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理人自身价值与培训全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知识缔造财富奇迹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不断自我完善,而站在时代潮头的经理人,则首当其冲。知识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在今日的中国,大多数的经理人已经感受到了知识挑战的压力,读书、培训、充电,已成为经理人的新时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经理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必须用知识的阳光照亮自己的前程,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空间。

1.不能甘当“箩底橙”

知识就是力量,现实的经济生活需要经理人具备丰富的经营知识和管理知识,多样化的知识才会形成力量。

香港有种很形象的说法叫“箩底橙”,颇有点像上海话中的“垫脚石”。指的是缺乏创意、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时代的人。

一箩筐橙子,放在上面的样子最好,吃起来也最甜,而越往下的,就越不甜,最后不见天日的,就是“箩底橙”。

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只管生产,没有多少市场观念。商场只是供应,不管商品与供求的关系如何。事业单位由国家养起来,领导人只抓“业务”,钱的事自然不必操心。

如今,市场经济的浪潮剧烈地震撼着每一个经济细胞,涤荡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身为经理人,如果不学会经营,不学会对付市场的千变万化,连一天都生存不了。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济头脑的经理人,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受欢迎了。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盲”的概念已不再仅仅表示“不识字”了。“文盲”,不再是偏居一隅的穷山民,而可能是生活中的你和我,可能是怀揣高等学校文凭的经理人!

不是吗?一个在不知不觉中沦为“计算机盲”、“经济盲”、“法盲”、“外语盲”等等“泛文盲”的经理人,都已经远远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哪怕是曾经杰出的人物,哪怕是多少人之上的公司总经理,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吐故纳新,他的知识就如同一潭死水,早晚要发酵、变臭,他本人必然沦为所谓“箩底橙”!

每一个经理人,都应该时刻关注时代动向,学习新知识,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大潮的最前头。作为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经理人应该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包括人文方面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外语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及信息科学,此外诸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边缘科学也应有所涉猎。

在宽厚的基础之上,经理人还应该深入地钻研某几方面的学问,成为公司相关业务方面的专家。而对于每一个经理人,管理学、对外经贸、金融财务、经济法律法规等等,都应当是必修的专业知识,是自己的拿手本行。

现实生活中的经理人,已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学生,经理人的学习应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经理人如果再去学习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技能,无异于浪费大好时光。哪些知识和能力是需要现代经理人“恶补”和“狂补”的呢?

(1)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加强与国际商界的交流,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信息,是把自己的企业推向世界的必备条件。

(2)管理知识。参加商务培训,阅读相关书籍,用最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来武装自己,把企业提升到更高的水准。

(3)法律知识。从企业法、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到经济合同法、破产法、预算法、投资法、统计法、社会保障法,国内的与国外的,各种法律法规,有些可略知一二,有些要烂熟于心,使企业的运营在各种律规条令的框框下进退自如。

(4)政策知识。了解政府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原则,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公司发展策略。

(5)公关知识。使企业与所处的环境,与顾客、政府、社区,与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学习新知识,就会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就像春雨浇灌久旱的土地。

现在,在不少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尤其是在周末和傍晚,经常看到行色匆匆的经理人抱着笔记本电脑,提着公文包,从豪华轿车里跳下来就直奔教学楼。正是这些孜孜以求的经理人,这些不像学生的学生,才是鏖战商海的“觉醒者”。这些蓄势待发的“充电一族”,必将一飞冲天。

企业的经营管理属于边缘科学,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技术,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作为经理人,必须具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积累。博学才能多才,足智才可多谋。否则,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很窄,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就会感到缺乏思维的素材,创造力就无从发挥。

积累广博的知识并非越多越好,不加分析地堆积知识和死读书并不会必然地带来创新能力,但是知识是经理人工作所必须的。海纳百川,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这才是经理人的时代气魄。

2.知识助你提升竞争力

在进行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之前,人们的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作为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才能构想出改进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为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知识的多少不同,其竞争能力的高低也就不同。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讲演中曾经提到一个这样的问题:芝加哥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然后,费米自己回答说:“假设芝加哥有300万人口,每个家庭有4口人,而全市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钢琴,那么芝加哥共有25万架钢琴。每年有五分之一的钢琴需要调音,那么,一年共需调音5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所需调音量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断,芝加哥共需要50位调音师。”这是一个典型的“连锁比例推论法”,实际生活中经常适用,尤其对于公司的经理人来说,如果头脑里没有事先的知识积累和预备性常识,何以做出合理的推测和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判断?要生产任何一种产品,如果对于销售对象、销售数量等相关因素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做出决断。

拥有知识固然重要,但间接知识往往不如直接的经验立竿见影。况且,书本知识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决策的因素。因为经营需要创新,而创新往往是对旧有事物和旧有格局的否定,是对潜在力量和不定因素的挖掘和利用,因此,除了书本知识以外,经理人还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市场观察和实践。

