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交往礼仪
自我介绍的礼仪
自我介绍一般指的是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也可以是应他人的请求而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恰当的自我介绍,不但能增进他人对自己的了解,而且还能创造出意料之外的商机。
1.不同场合下的自我介绍
根据不同场合、环境的需要,应该采取不同的自我介绍。
(1)一般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它适合于一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途中邂逅、宴会现场、舞会、通电话时。它的对象,主要是一般性接触的交往人。
(2)工作场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职单位及其部门、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姓名,应当一口报出,不可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单位,供职的单位及部门,如可能最好全部报出,具体工作部门有时可以暂不报出;职务,担负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有职务最好报出职务,职务较低或者无职务,则可报出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
(3)社交活动场合。社交活动中,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建立联系时的自我介绍,内容大体包括本人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以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等。
(4)讲座、报告、演出和庆典仪式等一些正规而隆重的场合。这时的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同时还应加入一些适当的谦辞、敬辞。
(5)应试、应聘和公务交接等有问答的场合。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自我介绍时应该有问必答,问什么就答什么。
2.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除了在适当的场合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介绍自己时的顺序。介绍的标准化顺序,是所谓的位低者先行,即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绍。
(2)自我介绍的时机。一般而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做自我介绍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其一,目标对象有空的时候。其二,没有外人在场时。其三,周围环境比较幽静时。其四,较为正式的场合。比如,写字楼、宴会厅、会客室等。
(3)讲究态度。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应镇定自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既不能唯唯诺诺,又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要表示出自己渴望认识对方的真诚情感,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
(4)注意介绍的基本内容。自我介绍的内容根据不同场合有所不同,但是在自我介绍时,应一气连续报出,这样既有助于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又可以节省时间,不说废话。
(5)注意介绍时间。最好能够简洁地进行一分钟自我介绍或不超过一分钟都行。为了节省时间,作自我介绍时,还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6)注意介绍方法。进行自我介绍,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应善于用眼神表达自己的友善,表达关心以及沟通的渴望。如果你想认识某人,最好预先获得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或情况,诸如性格、特长及兴趣爱好。这样在自我介绍后,便很容易融洽交谈。在获得对方的姓名之后,不妨口头加重语气重复一次,因为每个人最乐意听到自己的名字。
(7)力求真实。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达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过分谦虚,一味贬低自己去讨好别人,或者自吹自擂、夸大其词,都是不足取的。
介绍他人的礼仪
介绍他人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一种介绍方式。介绍他人通常是双向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均做一番介绍。
1.介绍他人的时机
(1)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2)在家中或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或来访者。
(3)打算推荐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际圈。
(4)受到为他人做介绍的邀请。
(5)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6)陪同亲友前去拜访亲友不相识者。
2.介绍他人的顺序
(1)为他人做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的规则。
(2)把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3)把职务低者介绍给职务高者。
(4)介绍男士与女士认识,则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5)把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
(6)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7)介绍来宾与主人认识时,应先将主人介绍给来宾。
(8)介绍社交场合的先到者与后来者认识时,应先将后来者介绍给先到者。
3.介绍时的注意事项
