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野: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以及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实施科学技术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一直落后于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先进水平。目前,国内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成果更多地局限于如何教好一节科学课的具体做法上,很少从宏观视野,特别是课程的视野来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

当笔者有机会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学位时,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笔者终于有机会以上海市为研究样本,在课程视域中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形成一些对振兴与发展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观点与看法。现在又承蒙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眷顾,这些研究成果终于有机会以专著的形式呈献给大家。这本专著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它不仅反映了笔者博士期间的一些工作,更反映了笔者在课程研究方面的一些思考。老实说,书中的有些想法还不甚成熟,但本书毕竟使笔者向着基于课程的教育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置身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基层教育研究最活跃的国际大都市,笔者有幸参观和考察了上海市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许多方面,这为顺利进行和完成小学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参观和访问上海科技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站后,笔者了解到上海市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在上海市教委姚晓春老师的帮助下,笔者观察了多所不同类型学校的小学自然课,并对一些青年科学骨干教师就科学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到了大量来自第一线的课程实施信息。奋战在小学科学教育第一线的许多青年教师向笔者提供了大量帮助,协助笔者完成了调查和访谈的研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笔者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教学实验。因此,如果说本书有所创新的话,这其中的大多数来自这些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智慧!

读博期间,笔者有幸多方面地接触到“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促使笔者对未来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思考。2007年10月中旬,笔者先后参加了由上海市科协举办的“2007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和由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小学和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云南·昆明)。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不仅邀请了国内教师和专家,还邀请了来自美国“2061”项目和法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相关专家共同探讨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问题。其间,笔者和与会代表们一起聆听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皮埃尔·雷纳的《法国12年的“做中学”项目前景如何》及美国科学促进会“2061”项目副主任乔治·E·德波尔的《推广基于评估和指导的标准化体系》的主题报告,观摩了上海市卢湾区重庆南路幼儿园教师蒋瑛老师的一堂关于空气的“做中学”公开课。在昆明国际会议上,皮埃尔·雷纳做了题为《法国La main à la p^ate项目2006年执行情况:现状和前景》的报告,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做了《关于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执行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报告。这些报告以及其他代表的报告,使笔者对法国、中国及东南亚“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实施情况有了深入认识。会议期间还随同昆明市的小学科学教师和来自全国部分地区的自然教研员参加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教师培训中心的科学教育专家的“做中学”模拟课堂教学的培训活动。2007年11月初,笔者又参加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及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具体培训的“小学科学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接受了“做中学”科学教育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培训。通过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了解,笔者逐渐认识到:与中国正在进行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相比,“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社会的、发展的”教育改革特征,昭示了中国未来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在上海期间,笔者还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许多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丰富和开阔了笔者的研究视野。笔者的导师吴俊明先生给我们开设了教育复杂性理论讲座,教导笔者从复杂性视域中分层次地研究教育问题。因此,在多方考察上海市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以及对一线教师、教研员的大量调查以后,笔者得以从课程的视野和角度,对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社会中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这种做法突破了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只见教学而不见课程的研究模式,算得上运用课程理论研究现实教育问题的一次新尝试。

课程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由国家、研究团体或个人制定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集合,它担负着人类文化传承、创新和教养培育的本质使命与意义。课程是复杂的,它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秉承上述认识,本书就课程的五个层次,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势做了一番探讨。通过对中国小学理想科学课程、正式科学课程、可理解科学课程、实践科学课程和经验科学课程的历史发展之路的考察,揭示出小学科学课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历史变迁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课程发展传统;通过对国际小学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发展的考察,揭示出丰富的国际小学科学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观察,揭示出小学科学教育所面临的多方挑战。这些研究为了解小学科学不同层次课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历史困境和现实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探明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和阻力来源,也为寻找振兴和发展中国小学科学教育方略奠定了实证性的研究基础。由于本研究着眼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历史际遇、国际环境以及现实状况,着眼于传统文化背景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小学科学课程的现实与未来走势问题,所以本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将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笔者所希望的,也是一项研究能够称之为研究的价值所在。笔者也期望本书能够对改善小学科学教师的实践性课程、促进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鉴于本人学识和研究条件所限,书中所述的课程理论可能尚不成熟,如课程发展的含义、课程发展系统的运作模式等;对“做中学”教育理论的概括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刻;对学生经验科学课程的关注不够多;对国际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可能不够全面……以上不足之处,正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期望各位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山西师范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同时得到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度校基金资金资助。

非常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给予的支持。

张荣华

2010年4月于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