位于北京西三旗的北新建材集团,其建材产品占有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能达到如此成就,除了他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实行科学管理等因素以外,始终坚持观察和分析市场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证。集团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每天都认真研究资产负债表、资产损益表和资金变动表,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度资金,开发优势产品……”这样的观察和分析,使集团总经理拥有丰富的市场知识,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的宁红集团是一个以保健茶为核心的现代化集团,集团创业初期曾面临负债780万元的困境,正是由于总经理率领集团精干力量开发新产品,使得宁红集团走出了一条新路。为了摸透市场规律,总经理将几十名精兵强将分派到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去进行市场调查。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国内市场“回归大自然”之风已经悄然兴起,生活富足的城市居民渴求身体健康,而市场上的保健品虽然花样繁多,但优劣难辨,而且保健茶处于萌芽期,保健功能也处于摸索阶段,产品品种稀少,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正是在这样全面而细致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公司成立了“宁红保健茶开发中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推出了大量保健茶的新品种,在国内同行公司中获得了领先优势。

知识在这里不仅是公司兴旺的促发因素,更是维持公司长盛不衰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还将是推动公司走向未来辉煌的关键因素。

3.金点子成就致富经

看不见滚滚波浪,听不见隆隆轰鸣,也闻不到腥咸的气味,但是,每时每刻我们都确确实实地感觉到生活在一片汪洋之中,包围我们的,正是市场信息的海洋。

什么是信息呢?简单地讲,信息就是包含了最新内容的知识,信息是活化了的知识。人们往往把最有用的信息和最有价值的创意称为“金点子”,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信息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同样是一种资源。精确有用的信息就如同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氧气。”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在访问中国时谈到,日本企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十分重视经济情报信息。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嘉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面临着艰难的处境,该厂的主导产品塑料玩具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如果继续生产,企业的前景将会更恶劣。李嘉诚也曾想到转产,但选择什么产品合适?一时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

深夜,李嘉诚在完成当天的自修功课以后,将要上床睡觉了,他习惯性地翻开新出版的英文《塑胶》杂志,在边角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他发现了一则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设计制作的塑料花,将要销往欧美市场。

李嘉诚眼睛一亮,大脑开始高速运转。二战以后,和平时期的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必定有精神生活的需要。但是,初步安定的欧美普通家庭还没有经济能力和时间培植草皮、花卉,如果大量生产塑料花,价格便宜又美观大方,一定能走进大多数人的家庭,以及新兴起的各种写字楼。

由这一则消息,李嘉诚兴奋地预测:一个塑料花的黄金时代将要来临了。李嘉诚专程飞赴意大利学习塑料花制作技术,他掌握了大量塑料花制作工艺及销售方法的知识,长江塑胶厂迅速转产塑料花。几年之后,李嘉诚成为香港的“塑料花大王”,数以千万的港币进入了他的腰包。一则报刊消息,值多少黄金!

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使经济贸易活动冲破高山与大海的阻隔,把五湖四海的人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它让各地的人们能够共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21世纪是信息世纪,谁不能最有效地掌握信息、利用信息,谁就无法成为时代的主人。身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经理人更是一刻都离不开信息。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除了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之外,信息的流动及时与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效益的好坏。在信息大潮中,经理人必须能够先知先觉,把握先机,必须具有强大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强烈的信息意识,经理人就不可能有高超的判断力、感知力和联想力。

在现代社会竞争中,信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就是财富,就是金钱,就是生产力。经理人获得了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就能以更优惠的价格、更优良的品质、更合适的规格提供商品,从而击垮对手,赢得市场。投资时在及时获得股票、期货、汇率、利率等方面信息后,就能获取高额投资回报。

信息是经理人预测、决策和管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旦信息不足,经理人必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言之,因为经理人缺乏信息、信息错误、信息把握不及时而导致的商战失败例子实在太多了。

近年来对信息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市场的开放与活跃,竞争的加剧,市场信息千百倍地剧增与变幻,传递速度的加快,使得经理人不得不关注信息这一当今社会最鲜活的知识。面对信息大潮对社会的冲击,企业需要一大批信息冲浪手,走在时代前列的经理人,就是当仁不让的先驱。作为经理人,要获得充足、全面的信息资料,必须多辟信息源,广开渠道,建立庞大的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搜集相关信息,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经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4.美国人怎样选经理

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当总经理?即使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各个公司的选人标准也不一样,况且美国已形成了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阶层,而中国企业还得额外考虑经理人选的品德等各种要素。以下通常是美国选任总经理的6大准则,对中国的经理人也许具有参考意义:

第一,董事会必须对所谓“领导能力”准确定义并达成共识。简单地说,领导人必须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人,能鞭策人们,能鼓动公司的人都想要登上成功的顶峰。

第二,董事会要先解决各位董事之间的关于公司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冲突,然后再选择总经理。大家一致同意的战略方向会使总经理的选择容易得多,因为大家都对公司的远景有正确的认识,所以也指明了新的总经理的任务。

第三,董事会需要衡量每一个总经理候选人的“软”素质,即“情商”。关键是所选的总经理应具备公司目前发展所必需的性格特征。

第四,董事会必须谨防那些看起来像总经理的候选人。领袖人物的魅力和圆滑的推销可能很让人着迷,但这些并非是真正的领导人必需的素质。

第五,董事会必须接受的是:真正的领导人更可能彻底改变现状。

第六,董事会必须永远避免做出仓促的决定。雇用一个称职的总经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美国企业,一种通行的做法是根据企业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总经理,总经理的候选人类型分为5种:

决策型:创立、设计以及实施一个长期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左右企业未来命运的经营战略;

人才型:通过密切关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为企业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意识形态;

专业型:选择以及在企业内部吸收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制度型:通过建立、传达和不断监督一套明确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员工行为的统一和稳定;

变革型:营造一个自我更新的环境,即使这种环境可能产生焦躁和混乱,或者导致财政上的暂时困难。

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在实践着自己的选人标准,尽管每个公司的标准各不相同,但大都强调经理、总经理人选必须是素质较高、能驾驭局势的人,必须能培养在他之后的接班人,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避免高层人才缺位,以造成危机。

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强调,联想的总裁一定能够规划好联想的现在和未来,因为联想不可能永远是某一个人的,总经理必须能看到联想未来发展的方向。不论哪种行业,“发现未来和发展未来”是对总经理能力的基本要求,因为现在的竞争太激烈,市场变化太快,不能发现未来就不能把握住现在。

标准是不能生搬硬套的。选择企业经理人其实是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经理人的选择还受企业目标和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当然也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各个企业彼此不同的做法和选人标准。

5.核心竞争力就是“独特”

建造一座高楼,需要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仅仅有一堆砖头,或者一堆水泥、一堆钢筋,不可能成功地建造合理的房屋。同样是一块水泥预制板,在合适的位置,它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把它放在不合适的位置,甚至仅仅把它上下颠倒,它就形同虚设,甚至败坏整个建筑。

建筑材料需要合理的配制,而经理人的知识也需要有合理、科学的结构。与他人雷同的知识结构没有意义,提升核心竞争力,重在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

经理人所掌握的丰富的知识,应当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正如若干零散的部件组合成为一部运转自如的机器一样。它不是各种知识的随意堆砌和简单叠加,而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完整而又合理的有机体。

首先,经理人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完整的机体。在这个机体中,各门科学知识,不是散珠碎玉的自然陈列,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组合,其知识总系统中的各个分系统要纵横交融、互相渗透并保持一定的方向,使各种知识形成合力,共同为经理人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服务。

经理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完整而全面,不应当缺少某些必需的部分。比如文学知识,有的经理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做生意,就是赚钱嘛,搞什么舞文弄墨的“假风雅”!其实不然。文学素养较高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就强。身为经理人,就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通过文章、演讲、座谈、聊天等手段表达出来,同时把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时地总结成文,反馈到企业每个成员。

无论是起草董事会上的工作报告,还是总结升华新的企业形象、企业精神,无论是和海内外谈判对手的唇枪舌剑,还是慰问员工家属的情深意浓,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的经理人,会感到这一切表达起来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可是,有些经理人,纵然知识也很丰富,在经营方面很突出,但语言文字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只好事事依靠秘书、助理,难免会有辞不达意、隔靴搔痒之感。经理人是面无表情地读上一大篇别人代笔的讲演稿,还是谈笑风生地做一通妙语连珠的即席发言,是一张口粗俗不堪、话不成句,还是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对于经理人的事业,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文学知识在经理人的知识结构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它的存在将其他诸如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知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大大地放大了它们的作用,甚至放大了经理人本人的风度、魅力,提高了他的文化层次。

作为经理人,在必需的专业知识以外,就应该发展这种具有强大亲和力的知识要素。

其次,经理人的知识结构应当是一个复合式的多层次的系统。因为知识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同一知识系列也存在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这就要求经理人的知识结构也应当按部就班、分层递进地构建起来。

有些企业的经理人,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达起来的乡镇企业的经理人,他们有充足的勇气,丰富的社会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能力,但是知识偏重于常识的层面,对于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都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缺乏现代化的理论指导。

这样的知识结构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还显示不出太大的弊端,一旦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经理人必然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市场经营常识是必要的,但高、精、尖的市场运作理论也同样重要,同一学科的知识需要具备系列上的完整性。

再次,经理人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按不同比例构造起来的系统。这个比例因为每一个人的特点及其从事的不同行业而有所区别。经理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需要,科学地确定各门知识的比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有计划地把各门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来。

正如人们的饮食结构,既要有粗粮,又要有细粮,才能保证营养的全面性。粗粮要占多大比例,细粮要占多大比例,比例分配合理了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很多IT行业的经理人,出身于教授、工程师、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在学术上往往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在专业以外的其他方面,他们的知识往往连普通人都不如。

专业知识差不多占据了这些“专家”们知识结构的全部,作为经理人所必需的管理知识却少得可怜。当他们走入生产车间、坐在绘图板前的时候,往往信心十足、游刃有余,可一到面对市场、面对竞争的时候,却不免捉襟见肘、应接不暇。

专家型的经理人过去从事的多是知识开发或传播方面的智力劳动,独创性强,以个人劳动为主,所以,一旦从知识界转入商界,他们很难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很难调动起自己本来就缺乏的先进管理知识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往往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善于分权,不善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这些被称为“技术巨人,管理矮子”的经理人,使很多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很有希望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打开销路,这与经理人这种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石墨的基本元素是碳元素,金刚石的基本元素也是碳元素,由于不同的结构,两者的硬度差却有天壤之别。