(1)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切勿开口即讲,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2)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说明理由。
(3)介绍人和被介绍人都应起立,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人介绍完毕后,被介绍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
(4)坐着时,除职位高者、长辈和女士外,应起立。在宴会、会议桌和谈判桌上,视情况介绍人和被介绍人可不必起立,被介绍双方可点头微笑致意;如果被介绍双方相隔较远,中间又有障碍物,可举起右手致意,点头微笑致意。
(5)向外人介绍自己的亲属时应尽量避免称呼上的含混,如介绍公婆时,若只简单地说“我爸爸”“妈妈”,用意虽善,但很容易招致混淆,最好还是说“这位是我公公”“这位是我婆婆”。介绍岳父母时则与此相类似。
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握手,并且彼此问候对方。必要时还可以进一步做介绍。
集体介绍的礼仪
集体介绍是他人介绍的一种特殊形式,被介绍者一方或双方都不止一人,大体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为一人和多人作介绍;二是为多人和多人作介绍。
1.集体介绍的时机
(1)规模较大的社交聚会,有多方参加,各方均可能有多人,为双方做介绍。
(2)大型的公务活动,参加者不止一方,而各方不止一人。
(3)涉外交往活动,参加活动的宾主双方皆不止一人。
(4)正式的大型宴会,主持人一方人员与来宾均不止一人。
(5)演讲、报告、比赛,参加者不止一人。
(6)会见、会谈,各方参加者不止一人。
(7)婚礼、生日晚会,当事人与来宾双方均不止一人。
(8)举行会议,应邀前来的与会者往往不止一人。
(9)接待参观、访问者,来宾不止一人。
2.集体介绍的顺序
进行集体介绍的顺序可参照他人介绍的顺序,也可酌情处理。但注意越是正式、大型的交际活动,越要注意介绍的顺序。
(1)“少数服从多数”。当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时,应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
(2)强调地位、身份。若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存在差异,虽人数较少或只有一人,也应将其放在尊贵的位置,最后加以介绍。
(3)单向介绍。在演讲、报告、比赛、会议和会见时,往往只需要将主角介绍给广大参加者。
(4)人数多一方的介绍。若一方人数较多,可采取笼统的方式进行介绍。
(5)人数较多各方的介绍。若被介绍的不止两方,需要对被介绍的各方进行位次排列。排列的方法:以其负责人身份为准;以其单位规模为准;以单位名称的英文字母顺序为准;以抵达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准;以座次顺序为准;以距介绍者的远近为准。
3.集体介绍注意事项
集体介绍的注意事项与他人介绍的注意事项基本相似。除此之外,还应再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使用易生歧义的简称,在首次介绍时要准确地使用全称。
(2)不要开玩笑,要很正规。介绍时要庄重、亲切,切勿开玩笑。
握手的礼仪
握手是陌生者之间身体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仅仅是几秒钟的时间。正是这短短的几秒钟,它如此之关键,立刻决定了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一个积极的、有力度的正确的握手,会表现出你对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一个无力的、错误的握手方式,会立刻传达出对你的不利信息。
1.握手的时机
高兴与问候。遇到较长时间未曾谋面的朋友要握手,表示久别重逢而非常高兴。被介绍给不相识者时要握手,表示自己乐于结识对方。在社交性场合,偶然遇到同事、同学、朋友、邻居、长辈或上司时要握手,表示高兴与问候。
欢迎与道别。在家中、办公室里以及其他一切以自己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要握手,表示欢迎或欢送。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之人道别,要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别之意和希望对方珍重之情。拜访他人后,在辞行时,要握手,表示“再会”。在重要的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沙龙和生日晚会开始前与结束时,要与来宾握手,表示欢迎与道别。
理解与慰问。对他人表示理解,支持时,要握手。得悉他人患病、遭受其他挫折或家人过世时,要握手,表示慰问。
祝贺与感谢。他人给予了自己一定的鼓励或帮助时,要握手表示感激。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时,如祝贺生日、结婚、生子、晋升或获得荣誉、嘉奖时,要握手以表示贺喜。向他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要握手表示祝贺。应邀参与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之后,要与主人握手,表示谢意。
2.伸手的先后顺序
一般情况,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顺序分为以下几种:
(1)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先伸手。
(2)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先伸手。
(3)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先伸手。
(4)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先伸手。
(5)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先伸手。
(6)社交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握手,应由先至者先伸手。
(7)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先伸手。
(8)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先伸手。
在一些特殊场合,握手时的伸手顺序应注意以下原则。
