜、菜花、小白菜、水果等,有利于养阳敛阴,养肝护脾。适当吃点补品,补益元气,有益脾胃,助阳气之效。
④防“春困”。春天,有些人昏昏欲睡,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春困”不是病,是人体生理功能暂时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冬春交接,皮肤、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减少,而大脑和内脏的血流量却增加。进入春天后,随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量增多,而供应大脑的氧气相应减少,易昏沉欲睡。
克服办法是:做到早睡早起,睡足8小时,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锻炼、散步、慢跑、做操,促进血液循环及脑部供血;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或春游,不要劳累过度,注意劳逸结合等。
3 春季多发病的预防保健
①精神病。研究表明,每年的3~5月,精神病复发率极高,约占全年的70%以上。春天空气干燥、风沙大,有的大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致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导致精神失常。其症状为失眠、记忆力减退;突然变得少言寡语;对周围的人过分多疑;动作和行为失常。为防止春天精神病旧病复发,对有以上精神病患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根据季节和气象变化科学护理,注意睡眠和休息,并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②花粉过敏症。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些人总是感到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这种季节性疾病多是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引起的变态反应,称为花粉过敏症。有花粉过敏症的人外出应注意,并可服用抗过敏药预防。避免暴露于过敏原,同时少摄入高蛋白、高热饮食和精加工食品。
◎冠心病病人在度过严冬之后,切莫忽视春天的考验。
③冠心病。研究表明,每年的3~4月是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度过严冬之后,切莫忽视春天的考验。此外,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旧病复发和加重。患者应特别注意保健,加强体育锻炼,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保暖。
④关节炎与肾炎。关节炎病人对气象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时节,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关节炎病人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关节要保暖,脚部不要受凉。一旦受寒,及时用热水洗脚。肾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感冒,感冒不仅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且极易导致肾病复发。
⑤春季皮炎。不少青年女性一到春天,容易产生一种叫“桃花癣”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痛等症状,还有些女性出现褐斑、丘疹等,也有的表现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这主要是对春天阳光中紫外线过敏所致。所以,建议女士们春天应尽量少晒太阳,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易致过敏的虾类、淡菜等以不吃为宜。
顺应夏季气候做好养生保健
1 顺应夏季气候特征的个人保健
夏季气候炎热,湿度很大,是万物生长的最高峰,做好夏季6节气的养生保健必须顺应气候特点,遵循夏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1)夏季6节气的养生保健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各节气都有各自的特点。
立夏是夏季开始的第1个节气,立夏时节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春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季应避免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
◎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治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这时,治病用药时要偏于清凉,如菊花、芦根、沙参、元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冬瓜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小满时节,人的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能。
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
小暑时节,万物繁荣,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这段时间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季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增加胃液分泌量,促进食欲。要多饮开水,饮用时加少量食盐。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例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排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
◎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适当吃些瓜果或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
(2)夏季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属火,而夏季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之为“长夏”,又单属土。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养护阳气。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②晚卧早起。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晚卧早起”,顺应节气。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③加湿解热。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易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吃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④慎选水果。夏季瓜果丰富,可以多吃一些,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者,慎吃芒果、菠萝等;李子多吃生痰、助湿,甚至令人发虚热、头昏;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2 夏季饮食起居的调养
