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发上等心,化身成菩萨(6)
石楼答道:“石楼无嘴巴。”
道念请求道:“学僧至诚,洗耳恭听。”“你听到了什么?”“学僧自知罪业深重。”“老僧的罪过也不少。”
道念惊奇地问:“大师的罪过在什么地方?”“在你有罪过的地方。”
“可以忏悔吗?”“罪业本空,皆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道念听到这句话,心里欢喜,随即向石楼礼拜。石楼打了他一下,又问:“你最近从哪里来到这里?”道念答道:“梁、唐、晋、汉、周,到处行脚云游。”“这些主人重佛法吗?”
道念神秘兮兮地说:“好在大师问到我,若问别人,恐怕就麻烦了!”“为什么?”
“这些君主,不喜欢别人怀疑。”“人都看不见,有何佛法可重?”
道念恳请道:“请大师告诉我,如何重佛法?”石楼反问:“你受戒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十多年了还不知重佛法。你今天问我,我的嘴巴怎么说得清楚?你的耳朵又怎么听得进去?”道念一听,恍然大悟。
不光学佛法要重信念,做任何事都应先树立信念。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
打不倒的人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小时候有着严重的缺陷:他胆小怕事,呼吸起来就好像喘大气一样;当众说话时双腿会发抖,嘴唇也会颤动不已,声音含糊不清,而且牙齿暴露,相貌十分难看。但罗斯福没有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而降低勇气,自卑消沉,反而因为这些缺陷,促使他更加努力奋斗。他清楚自己身体上的种种缺陷,从不否认,而是以超乎他人的奋斗精神,不断地向先天的障碍挑战。于是,他用坚定的嘶声代替了喘气的习惯。为了克服嘴唇的颤动,他用他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咬紧牙床。而对于不能克服的缺陷,他便加以利用。在演讲时,巧妙地用假声掩饰他的暴牙。他从不因自己的声音和姿态而在演讲中败给对手,恰恰相反,身有缺陷,但内心坚强的性格比洪亮的声音和豪迈的姿态更有说服力,使他成为最具号召力量的演说家之一。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阐释了这个信念——人也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会被打败。
有毅力的人不会被打倒。所谓毅力是一个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坚持自己的行为,坚定并不代表偏执,坚定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对自己目标的一种坚持。只有毅力坚定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才有坚持下去的力量。
勇敢的人不会被打倒。一个人有多大勇气,就能成就多大事业。很多时候,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往往有许多艰难困苦需要去面对。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求得真经,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自信的人不会被打倒。自信在遇到困难时尤显珍贵,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才能有实际行动真的战胜困难。
内心强大的人不会被打倒。个人的能力、信心,坚持下去的决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有承受力,这承受力即是精神力。精神不能被困难打垮,才能积聚力量,从而战胜困难。
5.恨无常
不满人家,苦了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坛巨匠,他非常有名望,《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他有夫人、孩子、地位乃至财产,应该说,没有哪个婚姻比这更美满了。起初,他们也曾饱尝幸福的甜蜜。不久悲剧就发生了,妻子喜欢奢侈,渴望名誉,社会称赞,企求金钱与财产;托尔斯泰则追求简朴,认为名誉和社会赞誉毫无意义,视财富是一种罪恶。于是妻子常常唠叨、责骂,甚至发狂地躺在地上打滚,恫吓自杀。最后,托尔斯泰再也无法忍受家庭的不幸,在一个雪夜中从妻子那里逃了出来——在寒冷黑暗中漫无目标地走着。11天后,他患肺病死在一个车站上。他临死时的请求是,不要让他的妻子来到身边。这就是托尔斯泰夫人为自己的吹毛求疵、抱怨不休和歇斯底里所付出的代价。
