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卡波特的生平及创作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1924年9月30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原名为杜鲁门·斯特雷克弗斯·珀森斯(Truman Streckfus Persons)。
杜鲁门·卡波特的童年生活深受父母离异、家庭不幸的影响,9岁以前一直被寄养在亲戚家,童年的寄养生活几乎构成了他童年时期的一段苦难记忆。他的母亲尼娜为了离开阿拉巴马乡下,年纪轻轻就嫁给其父亲珀森斯,由于母亲生下他时才17岁,所以卡波特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到亚拉巴马州乡下的门罗维尔外婆家。后来父亲珀森斯因诈骗罪被送入监狱,父母因此离异。他的母亲随后去了纽约,后与一名古巴商人结了婚。再婚后他的母亲没有立即把年幼的卡波特接到纽约去,而是把卡波特留给住在阿拉巴马乡下门罗维尔的外婆家。由于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离异后为取得卡波特的抚养权争得不可开交,但最终母亲取得了胜利。卡波特的母亲后来由于不能生育,在卡波特快10岁时将他接到了纽约,并让卡波特改用了继父的姓,与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在纽约,卡波特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后来,他们一家搬到康涅狄格州,他到了格林维奇国立高中就读。卡波特天资聪慧,学龄前就已开始读书,对写作十分喜爱,在高中读书时便展现出了其在写作方面的天赋,并有几年的练笔历史,15岁便投稿到各个出版社了。
少年时代的卡波特是个很有个性和自己思想的孩子,他非常聪明,据说智商高达215,可他不喜欢学校的氛围和对他的束缚,他觉得在学校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17岁时干脆退学回家,以干杂活谋生。之后,他回到纽约,在《纽约人》杂志社的财务部门打杂,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正式工作。一开始卡波特并没有从事写作,而是在杂志社的财务部和文艺部做零工,也做过一些剪裁报纸、卡通片整理等临时工作,后来还在过“城镇之声”专栏从事一些简单的文字工作。有一段时间,他还兼做两份工作,一是为电影公司拍摄电影做大众演员;二是为一家文摘报收集写作一些奇闻轶事。工作之余,卡波特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开始了兴趣写作。17岁那年他终于写出了一些短篇小说,并在杂志上刊登,由此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19岁时,他凭借着短篇小说《米丽亚姆》荣获了欧·亨利文学奖,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两年后,卡波特离开了《纽约人》杂志社,关于离开的原因,有多种说法:第一种是他被人诬陷中伤而被辞退;第二种是他为专心完成《夏日十字路口》干脆辞掉工作;第三种是因为他被著名的蓝登出版社看中,与他签订了合同,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他可以专心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21岁的时候,卡波特回到了亚拉巴马乡下的外婆家,继续写作他的《夏日十字路口》,可不久,他便对这部小说不满意起来。在阿拉巴马家乡的小乡镇上,他回忆起很多童年的趣事,回忆起和表姐哈帕·李一起度过的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他决定将这些涌入脑海的回忆写下来,完成一部新小说,书名都想好了——《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在写作《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过程中,卡波特离开阿拉巴马,买了去新奥尔良的车票,离开的原因是他的写作习惯妨碍影响了亲戚的日常起居。为此,他决定在新奥尔良租一间房间,他闭门谢客,夜以继日写作,完成了小说前半段的内容。之后,他又继续北上到北罗林那、萨拉托加、纽约、南塔克特。他用了两年的时间,用带有自传性质的笔法,围绕着一名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寻找自我、探索人生展开,在1948年他完成了整部小说。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也显示了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小说发表后好评如潮。但是,这部小说因涉及一些同性恋内容而遭到不少非议,再者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有些怪诞也不易被一些读者接受,因此小说受到了个别出版商抵制。所幸大多数读者对小说钟爱有加,拥有了读者基础就不怕小说会受到影响。
其实,早在《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出版之前,卡波特就已发表过几篇很不错的短篇故事,并被当时的媒体所关注。他的照片就已经时常出现在一些知名杂志上,如《生活》杂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杂志封面上卡波特的照片形象很引人注目,年轻英俊的他穿着时髦的时装,斜躺在沙发上,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前方,姿态甚至有些妖娆。他的这一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更增添了他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同时,卡波特并不仅仅是一个甘于埋头写作的人,他在对外交往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才能。他很善于利用媒体的宣传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他的消息和照片不时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他时常和一些社会名流在一起,这样做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方面,这样的曝光率可以赢得出版商和读者的注意,使卡波特一直活跃在公众的视线范围内,使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但另一方面,也会让人们对卡波特的认知定位停留在商业作家层面,会让人们容易忽视卡波特作品本身的价值。
