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1997~2001年)](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78/655278/b_655278.jpg)
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全方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市场是研究产业经济的出发点,经济落后的直接表观为商品短缺。短缺经济观已成为过去,据商业统计,600多种产品中只有5.5%是紧俏的,其中不少是农副产品。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产品竞销,也使用户有充分选择的权利,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产品(尤其是信息技术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有的仅为8~12个月。商品市场竞争的主导方面仍为品种、价格、质量(合性能与可靠性)、安全、服务和柔性。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诱发了各种潜在需求,因此应更多地研究市场、研究需求,研究如何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进而培育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市场机制正在替代计划体制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并走向完善。另外,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1996年电子工业总产值为2982亿元人民币,电子产品出口为215亿美元);严重供求失衡导致不断的价格大战(VCD、彩电等),使市场需求导向逐步走向市场竞争导向;工业化国家力图抢占中国市场(Motorola、Ericsson、Nokia、Siemens、NEC等在我国合资或独资设厂,1997年计划生产移动电话700万部,基本上占领了国内的手机市场)。
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势必增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多神经济成分的市场竞争力,而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又必然引进新的竞争对手这将使国有企业不仅会遇到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挑战,也会遇到三资企业更强有力的挑战。
(三)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市场需求规模甚大,而技术、投入开发、生产严重滞后;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档次产品供求失衡、严重积压,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又大量进口;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规模不整齐,如全国95家彩电企业有52家的生产量在5万台以下,难以形成批量,经济效益低下;四是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地区经济结构趋同,30个省市的“九五”计划中有24个省市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有22 个省市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这既可能使各地缺乏经济特色和互补性,又会导致盲目引进、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四)国际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
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各国产业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使之趋向全球化;二是传统工业(煤炭、纺织、钢铁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三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超过一、二产业的总和;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掘起,1996年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容量为6000亿美元以上,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已占GDP的33%。
中国的工业经济也将呈现新格局:我国观已形成能源、电子、机械、冶金、化上等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电视机、粗钢、原煤、水泥、棉布产量位居世界第一;1978—1996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9%,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经济仍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由于产权关系尚未清晰、地方利益分割保护、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引资渠道并非畅通,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变得更加严峻,竞争将会加剧;企业间的并购将出观高潮,“生产向规模集中,市场向名牌集中,效益向优势集中”,会出现更多的大公司、大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将得到改善;高技术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逐步减弱,对外贸易难度增大。
(五)投资主体逐步社会化
目前,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庞大的国有经济(国企29.8 万家,从火箭导弹企业到饮食店应有尽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有改革成本;结构性调整要有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投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持。解决这四块资金,使国有企业能基本具备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据有关部门估计要投入2万亿~2.5万亿元,而国家尚未形成这种财力。另外,截至1997年8月底,居民银行存款余额已超过5万亿元,因此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社会化是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金的基本出路。
工业化国家已实现投资主体高度社会化,AT&T公司的三百万股东中,没有一个超过总股本的3%。在美国,投资主体高度社会化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左右,但其所占有资产则超过美国企业总资产的50%以上。
(六)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全球贸易(产品与服务)自由化:有43 个参加方(包括印度、印尼、马来西亚、韩国等)的信息技术协议(TTA)将在2000午1月1日前对信息技术产品六大类(包括计算机、软件、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电信设备、科学仪器等)263 个税种实行零关税,这些国家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该类产品贸易总量的93%。有了70多个国家参加的97世界电信协议要求对电话、电传、文传及相应的手段实行全方位市场开放,并同意在1998年1月1日开始在本国实行国际电信服务的全面竞争。
信息技术正朝着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个人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信息革命将再一次改变人类的生产和工作方式,这一场综合性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将导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96年被称为互联网络本命年,互联网上用户已超过6000万个,其销售额为50亿美元,而在2000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
国际竞争链的模式已转为:信息—市场—产品(项目)—开发—技术—人才,而产品寿命周期、技术寿命周期的缩短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竞争的最活跃因素,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尚难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一是产业规模总量不大,1996年为2980亿元(合360亿美元),不到IBM(760亿美元)的1/2,也低于日立(687.4亿美元)、东芝(583亿美元)、AT&T(521.8亿美元)、Sony(473.8亿美元)、富士通(471.7亿美元)、NEC(447.7亿美元)等国际排名前20位的信息企业一个公司的销售额;就国内而言,1996年电子工业总产值占GDP(67795亿元)的4.4%,在全国工业部门中列第7位;二是资源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高势能、高渗透、高竞争、高风险、高投入、高效益的发展趋势;三是整体素质不高,产业基础不强,技术创新薄弱,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与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二、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一)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以市场和国际发展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为基础,统一规划,宏观调控,集成有限资源对有限项目予以重点突破;掌握和开发关键技术,占领市场和科技两个制高点;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实现跨越式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健康地发展。
