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政治谋略 (3)
戴不胜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要请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如果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喧扰他,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会说齐国话,那是不可能的了。可是如果把他安顿在齐国繁华热闹的街市,住上数年,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放弃说齐国话而仍旧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孟子接着又说:“你曾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推荐他,叫他住在君王的左右,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君王为善。假如君王身边的人,无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都是同薛居州一样,就好比楚国人置身于齐国的街市一样,那么,君王还会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反之,假如君王身边的人,都不是同薛居州一样,就好比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喧扰那人学习齐国话,那么,君王还和谁去做善事呢?这样看来,光是一个薛居州,势力孤单,会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
大谋略:贤臣,常在君王身旁孤掌难鸣,就因如此,在位者更该重用贤者,不要冷落贤者,反让谄媚之人蒙骗了自己。
虞卿妙言谈联盟
魏国要求和赵国结盟,赵孝成王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召虞卿来商量。
虞卿路过平原君家,平原君对他说:“希望你去谈论结盟的事。”
虞卿到朝廷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要求和我们结盟。”
虞卿答道:“这是魏国的失策。
赵王马上说:“别着急,我还没有答应他们呢!”
虞卿则说:“这是大王的错误。”
赵王顿时有些不解,便问:“魏国要求和我们结盟,你说这是魏国失策;但我没有答应,你又说这是我的错误。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呢?难道我们不可以和他们结盟吗?”
虞卿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听说小国和大国结盟,胜利则大国独享福泽,失败则小国遭受灾祸。现在魏国是以小国来请灾祸,而大王却以大国去推辞福泽,所以我说这是魏国的失策,也是大王的错误。我个人以为和魏国结盟对我们有利。”
赵王听了,赞许地说:“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联合魏国结成联盟。
大谋略:强弱相结盟,胜则强者受福,败则弱者受祸,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与人合作时,要洞悉利害关系,在适当时机做出对我们最有利的决定,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广开言路保通畅
周厉王当政的时候,法令苛刻,残害百姓,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但周厉王满不在乎。大臣召公对此忧心忡忡,害怕会引起国家动荡。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召公就把这种情况如实禀告了周厉王,并说:“百姓们都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为了国家的安定,希望您能够改正!”
“这个好办,我不久就会让国人不再有什么怨言。”周厉王轻松地说。
召公还以为周厉王会听取自己的谏言改过自新,谁知周厉王变本加厉,并派卫国的巫者去监视百姓的言论,只要听到谁对周厉王有丝毫的不满,抓到以后格杀勿论。结果国内再也没有敢议论周厉王的人,熟人路上碰见连话也不敢说,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
周厉王接到国中再也没有人议论自己的报告后非常高兴,马上把这种情况告诉召公,说:“你看,我这不是一下就消除了人们的怨言吗?”
召公听了焦急地说:“您这样做是大错特错呀!”
周厉王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呢?我看爱卿是太过虑了?”
“咳!您这只是堵住了大家的嘴,并没有消除人们的怨言啊!这就像是堵塞洪水呀!一旦决口,伤人必定很多。老百姓也就好比流水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应该排除堵塞,让水流畅,治理百姓的人也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意见。因此,天子处理政事的时候,让公卿直言劝谏,让平民把意见转达上来,让全国的人都监督自己的施政过失,然后再由自己斟酌决断。这样做了以后,就可以根据下边的谏言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呀!而如今您堵住了天下百姓的嘴,这恐怕会给国家埋下祸患呀!”
周厉王听完这些话非常的不高兴,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拒绝了召公的意见,依然派人到处监视百姓的言论。
三年以后,国人不堪周厉王的暴政,终于揭竿而起,昏庸残暴的周厉王被捉住了,义军把他流放到了彘地,周厉王最后老死在那儿。
大谋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的整体一样,如果人的经脉通达,那么身体就会健康;相反,如果经脉闭结,精气不畅,那么就会产生各种病痛恶疾。
郑庄公智平叛乱
春秋时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实在“五霸”之前,就有郑庄公称霸于诸侯。郑庄公名叫寤生。虽然他是一国之主,但他的母亲武姜却不喜欢他,时时偏护他的弟弟共叔段,总想把小儿子推上王位。
郑庄公封给弟弟共叔段一个叫“制”的地方,武姜并不满足这个封赏,要他给弟弟改封一个叫“京”的地方,郑庄公没有拒绝,欣然同意了。于是人们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
共叔段依仗着母亲对他的宠爱,认为哥哥拿他没有办法,就不断扩充势力,欲与郑庄公对抗。大臣们见了非常着急,都来劝说郑庄公,让他加以防范,以免羽翼养成,造成后患。郑庄公却说:“看看再说吧。”似乎对共叔段的野心并无限制。
不久,共叔段便把自己的势力扩充到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进一步暴露了他反叛的野心。他集结兵力,修治城郭,打造武器,征调士卒和战车,就要偷袭都城了。他还与母亲武姜商量好,里应外合,谋取国君之位。
对于这些情况,郑庄公似乎并不在意。他依旧按规定的时间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共叔段认为郑庄公不在都城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来袭取都城。他还假借郑庄公的名义,说是来帮助守卫都城的。
谁知郑庄公在都城附近埋伏了大量的战车和士兵,阻击了来袭都城的共叔段。见阴谋暴露,共叔段便退兵回到京城,不曾想郑庄公已经派兵占领了京城,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便逃到鄢地去了,郑庄公派兵追到鄢地。共叔段在逃亡的过程中,被迫自杀了。这样,共叔段谋反行为大白于天下,而郑庄公的行为是为了保卫国家的权力。
其实,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纵容支持下,早已有了篡位的意图,对此,郑庄公并不是不知道,但在最初的时候,共叔段并没有暴露他的罪行,同时又有母亲的保护,他只得慢慢忍受,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后来,共叔段的叛意已露端倪,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如果郑庄公此时采取行动的话,仍会落得个凌母欺弟的不义名声。直到共叔段谋反日期已定,并且正式开始行动了,郑庄公才断然采取行动,一方面开展宣传攻势,另一方面用武力给予镇压,让国人了解共叔段的真面目。结果是,共叔段众叛亲离,兵败自杀,而郑庄公又显得宽宏大度,仁至义尽,这便是郑庄公的高明之处。