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应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而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先职位、身份高者后职位、身份低者。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和身份。而在社交与休闲场合,则主要取决于年纪、性别和婚否。在接待来访者时,应由主人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则表示“再见”。
3.正确的握手礼仪
在介绍结束后,互致问候的同时,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拇指与手掌分开,其余四指自然并拢,握手时两人伸出的掌心都不约而同地向着左方,然后用手掌和五指与对方相握。伸手的动作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亲切、自然。右手与人相握时,左手应当空着,并贴着大腿外侧自然下垂,以示用心专一。除老、弱、残疾者外,一般要站着握手,不能坐着握手。
握手时间的长短可因人、因地、因情而异。时间太长使人不安,太短则表达不出热烈情绪。初次见面时握手时间以1~3秒钟为宜。在多人相聚的场合,不宜只与某一人长时间握手,以免引起他人误会。
握手力量要适度。握手要坚定、有力,紧握对方的手。过重的“虎钳式”握手显得粗鲁无礼;过轻的抓指尖握手叉显得妄自尊大或敷衍了事。但男性与女性握手时,男方只需轻轻握一下女方的四指即可。
为了表示尊敬,握手时上身略微前倾,头略低一些,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边握手边开口致意,如说“您好”“见到您很高兴”“辛苦啦”等。握手时可以上下微摇以示热情,但不宜左右晃动或僵硬不动。与尊敬的长者握手可用双握式,即右手紧握对方右手时,再用左手加握对方的手背和前臂。
当自己的手不干净时,应亮出手掌向对方示意声明,并表示歉意。
在涉外场合,如遇到身份较高的外国人,有礼貌地点头微笑或鼓掌表示欢迎就行了。如果对方没有主动伸手的话,不宜自行上前要求握手。与数位外宾初次见面,握手问候的时间应大体上相等,不要给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觉,与其中一位认识而不认识其他人时,同前者握手也要留神这一点,不要跟他握起手来没个完,而同其他人握手只是意思一下。
致意的礼仪
致意是一种常用的礼节,主要是以动作问候朋友,通常用于相识的人之间在各种场合打招呼。
致意的基本规范是:男士应当首先向女士致意;年轻者应当首先向年长者致意;学生应当首先向老师致意;下级应当首先向上级致意。当年轻的女士遇到比自己年岁大得多的男士的时候,应首先向男士致意。
致意包括起立致意、举手致意、点头致意、微笑致意、欠身致意和脱帽致意等。起立致意常用于较正式场合长者、尊者到来或离去时,在场者应起立表示致意,如正在坐着的下级、晚辈看到刚进屋的上级、长辈也应起立表示自己的敬意。举手致意适用于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一般不必出声,只将右臂伸直掌心朝向对方,轻轻摆一下手即可,不要反复摇动。点头致意适于不宜交谈的场合,如会议、会谈的进行中,与相识者在同一地点多次见面或仅有一面之交者,在社交场合相识亦可点头为礼。点头的正确做法是头向下微微一动,不可幅度过大,也不必点头不止。欠身致意适用范围较广,表示对他人恭敬。行礼时全身或身体的上部微微向前一躬即可。朋友、熟人见面若戴着有檐的帽子,则以脱帽致意最为适宜。脱帽致意的方法是微微欠身用距对方稍远的一只手脱下帽子,将其置于大约与肩平行的位置,同时与对方交换目光。若与朋友相遇并迎面而过,可以回身问一声好,并以一只手轻轻地掀一下帽子,不必将帽子脱下来。若戴的是无檐帽,不必脱帽,只需欠身致意。注意,致意时不可以手插兜。
女士无论在何种场合,不论年龄大小,是否戴帽,只需点头致意或微笑致意。只有遇到上级、长辈、老师和特别钦佩的人的时候,以及见到一群朋友的时候,女士才需要率先向他们致意。
致意的各种方法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使用一种以上,如点头与微笑、欠身与脱帽均可同时使用。遇到对方向自己致意,应以同样的方式向对方致意,否则是失礼的。致意要注意文雅,一般不要在致意的同时向对方高声叫喊,以免妨碍他人。
在餐厅等场合,若男女双方不十分熟悉,一般男士不必起身走到跟前去致意,在自己座位上欠身致意即可。女士如果愿意,可以走到男士的桌前去致意,此时男士应起身协助女士就座。
在社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不宜立即起身去向对方致意,而应在对方的应酬告一段落之后,再上前致意。
鞠躬的礼仪
鞠躬礼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别人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既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也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如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表演者对观众等都可行鞠躬礼。领奖人上台领奖时,向授奖者及全体与会者鞠躬行礼;演员谢幕时,对观众的掌声常以鞠躬致谢;演讲者也用鞠躬来表示对听众的敬意。
行鞠躬礼时,须脱帽,呈立正姿势,脸带笑容,目视受礼者。男士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倾弯腰,下弯的幅度可根据施礼对象和场合决定鞠躬的度数,一般为60°,而90°大鞠躬常用于特殊情况。
鞠躬礼在某些国家较为盛行,如日本、朝鲜等。在接待这些国家的外宾时,可以行鞠躬礼致意。行鞠躬礼一般有三项礼仪准则:受鞠躬应还以鞠躬礼;地位较低的人要先鞠躬;
地位较低的人鞠躬要相对深一些。
特别是在日本,这是他们的见面礼节,是一种郑重其事的表达方式,表示对他人尊重和敬佩的。不同弯身程度,行鞠躬礼时双手下垂的程度,所表达的尊敬程度都不相同。
最恭敬的鞠躬礼的做法是:端立,背部挺直,双手扶住双腿正面。行礼时,深深地向下弯身,双手的指尖直至双膝为止。仅用于对长辈、上司、外宾表达敬意,以及对给予自己极大帮助的同事、朋友表示深深的感激。
吻礼的礼仪
吻礼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礼节,包括亲吻、拥抱和吻手礼三种。随着对外交往的广泛开展,这种礼节也会在涉外交际活动中遇到,应该有所了解。
1.亲吻的礼仪
亲吻作为一种西方礼俗,起源于古罗马。亲吻不同于接吻,它因行礼者相互关系的不同而亲吻时“接触”的具体部位也各不相同。长辈与晚辈亲吻时,长辈吻晚辈的额头;晚辈则吻长辈的下颌。平辈亲友、熟人之间只能相互轻吻一下或轻轻贴一下对方的脸颊。
虽然亲吻礼在西方比较流行,但是即使是夫妻或情侣也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接吻,有些国家还明令禁止人们在街头接吻。有的国家亲吻礼仅限于同性之间使用。
2.拥抱的礼仪