(2)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产业,积极开发数字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
(3)实施策略:大公司战略、高技术产业、结构性调整、国际化市场、开放式管理、资本化运作。
(二)关于加强产业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和作用,使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自主开发的轨道上来。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靠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机遇已不会再重观,七八十年代的“四小龙”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时代也已经过去。进入90 年代,外国企业看中中国的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因而只有转让一部分国内市场,才能引进企业,而引进企业才能更好地引进技术。
1965年美国用于R&D的费用为1710亿美元,占GDP的2%;日本用于R&D的费用占GDP的2.8%;德国用于R&D的费用占2.5%;中国用于R&D的费用为220亿元人民币(1994年),占GDP的0.5%。国外电子信息企业的R&D开支一般占销售额的5%~10%,如Ericsson为15.3%;北方电信为14.8%;Intel为9.6%;日立为6.5%;NEC为7.1%等。我国彩虹集团1996年用于R&D的费用为4000万元,不足销售额的1%。有效的研究与开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Intel公司1996年的营业收入为208亿美元,纯收入为51.6亿美元;Microsoft公司1996年的营业收入为94.35亿美元,利润为24.8亿美元。
我国技术创新的模式参考:
(1)彩电发展的道路。1985年彩电进口量为495.6万台(中国海关统计年报),占当年国内销售总量(575.8 万台)的86.25%。十年以后,1996 年彩电的正常进口量减少到37.1万台(估计走私为300万~400万台),国产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74%,且在规格、质量、功能等方面接近进口彩电,而价格则要低得多。
(2)程控交换机发展道路。通过合资引进技术,进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国产程控交换机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加,1996年已达到30%。
(3)大公司联合发展道路。大公司(企业)通过兼并或联合,合并双方的研究开发机构,集成人才、技术和资金,减少重复开发,节约资源;使研究与开发产生规模效益。R&D必须有产品规模作为支撑,因为R&D巨额投入能否收回取决于产品的销售总量。就这点而言,我们应从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上来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的能力。
(三)实施大公司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电子企业有1万多家,而位居百强企业榜首的长虹集团1996年销售额也只折合13亿美元,相当于同年IBM的1/58,日立的1/53,三星(200亿美元)的1/15。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全球竞争实力的大公司。整合出与产业观有规模相匹配的、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综合性大企业,对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子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提出到2000年形成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30家,其中达到3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一旦实现这个目标,这30家企业的销售额之和将占到“九五”计划所提出的电子工业2000 年销售额(6000 亿元)的5/6,这是一个既具战略意义又相当艰巨的任务。
大公司具有以下特征:宽阔的产品系列;技术创新能力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定市场份额的主流产品;良好商誉的品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家经营;战略管理能力;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大公司具有以下发展摸式:资本积累(自我发展);资本集中(规模经济);资本经营(资产重组);资本输出(跨国经营)。
有效兼并、联合、收购是必然之路。“不联合就完蛋”,这是哈佛大学给美国经济的忠告;“联盟就是未来之路”,IBM公司的屈勒如是说;“今后如果一家公司打算单一地去竞争,那将难以成功”,这是富士通总裁彦太郎的明见。联合是一种综合效应:产品成本、研究与开发支出、广告促销费用等都将因减少重复投资而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
(四)实行战略性转移
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软件业、运营服务业并举转移;由结构单一的生产企业向大公司转移;由产品经营为主向资本经营转移;由本土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变;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转移;由市场需求导向向市场竞争导向转移;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移;由技术引进为主向技术创新转移;由工业化生产管理模式向信息化产业管理模式转移;由传统的工厂管理模式向大公司管理模式转移。
(五)加快发展新的增长点
培育、扶持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电子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措施。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本要求:市场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2000年前后电子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源、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IC卡、软件。
要对市场容量、关键技术、技术来源、产业规模、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战略措施对定性定量研究。并集成有限资源对有限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包括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和数字化技术。
三、加强调控 搞好行业管理
(一)行业管理
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稳定、有序、持续、健康地发展。
行业规划:目标定位、产业结构、地区布局、企业制度、发展战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政策: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产品政策、技术政策、装备政策、采购政策。
监督管理: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宏观指导: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大公司战略、股份制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彩电发展道路、程控交换机发展道路。
技术法规:法规制定、汇编、监督实施。
重大工程“909”、“金桥”、“区电”等。
热点问题:数字化、ITA、基本电信业务协议、移动通信、卫星电视、VCD等。
(二)调控手段
规划:做好规划,给省市以指导;
经济:电子部每年有30多亿元,必须集中、有效利用;
法规:条例、规范、质量、标准化;
行政:生产许可证、进口审批等;
技术:质量评估、技术标准、技术导向;
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等,信息的汇集、处理、发布、应用、反馈。
(三)观念转变
我们跟国外的差距首先是在观念、思想和素质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旧的观念必须变革,新的观念应该确立。
(1)“国有经济”观念。要区别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主导与主体并非混同。
(2)“保障”观念。从单位保障、政府保障过渡到社会保障;
(3)“改革成本及其负担”观念。改革成本应由改革的参与者按一定比例分担,这个比例以改革获益水平的高低作为确定基准。
(4)“市场竞争导向”观念。企业不仅应不断分析需求以确定国际市场,更重要的则是分析争夺市场的竞争对手有哪些,他们采取什么策略,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国际竞争的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和柔性8个方面。
(5)“规模经济”观念。规模经济不仅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而且减少重复研究开发的浪费,提高广告、促销的规模效益。
(6)“科学管理”观念。管理科学是建立观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不能用传统的管理工厂的模式来管理大公司;大公司中管理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因素(Motorola董事会17个董事中,有9位并非资产所有者,而是管理专家)。
(7)“战略与策略”观念。树立远见、创新、集成、柔性、快速、杜绝浪费的观念。
(8)“三流”观念。特流、信息流、资金流并重。
(9)“三件”观念。硬件、软件、人件(People Ware),以人件为重。
(10)“三效”观念。工作效率、资源效用、经济效益,特别是要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资源闲置是最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