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帝国
公元前500年的时候,印度次大陆上有许多小国家,最强大的几个国家都集中在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在下一个千年中,两个伟大的帝国——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对统一这些分裂的国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孔雀帝国的统治者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后来的笈多帝国的统治者则鼓励印度教的复兴。
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游牧的雅利安人制订了印度教最早的经典《吠陀》。《吠陀》确立了一种按社会等级划分民众的种姓制度,其中祭司阶层婆罗门位于最高等级,其下是武士阶层、商人阶层和仆从阶层。到公元前500年时,人们开始不满于这种僵化的种姓制度,对最上层所拥有的权力产生不满,他们继而转向那些等级性不是很明显的教派,如佛教和耆那教。
这一时期,印度北部由16个主要的国家控制,摩揭陀王国是其中在战略上和经济上都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夺取了摩揭陀王国王位,他通过一些施政部门有效地管理着这个国家。王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有60万名步兵和9000头战象。旃陀罗笈多在巨大的皇城中统治着国家,皇城周围环绕着护城河与巨大的木栅栏。在公元前300年时,他将王位传于他的儿子,此时他的帝国涵盖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包括35年前被亚历山大大帝夺取的印度西北边界的土地。
死海古卷
1947年,一位牧羊人在死海地区杰里科以南16公里的库姆兰附近获得一个重大发现。在山崖表面的岩洞里,他发现了一些陶罐,里面有一些古代的羊皮古卷。在随后的10年里,陆续有人在附近的岩洞里发现类似的古卷。专家认定,古卷上的文字大多数写于公元前100年。这些古卷中有希伯来文圣经的抄本,还有一些文字描述了公元前130 ~70年,生活在库兰的一个犹太教派的信仰。这个犹太教派是艾赛尼派,他们相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能够在末日审判中获得拯救。这些古卷是他们的藏书,放在这里或许是为了使它们免受在附近发生的与罗马人的战祸之灾。
佛教徒的圣地
1818年,最早的一批佛教遗址在印度中部的桑奇被发现。这些保存完好的佛教遗址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佛教艺术与建筑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可能是最早在这个地方大兴土木的人。他建造了一个刻有大量纹饰的石柱和一座堵波——用砖头砌成的带有穹顶的建筑,用于存放佛陀或其他佛教圣徒的圣骨。公元前2世纪时,在堵波周围建立了一圈石头围栏,设有4座雕刻华丽的石门,上面描述了佛陀的生平。这一时期,这里又建造了第二座堵波。朝圣者来到此地后,按顺时针方向沿石头围栏行走,以表达虔敬之心。
旃陀罗笈多的长孙阿育王是孔雀帝国的另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的统治时期从公元前269年延续至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在位期间,帝国扩张到了几乎整个次大陆。他征服了印度东部的羯陵伽王国,由于被战争所引起的苦难所震撼,他决定信仰佛教。阿育王在他朝圣的路上建立了一些石柱,上面镌刻着劝说人们应有怜悯之心、尊重所有动物的生命、要对人体贴、应谦恭有礼的铭文。
图所示的柱头曾立于一个高15 米的石柱上,这个石柱由阿育王建立于恒河流域的鹿野苑,此地是佛教最初传播的地方。阿育王在他的国家内建立了许多这样的石柱。
公元前185年,孔雀帝国崩溃,帝国分裂成众多小国。直到公元4世纪的时候,另一个伟大的帝国才出现,一次联姻使另一位名叫旃陀罗笈多的统治者,与孔雀帝国的旃陀罗笈多没有关系,控制了摩揭陀国。到旃陀罗笈多二世(公元380~414年在位)时,笈多帝国在面积上已经堪与孔雀帝国相比。笈多帝国的统治者热情地赞助艺术与科学,同时也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这一时期成为印度文学、建筑、天文学和数学的黄金时代,人们将之称为“印度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