《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中教导我们说,世间的骂,也有两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就是我们对自己态度的一种投射,我们老是恨自己,就会发现自己也经常没缘由地会恨别人;我们对别人要求很高,其实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也低不下来;我们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横看竖看都不满意,其实是因为怎么也无法喜欢上自己。生活中那些对别人吹毛求疵、对生活抱怨不休的人在做出这些行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生活的惩罚:这种惩罚可能是爱人的离去、事业的无成或是心灵的空虚……为什么不抱着宽容、体贴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呢?这样做,你就会发现人们是多么的可爱,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因为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用宽厚、善意的心去对待外面的世界与人,太苛刻只会使自己失掉朋友,很多时候,对别人不满意、挑刺的时候,也是自己难过的时候,予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予人烦恼自己也烦恼。放眼天地间,山川河流,飞鸟游鱼,哪有一样不漂亮,哪有一样不诗情画意。日子过得好不好,大自然美不美,其实都在于你心中的想法。
生气不如争气
幼儿园的一个老师带孩子做了一个这样的游戏。她让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个塑料口袋,里面装上土豆,并且每个土豆上都要写上一个自己讨厌的人的名字,这样痛恨的人有多少,口袋里土豆就有多少。
第二天,大家都带着土豆过来了。有两个的,有三个的,最多的是五个。这时老师对孩子们说,大家要时刻都带着土豆袋子,包括上厕所的时候。这个游戏将要持续一周。
渐渐地,土豆发霉了,散发出的气味非常难闻,孩子们也常常为此抱怨。此外,那些带着五个土豆的孩子则因为袋子沉重而不愿意继续玩下去。
游戏结束后,老师问孩子们:“一周内随身带着土豆,你们感觉如何?”
孩子们一个个愁眉苦脸,都说带着土豆袋子非常不方便,而且土豆发霉后散发的气味很难闻。
接着,老师告诉了孩子们这个游戏意味着什么。她说:“土豆就像你心中讨厌的人,土豆发霉后的气味就像是你内心那股嫉恨的毒气,它无时无刻不在跟随你。随身带着土豆一周你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是让嫉恨的毒气跟随你的一生?”
反观自我,我们不也是常常把这一袋“怨恨的土豆”时刻背在身上吗?同时,还有一些人甚至背负了更多的“悔恨”“贪欲”“嫉妒”“无奈”“悲伤”。这些情绪或意念,就像是一种“导向”,常常将我们导向不可测度的痛苦深渊,使自己身上的压力越来越重,越来越沉,最后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人生有八苦,“怨憎之苦”就是其中之一。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人、事,常常就由心中生出怨恨、气恼,所以感到痛苦。
虽然从小老师、长者或者父母就对我们谆谆教诲,让我们不要轻易动怒,但当我们遇到事时还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代社会太过浮躁,所以人太容易产生火气、怨气、恨气、怒气。生气是一种坏情绪,不仅对事情无益,对我们自己也无益。因此,不妨化“生气”为“争气”,用浩然之气,冲开褊狭之心。
所谓争气,也就是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泄气,要力图上进;不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志,要奋发图强;不因一时的贫苦而壮士气短。要鼓舞精神,从内心里发愿,以愿心为动能,化悲愤为力量,这样才能战胜消极情绪。
第一,要争气就要有志气。要立志向上,树立目标,不甘落后,要有力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决心和勇气。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显示志气的精神、力量。
第二,要争气就要有信心。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抵抗负面情绪。
第三,要争气就要不断努力。要争气,要做一番事业,光有志气和信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获取更多更大的力量。永远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这世上根本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你之所以没被伯乐发现,是因为你还只是一枚石子,即便你是一枚很漂亮的石子,但你也只是一枚石子而已。
6.与人交往的智慧
是朋友还是敌人
森林里有一只黑羊和一只白羊,它们本来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却发生了争执,原因是在森林中漫步时,不经意发现了一片长满翠绿青草的空地。那些青翠欲滴的青草实在太好吃了,和森林里其他杂草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它们都想据为己有。因此,为了这片青草的所有权僵持着,到了最后,互不服输,无法调和,便猛然低下头来,开始用头上的犄角舍生忘死地争斗起来。