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能帮助我们平安度过酷暑,这也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起居调养。夏令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新陈代谢旺盛。为适应这种变化,夏季作息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人体阳气。夏天中午气温最高,午餐后应安排午睡,以避免炎热,调节精神。
夏天气候炎热,出汗较多,为祛暑防病,保持皮肤清爽,每天需洗1次温水澡。炎热使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注意不要贪凉,以防受凉发病;衣服要勤换洗,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刺激皮肤,引起汗斑及其他疾病。
②夏日饮食。夏季应注意补水,多摄入消暑降温的食物。
◎在夏天的这个季节里,应该晚卧早起,中午的时候适当的进行午休,这样能够保证一天精力充沛。
多吃盐。夏季高温下人出汗多,而汗中98% 99%是水分,其余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维持人体内渗透压平衡的主要成分,缺乏时可发生生理异常,有口渴、体软、皮肤干、唇舌燥、少尿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虚脱甚至休克。因此,在剧烈的劳动或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盐分,平时也应适量吃咸点,以保证体内盐的平衡。
多吃苦。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角度出发,夏季应多吃苦味食品,苦味食物有除燥热和利尿等作用,还能刺激脾胃的运化能力,苦味入心经,可降心火,苦味之阴可调和夏季之阳热。另外,苦味食品一般含有较多的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苷类、苦味质、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
多喝水。水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也是能量与营养代谢必需的载体,缺乏水分会极大地影响身体健康。夏季一方面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另一方面气温高、出汗多,会消耗更多的水分,所以夏季应经常性地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同时,不应过多喝甜味饮料,因它不但起不到解渴的作用,糖类食品还会转化为葡萄糖,进而转化为脂肪,容易使人发胖。
多喝凉茶。夏季要注意消暑,可多喝些菊花茶、金银花茶、桑叶茶、瓜皮茶等凉茶。喝热绿茶也能促进汗腺分泌起到消暑良效。凉茶最好能根据各人体质及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饮用,也可在市场上选购多种新鲜草药搭配煎煮,还可放入冰箱冰镇后再喝,口感会更好。
◎菊花茶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的功效。治感冒风热,头痛等症。
多吃鲜。夏季人体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减少,食欲下降,而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要注意多吃一些味美不腻、富含营养的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等,可减轻胃肠负担,保证足量营养。高温下食物会更快地受到细菌的污染,更容易腐烂变味,所以要注意洗净瓜果,尽量不吃剩菜,熟食也要煮或蒸透后再吃,冰箱内的食物不能放置过久,否则变质也会引起食物中毒。
多补钾。人在夏季精神困倦、四肢疲乏及食欲衰退等,与出汗多缺钾有直接关系,故夏季应适当补钾,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含钾较多的食物有:大豆、土豆、红豆、紫菜、海带、青苋菜、榨菜、玉米等。
多喝汤。夏季食欲不好,消耗又大,多喝些汤对调节胃口、补充体液、增强食欲极为有利,而且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如猪骨头汤可防治骨质疏松症,大枣银耳汤能滋阴补血,绿豆汤能降温消暑等。汤有荤汤、素汤之分,也可分为清汤、奶汤,或分为卤鲜、酸辣、甜味汤等,适合多种人的口味。
③精神养生。夏属火,火与心相应。中医认为心藏神,在炎热的盛夏,要重视心神的调摄。在夏天应该做到神清气和,心情愉快,心胸宽广,精神饱满,切忌发怒,要保持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宣泄。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及夏令营活动,也可外出旅游避暑。
④运动护养。夏季经常参加运动锻炼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候,应避免长时间在阳光直射下锻炼。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体操、气功、太极拳为好,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他的运动项目。
⑤保健防病。夏季要预防中暑。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及通风。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出大汗、口渴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喝一些盐开水或祛暑饮料。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
◎夏季经常参加运动锻炼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
3 积极预防常见的夏季病
①中暑。盛夏季节,气温很高,特别是在强烈日光照射下的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者在酷暑炎热的时候集会时,体内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即使大量出汗,仍来不及散热,就会使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发生头昏、眼花、胸闷、心悸、恶心乏力而中暑。预防中暑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尽量避免高温作业和骄阳下的露天作业。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平放于阴凉通风处施行急救。
②夏季感冒。大部分人的夏季感冒都是因为身体突然着凉,使血液受到冷却而反射性引起鼻子和喉咙的一时性缺血,使抵抗力减弱,感冒病毒乘虚而入的。而且夏季感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状以外,还有口渴心烦等内热现象。
人们在夏季应加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过于贪凉,特别是不要长时间使用空调,这些都是预防夏季感冒的关键。此外,应注意多喝白开水,因为夏季人们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感冒时容易发热,而发热是人体与病菌抗争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体液。睡眠对预防夏季感冒也颇有帮助。实践证明,当人睡眠减少、劳累过度、寒冷刺激时,体内“胞壁酸”大大减少,抵抗力会随之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便乘虚而入,诱发疾病,感冒即是这类疾病之一。如果患者能增加睡眠时间,体内的“胞壁酸”就会不断增多,人体的抗病力也会随之加强。所以,夏季感冒应多喝水、多睡觉。
③传染病。腹泻和肠道传染病是夏季最主要的流行病。夏季气温高、雨水多,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促进细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容易腐烂。因此,人们在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时要做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可能吃熟食热食,少吃凉拌菜或冷食,不要吃变质食物;喝开水或凉开水,不要喝生水;有病及时就医,以免殃及家人和朋友。
