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才有力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发上等心,化身成菩萨(4)

这和我们现实社会中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之间的差别何其相似,他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远大的人生目标。那么,目标从哪里来呢?六祖慧能祖师说:“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他认为在脑里出现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智慧的,因为只有思考了才能产生念头。更进一步说,有了念头就等于有了成功的种子。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内心拥有一粒成功的种子对于人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片广袤的森林都有可能是由两粒种子造就的。成功亦是如此,它可能仅仅是如同两粒种子一般的信念或想法成就的。给自己播种两粒成功的种子,它将有可能结出最美妙的成功果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播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结果的。

有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他们心中不但有成功的渴望,而且在他们心里还有一粒成功的种子。正是有了这粒种子,他们才有了奋斗的方向、拼搏的动力,才引导着他们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日本有家公司聘请经理,应征者如云。但当应征者来到公司时,公司的招聘人员并没有马上出面接待。许多求职者开始时坐在那里翻翻杂志,看看报纸,但不久便会有些烦躁,觉得有些不耐烦了。只有一位青年,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不耐烦地走来走去,他见杂志报纸被翻得乱七八糟,于是就把它们收拾整齐,继续耐心等候。结果可想而知,这位青年后来被公司聘用了。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雕佛像的学徒,随师学艺,但师父每天让他做的只是挑水扫地等杂务工作。有一天,师父看见他挑水很不认真,水都溅到桶外了,于是呵斥他说:雕佛像是一件神圣之事,你连小事都不能做好,大事岂能办得到?这时他才豁然大悟个中道理。翻开佛门大德成功的典故,金山寺法海禅师,正是裴休丞相之子,裴休丞相送子出家。一路上他训示儿子:汝既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非容易,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莫闲游,莫嬉戏……这一切都说明一个道理,不要轻视小事,如烧香、换水、扫地等杂务工作。成就佛门龙象,先要从习劳当中培福。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此是成功之道。一般人认为烧香、换水、扫地等这些都是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很大的学问。

人人都想做大事,但总容易忽略小事。有些小事其实并不是小事,这些所谓的小事正是成就大事的磨炼。当你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的却是高耸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上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人人都应从小事做起。

小事不能小看,细节方显魅力。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只有小事做好了,才能积聚到做大事的能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管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往往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洞察秋毫,从而感悟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

最短的路

有一天,小张正在赶着上班,这天他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关系到他能否升职,所以绝对是不能迟到的。

但偏偏不巧的是,闹钟却坏掉了,早上没有响,这位职员匆匆起床赶往公司。

他好不容易才截到了一辆计程车,匆匆忙忙上车后,他便对司机说:“师傅,我赶时间,麻烦你走最短的路!”

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小张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路吗?”“当然不是,现在是上班高峰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堵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儿路,却是最快的方法。”最后小张选择走了最快的路。人总喜欢走捷径,希望不劳而获,总希望走捷径用最小的精力最快到达目的。然而,有时候捷径虽然是最短的路,却未必是最快的,甚至有时是不正当的路。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时走“捷径”,考试虽然过了,但真正的知识却一点儿没学到,等到将来工作的时候,还是一无所知。因此,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最快的路就是勤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其他所谓的最短的路,看来是最短,却往往适得其反。

脚踏实地,不生妄念。捷径并不好走,不但荆棘满途,而且充满危险,也没人可以保证你走的路一定可以到达终点。相反,走长一点儿的路虽然会累一点儿,苦一点儿,却可能是最快最好达到目标的方式。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有许多人,一生都在走快捷方式,结果每每会走进死胡同,把大好的时间和青春都消耗掉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人生路才是明智之举。

处世的原则

一个年轻人向一位禅师请教为人处世之道。禅师说:“我先给你讲三个故事吧!从前有两个身体强壮的人,一个头脑死板,一个头脑灵活。他俩在同一块土地上各自挖井取水。他们挖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有水。头脑死板的人仍在原地继续深挖,而头脑灵活的人则换了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挖。最后,头脑死板的人因为坚持不懈,终于挖出了水。而头脑灵活的人因为一直改变地点,最终一无所获。”

禅师的话年轻人似有所顿悟,急忙说:“禅师,我明白了,做事应持之以恒,不能朝三暮四,否则一事无成。”

禅师颔首一笑,并不作答,而是继续讲故事:“还是他们俩,头脑灵活的人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在某个地方发现了水的迹象,于是他在此深挖,终于挖出了水。而头脑死板的人一直没有改换地点,虽然挖得很深了,可是最终也没有挖出水。”