在欧美各国、中东和南美洲,亲友、熟人见面或告别之时,常常使用拥抱礼,并常与亲吻并行。拥抱不但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礼节,也是各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的见面礼节。它和亲吻一样,也是通过身体的某一部分的接触来表示尊敬和亲热。拥抱可以理解为缩短了距离的握手,或者是胸部的“亲吻”。
拥抱礼的标准方式是两人相距20厘米相对而立,各自抬起右臂,将右手扶着对方的左后肩,左手扶着对方的右后腰,双方的头部及上身向左前方相互拥抱,礼节性的拥抱即到此结束。如果为了表达更为亲密的感情,在向左侧拥抱之后,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前方拥抱,最后再次向左前方拥抱,才算礼毕。男女之间则抱肩拥抱,与此同时亲面颊的方式是左一右二交替。作为公关礼仪的拥抱,双方身体不宜贴得太紧,拥抱时间也较短,更不能用嘴去亲对方的面颊。西方人在商务往来中一般不使用拥抱礼。
3.吻手礼
吻手礼是流行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行吻手礼时,男士行至女士面前距离约80厘米,首先立正欠身致敬,征得女士同意。女士将右手轻轻向左前方抬起约60°时,是准许行吻手礼的暗示。男士以右手或双手轻轻抬起女士的右手,同时俯身弯腰以自己微闭的嘴唇象征性地轻触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要稳重、自然、利索,不发出“吮”的声音,不留“痕迹”。行吻手礼仅限于室内,而且主要是男士向已婚女士表示敬意的一种做法。
在法国、波兰和拉美的一些国家里,向已婚女士行吻手礼,是男士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在涉外场合,如果外方男士向中方女士行吻手礼时,应礼貌地予以接受。
以亲吻为礼节时,需要注意不要发出声响。以拥抱为礼时,需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或把对方弄疼,同时不论是亲吻还是拥抱都不可勉强对方,而要注意场合。在阿拉伯国家,亲吻礼是不能用到异性之间的。西方人在进行商务活动时,是不以亲吻或拥抱为礼的。行吻手礼时,若女士没有暗示可以或双手戴手套,强行行吻手礼的男士是失礼的。女士也应自谦,不能随便暗示别人向自己行吻手礼。
称呼的礼仪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经常要与各种年龄、性别、身份的人互相交往和相处,都有一个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在称呼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
1.国际交往中的称呼礼仪
公众称谓一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般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同志”这个称呼比较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社交场合,称男士为“先生”,年轻女子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如教师、医生、律师和导演等;某些职称也可以称呼,如教授、编辑、记者、工程师和技术员等;也可以用职务称呼,如王校长、张主任、李总编,或用军衔称呼,如王将军、杨少校、李连长等。
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戴维先生”“秘书小姐”“杰克夫人”等。但在日本,对女子一般不称“小姐”“女士”,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主席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阁下”。对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法官”“律师”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马丁博士”等。
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在姓氏之前加上称呼,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如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人们一定要称之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华盛顿是他的姓,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震惊全场。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此点国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让别人惊异连连。
有不少人一见外国人就称“Sir”(先生),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对女士则一律以Madam(夫人)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
2.中国人的称呼礼仪
在中国的称呼礼仪中,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大都这样称呼,但关系普通者之间以此称呼是不适当的。
在同事之间,可以姓氏前边加上“老”或“小”相称,对年长者称“老章”,对年轻者称“小吴”。
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前边冠以姓氏,如“曾教授”“曹医生”等。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师长,可以称呼其“先生”。
有时遇到才结识的朋友,且年长于自己,不知该怎样称呼好的话,可以称之为“老师”,尤其对文艺界人士可以这样做。年轻的朋友为了表示亲热以“哥们儿”“姐们儿”相称,不太文雅,而叫人外号则更是粗俗失礼的行为。
向他人介绍家人时,中国人喜欢称呼自己的伴侣为“爱人”,称呼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子女为“小儿、小女”。对朋友的父母儿女则分别称为“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3.称呼的五个禁忌
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虚心请教。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将未婚女子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3)使用不当的称呼。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4)使用庸俗的称呼。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5)称呼外号。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使用名片的礼仪