作为经理人,在关注自己的知识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其结构是否合理,知识之间是否存在有机联系。构建合理的结构,对于任何一个经理人,都应该是每天注意的课题。

6.竞争力依赖活化知识的能力

市场经营活动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经理人:一种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遇到问题总是束手无策,脑中空空;而另一种人并不见得就懂得特别多,但却总能妙招迭出,应对有余。

前一种经理人,就好像浑身披挂着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却不知如何使用、从何下手;后一种经理人,虽然装备不佳,但真正对垒、交手起来,武器却样样顺手,威力无比。

活化知识,活用知识,有时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普通人看问题,看一步,想两步,也许就够了,但作为经理人,一定要在思想断绝的地方再向前想一步,再向前后左右开阔一下,也许会峰回路转,别有天地。作为经理人,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善于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一分知识发挥出三分的效益。很多普通的经营道理人尽皆知,然而在许多习以为常的道理背后,常常隐藏着绝妙的商机。

关于“高尔丁结”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只要谁能解开这个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会成为亚洲王。所以,很多人蜂拥而至,试图解开这个复杂的结,最后都失败了。这时,亚历山大“刷”地抽出宝剑,将死结一劈两半。他说:“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亚历山大果真成了亚洲王。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剑可以将结一劈两半,但是,却只有亚历山大这样做了。

就像哥伦布竖起鸡蛋一样,事后所有的人都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自己也明白这样的道理,自己的脑子里早已经装进了这样的知识,可是事到临头,为什么调不出来呢?

高明的经理人,做事往往让对手在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可以这么做啊!

恩波智业是一个近年来异常活跃又异常“火爆”的企业咨询、策划组织,其总经理王力就是这么个高明的人。

王力曾经受聘承担亚都集团的公关业务,在当时北京人甚至全中国人对加湿器、对亚都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他妙招迭出,做出了不少让人叫绝、发人深思的奇事:

他派人到北京火车站,高举接站牌,上写斗大的“亚都加湿器接站”等字样,在每一拨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旅客面前晃来晃去,其实,他们谁也不接!

他让手下的公关人员到商场、电影院、广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找到广播室,央求广播员播出“亚都公司某某某,有人找”的寻人启事,其实,要寻的就是广播员面前的那个人自己!

春节前,用巨幅的红纸,将一根根电线杆子从上到下包裹得严严实实,纸上几个大字:“亚都给您拜年”。

就这样,仅仅几个月工夫,亚都的知名度就噌噌地往上涨。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些手段都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其实非也。这些宣传的效果,决非一般媒体所能比拟。

用头脑赢得人们的注意,用创意展现企业的素质,让社会大众在意料之外的惊喜中永远记住一群卓越的人,记住企业,这种效果岂是某些动辄亿万而又单调乏味的电视广告所能达到的?

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极具轰动性的良好的创意,可说出来,又真的这么简单:不就是电线杆子上贴广告嘛!王力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

提高知名度就要做广告,做广告就要选择媒体,电视广告太昂贵,报刊广告太平淡。要普及面广、形象具体,媒体最好选择立体的户外广告。树立新广告标牌,数量不可能很多,投资也大,而电线杆子则是天然的、数量丰富的媒体。电线杆子上贴张小纸片,太不引人注目。要让人印象深刻,就得加大广告的面积。大到什么程度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将电线杆子从上到下都覆盖住。妙招就这样出笼了。

试看,他的哪一步推理使用了现代广告人所不知道的“新思想”或者“独门秘笈”呢?妙在他从常识,从常理一步一步向下推,“招不惊人死不休”,这就是活用知识的最佳表现。

7.知识犹如魔法石

经理人灵活运用知识,还在于将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提起一点带动一线,互相撞击、爆出火花。知识就像魔法石一样,需要想象、联想和普遍联系,才能将各种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市场经济的广泛联系和错综复杂,使得看似远离十万八千里的两件事,可能在某一点上存在最紧密的联系。每一部分的知识,同其他部分建立了最大程度的联系以后,它的威力就会像核子爆炸一样,急速地膨胀。

前几年,人们对所谓的“点子公司”、“策划公司”议论纷纷。其实,有价值的策划与创意,是以知识换金钱的最显而易见的形式。

一家策划公司曾有过这样的创意:在商场的地板上漆上不同颜色但宽度相同的条状,作为分别导向“服装部”、“家电部”、“化妆品部”、“食品部”的通道,用来指引消费者,避免人们在大型商场里面摸不着头绪,浪费时间。

这个绝妙的主意既简单明了,又方便易行。它的诞生,就得益于诸多知识的纵横联系。

这种构思是受到联合国大厦建筑特色的启示,联合国大厦中用不同颜色的地毯来把与会者引向不同的大厅。有关联合国大厦的知识当然并不是人人知道,但更可贵的是,从这点知识联想并应用到商场,更不是人人做得到。最终形成了这个创意,为商场带来效益,转化成金钱,其策划公司自然而然地应当获得报酬。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些所谓的创意是不是太简单、太普通了?

