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建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到前1600年,自禹至桀,传十七君,十四世,前后绵延400多年。夏本指夏后氏,是黄帝部族中颛顼一支的后裔,来自夏后氏的禹即位后,立国号为夏,自称“天子”。不过,禹虽然被看做夏朝的第一代君主,但他实际上仍是同尧、舜一样的部落联盟首领,而不是国家的君王,禹在位期间也并没有改变首长由部落酋长会议推举而产生的制度。当时部落联盟设有正、副两个首长,副职被看做正职的继任者,舜和禹都是以副首长的身份即位的。不过,尧卒之后,舜并没有立即接任,而是先“让辟”尧的儿子丹朱,同样,舜卒之后,禹也“让辟”舜的儿子商均,这可能仅仅是一种礼仪形式,并非是他们真的就想让出自己的位置,与之相应,诸侯们并不去朝觐尧和舜的儿子,却都归从于舜和禹,这样,舜和禹才正式即位。在禹担任首长的时候,皋陶担任副职,但是皋陶先禹而卒,其后,益接替了皋陶的位置。禹卒之后,按照惯例,益同样表示将天下让给禹的儿子启,不过,这一次与此前不同,诸侯们并没有去朝拜益,却纷纷推启继位。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基本原因可能是益辅佐禹治理天下的时间很短,当年,舜在尧卒之时,禹在舜卒之时,都已经参与政事多年,牢牢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可是益恰恰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人们反而因为对禹的怀念而对禹的儿子启更加认同,另外,启也是一个很有才德的人,所以天下归启而背益。益谦让于启,原本仅是一种礼仪,一旦这种象征性的仪式转变为事实之后,益就开始奋起反抗,却因此被启杀掉。启即位之后,改变了首长由部落联盟酋长会议推举产生的“禅让”制度,从此,父子相承(少数时候是兄弟相继)成为定则,中国由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部落和部落联盟
部落是由有共同血统的氏族组成。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一个理想的部落典型里,有共同的部落名称,领土相邻;共同从事贸易、农业、建筑房屋、战争以及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部落通常由若干个较小的地区村社(例如宗教、村落或邻里)组成,并且可以聚集成更高级的群集部落——由两个或多个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
夏禹王像
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王,鲧之子。因禹治水有功,舜让位于他。在他死后,子启即位,从此开始了王位的世袭制度。
启变制即位,尽管得到了大多数诸侯的拥护,但也有的部落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有扈氏。于是,启以“惟恭行天之罚”的名义出师讨伐有扈氏,结果有扈氏被击败,启的统治得到巩固,夏朝政权因此得到绵延。
《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把一年分为12个月,对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以及相关的农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因为《夏小正》中所记载的历法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为农民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事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人们就把夏历也叫做“农历”( 俗称阴历 ),现在我们每年过的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
启卒之后,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是一个淫逸之君,不务政事,因此夏朝的政权落入有穷氏首领羿的手中,史称“太康失国”。太康临终之时传位给他的弟弟仲康。仲康卒后,儿子相继位。相为了躲避羿的迫害而依靠斟灌氏和斟寻氏的支持迁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境内)。这时,羿沉淫田猎,不修民事,又收养了伯明氏成员寒浞委以重用,可寒浞却施展阴谋,取代了羿的政权,并且占有了羿的妻室。此后,寒浞又命他的儿子浇攻灭了斟灌氏和斟寻氏,杀掉了夏朝国君相。相被杀时,他的妻子逃奔有仍氏,生下了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在有仍氏担任牧正,即主管畜牧的官员,后来为避免被寒浞追杀,又逃到有扈氏。少康在有扈氏那里得到了厚遇,有扈氏不仅将两名女子嫁给他,还给了他一个叫做纶(今山西虞城境内)的地方,这样,少康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他由此开始了与寒浞之间的斗争。最后,少康消灭了寒浞,夺回了夏朝的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复国之后,夏王朝进入了平稳的发展阶段,直到第十四位君王孔甲在位时,夏朝王室开始衰微,诸侯多有反叛。第十七位君主桀(又名癸或履癸)即位时,夏朝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但是桀不仅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不利的政治形势和严峻的社会危机,反而火上浇油,残酷地使用民力,尽情地淫乐。桀的荒淫残暴最终将夏朝推向了覆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