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1997~2001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及企业的主要技术来源、元器件供应和销售市场都是国际性的,国际化是电子信息产业及企业的重要特征。因此,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应关注大环境的变化。

一、世界经济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环顾全球,世界上正在发生着显著的技术和经济变化。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的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已超越了国家界限,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生产发展速度,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信息和交易费用减少,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不断升温,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这些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美国最近提出了“因特网络(Internet)自由贸易区”的新概念,此外,美国白宫在1997年7月1日公布了一份题为《全球网络贸易框架》的报告,并在为它确定规则。克林顿在宣布这份报告时说:“在21世纪,我们将以大多数人目前难以想象的方式在因特网络上实现繁荣,我们要确保在因特网上的国际贸易免征新的歧视性税赋、免征关税,免于各种负担和规定的制约,并且免遭盗版。”克林顿要求美国政府与WTO合作,使因特网成为全球自由贸易区。

(二)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交错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全球性经贸组织。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发展需要和阶段表现。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同时并存,相互作用,交错发展。一些毗邻的国家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首先结成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海湾国家合作组织、拉丁美洲经济合作组织、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东南亚联盟以及前苏联地区的独联体等。这些区域性集团都程度不同或范围不同地制定并实行了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作出了有别于第三方的特殊和优惠安排。在区域性经济集团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也得到了发展,并于1995年1月1日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它是由创建于1948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演变而来的。WTO现有132个正式成员,另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申请加入。WTO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已超过世界贸易额(约为6万亿美元)的90%。WTO规范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由关税扩展到非关税措施,由货物贸易延伸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并开始扩大到环境保护。WTO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组织。由于区域经济集团和WTO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使得当今的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互相竞争。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说:“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恢复GATT缔约国地位的申请,5年前又参加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还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最后文件》(通常称之为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并一贯致力于开展双多边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三)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一方面,它在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机会和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集中于少数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限制,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竞争力不强),未参加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受到阻碍。由于各个国家的条件和经济政策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受益不均。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出口增长速度9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0.75%上升到1995年的3.11%。中国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获益较大,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公布的《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称,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从3.6%上升到5.2%,向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制成品份额从0.5%上升到2.1%,直接投资的投资率从24%提高到35%以上。但是该报告也指出,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面临着各种风险。首先,中国仍被工业化国家列为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目标之一,除非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其次,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持续的紧缩—扩张周期也许会动摇国外和国内投资者的信心。此外,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沿海与内陆省份的差距等问题。

二、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和电信市场走向开放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必将导致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和各国市场的开放。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贸易密集型和国际化的特性,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比其他制造业都更为明显。世界性需求的趋同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无国界的世界市场,企业的活动也向国际化发展。国际上许多电子大公司都是跨国公司,它们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设有销售服务机构,从国际市场上获取的销售额已占公司销售额的很大比例。1994年部分电子大公司国外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例如下:IBM公司为62.3%,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为68.3%,日本索尼公司为72.6%。近些年来,国外电子大公司普遍推行了国际化战略,除了在海外设立销售服务机构外,还在海外设立工厂、建立研究所、建立合资企业、采购原材料和元器件。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劳动成本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国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份额。电子信息产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的一体化。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的联系日益紧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与国际的联系日益紧密,市场逐步走向开放。中国电子产品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是其表现之一。例如,1984年海关统计的电子产品出口额约为3亿美元,1996年已达到214.98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产品进出口额增长更大(见表1)。1996年电子产品出口额占电子工业系统工业总产值(3042.5亿元)的比例已达到58.6%,占电子大行业总产值(约为3650 亿元,即电子工业系统外的产值约为600亿元)的比例约为48.9%。这说明,我国电子工业对外贸依存度较高,国际贸易对电子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表1 1991—1996年中国电子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较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据电子口统计,到1996年电子工业系统利用外资协议金额累计约为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约为70亿美元,引进技术上千项。全行业“三资”企业已超过10260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三资企业为697 家)。我们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新的竞争对手,国际竞争已在我国激烈展开。1996年,“三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已分别占电子工业系统的37%、47%和61%,“三资”企业的出口额已占电子工业系统出口总额的71.59%。