其实,这些创意的独特价值在于,策划人是将人人都能得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大范围的调动、组合、升华、交融,创造出每个人都想不到的结果,因此,他成功了。

这种对知识的活用其实是在创造新的知识。而每个人的知识都可以进行自己的排列组合,建立自己的联系,创造出对自己有用的新知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美国人在最早从中国引进柑橘良种的时候,不知道引种到哪个地区为好,组织了一个专家组专门进行研究。

这似乎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真正的农业、地理专家好像很难做出回答。然而,研究的结论却并不那么高深:由于影响柑橘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温度,而温度最主要的是由纬度决定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纬度恰好与我国的柑橘之乡福建相似,所以加州是最适合引种柑橘的地区。

实践证明这种推理是正确的,柑橘果然在加州获得了大丰收。

每一个因素、每一部分知识都是我们脑子里早已存在的,但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做出具体的结论,却往往是困难的。

建立联系,自由联想,是需要自觉地培养、不懈地锻炼的。经理人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养成这样活跃的思维习惯。

人们常说,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看不见机会、抓不住机会。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在有准备的头脑里面,不只是拥有全面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还有着建立知识联系、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握紧的拳头才有力量,只有融为一体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

什么是灵活的知识,什么是僵化的知识?它的标准在于能否应用到企业经营的实践中去。再高深的理论,再卓越的知识,只有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它才是有益的。独特的发明创造,如果不能及时地迅速转化成产品,那么它将毫无价值。经理人为什么受人敬重?因为社会需要他们。如果他们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就不会有存在的价值。

知识也是一样,如果它不能为经理人提高经营水平做出贡献,它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身处在经济生活的风口浪尖上的经理人,他的知识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应该是经营实践中最迫切需要的。贴近企业经营实践的知识,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理人才可能用得活,用得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商场中的坎坷和困难如同连绵的群山,“一山放过一山拦”,随时随地都会找到等待解决的疑难。身为经理人,要时时把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难题、挑战记在心中,和自己的知识储存结合起来,围绕解决各种难题的需要来运用、补充各类知识。实践的需要正如戏龙的明珠,而知识正如蛟龙,有了明珠的指引,龙才会腾跃。

8.他人的经验是一本书

公司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美国经济管理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称:“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验证管理的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从理论到实践,能否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经验,是检验经理人知识水平的最好尺度。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哪一所大学培养经理人的成就最大,富商巨贾最多?人们肯定认为是美国的哈佛或者斯坦福。其实不然,最为杰出的学校应该是“社会大学”。这是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名牌大学”,从它里面曾经走出无数声名显赫的毕业生,它的成就令所有其他学校的表现黯然失色。

美国钢铁业巨头安德鲁·卡耐基,出生于苏格兰的亚麻编织匠家庭。在他的童年时代,父母因为无法维持生计而迁居美国,当时拍卖完全部值钱的家当以后还不足支付全家人的船票,靠亲友的资助才得以成行。生活艰难,年仅13岁的卡耐基就进入纺织厂,在黑暗狭窄的锅炉室里工作。以后,他又做了电报信差、报务员、铁路职员、秘书等差事,历尽艰辛,在一个老板的提拔和支持下,投身于钢铁制造业终成大器。

“可口可乐之父”阿萨·坎德勒,5岁接受正规教育,9岁时就因为战争而中断。17岁时他再一次进入学校时,不到半年就因为学校毁于火灾而停止学业。从此,坎德勒告别了正规的基础教育,把进入学院学习的机会让给了弟弟,自己去一家药店当了学徒。

“洛克菲勒”这个姓氏在美国象征着财富和势力,而这个家族发迹的鼻祖、曾经名列全美第二大工业公司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在少年时期却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不能进入大学,甚至只念到高二,就中途辍学投身生意场了。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因为家境贫寒,在10岁那年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被迫离开家乡到大阪火盆店去作学徒。两年之后,父亲去世,12岁的他成为松下一家的户主,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他再没有时间考虑正规的教育,直到20岁,他在夜大进修了预科,但试图升入本科时,因为学习底子太差,根本无法赶上教学的进度,只好退学,从此,他再也没有机会踏进学校。

“本田王国”的缔造者本田宗一郎只有高小的文化程度,在16岁的时候就到东京的汽车修理店打工。从带小孩做起,到能修车,到自己开修车铺、开公司生产零部件、组装机动自行车、自己生产发动机、生产真正的摩托车、改良汽车发动机,最终将“本田技研”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厂商。

香港首富李嘉诚,我们中国自己土地上的大富翁,也是“社会大学”的毕业生。李嘉诚在13岁时,就不得不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先是打短工,一年后进入一家塑料玩具厂作推销员,艰难的推销员生活经历,为李嘉诚的富豪之路奠定了基础。李嘉诚在谈到自己的“推销经”时说:“我17岁做批发的推销员,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人家做8小时,我就做16小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耕耘,哪有收获。这些世界经理人舞台上的巨子们,青少年时代都很清贫,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没能够进入大学的校园。相比于今天众多的高学历经理人来说,他们是不幸的。

然而,从生活中间,他们又学到了很多。从知识的点滴积累,到性格的磨砺锻炼,一次次的失败和绝境,让他们悟出了某些书本里学不到的“真谛”,所以,他们成功了。

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相比于许多到他们创业的年龄却还涉世未深的人们来说,他们又是幸运的。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每一点知识的获得又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辛苦。

