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才有力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发上等心,化身成菩萨(5)

忍让,处世根本

传说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年轻时,一天闲暇之时在桥上散步,偶遇一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他走到张良身边,随即把脚上的鞋子扔到了桥下,并且对张良说道:“小子,下去拾鞋。”张良听后猛然一惊,真想过去揍他,可一见其如此大的年纪又于心不忍,于是,就给他拾了鞋。鞋子拾回来后,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心想,既已为他拾了鞋,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

老人走了1里远后,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就来这里等我。”张良心想,这老人一定是要耍什么把戏,于是,过了5天,张良匆匆而来,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于是,老人便又是一番训斥。第三次,无奈,张良半夜就去了。老人见此很高兴,于是,送了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老人给他的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立马命人取回了它,并将它当作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家眷还将他与这块黄石合葬在了一起。

古人常讲:处事难,处人更难。人本就是凡夫俗子,凡夫的念头随境而转,凡夫的心千变万化。所以,与人相处是讲求智慧的,如果不懂得忍让的智慧,定会处处碰壁。因此,在平时要放宽自己的心量,学着去容忍、忍让,这便可以使你避免一切的冲突、摩擦。护持内心宽容的慈悲之心,用佛的智慧向道、容忍、让人,才不会轻易与人起冲突,避免人际关系陷入糟糕的境地。

就像惠能大师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只为生死事大,所以有这么高的警觉心。一心一意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间一切与他不相干。顺境、逆境一切都随顺,他以了生死为重要。我们念佛人以往生为第一要务,除了求往生之外,没有任何一桩事值得放在心上。

佛家人有如此追求,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不一定求往生,但要立足当下,内心充盈仁爱的博大力量,能忍得住,能容得下,这种智慧的力量方为感染人,教化人。当你有了忍让之雅量,才会汇聚起成功之力,使内心坦荡,处处春风荡漾。

骂人的艺术

对于骂人这件事来说,不管什么人,你骂他,他都会不高兴、不欢喜,因为骂人是恶口,骂人是不好的行为。生气骂人,如果当真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那你当然可以生气,也可以骂人;但是,如果这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你生气骂人有什么用呢?

当然,这世界上有一种人很不讲理,做事笨拙又粗鲁,当你跟他一起工作时,若说全然不会生气,也是很难的;不过如果你对他有所责备、教训,最好讲究一点委婉、含蓄的艺术,或许在不致令他太难堪的情况下,他能心领神会,接受你的教训。因此,骂人的艺术很重要,试举其例:

第一,当你遇到一个自认为很聪明,讲起话来总是头头是道的人,他自以为通情达理,但其实所讲的都是他自己的理,所作所为也都不能关照到各种细节,做事经常出纰漏,但他却沾沾自喜不以为然。遇到了这样的人,如果你对他有所不满,将批评责备都表现出来,那自然大家会不欢而散。这类人往往自以为是,不希望自己的错误被人指出,可是,一旦你将批评的话说了出来,对方就会觉得你很扫兴,闹得双方老死不相往来。不如你说:“你真的是很聪明,俗话说人有七窍,你至少已经通了六窍。”乍听之下这是赞美他的好话,但其实后面的一句是骂他“一窍不通”。这种委婉的骂人方式,可以让你不动声色地给他一个下马威。

第二,有的人喜欢自吹自擂,一件小事就会被吹成天大的成功,在朋友面前吹嘘自己如何会做事、如何能言善道、交际的手腕如何高明等;但实际上和他相处的人都在暗暗窃笑,认为他吹牛自大,不切实际。对于这样的人,虽然你不想赞美他,可是却也不能对他相应不理。这个情况下,你应该懂得“欲贬还褒”,说“你真的什么都很好,不过就是差了那么一点,否则你还可以把自己说得更好。”言下之意就是暗示他:“你还不够好,不能自满。”

第三,有的人自私自利,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道德人格,平时专爱找人麻烦,甚至偶尔还会设计陷害别人。对于这种人,你虽厌恶他,可是如果你骂他没有人格,做事缺德害人,他一定不会服气,所以,最好在说话的过程中加上“我们”,变成“我们做人不可以缺德”。你能把好事归给他个人,坏事由“我们”共同承担,虽然言下已有骂人的意味,但被骂的人也不好反弹,因为“我们做人不可以缺德”,虽是暗讽,也是至理。

