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文化场视域下的壮族民间文学
杨树喆更新时间:2024-03-14 14:32:32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文学—文化批评和民俗学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壮族民间文学及其特征置于整个壮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探讨其在由本土文化(稻作文化、歌咏习俗、师巫传统)和外来文化(即汉族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的表现形态与文本意义。全书共18万字,分五章,第一章解读和阐释文化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宏观分析壮族民间文学生成、发展的文化土壤和壮族民间文学的稻作文化、歌咏文化、师巫文化及外来文化意蕴。第二、三、四、五章即在第一章总述的基础上论述歌咏文化、稻作文化、师巫文化、汉族文化对壮族民间文学的影响。
上架时间:2022-11-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杨树喆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非遗学原理
这是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理论作品。近十年来,冯骥才先生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是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传统村落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实践与思考的凝练,从理论高度论述非遗学的相关原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本书内容由多篇非文化6.1万字 - 会员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间断而传承至今的民族,也使中华文明具有了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在近代中国丧失文化自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寻到马克思主义,用以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激活蒙尘的古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源泉和文明文化17.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