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25 18:19:27
封面
版权信息
献词
总序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代序言)
中国的短20世纪:两个独特性
革命与连续性的创制
三条线索之一:南方与北方、海洋与内陆
三条线索之二:两种政治整合
三条线索之三:帝国与国家的相互渗透
革命的持久性:失败与开端
导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
一、帝国的多元主义及其近代困境
二、比较视野下的清王朝自我改革
三、尾声:中国革命的结局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
一、美国模式的局限性
二、清帝逊位诏书与“主权移转说”
三、“统治权移转说”之讨论
四、临时大总统选举与南北政府合一
五、大妥协之后
六、尾声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
一、为何争论?——1913年主权归属争论的背景
二、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表述
三、梁启超的“主权在国论”
四、再审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论”
五、“主权在国论”:理论反思
第四章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一、1913年立宪运动的交锋地带
二、原理和范例
三、强势行政权
四、弱势议会
五、若隐若现的德国模式
六、康有为立法的启示
七、尾声
第五章 首届国会的解散与总统集权的诞生
一、破:首届国会的解散及其法理辩论
二、立:总统集权体制的诞生
三、时人眼中的1914年宪法改革
四、尾声:1914年宪制的局限
第六章 渐行渐远的君主立宪制
一、1915年袁世凯称帝与1917年丁巳复辟的定性问题
二、君宪的成与败:欧洲若干国家的范例
三、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四、权力基础的叛离:从组织的角度看君宪运动的失败
五、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