在今天,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的时候,经理人却不能忘记社会大学的修炼。同样是在生活,有些人积累了经验,社会对于他们是“大学”,但是有些人却简单地重复着,过一日算两晌,社会对于他们只是存身之地而已。众多“社会大学”的前辈英名尚在耳边,今天的“博士”也好,“专家”也好,身为经理人,就该珍惜“社会大学”的磨炼。

9.打赢“国际化”之战

综观驰骋在国际舞台上优秀经理人的共同素质,归纳起来,主要由两大主干能力和四项基础能力所组成。

主干能力之一,超越国界的经营管理能力。

国际化经理人不仅应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和抗衡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走在国际市场潮流前面,领导国际市场发展的创造性能力。换句话说,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能做什么和怎样做,更要了解国际市场还未做的以及如何去做。具备这种能力,不是具有一般的知识结构就能胜任的,必须对异域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以及国际市场的规律和潮流能够予以充分熟知和准确把握。因此,国际化经理人不仅要注重高科技、金融、法律等的学习,还要重视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甚至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等知识的学习。从发展的观点看,国际化经理人应该由跟随型向领导型转变,变学习和追赶为驾驭和创造,掌握主动领跑国际市场的能力。尽管要实现这一目标极为艰难,但经理人只有树立了这种意识,才能超越现实,实现国际化的梦想。

主干能力之二,具有国际眼光的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文化的日新月异,作为国际化经理人应该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具有追踪本行业的世界前沿和不断学习、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文化和知识的能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终身学习作为经理人教育培训的重要核心。

20世纪80年代,日本许多企业的发展即得益于选拔经理时从“学历”向“学力”的转化。日本企业认为,看重经理人的学力而非学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就是明证。田中既非高校教授,也不是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制作所的普通工程师,然而,他默默耕耘,孜孜不倦,潜心研究20多年,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同。他的成功不仅在日本科技界引起不小的震动,而且也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国际化经理人培养和评价的思考空间。

除了两大主干能力以外,作为国际化经理人素质的支撑点,还必须具备以下四项基础能力,这既是对新世纪经理人的要求,也是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的指标:

其一,主动的应变和挑战能力。

国际化经理人应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环境面前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有良好的应对和应变能力,以及冒险和挑战精神。在变化到来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积累知识,一旦变化到来,就能有精明强干的行动。

其二,敏锐的洞察能力。

国际化经理人应该具备敏锐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洞察能力,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并且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高度的创新、务实能力。

丰田汽车株式会社总经理丰田喜一郎认为:应试教育只能选拔出记忆力良好的书生型人才,但企业更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社会需要大量发挥创造性、务实性的人才。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仿效,而是自己独特的构思、创造。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有必要从根本上改造经理人教育培训中的某些滞后做法。日本企业已经深切感悟到,如果经理人失去了创造力和变革的能量,那么企业的成长将完全停止。所以,经理人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光,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做好每件小事的能力。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成大事。

其四,前瞻的引领能力。

国际化经理人不仅应该具有包容性和较强的全局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勇负责任的能力,而且还应有前瞻的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国际化人才基本素质的充分反映。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国际化经理人,加快经理人的国际化的进程,真正构筑起新世纪企业发展的人才高地,已刻不容缓。

10.做专家型经理人

回想起中国电脑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所谓的电脑公司,就是招来几个人,买来几台简陋的机器,一个攒电脑的小作坊式电脑公司就诞生了,而且这类公司还可能在几年内由小至大,逐步成长。而现在,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大,没有先进的科技为主导,企业生存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什么发展。

企业科技含量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工种在逐年增加。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经理人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后才能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它包括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人事劳动管理体系,以约束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监督保障体系,以营销为核心的现代化市场经营管理体系,以发展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科技开发管理体系,以决策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科学决策体系。如果没有专家级的水平,只凭一鳞半爪的老经验、新感觉,根本无法建构、运作和把握这样的管理体制。

在现代企业里,人才是企业生命力的保证。人才济济的大企业,各方面的专家四方云集,作为“群龙之首”的经理人如果没有卓越的才干、丰富的知识,不能“技”压群雄,就很难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很难树立崇高的威信。

论及技术专家型经理人,日本本田公司总经理本田宗一郎是卓越的代表。

本田是个对汽车、机械着迷到发狂地步的人。从小孩子的时候起他就爱趴在地上嗅汽车开过留下的汽油味,幻想着腰里别上钳子和螺丝刀做个机械师、技工。

从修理旧自行车起步,到东京的汽车修理铺当学徒,再开设自己的修理厂,本田宗一郎终于投身到最钟爱的汽车业。除了正常的生活及应酬活动以外,对各类汽车技术的研究实验是他的最大嗜好,修理汽车、改良汽车、发明创造零部件是他最大的娱乐和享受。

他先是发明了取代木制车轮辐条的铁制车轮辐条,申请获得了专利权,又研制成功汽车发动机中的关键零件活塞环,靠着这两个发明,他的“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生产迅速扩大,成为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

