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 本质与基本作用分析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应用范围,因为教学设计这个词语是舶来品,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在对教学设计经过10多年的吸收、理解,逐渐实现了教学设计本土化的过程,越来越引起专家和教师们的关注。其实,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对课堂教学设计并不陌生,但是以往称之为“备课”,正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在某些环节和功能方面与我国教师习惯的传统的备课(也有人称为传统教学设计)有诸多相似之处,故对于二者的关系有必要进行客观的梳理,从而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我国部分教育界人士对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说明与理解,但各自的观点并没有达成一致,而体育界人士迄今为止还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清晰地梳理。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没有可借鉴的成果,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尝试性的研究,但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新词语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界定,否则会造成体育教学理论中术语使用的模糊。

4.1.1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内涵

传统的教师备课,是指教师所作的课前准备,它是上课的前提。它包含以下3个基本要点:“第一,它是教师上课前所作的准备;第二,它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组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准备教具等一系列环节;第三,按照时间和内容范围,同时要求有相应的三种备课计划,即学年、单元和课时计划。”【1】在我们体育教育专业教材中对备课是这样描述的:“备课的内容与程式是:了解学生的情况、研究教材教法、准备场地器材、编写教案、培养体育骨干、教师预练。”【2】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上好体育课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做好课前的准备十分必要,这里介绍课前‘十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场地、备器材、备时间、备气候、备伤病、备教师、备教案。”【3】还有学者指出:“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了解,使学生通过体育课达到预期的目标。”【4】很显然,备课中的备教材环节主要是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为更好地传授技能服务,这是备课所存在的典型问题。同时,从上面关于体育教学中备课的定义来看,虽然涉及的内容与步骤较详细,但各要素之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没有使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体。

对于现代教学设计,随着其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虽然在表述上各有差异,但在实质性问题上的看法趋于一致。这就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5】实质上,我国对教学设计的引用是近几年开始出现的,在这之前一直使用备课这个词语,而在国外,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备课这个词语,教学设计就相当于我国使用的备课,因此也就不存在探讨二者关系的问题。目前我国逐渐开始引用教学设计这一术语,除了能更好地与国际学术接轨这个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即教学设计与我国传统的备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1.2对现代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的认识

目前从我国教育界人士对教学设计与备课关系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两种答案:其一为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其二为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下面就针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纳与分析。

吴永军总结了传统的备课的主要问题:“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能力生成;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6】从上述对备课的特点说明分析,备课本身固有的属性决定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王丽华认为:“‘备课’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脚本,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完全是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服务的,备课没有把学生及其学习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可以认为,备课向教学设计转变是一次深刻的转型,而非形式的变化。”【7】这一观点揭示了备课是传统教学观下的产物,指出了备课带有思想倾向。笔者认为备课作为工具性手段,虽然受到一定时期教育观的影响,但其本身并不具有思想倾向。

熊生贵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过去我们谈的备课有所不同。说备课主要是备学生(把握住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和特点)、备教材(钻研并吃透教材)、备教法(设计教学方法)。而作为课程实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设计,包括目标设计检测评价设计、方法策略设计等,重点要做好的是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统筹教学结构要素等。”【8】该观点很显然认为二者本质上存在区别,强调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特征。

很显然,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是比较鲜明的,即认为教学设计与备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仔细分析他们的观点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性不是很清晰,没有说服力,应该说教学设计与备课在性质上都是工具性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准备一次课,二者都可以是灌输式,也可以是启发探究式,既重视教师的作用,也重视学生的能力生成。因此,上述的观点并没有说明二者的区别,其观点比较偏激。

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教学设计与备课关系问题引起了体育界人士的关注,如章柳云等认为:“教学设计和备课在概念的内涵、性质、内容体系等方面存有差异。在内涵上,教学设计是构建有效的教学系统,备课是准备上课的内容。在教学理论层次上,教学设计要高于备课。”【9】

可以说上述分析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特别是指出了教学设计与备课在教学层次上二者的区别。对于体育教师们正确理解与运用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对概念的澄清也有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与备课差别不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继承性,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如覃遵君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师备课之间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功能上,同样存在前后相继的关系,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是一个不断连续发展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因而具有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它们都是课前的一种准备性工作,都包含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作指导,都需要考虑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必须形成一定的教学实施计划,都有自己的教学评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在注意到二者连续性的同时,必须看到二者的区别,否则会使我们的教学固步自封,不可能有新的突破。”【10】很显然,上述观点指出教学设计与备课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即认为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异。