它们只顾着激烈地争斗,却没注意森林上空正盘旋着一群喜食腐肉的大兀鹰。它们耐心地等候着,直到黑羊和白羊为了那片青草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地倒在地上。于是,那群兀鹰便俯冲而下。
在森林的另一端,同样也有两只黑羊和白羊。它们素昧平生,此时却正巧由相对的方向同时来到一座山腰的小径上。两只羊都停了下来,因为这一条小径十分狭窄,只能容纳一只羊儿走过。那群兀鹰又来了,它们认定这两只羊势必会像青草地上的黑羊和白羊一样,为了通行斗得你死我活的。它们又在耐心等候了。
两只素昧平生的羊站在狭窄小径的两端,都注意到了天空中的兀鹰。它们彼此对望了几眼,黑羊开始后退,同时白羊轻盈地快速通过了小径。
然后,它碰碰黑羊的头,好像在表示感谢。黑羊等白羊通过后,才开始向对面走去,同样轻盈而快速地通过了。就这样,两只羊开始了各自的行程。而天上的兀鹰只得失望地高叫几声,盘旋了片刻,最终飞走了。
作为好朋友的黑羊白羊之间的一次对抗,就能带来灭亡之难;而素不相识的黑羊白羊之间的一次合作,却能得到美满的结局。所以,很多时候,是敌对还是合作并不是绝对的,而在于我们内心里如何去看待它。
生活中我们需要结交善缘,与人交友,谁也不愿处处树敌,使自己处处碰壁。因此,在与人交往时,就要注意避免与人交恶。与人为善要善待他人,多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宽容待人。当利益交织时,想办法化敌为友,而不要变友为敌。是敌人还是朋友,很多时候并不是绝对的,要看你如何看待和处理它。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也就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融洽。
与人相处的艺术
人世间,最难处理的事情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琐事,越小的事情越是难以捉摸,而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做人,要稳步前行,处事应随机应变,以善为先。人活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怎样去处世,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将自己的处世方式推行出去,知道得再多也是徒劳无功。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处事呢?
第一,只从柔处不从刚。这世间上的人,生性不同,有的人太过刚猛,平时处事执著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嘴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坏的却是牙齿,并非舌头,舌头直到人死后,才逐渐腐坏,可见柔软比较久长。《华严经》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憨山大师也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应该只从柔处不从刚。
第二,只想好处不想坏处。对所谓的坏处不思量,自然不会是最佳的处事之道,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谁识”,你的心地善良,所想的事情也皆是好的;你的心地坏,所想的事情也都是坏的,当然,你不能去算计人家的坏事。圣人需要看社会,社会好,大家皆圣人;坏人需要众人,众生衬托,才能显现出坏人。所以,我们应该优先把自己的心智健全起来。
第三,服务勤劳不后退。我们在社会上做事,要想让领导看重我们、肯定我们,首先就是要有勤劳的美德、认真服务的性格,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应该懂得积极主动去处理,只前进不后退,具备了一定的人生态度,这不但能成就一番事业,也必然能够到处受欢迎,成为一个得人缘的人。
第四,恭敬谦和满芬芳。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当然,如果我们能对人谦卑、恭敬,必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做人需要压低姿态,做事却需要高水准”,宇宙只有五尺高,而昂藏六尺之躯的人类生存其间,岂能不低头?所以做人本来就应该要谦虚,应该要受一点委屈,就像梅花,未经冬雪的熬炼,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做人要像梅花一般,“恭敬谦和满芬芳”。
佛教讲究的处世之道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善,有善便有爱,有爱便是众生慈悲。善与处世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与人分享,福报多多
从前,有一位叫智德的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三年后的秋天,院子里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来禅院的信徒都不禁赞叹:“好美的花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