大谋略:当阴谋家的阴谋正在酝酿的时候,要沉住气,不要轻举妄动。等到他的阴谋将要付诸行动的时候,再给他沉重的一击,这样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桓公大度用管仲
齐襄公是个无道的昏君。当时的齐国,有两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人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他们两人商议说:“国君如果再这样昏乱下去的话,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我们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个就招揽另一个。”
他们说的公子纠是齐襄公的长子,是鲁国女子所生;公子小白是次子,是莒国女子所生。于是,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到了莒国,管仲跟随公子纠到了鲁国。
齐襄公的昏庸终于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发动兵变,杀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随后,公孙无知也被刺杀了。众大臣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为君,公子纠就带着管仲,在鲁军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
却说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齐国国乱无君,就与鲍叔牙计议,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也回齐国争做国君。
这样,兄弟二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战斗中,管仲亲手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使他受了伤。但最终还是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军队统帅。他没有忘记管仲,找机会向桓公推荐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为他曾经与自己为敌,还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鲍叔牙向他解释:管仲和我当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要想干大事,就必须心胸开阔。
于是,桓公不计前仇,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大谋略:人应该大度一些,要学的有气量,不能为些小节斤斤计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做到心胸宽广,做到宰相肚里能乘舟。
齐桓公用人不疑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家里贫困,苦于没人举荐自己。最后他心生一计,于是就替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悲从中来,于是就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
齐桓公听到了歌声,细细品味歌词,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说罢便下令把宁戚带回去。
齐桓公回到宫中后,侍从们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齐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随即召见了他。宁戚见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他,桓公非常满意。
第二天,齐桓公再次召见了宁戚。这一次,宁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准备任用他担任要职。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劝谏道:“宁戚是卫国人,我们对他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大王还是先核实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个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齐桓公笑着摇了摇头,说:“不必了。用人而疑之,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
最后,齐桓公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对宁戚委以了重任。
大谋略:当政者需要的是有利于他治理国家的主张,而并不是个人的背景所在。何况人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拘泥于小节,这是成功的领导者选用人才的恰当做法。
桓公陷愚公之谷
春秋时期,齐桓公很喜欢打猎。
有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看到一只梅花鹿正在低头吃地上的草,于是就拉弓搭箭向着梅花鹿射了出去,但是没射到,却是梅花鹿受到惊吓,疯狂逃跑。齐桓公紧追不舍,追着追着,追到一个山谷里。梅花鹿不见了,齐桓公也不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他知道自己已经迷路了。
齐桓公正在着急之时,看见一个老翁走了过来。
齐桓公便问:“老人家,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
老翁说:“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齐桓公觉得很有意思,又问他说:“为什么叫做愚公之谷?”
老翁说:“这是用我来命名的。”
齐桓公更不理解了,就问:“看老人家的仪表,并不愚蠢啊,为什么说你是愚公呢?”
老翁就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个老翁原来喂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小牛逐渐长大了。老翁把长大的小牛卖掉,用这笔钱买了一头小马驹。一个年轻人看老翁放牧一头母牛,后边还跟着匹马驹,就强词夺理说:“这匹马是我的,你偷了我的马。”老翁说:“这是我的马,你怎么说是你的呢?”年轻人说:“你前面牵着一头牛,后面跟着的确是一匹马,试问牛怎么会生出马来呢?这马是我的。”说完也便把马牵走了。
乡亲们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认为老翁愚蠢,小马驹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不知道向官府去告状?这不是愚蠢是什么?于是,乡亲们都管老翁叫愚公。
老翁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说:“又因为我从小就住在这个山谷里,因此乡亲们就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听后,也说:“老人家你确实有点愚蠢,你为什么就把马白白的给了他呢?”
愚公也不向他解释什么,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便用手给桓公指了一条回到京城的路。
齐桓公告别了老翁,回到了都城。
第二天,早朝时候,齐桓公把这件新鲜事告诉给相国管仲。
管仲听到这件事后,严肃地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管仲的过失啊。假如在唐尧时代,咎繇当法官,哪里会发生强抢人家马驹子的事情呢?那个时代里,就算发生了像这位老人遇上的粗暴行为,老翁也一定不会给啊。这位老翁知道今天司法不公正,所以才会乖乖地让别人夺去他的马啊。让我回去整顿一下政事,使司法公正,保护百姓,严惩恶人。”
大谋略:当政者应该思想敏锐,见微知著,从小事中看到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大政方针。
齐桓公庭燎求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