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1997~2001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企业应成为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

一、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产业趋势和发展特点是制定战略、实施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三网合一、三机一体、三业并举

三网合一主要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将趋于融合,美国1996 年颁布的电信法案,允许电信公司、有线电视公司和Internet服务供应商在同一市场中开展电信业务;三机一体,就是电话机、电视机、计算机合而为一(可以称为系统);而硬件制造、软件生产、信息服务等三业将并举发展。

(二)全球信息产品和服务贸易趋于自由化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在再一次改变人类的生产、交换和生活方式,这一场综合性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将导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数字化、网络化将使物理空间的作用淡化,全球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生产消费的双方通过网络实现供求见面,中间商可能会消失;企业按照Internet建立网络化组织,使企业组织分子化;知识、技术、创新的作用将超过物质资源。

Internet的形成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则为其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中国要加入WTO,参加《信息技术协议》(ITA)和《基本电信业务协议》将是必要条件。

ITA是WTO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协议。4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加盟ITA,并将在2000年1月1日前对信息技术产品五大类(计算机相关产品及网络设备、电信产品、半导体及半导体生产测试设备、科学仪器、其他)236 个税种实行零关税,少数国家的少数产品允许减税实施延长到2005 年。这些国家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已占全球该类产品贸易总量的93%。《基本电信业务协议》是WTO的另一个重要协议,目前已有70多个参加方。该协议要求各国的电信市场实行全方位开放,并同意在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在本国开展国际电信服务的全面竞争。

江泽民总书记在最近举行的APEC会议上已明确表示,中国决定加入《信息技术协议》。

(三)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1996年,世界信息技术产品的年贸易额为610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10.2%,超过农产品的年贸易额;信息服务业的市场容量为6700 亿美元;其发展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

(四)数字化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模糊

数字化技术将使TV和PC融合;计算机已大量进入家庭;通信设备,如传真机、手机等个人拥有量不断提高;HDTV可以说是计算机化的电视。这些都说明传统的关于投资类和消费类的划分界限正在被打破。

(五)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加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2.6%,到1996年已提高到35%以上。就计算机行业而言,外贸依存度更高:1996年计算机工业总产值为1000亿元,而进口为34.3亿美元,出口为64.6 亿美元。我国已从原来的争取产品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发展到必须同时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外国产品(服务)进行竞争。

(六)国际竞争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国际竞争已由原来的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转向技术竞争、资本竞争和市场竞争,由过去的市场需求导向转向市场竞争导向。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20 年,我国信息产业(包括服务业)的主题是“高速发展”的话,那么未来20年的主旋律将是面对“国际竞争”。

二、我国计算机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计算机产业可谓日新月异,竞争不断加剧。我国计算机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销售额、利税的年均增长率都在27%以上。1996年微机的产量达到123万台,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但产业规模总量不大,基础不强,投入不足,效益不高,与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如我国移动通信95%、程控交换机60%、PC60%的市场尚被外国公司所占领。我国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第一,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产业中的硬件、软件、信息服务的比例不合理,1996年为8:1:1(软件实际上还不到10%),而1995年,美国硬、软件产业之比为41:59;1995年,美国软件从业人员为250万人,而我国仅为10万人。第二,产品结构不合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供非所需,需不能供”。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严重积压;而IC网卡、读卡机、软件等则尚未形成产业。第三,企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规模不经济,全国34 家微机生产企业的平均生产能力为4.56万台,实际年均生产量仅为3.62万台;排在微机生产厂家首位的联想集团1996年产量为21.6万台,而电子部确定的起始规模则为50万台。第四,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经济趋同,现在各地都争上计算机项目,势必会导致新一轮的盲目引进、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三、关于产学研结合的若干问题

十五大报告指出,“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一)企业应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

这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企业必须增强实力,走调整结构、改革体制的路子。就投入而言,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工业体系,而到1997年8月底,全国居民存款余额已达4.5万亿元,因此应充分考虑投资主体走向社会化,即企业通过社会融资解决科研开发所需要的资金。实际上,就像AT&T这样的大公司(1996年营业额为522亿美元,R&D投入为38.8亿美元),它的300万股东中,无一超过总股本的3%。第二,企业要有自主开发能力且具一定实力的研究所,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要集成有限资源对优势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即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这方面IBM公司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二)实现知识技术资本化

要使产学研结合实实在在、确有成效,必须促进知识和技术资本化。十五大报告指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技术合理地参与分配,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产学研的真正结合。

(三)科研开发的C-R-D-P模式

要解决产学研很好结合的问题,开发和生产不能跟着科研成果走,而应跟着市场走,实施C-R-D-P的策略。C(Consumer)指用户,研究(R)、开发(D)的目的是生产(P)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为此,除了基础研究之外,高校应为经济建设服务,科研必须进入市场,企业不能急功迫利。

(四)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

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强调个性发展、团队精神的结合。国际竞争链已开始转为:市场—信息—产品—开发—技术—人才—自由度—机制。美国人发表过一篇文章,叫“无限制资本家”,中心意思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技术去推动,而技术靠人才,人才靠创新、靠思想。只有营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的良好环境,人才的创造力才能得到体现。当年奠定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基础的5篇论文,就是他与一个学哲学的、一个学数学的,白天打工晚上自由讨论而逐步形成的。

(五)正确处理硬件、软件、人件的关系

硬件、软件、人件可统称为“三件”,是美国人在实施CIMS时提出的。美国人认为,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硬件、软件、人件的资源(费用)之比大体上应为1:4:5。这里的“人件”费用,主要是教育培训、研究开发和人工成本。而我国“三件”之比目前大概是7:2:1,这跟我国经济处在初级阶段相关。可以说,工业经济时代基本上以硬件为主,信息经济时代以软件为主,而知识经济时代则以人件为主。

(六)技术创新的模式

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较为成功的模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彩电发展的道路,这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1985年,彩电进口量为495.6万台(海关统计),占当年国内销售总量575.8万台的86.25%。十年以后,彩电基本实现国产化,1996年彩电的正常进口量减少到37.1万台,国产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74%,且在品种、规格、质量、功能等方面接近进口彩电,而价格则要低得多。

第二种,程控交换机发展的道路,这是自主开发、研究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道路。通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程控交换机方面已实现群体突破,自主开发、研制的04、06、08、10号机等1997年预计可生产1600万线,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40%以上。程控交换机发展的道路实际上也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

第三种,大公司联合发展的道路。大公司(企业)通过兼并或联合,合并双方的研究开发机构,集成人才、技术和资金,减少重复开发,节约资源,使研究、开发、生产实现规模效益。R&D的巨额投入能否有效收回取决于产品的销售总量。例如,福特公司开发了三款“世界车”,投入60亿美元,如果只卖出30万辆,每辆车分摊的开发成本就是2万元,R&D的投入就无法收回,科研开发将难以为继。此外,“联合”不仅可以降低研究、开发成本,而且在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广告费用、生产成本等多方面都将产生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