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图鉴.宁夏卷:1900-200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宁夏20世纪行政区划沿革

20世纪初,甘肃省宁夏府辖四县、一州、一分州、一厅,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州、花马池分州、宁灵厅。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建立。第二年,北洋政府在全国实行政治改革,废“府”存“道”,将州、分州、厅均改为县。宁夏府改为朔方道,改所属之灵州为灵武县,花马池分州为盐池县,宁灵厅为金积县。同时,将甘肃省陇东道属的平远县更名为镇戎县(今同心县),并划归朔方(宁夏)道管辖。此时,朔方道共辖八县,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金积县、灵武县、盐池县、镇戎县。今固原地区,时属甘肃省平凉府,始改为甘肃省陇东道,后改泾源道,辖固原、隆德、海原、化平四县。当时,护军使(镇守使)是军事建置,负责防务,与地方政权无隶属关系。但在民国初年武人当道时,它起到以军驭政的作用。宁夏设护军使,除了负责管朔方道八县防务外,还节制阿拉善、鄂托克、乌审三蒙旗军务。

宁夏省建置略图

1926年,国民军(亦称西北军)冯玉祥部驻守宁夏。在阿拉善东北之磴口巴格(相当于乡)置县,取名磴口县,县治三盛公,划归宁夏道管辖。

1928年,当冯玉祥集团控制西北,他以甘肃省面积过大,不利于建设为由,报请民国政府将甘肃省宁夏道属各县及阿拉善、额济纳两旗地方合并设宁夏省,并任命了省政府主席及委员。但因两旗由民国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管理,宁夏省所管仅为贺兰山以东、黄河两岸的狭长地段,其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1933年马鸿逵主政宁夏,划大县为小县,将原9县划为两市、13县、3设治局。两市为银川市和吴忠市,13县为贺兰、宁朔、平罗、灵武、中卫、金积、盐池、同心、磴口、惠农、宁夏、中宁、陶乐,3设治局为香山、居延、紫泥湖。

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1935年冬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夏西征到宁夏。6月,西征红军先后解放了盐池、豫旺(今同心)两县,建立了盐池县、豫旺县苏维埃政权。还在豫旺县与海原县(当时属甘肃省)相连地带建立了豫海回民自治县。时过不久,红军转移,马鸿逵部乘机又占领了豫旺县,并在惠安堡建立了宁夏省的盐池县。从此,红色政权、白色统治的两个盐池县并存。1949年9月宁夏省解放后,两个盐池县又复统一。

新中国建立初,宁夏省的辖地为两市(银川、吴忠)、13县(贺兰、永宁、宁朔、平罗、惠农、磴口、陶乐、中卫、中宁、金积、灵武、盐池、同心)、两旗(阿拉善、额济纳),固原地区各县仍归甘肃省管辖。

民国时期宁夏省全图

1954年4月,在回、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地成立两个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即:河东回族自治区(后更名吴忠回族自治州),辖同心、金积、灵武3县和吴忠市,治吴忠堡;蒙古自治区(后更名蒙古自治州),辖阿拉善、额济纳两旗和磴口县,治巴音浩特。1953年9月,西、海、固诸县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后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治固原县。

1950至1954年宁夏省全图

同年秋,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原宁夏省的行政区划设置保留两个自治州,新组建了银川专区,辖银川市及贺兰、平罗、惠农、陶乐、永宁、宁朔、中卫、中宁8县,专员公署驻银川市。盐池县归省直管,委托河东回族自治区代管。

1957年,国务院决定划甘肃省银川专区和吴忠、固原两回族自治州及隆德、泾源回族自治县组建省级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撤销甘肃省银川专区和吴忠、固原两回族自治州,改泾源回族自治县为泾源县,设置固原专区,管辖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5县,专员公署驻固原县。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辖银川、吴忠两市及永宁、贺兰、平罗、惠农、陶乐、灵武、盐池、同心、中卫、中宁、金积、宁朔12县及固原专区。

1960年后,宁夏的行政区划几经变更。至2000年年底,全区行政区划为银川(首府)、石嘴山、吴忠地级市和固原地区,以及青铜峡市、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陶乐县、平罗县、惠家县、中卫县、中宁县、盐池县、同心县、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彭阳县、固原县,还有银川市城区、银川市郊区、银川新市区、石嘴山区、大武口区、石炭井区、利通区等24个市县区。

1957年7月,《银川报》刊登的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地图

1969至197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

1979至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

1929至1953年宁夏省位置图

1957至196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位置图

1969至197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位置图

1979年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