吴华则认为:“教学设计理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一线普通教师往往难以得心应手地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导致人们产生教学设计华而不实、虚张声势的错觉,以致于在通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的概念被简单化为‘备课’或是‘教案’的编写,忽视了对教学资源、过程和方法的系统化设计,使教学活动难以超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11】持上述观点的人士大有人在,的确我国教育领域内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如不加辨别,会造成教学理论与实践上的混乱,但对新事物不加分析而简单判断同样会阻碍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

张建南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传统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是反映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学的思路与形式,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备课的渐进完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备课的继承和发展,是‘扬弃’。”【12】

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趋向于教学设计是备课的发展完善,既承认二者存在的联系,同时又指出二者存在的差异,主要观点是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超越了传统的备课过程中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但主要观点认为二者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4.1.3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

带着种种疑问,笔者通过对体育界专家进行了关于教学设计与备课之间关系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出乎本人的意料。

所反映的是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与备课之间关系的专家调查结果,被调查的14位专家均认为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对于具体的差异在哪些方面,专家们的回答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显示出当前专家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本人比较认同专家们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与备课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即备课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下面重点分析这种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4.1.3.1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

尽管目前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它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而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由于二者的理论基础与层次存在区别,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概念表述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强调系统性规划,而备课强调的是准备的过程。

4.1.3.2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性质不同

在教学论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两种取向,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的教学论一般是带有明显的哲学经验取向的,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一生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教育观点,其中有很多观点至今依然适用;再比如古希腊的许多教育家也曾提出了诸多教育观点,奠定了西方教学论基础。但这些观点都是源于他们的哲学思考及经验,即使教学理论正确但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好比中药可以治好病,但有时候是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随着近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逐渐开始构建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论,力图对学习行为进行实证性的解释,这是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由于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故它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备明显的实证性取向。而备课一般属于课前的准备和设计活动,更多地是靠教师经验进行,并没有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属于哲学经验取向。因此,二者在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学设计固有的理论基础性质决定了它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较经验型的备课更加科学,因此,教学设计在理论层次方面高于备课。

4.1.3.3教学设计实现了备课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教学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构成的教学系统,工作内容是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给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安排。在传统的备课工作中,也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在工作对象与功能方面,传统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任何教学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但由于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和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所以与我国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备课又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否认经验的作用,毕竟很多富有才华的教师能够凭着自己的经验设计出精彩的体育课,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靠得住的,而且即使这些经验是正确的,也难以大范围地普及他们体育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掌握这些经验。

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的桥梁。这表现为教学设计对教学问题的表征和分析,都建立在反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规律之上,而且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安排都将以相应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持下,教学设计的每一项分析或决策的“输出”均是下一步分析决策的“输入”,彼此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最终实现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总目与总目标的优化的系统功能。

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设计明确地提出自己是一项科学技术性质的学科,目的恰恰是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备课中好的经验正是艺术性的体现,但这种艺术性必须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学设计作为一项技术,并不一定能解决一堂课的艺术性问题,但一堂好课却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关于此问题,有学者认为:“似乎教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是对立的,但事实上两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宏观上更多地表现其技术性,微观上则突出其艺术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但这种设计必须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其主要目的不是向教师提供教学方案,而是向教师提供制订教学方案的方法。”【13】

4.1.3.4 《课标》的出现使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较备课有所改变与拓展

在以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的时代,备课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是大纲规定好的,如教学内容等因素,教师不需要也没有权利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但现实中却产生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不知道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课算好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同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时没有理论依据。自由发挥空间固然重要,但发挥要有限度,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设计依据,那么教师们将处于茫然的状态中,甚至会回到“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老路上去。因此,现代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在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备课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必须有所发展,现代教学设计要发挥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即教师如何根据《课标》的目标体系制订一堂体育课的合理方案,更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如何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内容。

正如王章明先生所说:“在‘大纲’的语境中,备课的重点是如何传授《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思考的焦点落在运动技能的教法探索上;而在‘新课标’的语境下,教学设计者,除了要对五大学习目标进行细化,还要自主选择具体的教材内容,这种内容选择上的弹性与空间,往往给设计者(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具体表现为:(1)受课程观多元化的交互影响,如兴趣、终身体育能力、健康、主体性、创新等,设计者对教材内容的价值判断,失去相互认同的参照物;(2)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具体细化的学习水平要求之间,不存在着线性的一一对应关系,使设计者心中无底;(3)一般教学设计理论的分析框架,能否作为术科教学的思考路径,本身需要检验。”【14】可见,已经有体育理论研究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一变化,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新《课标》与大纲之间不仅仅是内容结构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中,而这种理念的变化同样需要通过微观教学设计(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来实现。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教学设计与备课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继承、改善与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能够确保体育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化,是备课的发展完善或超越。二者在功能、步骤与方法等诸多方面是相同的,但也存在细微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两者概念、性质、产生的效果、核心理论基础以及对系统理论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区别。有必要说明的是,当前个别学者对于二者的差异认识不够准确,如王章明先生注意到了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他讲到:“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学习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生成为标志;后者以教学的需要为中心,过于强调按学科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以课堂为中心进行分科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任务。”【15】本人对王先生的看法不能完全赞同,正如上述本人的观点,教学设计与备课在功能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教学设计是备课的发展与超越,有着自己的科学理论基础,因此教学设计与备课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它比备课更加科学化,而不是王先生所言。要知道备课与教学设计都属于工具性或技术性的,更通俗地说,备课也可以是以学生的能力生成为标志,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以传授书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任务。关于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问题,只能在我们国家出现,因为国外历来没有备课的名词,考虑到与国际学术术语的接轨问题,我们建议把备课称之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笔者注意到,在最近出版的几本体育专业教材中,已经看不到关于“备课”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专章描述“教学设计”问题,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分析到此,本人觉得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备课在概念上的争论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研究体育新课程的课堂到底如何设计更科学、合理;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有何功能、其方法与步骤是怎样的;它在体育教学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4.1.4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

