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8-28 15:14:05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1991年版作者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与认识论问题
二、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三、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四、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
第三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一、“古今中西”之争制约着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在近代的演变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知统一学说
一、仁与忠恕之道
二、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
三、“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及儒墨之争 ──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兼爱”与功利主义
二、“名实”之辩的开始
三、“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 ——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二、“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三、首次提出辩证法的否定原理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一、《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
二、范蠡:法家的先驱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一、在“天人”“名实”之辩上改造《老子》
二、以“道”作“法”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思孟学派
二、“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三、“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
四、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二、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相对主义
四、艺术意境理论的萌芽
第四节 名家“同异”“坚白”之辩 ——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和自然观
一、“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二、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三、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三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 ——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二、“明分使群”和“化性起伪”的人道观
三、“制名以指实”与“制名”以“辨同异”
四、“符验”“辨合”和“解蔽”
五、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一、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二、“缘道理以从事”和“因人情”
三、“因参验而审言辞”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
第一篇小结
一
二
三
第二篇 秦汉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一节 董仲舒和《淮南子》 ——目的论“或使”说与机械论“或使”说的对立
一、西汉儒道之争的哲学理论表现
二、董仲舒: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
三、《淮南子》:机械论“或使”说
四、两种“或使”说在形神之辩上的对立
第二节 王充: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
一、“莫为”说的天道观
二、必然与偶然的区分和“命”与“性”的对立
三、“精神依倚形体”和“知物由学”
第五章 玄学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一节 王弼“贵无”说和裴《崇有论》
一、“以无为本”和“体用不二”
二、“寻言观意”和“得意忘言”
三、裴的《崇有论》
第二节 嵇康对宿命论的挑战
第三节 《庄子注》:“有而无之” ——“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一、有无统一与“独化而相因”
二、仁义出于人性与“所遇为命”
三、形神统一与“因彼立言”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和僧肇的玄学化佛学
一、葛洪的《抱朴子》
二、僧肇的《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
第五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 ——唯物主义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
一、以“质用”统一论证“形质神用”
二、《神灭论》的“穷理”逻辑
第六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