1945年二战结束后,本田收集废弃的军用微型发动机组装成机动自行车,大受市场欢迎。他创办了不足10人的“本田技术研究所”,由他牵头研制的自行车微型发动机供不应求。

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本田终于研制成功自己的第一台自行车发动机——A型发动机,当时机动自行车的月产量超过1000辆。尽管市场销售情况良好,但本田并不满足,他再接再厉,相继研制出功能更卓越的B型、C型和D型自行车发动机,随后又研制出了第一辆本田摩托车——理想号。

从第一辆理想号,到理想E型,普及型的“佳普号”,高性能的“奔利号”,世界第一部以合成树脂为车身的“天使号”等等,本田宗一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新产品在他手里接二连三地诞生了。在本田宗一郎任公司总经理的期间,他共获得了150多项专利,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技术型、专家型经理人。

进入21世纪,本田摩托车与本田汽车驰名全球,本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日本三大汽车厂家之一,也是在美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日本汽车厂家。

“技术的本田”已经成为摩托车、汽车行业的典型。技术专家型的经理人本田宗一郎,他本人正是所从事行业的最杰出的技术人才,依靠他的天才智慧,使企业在技术方面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虽然在中国这样的经理人越来越多,但是在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实用化、市场化相对滞后的中国,科技人才出身的经理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一个专利就可能诞生一个企业,产品发明人、专利持有人就是企业的经理人,这种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越来越普及。众多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它们的经理人能否长久地追求和达到技术的先进地位。

计算机专家,生物化学专家,电子专家,材料科学专家,这些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担任经理人的高新技术企业屡见不鲜,而经济学博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担纲的商业企业、咨询公司也所见多多。

因为经理人对行业的核心技术、规律在理论与实际上的深刻认识,专家型经理人往往能够果断地独立做出重大决策,赢得竞争中的宝贵时间。他们敢冒风险,看得清利益,也不回避责任。

在中国,专业型经理人像朝阳初升,代表着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对于专家型经理人来说,良好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倒T型的,或者说金字塔型的。宽厚的底座象征着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尖顶则代表着高超的专业水准。在博的基础上,专的作用才更能发挥,才更可能达到专。没有高、精、尖,博便往往流俗、平庸。经理人既要是通才,又要是专家。

看不懂五线谱的人,当然不可能胜任乐队的指挥。但是,只会敲鼓,敲得再好,也不等于做得了指挥。经理人知识结构的博与专,就是这样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

11.靠知识洞若观火

洞察力是一种很高的认识能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它是知识、学识、见识、胆识等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人们经常把经理人根据市场情况综合运用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正确推测未来事件进程的能力称为洞察力,并认为洞察力是经理实施及时、正确的经营决策的必备因素。因为市场情况风云变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捉摸不定。要想透过市场风云,及时正确地抓住与竞争相关的本质问题,发现竞争对手行动的蛛丝马迹,看清全局的关键所在,就必须借助深邃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同时,市场情况又是紧迫的,经理对大量情况资料的分析判断,必须在短时间内,有时甚至要在瞬间完成,这也有赖于洞察力来缩短分析判断的过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情况,迅速找出恰当的对策,使自己稳操胜券。

洞察不是观察,洞察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料定市场发展的客观进程。衡量经理人洞察力强不强有以下几个标准:

(1)洞察的速度。从时间看,经理人对市场的反应要比一般公司职员来得快。因为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如果不能迅速看清市场竞争的实质问题,必然贻误战机。所以,经理人必须有洞察问题的快速性。

(2)洞察的广度。从空间看,要求经理人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决策者必须具备远见卓识、综观全局的洞察力,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的人,对市场情况必然以偏概全,若明若暗,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3)洞察的精度。作为一名经理人,仅有洞察问题的广度和速度还不够,还必须具备观察问题的精度。一方面要对实质性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抓住要害问题;另一方面要保证观察问题的精确性,如果观察了问题,而没有细致、准确地弄清问题,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无法下定决心,果断决策。

当然,经理人洞察问题的速度、广度和精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锻炼出来的。洞察能力是建立在较高的策略水平、渊博学识和对实践经验进行连贯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强调锻炼洞察力的方法是把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广泛分析市场竞争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典型战例,自觉地加强思维训练,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不断分析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

2002年,美国纽约企业咨询公司应美国国内市场管理协会的要求,对50家美国大公司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人们期望未来美国的经营管理人员首先要有对未来的洞察力。“富于洞察的思维能力被视为最重要的素质”,该公司业务主任维·克鲁泽在总结报告里这样写道:“这也许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什么那些具有较强洞察力的学界精英,在商界会如此受欢迎和重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加入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队伍。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为了一个带来巨大的、往往是无法预料的挑战的市场,人们在寻找富有洞察力和勇敢的实践者。”

为了掌握市场优势,企业经理人员必须具有洞察未来变化,掌握先机的眼光,而这种眼光也正是市场竞争所必需的。

12.精通现代商业文化

在这个世界上,是文化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文化是市场经济与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商业文化既古老而又年轻,经理人如果能够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意识的最佳结合点,就能够开发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文化,能成功地胜任公司经理的职位,使公司迎来经营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而真正开创一个经理人的辉煌事业。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认为,商业文化既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结合了现代的管理科学和最新策略。实际上,商业文化是为现代社会成员构建的一系列规范明晰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在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人是经营活动的主体,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围绕着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不同的行业以及各种类别的商品创造、传播和发展了不同特色的商业文化。

