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1997~2001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97年

1996—2010年人才资源发展规划(草案)

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邓小平同志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个都离不开信息化”。在今后的15年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广泛地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已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明确指出,“电子工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现代化的带头产业”,应“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在199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把电子信息产品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形成国家意志,加快振兴电子工业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 年远景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我国的电子工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应用与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方向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面向21 世纪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支进入世界电子科技前沿的科学家队伍;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各种复杂难题的专业技术队伍;一支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要的、学有所长并具有领导才能的经营管理队伍,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做好电子工业系统人才发展规划,提高人才素质,对于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

今后15 年是我国振兴电子工业,使之成为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的关键时期。我国电子工业要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达到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使我国跃居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强国之列的目标。

(一)电子信息产业“九五”目标

到20 世纪末,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全面提高,初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之一,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电子工业大国之列。

(1)在“九五”期间,我国电子工业将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占当时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年销售额6000亿元,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员工业增加值生产率6万元/人·年以上;出口创汇额300亿~500亿美元;电子工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2)增强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系统和装备的能力。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为“金”系列信息化工程建设和金融、财税、工交商贸、农业等重要经济领域的管理现代化建设以及政府部门、教科文卫等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做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到2000 年,微型计算机的人均普及率达1%,中心城市家庭的微型计算机普及率达20%以上。

(3)提高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利用电子技术改造70%的工业锅炉、窑炉和高能耗的电机,大幅度节能降耗;中型企业和主要科研单位70%的设计工作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保证国防现代化建设对军事电子技术、系统、装备和配套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对各类电子产品的需求。

(4)实现电子工业的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基本完成从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企业技术进步由以引进为主向以自主开发和创新为主转变,企业组织结构向以大公司为主体、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转变。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到2000 年,形成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30家,其中达到3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

(5)建立起技术创新机制,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高。重点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工业大生产技术;科技体制改革及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升级换代产品占主流;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产品、数字程控交换机、彩色电视机、录像机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二)2010年远景目标

到2010 年,电子工业主要产品的开发、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建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进入世界百强的集团公司,把我国电子工业建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使我国电子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进入世界电子强国之列。

(三)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电子工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电子工业的发展重点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及软件和通信。

二、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特征

21 世纪是以信息资源化、经济信息化、世界网络化、竞争全球化、合作国际化、社会数字化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向21 世纪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特征是: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相结合;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相结合;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相结合;工业生产和运营服务相结合。时代特征和产业特征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特征为:复合型、高素质、高学历、易流动和科技带头人将居主导地位。

(一)复合型

跨世纪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即专业跨度大、市场意识强,既有深厚的电子信息技术功底,又能综合掌握多学科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既有观代的系统工程意识和观念,又有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注重软硬技术结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和语言工具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如熟知岗位知识、信息技术、系统理论、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学。

(二)高素质

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势能、高知识、高渗透、高竞争、高发展速度的特点,要求人才具有高素质: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想解放,勇于开拓,奋发进取,善于创新,注重系统、预见、柔性和集成,不断跟踪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知识宽厚,思路敏捷,善于适应不同行业的彼此渗透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良好的团队观念、协作精神;善于获取和使用各种信息,注重时间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等。

(三)高学历

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文化含量、信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它的研制、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都要求相关人员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没有较高的学历,就难以胜任。因此,在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队伍中,高学历的比重将大于传统产业。

(四)易流动

电子信息技术将降低物耗和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逐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走产业信息化道路,从而使电子信息技术向各行各业广泛渗透,形成了电子信息人才资源易于流动的外部环境。信息产业的知识含量高,而人才既是知识的生产者,又是知识的载体,这是人才流动性大的内在因素。国际上,电子信息技术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把信息化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使得人才的国际竞争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科技带头人居主导地位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高技术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竞争最激烈的先导性技术,需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表现在技术、产品、质量、效益、服务和开发、创新的能力与速度上,而根本是人才。科技带头人善于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满足经济信息化需求的系统、装备和产品,是技术竞争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振兴民族电子工业、跻身世界电子强国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人才资源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相对紧缺,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因此,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符合跨世纪宏伟目标要求的人才队伍,是摆在电子信息产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特别是“八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电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电子工业连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连续十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20%),经济规模显著增大(工业总产值十年增长7.6倍),产业结构明显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整个产业正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方向转变。与此相适应,十年来电子工业职工队伍及人才资源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四、人才预测和论证

(一)指导思想

(1)以《电子工业“九五”计划和20l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以“抓住历史机遇、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行跨越发展”为指导,加快电子工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2)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重点搞好三支队伍建设,突出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的人才队伍。

(3)人才资源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应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相匹配、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