做人讲究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虽然我们不能吹毛求疵找别人的麻烦,但至少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并不值得自己动怒的!所以,何必将自己的不忍说出来,不如换个褒奖的方法,来巧妙指出。

佛法强求忍让宽容的慈悲之心,我们在生活中要修习和培养这种德操,该忍的时候要忍一忍,或许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某些情况巧妙地点化一下对方,不伤和气,也能助益对方,收敛嚣张之气,内化其心。

4.困难当头时

心中的恐惧

有一天,曲旺秋让多智钦到天葬场修一晚上施身法,并嘱咐道:“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离开。”

于是,多智钦来到天葬场,前半夜修了一座施身法。当他醒来时,他发现身后的岩石变成了巨大骇人的怪兽,披散着长发,龇着獠牙。多智钦害怕起来,全身颤抖。他再也无法入睡,但想起上师的话,只好又修了一座施身法,他继续背对着怪兽躺在那里,战战兢兢。黎明前,他修了第三座,也是最后一座施身法。

不久天亮了,多智钦慢慢转过头,发现身后只有岩石而已。他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被赋予了重生的机会。从天藏场他直接去了上师那里。

上师问道:“那些恐惧还在吗?”多智钦答道:“不在了,它已经消失了。”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恐惧并不是因为现实真正的可怕,而是人们内心里的“魔”。恐惧的最深核心,是来源于内心的焦虑和紧张,也就是一种紧缩感,其实是我执的动力。恐惧没有办法被扼杀,也没有办法被控制,它只能够被了解。如果你想试着去控制你的恐惧,它将会受到压抑,它会进入你内心的深处,非但不会有任何帮助,还会把事情弄得更麻烦、更复杂。

有时,恐惧也来自于内心的欲望。当你内心里想做一件事,但又害怕不能做成时,也会产生恐惧。每当有恐惧,看看它来自哪里,是什么欲望在产生的恐惧,然后想想它的无用性。

其实,在恐惧里深藏着某种力量。在恐惧中你有非常大的能量,就好像在愤怒之中,你也可以有那么大的能量,它们两者是同一个能量现象的两面。因此,恐惧也并非只会产生负面作用,就好像你在愤怒时可以抱起你平常抱不动的大石头,同样,在恐惧中你的力量可以增大三四倍,你可以做出一些平时做不到的事,只要你善加引导,将能量正确地引导到对内心及生活有利的方面,就会获得非同寻常的收获。

自我的力量

一辆满载谷物的车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小心陷进了泥坑里。车夫环顾四周,没看到一个人可以来帮他。于是,心情烦躁,不禁破口大骂起来。骂累了之后,他还是对车子无计可施,于是他开始跪在地上,向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求救。

“赫拉克勒斯,举世无双的大力神啊,”车夫恳求道,“请你帮帮忙,把我的车从泥坑中推出来吧。”

神从云端发话了:“我可以帮助你,但你自己是不是应该先搞清楚为什么车会被困吗?先铲除车轮周围的泥浆和烂泥,把碍事的石子都砸碎,把车辙填平。”

车夫马上按照神的吩咐行动起来。“伟大的神,我干完了。”过了一段时间,车夫喘着粗气说。“现在我可以帮助你了,”神说,“拿起你的鞭子,赶你的马车。”

“好……”车夫毫不怀疑地跳上马车,“啊,这是怎么回事?一切都是那么如我心愿!您真不愧为大力神,真厉害!我的马车已经很顺利地离开泥坑了!”