我国为了增进双边和多边贸易,以及为适应WTO框架下的国际贸易形势,电子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已大幅度下调。1992年电子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为30.8%,1997年10月已下降到13.3%。许多重要电子产品的关税税率都大幅下降,如彩电的关税税率1992 年底为100%,1997年10月降为45%(大屏幕)和35%(小屏幕)。此外,还取消了一些电子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管理。

(三)在WTO框架下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和电信市场走向开放

国际上,信息技术产品和电信市场在以美国为首的WTO主要缔约国的积极推动下正在走向开放。美国等主要缔约国一直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自由的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和电信市场,以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WTO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缔约国在WTO框架下推动了一系列的谈判,经过3年时间终于达成了如下两个协议:一个是在1997年2月15日,由69个WTO成员达成的《基础电信服务自由化协议》,涵盖了全球电信服务市场(1995年为6019亿美元,1996年为6700亿美元)的91%,各缔约方都承诺向国外竞争者开放电信市场,并在提交的减让表中明确列出了允许外资进入的项目。该协议将于1998 年1月1日生效。尽管该协议是关于开放电信服务市场的,但也必将推动与之相关的商品贸易的发展。另一个是在1997年3月26日由40个国家和地区成达的《信息技术协议》,涵盖了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目前一年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 亿美元)的92.5%。该协议涉及关税税则号8469~9030 范围内有关计算机、电信、半导体及其制造设备、软件、仪器等几大类共400多种商品。参加方承诺从1997年4月1日开始分4阶段减少关税,每阶段减少25%,到2000年1月1日取消其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及其他税费。

1997年11月25日在温哥华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宣布:“中国决定加入《信息技术协议》,并就有关事宜开始谈判”。在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前的部长级会议上,已达成一项就开放包括电信在内的9个行业市场进行谈判的协议,该协议承诺6个月后开始会谈,以期在3年内开放这9个行业的市场。由此看来,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和电信市场将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三、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速度稳中有升,亚洲发展更快

1996年,世界电子工业增长了5%,三大类产品总产值达到1.03万亿美元。据日本电子工业协会预测,世界电子产品的中期(1995—1999年)年均增长率为5.7%,远期(1999—2002年)为5.5%。许多电子产品的生产将移向亚洲,故亚洲地区的中期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15.2%,远期将达到11%。

世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中期(1995—1999年)的年均增长率将为4.4%,远期(1999—2002年)将为4.0%。欧美的增长率较低(可望保持在3%左右),而亚洲(日本除外)可能达到2位数增长。

世界投资类电子产品的中期(1995—1999年)的年均增长率将为6.1%,远期(1999—2002 年)将为6.0%。中期,美日欧的增长率将在4%左右,亚洲则可望达到16%。在投资类中,增长率最高的是PC,其次是无线通信设备。