“这是说……”年轻人表现得有些不确定,“也许人们在行动的过程中应该擅长总结经验,勇于尝试,而不应该太固执,太过教条而不知变通。”禅师还是微微一笑,接着又讲道:“主人公依然是那两个人。另一个结果是他们虽然全都尽了力,但是不管头脑笨拙的人挖了多深,头脑灵活的人换了多少地方,他们始终没有挖出水。”“这是为什么呢?”年轻人不解地问道。“也许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是他们找错了地方。”大师平静地回答道,“其实,生活中并没有恒久不变的处事原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体会和探索。”

无论头脑灵活的人还是头脑死板的人,在生活中都拥有同等的机会去获得成功,不一定头脑灵活的人就占便宜,头脑死板的人就吃亏。头脑灵活也可能因为朝三暮四而不坚定,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刻苦研究,终究不能取得成功;而头脑死板的人有坚定的意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相反,也许头脑死板的人过于死板,不懂变通,结果处处碰壁,而头脑灵活的人则游刃有余,处处顺风顺水。

许多人想在生活中寻求一种万能的黄金法则,可左右逢源,但为人处世并没有什么绝对的黄金法则,唯有修养德行与智慧,遇事淡定从容,待人真诚、善良,方为立世的根本。

3.忍的力量

如何不生气

一天,慧远法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结结实实地撞在法师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可那位撞人的大汉,不但毫无羞愧之色,反倒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慧远法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怎么不生气呀?”慧远法师借机开示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如果我早一分钟或晚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恶缘,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这业障呢。”

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若有所悟地离开了。人会生气、发怒,这是正常现象,我们要把生气、发怒的因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人在哪些情况下会发怒?别人冒犯了自己的身体或尊严时,或对自己怠慢、傲慢时,看人不顺眼时,脾气就上来了。所以,想要不嗔不怒,就要有恭敬心。

佛法讲:“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发脾气,所有的修行都被一把火烧光了。在面对一些无理取闹之人的讽刺与侮辱时,能够释放于心外才能制怒。唐代著名的寒山禅师所作的一首《忍辱护真心》,显示出了他对忍辱的参悟与制怒的本领——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满面,甚至与人大打出手,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克制愤怒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怒火横冲直撞而不加抑制的人是难成大器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发怒呢?“怒”这个字是会意字,“心”跟“奴”,表示发脾气的时候,心就是习气的奴隶。我们怎么可以当习气的奴隶?这岂不是糟蹋了自己?!所以,要学会转“怒”为“恕”,这两个字表面看着差别不大,只要把“怒”的边边角角削掉就变为“恕”了,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要包容他,因为他没有善心修养,没有遇到善的知识。我们有包容宽恕的心,就能转“怒”为“恕”,转愤怒为慈悲,转愤怒为力量。

戒骄戒躁

寒山禅师曾问拾得禅师:“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贼我,厌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禅师答道:“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禅师点头称是,遂有此偈。

许多人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信奉着一个字——“忍”,虽然信奉“忍”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它内涵的却少之又少。

许多人将一幅幅的“忍”字字画悬挂于客厅、卧室、钥匙扣……之上,然而他们就像“叶公好龙”一般,喜欢的不是真“忍”,而是书画上的假“忍”。

“忍”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坛经》说:“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在很多时候,“忍”体现在“不嗔不狂、不嚣张”上,也就是制怒与戒嚣张两方面。

“忍”的内涵除了制怒,还有一点就是戒嚣张。嚣张是由傲气引起的,因此戒嚣张的根源就在戒除傲气上——戒除了傲气就戒除了嚣张。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我发现,凡是一个情绪比较浮躁的人,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成功人士之中,基本上都比较理智。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控制自己浮躁的情绪。”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世人皆知,因此我们唯有谦逊己身,才能让人进步。“忍”虽然博大精深,但只要做到制怒与戒嚣张,便不难领悟其中的真谛。

“事临头,三思为妙,一忍最高。”你应当提高自己控制浮躁情绪的能力,时时提醒自己,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喜怒无常。改掉这些坏毛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容易接受别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随和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从忍耐中寻求突破

某年的寒冬腊月,一个名为“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于是,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却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所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皲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下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后,那个和尚终于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子,发现还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最后,滴水终于进了仪山禅师的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区别?”话没说完,仪山就一拳打了过来,大吼道:“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的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又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擤鼻涕的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来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键锤下日益强壮,终于找到自己的天空。”

忍耐并非是埋头将所有事都认下,而是暗自深思,反省大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力量。忍让可消除业障,其福德不可思量。忍字心头一把刀,刀是锋利的,刀的力量不在于悬在心上,而在于在忍耐中寻找突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