车夫能把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并不是靠了什么大力神,而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很多时候,困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而自己的力量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弱。可是,自我的力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它来自于自信。自信的人才有力量,才有战胜困难的力量,才有勇敢面对的力量。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自信的人遇事不会慌乱,遇难不会畏缩。

其次,来自于耐力。耐是一种坚持,一种持久,耐得住、经得起才能成大事。耐是一种承受,一种博大,有耐力的人才会遇事不气馁,遇难不退缩。

再次,来自于勇敢。勇敢,即无畏,泰然无所畏之德。人有勇气,才能在困难中站起身来,面对困难,挑战困难。

知难而进

有两兄弟家境贫寒,从小在海边长大。因为从来没上过学,所以父母去世后,就一起做起了小买卖——贩卖商品给渔民,但一直是在惨淡经营。

一年夏天,哥哥找弟弟商量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对我说起他一次出海时,发现了海中的一个岛,上面的人们与外界隔绝。我还依稀记得航行的路线,我们不如去那里寻找市场,一定可以将买卖做大。”

弟弟听了很感兴趣,于是两人准备了船只和干粮,带着沉重的商品,起航了。

哥哥掌舵,弟弟照看货物。两人在海上航行了一个星期。弟弟有些耐不住艰苦了,说:“太辛苦了,以后再也不要在海上跋涉做生意了。”哥哥笑着回答:“我的想法跟你不一样,我想如果海上航行再辛苦一些,就更好了。”

弟弟不解地说:“你怎么糊涂了,航行越辛苦对咱们越不好啊。”哥哥说:“航行艰苦些,其他商人就会知难而退,海岛上的商品就会更匮乏,而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生意,赚更多的钱了。”弟弟听了之后频频点头,再也不抱怨了。两人充满干劲地又航行了三天,终于到达了那个小岛。几年后,他们就挣了一大笔钱。喜欢探险的人知道,越是危险而难以达到的旅途,风景越是壮观。而人生这个特殊的旅途同样如此,越是难走的地方,越是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而那些知难而进的勇者,经过艰苦的跋涉,必然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绝妙景致。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只有迎着困难,知难而进,这才也是佛法弘扬的智慧。

第一,要看清困难本质。不要盲目,不能脑袋一热就直扑而上,应该客观分析困难及解决途径,然后根据自己现有力量的分析,确定能否解决该问题。

第二,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是自由的天空还是绝命的悬崖,往往只在一念间,有些事取决于你如何看待。

第三,从内心发愿,付诸行动,战胜困难。力量除了来自于实际的行动,还有一种隐形的力量来自于内心。只有内心里先发出战胜困难的力量,行动才会有力量,才会有作用。

苦难的福报

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小时候尝尽穷困的滋味,甚至天天只能在路边的垃圾桶里寻找食物充饥。童年时艰难悲惨的生活经历成为卓别林塑造人物的现实源泉。在历尽艰辛的过程中,卓别林的表演潜质也逐渐成熟。在银幕上那个让我们含着泪微笑的流浪汉身上,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卓别林的影子。他自己常这样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尽力去表达我自己。”

“卓别林式幽默”摒弃虚伪与轻浮,给人真实凝重之感,而这样真诚深沉的情感又怎能不打动人呢?于是,卓别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举世公认的喜剧大师。

我们害怕不幸,躲避不幸,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生无常,命途多舛,谁又能料到什么时候不幸会不期而至呢?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面对不幸,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离苦先要知苦。苦为出离之本,因此佛教将“八苦”譬喻为良师。知苦就是认识苦的根源。正如良医治病,必先会诊,以确定病情,然后对症下药。一个人如果感到了苦的存在,才能进一步省察造成苦的原因。

第二,不以苦为苦。所谓苦难,常与人的自我感觉有关,你觉得它苦,它便痛苦非常;你觉得它不苦,它便淡如平常。现在的人常夸大其辞,往往会将一点小挫折,称之为大苦。其实是内心的承受力太窄。只有把心放宽,容得下苦,才离得了苦。

第三,苦难中有大力量。苦是菩提之根,苦难让我们懂得了同情、怜悯,有了人与人之间对于苦境的相互体恤,有了这种体恤,人的爱心就会增大,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更多更好的沟通和理解。生活中苦的经验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体验,而且使我们认识了世界,学会了和他人相处。因此,我们要有承受苦难的这种力量,而不要被它所压倒。苦难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磨难,它能让人变得更坚强,变得更成熟。苦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的,都是一种磨炼,一种积累经验和增强自身能力的修行。真正能吃苦和敢于吃苦的人,才能从苦中悟出甜、悟出幸福来。

有志者,事竟成

五代时的僧人道念学佛数十年,修行很勤奋,仍然不能开悟。有一次,他去请教石楼禅师:“我不能认识自性,请大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