◎夏季感冒除一般的感冒症状外,还有口渴心烦等内热现象。
重视秋季养生保健
1 掌握秋季的气候特征和保健的基本要求
肺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结束秋季,到达冬季。秋天阳光和煦,气温渐降,此时万物成熟,进入由热到冷的过渡阶段。
(1)秋季的气候特征
秋季每一个节气的气候都不同,了解秋季各节气的气候是做好秋季保健的基础。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秋是肃杀的季节。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了解秋季各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做好秋季保健的基础。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
秋分这天,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候鸟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寒露时节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此时气温更低,气候从凉爽逐渐转寒,早晚温差更为明显。
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一天中温差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
(2)秋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人体的养生保健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
①秋宜养阴,慎防津气耗散。秋季6节气是阳消阴长的时节,夏季6节气的炎热刚过,人体阳气逐渐内敛,阴精之气不断转盛。所以人与秋气相和,保持体内阴精,一方面是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抗病延年;另一方面也是为冬季6节气的潜藏阴精做好准备,并进一步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下基础,从而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在秋季6节气中不要损伤阴精之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冬养阴”,秋季的节气养生还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剧烈运动能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
②防燥护阴,养肺为先。秋季6节气暑热已过,燥气当令。中医认为,燥为秋季6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因此,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
◎保持心情清静、安宁,可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改善肺功能。
秋季6节气在人体对应肺。肺主气,司呼吸,以鼻窍与大气相连,以皮肤汗孔与外界相通。由于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理清,呼吸平和,这就是秋季6节气的“养收之道”。
③调畅情志。秋季6节气,落叶遍地,万物凋零,秋风肃杀,加上绵绵的秋雨,容易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不安,让人陡生悲凉之意。不良情绪的刺激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要保持心情清静、安宁,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气安神”,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侵犯。因此调畅情志对于秋季6节气养生十分重要。
2 秋季的饮食起居
了解秋季养生的基本要求之后,我们还应在饮食起居中加以注意。
(1)秋季的饮食起居之道
①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秋高气爽,气温渐降,万物色变,人们生活起居也要随时令做相应的调整,做到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早睡能避风寒,早起使人神清气爽。这样收敛神气使肺部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②食清润,避免辛辣。燥是秋天的特点,故秋天饮食宜清润,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止渴,清热燥之功,可改善秋日燥火对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少吃辛辣、煎炸及油腻食物可防秋燥,如大蒜、辣椒、葱、姜、茴香、炸鸡腿、炸里脊及炸肉片等。
③运动护养。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运动的大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太剧烈;气功选择应以静功为主。因天气将逐渐变冷,要注意进行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2)秋季应进补
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消耗大,体内的营养物质相对缺乏,故有体重减轻、倦怠乏力、食欲降低等体虚症状,此时调养一下身体是很有必要的。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秋季进补对恢复体力、提高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
◎秋天饮食宜清润,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秋季进补宜先调理脾胃。经历了漫长的酷热的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吃冰冻食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特别是体虚者,此时骤用补药或补品势必难以消化吸收。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脾胃应有一个调整适应的阶段。可先补食一些既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红枣、莲藕等。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效。
3 秋季常见病的防治
秋季昼夜温差大,是一些疾病的多发期,我们应该预防以下常见病。
①胃病。10月份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人们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
②哮喘病。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③心脑血管疾病。秋天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加重的疾病。
④腹泻。秋天患腹泻的人数往往会多于夏季。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因此应注意饮食健康,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不可忽视冬季养生保健
1 了解寒冷冬日的个人保健
从立冬开始进入冬天,冬天气候寒冷,万物凋零,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认识冬季各节气的气候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养生保健。
(1)了解冬季各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冬天天气寒冷,万物凋零,这是一个需要御寒保暖的季节。