综合分析上述观点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本人觉得有必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进行尝试性的界定,因为目前大多数定义都停留在体育教学设计上,没有进行微观层面上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界定。本人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在系统地分析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属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单元的类型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与资源,依据现代学习理论系统地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与完善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追求体育教学的最优化与最大程度实现教学目标,它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技术。”这是一次尝试性的界定,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技术;

(2)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条件;

(3)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

(4)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1.5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作用

任何一门科学或一项技术都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或作用,如果它解决不了来自理论或现实中出现的问题,那么这门科学也就丧失其生命力,逐渐被人们遗忘。教学设计的产生正是来源于现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期望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建立一门桥梁科学,以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5.1教学设计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在每一次体育课前,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传统体育教学中我们称之为备课活动,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种途径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教学艺术性的表现。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能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难以传授。而教学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可较迅速地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是促进教师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教学设计把准备一次体育课的过程上升为技术学科,克服了凭经验备课过程的局限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好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设计并不矛盾,教学设计有时也会考虑经验的作用,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体育课都千篇一律,但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的是这次课的科学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允许加入个人的经验,体现充满个性色彩的教学艺术性。只有艺术性没有科学性,或者只有科学性没有艺术性的体育课都难称其为好课,二者的合理结合才会产生一堂好课,而教学设计技术能够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这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功能。

4.1.5.2教学设计能够促使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使体育教学活动高效、有序,广大体育理论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讨体育教学的机制,在一般教学论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体育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对于一线体育教师们来说,体育教学的规律等晦涩的事物理解起来相当困难。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标》的结构和理念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出现很大的差别,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更多地依赖教师本人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之为“桥梁科学”的教学设计学起到了沟通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体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顺利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充实和完善体育教学理论,这样就把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体育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设计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宏观层面需要解决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微观层面需要解决教学设计思路与技术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1.5.3教学设计能有效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因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是有意识的人,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学习者。所以,体育教学设计是在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获取大量的信息的基础上(如学习者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运动基础、兴趣等),才着手进行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因为教学设计是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的技术学科,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型备课,对于学生的学习机制非常重视,所以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同时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都是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展开的,如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总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当前我们总是提倡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而如果要想使这种理念落实到实处,显然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过程。

4.1.5.4教学设计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提前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制订解决方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场地器材和学习者等进行客观地分析。在分析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和活动,然后清晰地阐明教学目标,科学地制订教学策略,合理地确定教学速度,使体育教学活动在人员、时间、器材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的效益。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设计是达到体育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里所说的效率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同时还包括学生自主学习与意义构建的速度,特别是当前涌现出很多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公开课上,很多时候看起来学生很投入、很认真,但教师往往在课题、活动任务的设计上浪费了大量的精力,教学效果虽然很好,但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

4.1.5.5教学设计能够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教学设计将体育教师摆在了“设计师”、“研究者”的位置,而改变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这就促使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体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课标》,更新教育观念。此外,教学设计会促进体育教师的思维创新,“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没有设计的教学会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循着传统的道路走下去,因为传统的东西往往有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体育教学改革之所以产生了诸多困难,就在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实施起来最为省力,最容易效仿,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则需要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这必然会促进教师思维创新,加速了教师的角色转变,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人提出的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作用的观点,特别征求了学校体育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的观点。

对“体育教学设计的作用”进行的专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专家认同本人提出的体育教学设计的上述作用。但我们注意到,对于“突出学习者主体性”的功能还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有些专家认为教学设计是中立性的科学,如果它设计得好,则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反之,会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实质上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特别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学习理论要解决的正是学习机制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说这种教学设计技术的本身就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