世界半导体的中期(1995—1999年)的年均增长率将为15.5%,远期(1999—2002年)为10.5%。其中,MOS器件的增长最快,需求量也最大。

(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所谓数字化,指的是用二进制数字0和1的编码来表达、记录(存储)和传输一切信息。数字化不仅使电子产品具有优异的性能,而且由于它使不同的信息(如音频、视频、数据、图像、文字等)都变成统一的比特流形式,从而导致了“数字会聚”(Digital Convergence)现象:计算机业、通信业和影视传媒消费电子等行业将出现行业交叉和重组,企业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将重新定位;计算机、通信工具和电视机可以实现结合(即所谓的“三机合一”或“三电一体”);公用电话网、电视传输网和计算机数据网将逐步融合(即所谓的“三网合一”)。数字化还可能导致出现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市场,将引起电子信息产业的持久性变化。1997年4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PCC)宣布全面推进以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的计划,将于2006年停止模拟电视广播,这是数字化技术的又一个冲击波。同时,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产品将会越来越多。21世纪初,多媒体产品将广泛进入家庭,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网络化就是用纵横交叉的交互式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全球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并将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因特网上已接入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万多个网络、500万台主机、100万个信息源和6000万台用户计算机,每月的电子邮件已突破10 亿封。数字化、网络化使物理空间的作用淡化,经济活动可在媒体空间(Cyberspace)进行,各种虚拟现实系统(如虚拟商店、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虚拟公司等)纷纷涌现出来;可使全球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生产和消费双方通过网络实现供需见面,中间商可能消失;企业按Internet建立网络化组织,企业组织成为分子式结构,从而更富有活力和灵活性;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超过物质(原料、设备和厂房)。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人工信息智能技术是已经开始了的新技术革命的关键,它正在全面改造着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等部门的生产和工作方式。人工信息智能,粗略地说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而软件将逐渐成为人工信息智能的主体。软件将大大影响硬件的设计思想和结构原理。应用软件是把人工信息智能推广应用到人间的工具和桥梁,从而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计算机应用的智能化开发,使计算机的使用更简便,将出现“傻瓜”式计算机,从而可使计算机广泛进入家庭。软件的市场越来越大,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与支柱产业。

(三)资本和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都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M·E·波特研究了许多国家特定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认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Factor Driven),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驱动(Investment Driven),第三个阶段是创新驱动(Innovation Driven),第四个阶段为财富驱动(Wealth Driven)。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波特还认为,一国的某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6个因素:①生产要素;②需求条件;③相关行业和辅助行业的状况;④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对手;⑤政府行为;⑥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的历史演进,会对参与国际竞争的各国产业产生影响。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全球产业竞争处于比较宽松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当时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较小。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时全球产业竞争形势已变得空前激烈,因此,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非常大,并使我国产业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演变较快的特点。

对于我国产业来说,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这样4个阶段: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随着经济开放的扩大和外国资本的大举进入,加之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进入资本密集的数字化技术时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总体上说处于从资源竞争、产销竞争向资本实力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过渡的时期。在数字化技术时代,数字化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DVD和HDTV要求亚微米、深亚微米的集成电路技术,芯片的开发和对工厂的投资往往以十亿美元计,软件开发也需要投入数千万美元。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最活跃因素。

(四)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化的主角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并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约有3.7 万家,拥有遍布全球的20 多万个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经济国际化的主角,是国际竞争的主体。世界上有名的电子公司大多是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拥有一整套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及经营诀窍、进入国际市场的网络等。跨国公司通过网络组织,从事国际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了一体化的国际生产经营体系。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技术垄断是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经营着70%的世界技术转让,控制着世界新技术和新工艺的80%。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跨国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将加强技术控制,为此将会调整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战略和生产体系。例如,日本索尼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在数字化技术时代,控制研究开发及其费用比降低劳动成本更为重要,因此索尼公司今后为发展数字技术产品,将重点投资于国内和西方国家。

跨国公司为了打破贸易壁垒,抢占他国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兴起了跨国兼并浪潮。据初步统计,1996年全球有5540例企业跨国收购、合并,总交易额达2700亿美元。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目的是获取商业利益,与此同时也为东道国带来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生产技术、营销技能、商标、公司形象、组织管理经验等)。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通常要考虑如下条件:①政治稳定;②经济状况良好;③欢迎投资者的态度;④政府的政策:⑤基础设施;⑥劳动力状况;⑦银行和金融活动正常⑧政府对工业的关心程度;⑨本地的商业环境;⑩知识产权保护;生活质量。

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为工业化国家所拥有。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跨国公司。“亚洲四小龙”在10多年时间里就发展了数百家跨国公司,虽然目前它们的规模不算大,但是其发展势头和意义不容低估。