小雪: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其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表示从此降雪量开始大起来。
冬至: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
小寒:寒是寒冷之意,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这一节气里气候比较干燥,降水稀小,常有寒潮、大风天气。
(2)冬季养生的基本要求
冬季气候寒冷,万物凋零,人体的新陈代谢也进入相对缓慢的状态。冬季养生要遵循养藏之道。
①冬宜藏精,应时而养。冬季养生应根据“万物藏,肾气水旺”的特点,避寒就暖,敛阴护阳,调和阴阳相平衡,养藏而固肾气,增强体质,防病益寿。
②养阳防寒,起居调摄。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调摄应顺乎于自然。冬季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室内温度太低,易耗伤人体阳气;室内温度过高,又易劫伤阴精。冬季阳气闭藏于内,阴气在外,若调摄失当,过贪辛热暴暖,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会发为温病,或诱发宿疾。
冬季在保暖的同时,应重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交换空气,防止因通风不良,引起头晕、胸闷等低氧现象,导致呼吸道疾病传播,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发生。室内也可放一盆水,或者养些水仙花和观赏鱼,以调节空气湿度。
③房事调摄,益肾蓄精。冬三月“养藏之道”的重要内容就是保养肾精,做到房事有节制,以保持体内精气充足,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冬季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可进行适度的户外锻炼,十分有益于身体健康。
④运动调摄,护阳养形。在冬季严寒的恶劣环境下,人体功能易发生紊乱,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当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时,就会诱发一些疾病。如在冷空气刺激下,人体免疫功能降低,防御疾病能力减弱,一旦遭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由于寒冷刺激,冠心病、脑栓塞、脑出血等疾病可能发作或加重,甚至发生意外。此外,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等,冬季多有复发,亦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要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进行锻炼。锻炼场所应以室内为主,风和日丽的天气,可进行适度的户外锻炼。这样既可舒服筋骨、流通血脉,又是增热保暖防寒的积极措施。
2 冬季起居和进补之道
冬季气候寒冷,日常起居要顺应气候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养生保健。
(1)冬季饮食起居的调整
①起居调养。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方面要顺乎自然,宜早睡迟起。早睡以养人体阳气,迟起以维护阴气。衣服要随气候的变化增减,内衣以棉质为好,外衣要宽松,鞋袜不要太紧;注意保持手脚、耳廓的温暖。
②饮食摄养。冬季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食物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滋阴潜阳、热能较高的膳食,龟、鳖、藕、木耳、核桃、生姜等都是有益食品。要注意摄取含维生素较高的黄绿色蔬菜类。宜晨起喝热粥、晚餐宜节食、食后按摩腹部、缓行百步。
③精神养生。严冬腊月,寒风凛冽,雨雪纷飞,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如此万物凋零之象,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情绪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之人,情志的变化更为明显。因此,精神调摄十分重要。冬季6节气精神调摄,重在安定心志,不要使情志过激,以免骚扰潜伏的阳气。
(2)冬季进补之道
冬季日常膳食要注意滋阴补肾,多吃些瘦肉、禽蛋、鱼类、豆类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多食用牛、羊、狗肉等温热食品,食用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防皮肤粗糙、皲裂。还要注意多喝水,以滋润脏腑,增进食欲,驱寒保暖。偏于阳血不足的老人,食补以羊肉、鸡肉等为主。偏于阴血不足的老人,食补应以鹅肉、鸭肉为主。除此之外,鳖、龟、藕、木耳等也是阴虚老人冬季的有益食品。
冬季宜药补。冬季药补,必须以适合自己的体质和病情为宜,最好能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不但对身体无益,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冬季常用的补药有人参和阿胶。冬天服用人参可食其蒸液,每日服用2克人参,切成薄片,放在小瓷碗内,
◎冬季日常膳食要注意滋阴补肾,多吃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
加2~3匙清水,隔水蒸,水开后文火继续蒸20~30分钟即可。服两汁可连人参渣一起,细嚼咽服,每周连服4~5天,停药2~3天。服用阿胶的方法很多,一般可用阿胶250克,敲碎放入陶瓷瓶中,加黄酒350克,浸泡1~2天,然后放入冰糖或白砂糖250克,加清水250克,放在锅内隔水蒸炖,常用筷子搅和,待全部溶化后,冷却备用,每天1~2次,每次1汤匙,开水送服。
3 积极预防冬季常见病
冬天,由于新陈代谢变缓,人体抗病能力也大大降低。冬季常见病很多,以下仅选择了最常见的几种加以说明。
①感冒。秋冬季为感冒高发期。导致感冒高发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受凉。当冷空气南下时,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可以相差10度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易受凉。冬季的冷高压天气里阳光充足,光照强,导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寒冷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引起感冒。要避免受寒,可根据天气预报随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冷空气开始南下的几天要注意保暖,因为这时降温最强烈。可是这点常常被忽视,人们常在降温的第1~2天不以为然,等感到寒冷时才增添衣服。其实,这时气温开始回升,天气也回暖,而且往往已经受了凉。
②关节痛。秋冬过渡季节,气象要素变化剧烈,冷空气不时南下,晚秋、初冬较强的冷空气能引发关节病痛的发作。一般来说,当日温度变化在3℃,气压变化大于1000帕以上,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时,关节痛病人就会多起来。而且疼痛发作也可能出现在天气变化的前一天,这就是“旧伤疼痛明日雨”的由来。因此,有关节炎和其他伤痛的患者,平时要加强锻炼,以改善和调节关节功能,减少关节病痛。也可依据天气预报,在天气变化前采取保暖、驱湿措施。
③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入秋后,第1次出现持续期较长的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过程中,都有一次明显的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此时的天气特征为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由于大风和潮湿都能增加寒冷程度,因此,影响心肌梗死发病的气象条件大多为寒冷。
◎秋冬季为感冒高发期,其原因主要是人体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