名片使用起来简便、灵活、文明,能适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十分频繁的需要,成为现代交际的一种工具。
1.递名片礼仪
交换名片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之后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的先后没有太严格的讲究,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女性也可主动向男性递名片。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人;如分不清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依照座次递名片;应给对方在场的人每人一张,以免厚此薄彼。如果自己这一方人较多,则让地位较高者先向对方递送名片。因为名片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在未弄明对方的来历之前,不要轻易递送名片,否则,不仅有失庄重,而且有可能让人引起反感。
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正视对方,将名片的正面朝着对方,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送到对方胸前,手指不要压到名片上的资料。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以说一些“我叫×××,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或“请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
如果同外宾交换名片,可先留意对方是用单手还是双手递名片,随后再跟着模仿。因为欧美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惯于用一只手与人交换名片;日本人则喜欢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对方的名片。
2.收名片礼仪
接受他人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并轻声说“谢谢”。如对方是地位较高或有一定知名度的,则可道一句“久仰大名”之类的赞美之辞。
接过名片后,应十分珍惜,并当着对方的面,用15秒钟左右的时间,仔细把对方的名片读一遍,并注意语音轻重,有抑扬顿挫,重音应放在对方的职务、学衔、职称上,不懂之处应当即请教。随后,当着对方的面郑重其事地将对方的名片放入自己携带的名片盒或名片夹之中,千万不要随意乱放,以防污损。
如果接过他人名片后一眼不看,或漫不经心地随手向衣袋或手袋里一塞,是对人失敬的表现。
倘若一次同许多人交换名片,又都是初交,那么最好依照座次来交换,并记好对方的姓名,以防搞错。
3.索取名片的方法
交换法。想要索取别人的名片,就要先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别人。别人自然会回赠一张自己的名片,毕竟“礼尚往来”是基本的礼仪规则。
指明法。直接表明自己的本意。例如:“王总,认识你很高兴,能有一张你的名片吗?”
联络法。欲向平辈、晚辈或地位相仿的人索取名片,可以说:“今后怎样与你联系?”如果对方不想给,会说“今后还是我与你联系吧。”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彼此都不伤面子。不想给对方名片,不可以直接拒绝。可以说:“非常抱歉,我的名片用完了。”
谦恭法。欲向长辈或地位、职务高的人索取名片时,可以说:“以后如何才能向你请教?”实际就是暗示对方留下名片。对方想给就给,如果不想给,自己也不会显得尴尬。
敬语的使用礼仪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涵着的对他人表示敬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是人际交往达到和谐融洽境界的推动因素。一般而言,敬语的类型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问候型敬语
问候型敬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问候型敬语的使用既表示尊重,显示亲切,又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请求型敬语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而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3.道谢型敬语
道谢型敬语即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和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
4.致歉型敬语
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层面不断扩大,人际关系的网络也日趋复杂,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而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其他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赞赏见解用“高见”;欢迎消费者用“光顾”;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称小姐年龄用“芳龄”;说他人来信为“惠书”,等等。
不管运用何种敬语,在表达上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敬语的使用要本着诚心诚意的原则,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应付或敷衍塞责。
(2)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和不同氛围灵活掌握敬语的使用,既要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
(3)使用敬语时还应认真、得体、直截了当,不要含糊不清,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并辅之以必要的体态语言。
总之,要力求通过敬语的表达使从事人际交往的人们在心里产生反响和共鸣,以达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