(五)企业间战略联盟成为一种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战略联盟迅速兴起。战略联盟是相关企业围绕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补、共进的合作关系,是竞争中的合作。战略联盟既有国内企业之间的联盟,也有跨国企业之间的联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IBM公司和苹果公司的战略联盟给企业界和经营理论界带来了巨大冲击,随后出现了ATT与NEC的联盟,摩托罗拉与索尼的联盟,西门子与飞利浦的联盟,东芝—IBM—西门子联盟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战略联盟大多是多边的、网络化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据美国Agarwalla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对美国电子工业界的调查,今后10年至少有40%的公司将海外联盟或合作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联盟兴起的主要原因是:①外部市场条件日益国际化、全球化;②技术发展快,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R&D投资越来越大,各国在技术领域中各有所长,因此公司需要通过联盟方式以取国际之众长来补己之短缺;③向第三国市场渗透必须吃透该国文化,这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国际经营最忌“骑瞎马”,从经营上考虑需要与该国伙伴结盟;④通过战略联盟进行“组织学习”,获得新知识,获得创造能力。在日本与欧美企业的战略联盟中,由于日本企业具有明显的组织学习意图,因此日本企业总是获益较多。

战略联盟的方式很多,如技术开发联合体,市场营销协定,生产和后勤联盟,共同出资创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母公司的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协定,许可证协议等。有人把战略联盟的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

(1)前部活动(研究、开发、生产等)与后部活动(市场营销等)的合作,一般是握有特殊技术的跨国公司为向海外市场接近,利用对方的销售网络而进行联盟。

(2)后部活动之间的合作,双方以流通系统的效率和营销能力的扩大为目的。

(3)前部活动之间的合作,这是为了获得新技术和技术优势,通常是实力对等的大公司之间的联盟。

工业化国家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大多数是第三种类型,即前部活动的合作,尤其是联合开发新技术并取得技术优势,以便取得市场的领导权。随着技术走向复杂化和高度化,取得新技术所需R&D费用和风险不断增大,同时,美、日、欧在技术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美、日、欧公司之间的技术开发联盟明显增多。选择战略伙伴开展技术合作的条件是:双方的战略是“互补关系”,两家公司的优势强项相同则合作不成,一方占统治地位也难以合作,双方实力对等并进行水平式的双向知识流动时的联盟才较为牢靠。希求对方独有的科技而自己没有任何技术优势或者虽有优势而不交流的企业,难以找到真正的盟友。显然,工业化国家的大公司之间的这种联盟,进一步扩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

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工业化国家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是第一种类型,先进工业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向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技术及营销能力,达到向发展中国家市场接近的目的,这是战略联盟的低级形态。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与工业化国家企业的合作中是否有明确的“组织学习”意图和能力。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课题

(一)“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建立起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例如,彩电生产能力已达到4200多万台,彩管(CPT和CDT)已达到5000多万台,收音机、录音机和电话机等的生产能力也是世界之最,而12 亿人口的潜在需求尚未成为现实需求,巨大的国内市场容量仍然具有潜在性质。目前,国内生产的大多数电子产品中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一部分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例如,我国彩电、彩管、集成电路和电话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只有46%、80%、74%和40%。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里,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和市场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生产阶段。在产品短缺情况下,企业生产出产品就能卖出去,产品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

(2)销售阶段。随着产品多起来,企业就要研究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3)竞销阶段。随着产品供大于求,从市场需求导向转入市场竞争导向,形成买方市场。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约束加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一部分企业陷入困境。1996年,电子工业系统亏损企业达1488家,比1995年增加196家;亏损额达35亿元,比1995年增加59%

(二)发展主题由“高速增长”转向“国际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1980年电子工业系统工业总产值为100.6亿元,1996年发展到3042.5亿元,这得益于开放和引进政策。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产业和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国有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激烈竞争。1996 年,天津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为163.35 亿元,超过了中国电子企业百强之首的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107.44 亿元)。一些重要电子产品的国内市场已被进口产品占领一大半,这些产品包括集成电路、计算机、移动通信产品、卫星通信产品和程控交换机等,这就制约了国产品的生产,使一些国内企业处于困难境地,有的限产、减产,有的被迫停产、转产,也有的充当了国外公司的代理商。