经理人是现代商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正如一个人知识渊博内涵丰富,在言谈举止之间自然流露出儒雅风范,同时还能传递给别人一种信息,此人可信度高,不像浅薄之辈。即使是有勾心斗角之嫌的经营之争,经理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同样令人暗自称道。经理人努力拼搏,创造事业高峰的时候,他们同时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品格,而作为一名经理人,其所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对事业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

印度学者巴沙认为,“文化决定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满意程度及信仰”。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来源于商业社会中某个特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基于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多方面的认识和期望值等等,产生特定的商业文化。与此同时,一定的商业文化也会对商业团体及个体成员产生深刻影响。”

具有良好商业文化修养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在同样的经营销售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能够体现一种经营管理的艺术。而且由于这样的经理人有头脑,爱思考,他们能够随着时代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创新,开辟新的经营领域,使自己紧跟时代潮流而不是被淘汰出局。

能够在市场竞争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毫不动摇,这样的经理人才是实力派的人物,而不是像恐龙一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程,成为历史上“永远的庞然大物”。据说奔驰汽车公司总部总经理的办公桌上就摆着一架恐龙模型,其意即在此吧。

13.提升你的知识品位

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有的经理人穷得只剩下钱了!除了赚钱以外,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还能体现在哪里。忙忙碌碌地周旋于客户圈中、谈判桌前勾心斗角,既要警惕掉进别人的陷阱,又要绞尽脑汁扩大经营规模,赚取更高的利润,应付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几乎每一个经理人都是早出晚归,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少得可怜。正因为有了种种借口,他们才无暇顾及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或者打着享受人生的幌子,对自己不加丝毫约束。深夜归来的经理人满身酒气,烟味儿甚至掩盖不住脂粉味儿。

这样的经理人,缺乏的是一种能够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的判断力,一种可以超越现状、眺望远景的睿智目光,一种经过丰富的阅历、积累众多经验之后获得的智慧头脑。具有以上素质的经理人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商人层次,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品位绝非简单的“赚钱”两字所能包含。

在台湾快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有识之士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最应当吸收新知识的人包括各个事业有成的经理人往往没有时间去读书,无法从中接收八方信息。

离开知识越远就是距离无知更近,提高经理人阶层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商业圈中的人、巨富和新贵都充满一种市俗气息。如果不读书,不可能增加知识,更无从知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市场的需要。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这里所说的增加知识并非是指单纯的各个学科的知识,不是强求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是提倡每个经理人能都做到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固定不变的知识毫无价值可言,必须通过实践的桥梁上升为经理人的能力,表现为经理人超群的智慧。

花钱买书读,不是支出,而是一种长期的投资。在当今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信息大量涌现,如果不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就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生产力,就不能够帮助经理人推陈出新,超越新生产领域的竞争对手。试想,二十年前的一个珠算高手,他所掌握的电脑知识尚不如今天的一个孩童。而今天操纵新科技产品的众多人才,如果不能及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换代,用不了几年时间,就会被时代发展的浪潮湮没。

知识是赚钱的必要条件,但是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金钱,为什么一部分寒窗苦读十几年的高学历群体,只能领取每月几百元的微薄薪水,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许多低学历的富翁。这种反差现象的产生并不稀奇,那是因为并非每个人都具备胜任成功经理人应当具备的综合才能。拥有一大堆书本上的知识,并不等于可以用这些知识去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样道理,过去曾经蓬勃发展的公司和意气风发的经理人,如果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没有形成新型的商业文化和新时代的儒商品格,那么他们曾经拥有的辉煌只能成为过眼烟云。

市场经济始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经理人在占有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头脑把知识推向市场,进行一个知识经济化的过程,这时总经理就能够看到他的头脑产生了什么的效果。前些年,美国《亚裔》杂志公布了该杂志评选的当年全美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亚裔人士,其中华人占9席并包揽了前4名。当时年仅28岁的雅虎公司创办人杨致远荣居榜首。杨致远正是凭着头脑,营建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并且不断地受益于这个知识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经理人,应该完善自己的角色,积累足够的力量来对抗外来文化的冲击。不胆怯,不逃避,迎接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

成功的经理人,必须有总领全局的胸怀,这种胸怀来自于深厚的个人素养和多种信息知识的积累。经理者,当然要擅长经营,同时也是成功的管理者。

如果经理人只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而没有经营之本,他就没有打好造就一番大事业的根基。自己经营起家的总经理深谙经营发展之道,以自己的才干掀起超级利润的旋风,这是以才干服人,远远胜过以口舌服人;只会发号施令,从不以身作则的经理人,是无法承担振兴公司的重任的。

如果经理人只是一味地实干,兢兢业业地创造新的业绩,这样的经理人必定不能协调好自己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也不能听取多方意见,协调好各个管理层次的关系。面临当今世界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因不懂现代化的经营管理规则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的经理人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弥补自己在高层次管理环节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