(4)人才资源预测应体现经济与技术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的原则。

(二)总体预测

(1)根据电子工业“九五”计划的目标要求,利用电子工业1983—1995 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应用Cobb-Dougas生产函数模型,预测“九五”期间电子工业企事业年末职工总数将以年均1.9%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职工总数将达到201.8万人(其中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为l87.3万人);人才总量为46.8万人,人才占职工总数的25%,其中大学学历以上人员占人才比重为60%,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人员比重为45%。

一方面由于要扩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电子工业职工总数在“九五”期间将保持相对稳定,略有增加;人才比重较1995年提高4个百分点,高学历的比例将显著增加,这也与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特征相符合。

(2)“九五”期间,电子行业将重点培养2000 名学术带头人,500 名优秀企业家,400 名具有电子工商管理第二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优秀管理人才,100 名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专家。

(3)2010年人才资源目标预测。根据电子工业20l0年远景目标,届时电子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产值将超过1.7万亿元。这要求电子工业生产总值在21世纪以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长,职工总数平均增长速度在1%左右。到2010年,电子工业生产总值2.1万亿元,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17万亿元(2010年远景规划值)的12.4%,电子工业企事业职工总数将达到225.2万人,人才总量将达到67.5万人,人才比重为30%。

(三)分行业预测

(1)根据中央确定的“九五”期间电子工业发展战略,即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按照电子工业“九五”计划的目标要求,集成电路“九五”末应实现产值80亿~100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集成电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必须达到18%左右;行业职工总数2000年末应达到3.75万人,平均增长率为4.5%。计算机行业“九五”末产值将达到800亿~1000亿元,年均增长约为29%,本行业职工总数年均增长15%左右。通信设备行业“九五”末将实现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本行业职工总数年均增长4%左右。与此同时,集成电路制造业人才年均增长率为l5%,到2000 年应达到1.68万人,占该行业职工数的44.8%;计算机行业人才年均增长率为16%,至2000年应达到6.97万人,占该行业职工数的37.2%;通信设备行业人才年均增长率为10%,至2000年应达到7.53万人,占该行业职工数的37.8%。

(2)预测1996—2000年电子工业各行业年末职工总数和人才总量如表1、表2所示。

表1 1996—2000年电子工业各行业年末职工总数预测(单位:人)

表2 1996—2000年电子工业行业年末人才总量预测(单位:人)

由表1和表2所列预测数据可见,计算机和通信行业的职工总数将有较大幅度增加,相应的人才数量也将有明显增加,整个电子行业人才将朝着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集中。

五、实施人才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人才资源规划的发展目标为依据,围绕人事工作的“两个调整”,深化改革,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强化培训,重组资源,改革管理,开源节流,加强合作。

(二)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和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精神,将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工作作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主旋律。各级领导要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将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作为人才观念转变和人才管理机制改革相结合的着眼点、切入点,树立公正全面的用人观、细致敏锐的识才观、稍纵即逝的惜才观、符合科学规律的育才观、宽宏大量的容才观、严格规范的管理观。对人才资源开发要做到思想投入、政策投入、资金投入的各方面到位。

(2)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为导向,合理调整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人才专业结构,重点加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及软件和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调整人才的学历结构,重点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调整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结构,通过人才交流,科研院所进入企业,设立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增强企业研究所开发经费,推进产、学、研、用四结合等措施和途径,充实和提高企业,特别是大集团公司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素质。

(3)加强继续教育,重点是领导后备人才的培养、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跨世纪学术科技带头人的培养。针对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人才教育和培训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新内容;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职工教育“九五”计划,加强电子工业继续教育,组建一批专业性培训中心,并认证一批行业培训中心,初步形成满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教育培训网络。

(4)以电子工业部部属院校为基础,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部属高校和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校以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层次的人才为主;积极发展电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教育。立足行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学科门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较高的信息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5)通过多种形式、手段,普及信息化知识,推动、促进全民信息化意识的提高,为信息产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营造必不可少的公众基础,同时也为信息人才资源可持续增长创造丰富的土壤。

(6)改革管理,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才资源效用。在今后15 年里,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要由分散性向整体性转变;管理重点要由人才数量向提高人才层次、人才素质转变;管理范围要从部管企事业单位向全行业转变。要强化调控措施,优化配置,合理使用人才,真正做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7)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开源节流。人事制度改革旨在形成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制定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到高新技术部门工作;打破条条框框,营造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重才干、重业绩、知人善用;建立体现人才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科技人才知识技术入股,提高知识和技术的价值,确保人才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待遇,增强人才的凝聚力;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做到培养、教育、考核、使用人才一条龙。

(8)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国际交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国际化的趋势,电子信息产业应在国际人才竞争中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在建设三支队伍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改善人才的工作待遇和环境条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组织更多的人才出国培训和深造,使电子工业成为国际人才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海外人才通过各种形式为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

(9)开展人才资源的动态调研,加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工作的研究,保证人才规划目标在理论指导下高水平地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快、变化大、人才流动性强,而人才规划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而必须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跟踪了解,及时取得反馈信息,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人才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