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工业无限扩张的趋势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农业的支撑能力和农村吸纳工业产品的能力,二是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农产品价格经过较大幅度提高后今后再提价的余地缩小,决定了农民购买工业品的支付能力的提高将是缓慢和艰难的,从而使我国工业产品在一段时间内相对过剩。因此,我国工业扩张的现实出路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三)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转向资本实力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参加国际竞争主要依靠的是在资源竞争上的比较优势,即以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生产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打入国外市场。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产业在资源竞争中的优势逐步减弱,开始转向以增强产品的产销竞争力来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提升企业规模、品牌、营销手段和融资能力等,在开放的本国市场上同外国产品进行产销能力的较量。近年来,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又凸显出另一个现象,即跨国公司和外国资本大举进入,形成与我国民族工业之间的资本竞争态势。跨国公司以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攻势,通过控制资源、在合资中控股甚至并购我国企业,实现本地生产并降低了成本,同时又在研究开发、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投资强度,获得竞争优势,夺取市场份额。我国一些大企业、大公司已意识到运用资本或产权市场进行规模竞争的重要性,开始进入资本实力竞争阶段,同时对过去单纯引进生产线(设备)进行了反思,对我国是彩电和VCD大国而不是强国的问题引起了重视,并意识到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在竞争中的重要性。由资源竞争、产销竞争向资本实力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过渡,已成为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课题。

在资源竞争中,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因此要素成本的高低特别重要;在产销竞争中,企业规模、品牌、营销手段以及资金融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在资本实力竞争中,资本实力、资本运作和产权运作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在技术创新竞争中,研究开发、人才和技术进步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四)培育大公司作为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企业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及其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企业来体现,只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提高产业及国家的竞争力。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一半左右的国际贸易和3/4的国际投资活动与跨国公司有关。在1995年的世界500家大公司中,从事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和电气及通信业的公司有60家,其中美国有24家,日本有14家,法国有4家,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位。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有3家公司、巴西有一家公司进入了世界500强,其中韩国3家公司的销售额达到876亿美元,巴西一家公司虽然在60家公司中排名末位,其销售额也达到89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百强之首的长虹的销售额只有那家巴西公司的1/7。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规模太小,需要有一些更大规模的公司,以便进行国际竞争。同时,还应推动企业将成熟产品及其过剩的生产能力向国际市场转移,向跨国公司方向发展。由于我国企业还不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把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选择。

(五)尽快适应在WTO框架下的国际竞争

我国正在争取加入WTO,而且我国已宣布要加入《信息技术协议》,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和熟悉它们的规则。如果我们一边在争取加入WTO和准备加入《信息技术协议》,一边又忽视它们的规则,那么在今后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再者,我们吸引外资,或者到海外去投资,往往要由政府出面签订国与国之间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这种协定中赋予了投资者广泛的权利和权利保障,如果投资者不知道、不熟悉这些权利和权利保障,就不能有效地维持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对国际市场的特点和行情要进行了解和研究。目前,我国出口商品遭反倾销指控案件增多,从自身找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注意市场调研,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并进行必要的国际市场价格分析,也不考虑进口国的市场容量,一哄而上。遭到反倾销指控后,我们的企业大多不应诉,不申辩理由,态度消极,因此损失很大。

在这个贫富悬殊、经济实力差距很大、由世界经济大国决定贸易规则和主导国际贸易的世界上,自由贸易只是一种理想,谁主动、单独地履行、实行,谁就要丧失贸易利益;谁实行了适当的贸易保护,谁就能加快发展。我国将要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并能与世界通行的贸易制度相接轨的自由贸易制度,同样不是绝对的和完全的自由贸易,而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