随着人生的成长,岁月的积淀,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卡波特创作颇丰。在这个时期内他创作出了:《地方色彩》(1950)、《草竖琴》(1951)、《花房姑娘》(1954)、《缪斯入耳》(1956)、《一个圣诞节的回忆》(1956)、《蒂凡尼的早餐》(1958)。其中,《草竖琴》改编成剧本后于1952年在舞台上演出。音乐喜剧《花房姑娘》在1954年搬上百老汇舞台,《蒂凡尼的早餐》也由美国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演绎后成为电影经典之作。此外,《地方色彩》是一本卡波特到欧洲旅游时所写的游记册子,他采用了刚刚兴起的“非虚构小说”的创作手法,《地方色彩》可以说是卡波特第一部非虚构作品的代表。
到了1959年,卡波特在《纽约时报》上无意中看到了一条消息,这则消息位置并不显眼,字数也不多,却吸引了卡波特的注意。消息内容是一起发生在堪萨斯西部地区的谋杀案。卡波特此时作为《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凭着在媒体工作过的职业敏感性,卡波特一直在寻找机会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希望创造出一种文体,能够把他的小说技巧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相结合。卡波特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暗合了他一直想要开创一种纪实性新题材的想法,这件事引起了卡波特的强烈兴趣。于是,从1960年开始,他用了6年多的时间为创作《冷血》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搜集了谋杀案几乎所有的资料,亲临现场,并找到与此案有关的人,仔细询问每一个细节,甚至找到罪犯本人,多次与他们接触、询问,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他们的心理状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正是因为卡波特充分挖掘并利用好了这些素材,之后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提炼,再加上他精益求精的求实创作精神,为《冷血》的创作成功奠定了真实、客观、翔实的写作基础。随着巅峰之作《冷血》的最终出版问世,在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冷血》最大的文学价值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卡波特把它称作“非虚构小说”。在此之前,很多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或多或少掺杂虚构成分,卡波特之所以称《冷血》是“非虚构小说”,首先是因为它是根据真实案件写作的,其次是因为吸收了新闻写作的很多技巧,只陈述事实而不做评价。这种新的文体写作既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种新的写作方式一经问世,就在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虚构小说”这个名词由此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堪称鼻祖的卡波特为“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冷血》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一道分水岭。
长时间的《冷血》创作,差不多耗尽了卡波特的心血,接下来卡波特在文坛上沉寂了几年,但这样的沉寂其实也是卡波特为新的创作在酝酿。在这期间,卡波特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各种社交活动上,他与上流社会的各界名流往来频繁,成为上流社会的座上宾。在此期间,他一直扬言要创作另一部非虚构小说《应许的祈祷》,直到1975年至1976年,《应许的祈祷》中的四个故事《莫哈维》《巴斯克海岸餐厅》《原姿原态的怪物》和《凯特·麦克劳德》才正式出版。另外,他于1966年举办了当时轰动纽约的世纪派对,各界名流、豪门名媛、富商官宦都穿上礼服,戴着面具来参加这场无与伦比的派对。卡波特还曾涉足电影界,将小说搬上荧幕已经不是第一次。1969年,他的几部小说被年轻导演夫妇Frank Perry与Eleanor Perry看中,意欲将他的三部作品《米丽亚姆》《通往伊甸园的小径》和《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他们与卡波特前来商谈了合作事宜,卡波特将篇幅不长的三部短篇小说经过艺术加工改编成适合拍成电影的剧本。关于为何选择这三部短篇作为电影脚本,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三部短篇有相同的背景——曼哈顿、皇室公墓、阿拉巴马的一个农场;第二,主题都围绕着寂寞、爱与缺失爱;第三,都各自重点塑造了一位杰出女性:Geraldine Page、Maureen Stapleton 和Mildred Natwick。1967年,他改编的电视剧获奖,由此他在电影界也占据了自己的位置。
直到1973年,卡波特才继续他在文学上的创作,他的《犬吠》将他以前的作品汇集成册,是他创作完《冷血》后冷寂7年的一个小成果。除了《应许的祈祷》《犬吠》和《给变色龙听的音乐》外,晚年的卡波特几乎不再创作,也许是因为在《冷血》这部小说的写作中投入了太多的情感而耗尽了文学才华,卡波特之后的创作已经无法再超越《冷血》。
与许多曾经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样,卡波特的人生舞台谢幕得并不精彩。不得不承认的是,《冷血》是卡波特的创作巅峰,之后,卡波特的创作走了下坡路。这与卡波特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有关。卡波特为了写作需要,在创作《冷血》的过程中曾大量服用镇静剂,加之他曾经酗酒,甚至有时还吸毒。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卡波特于1984年8月25日去世。
纵观卡波特的一生,他辉煌过,也失落过;他曾经是众人焦点,但也为此备受争议。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说出了:“只要不是真的,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1]有人说他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是魔鬼的化身,他集天才、名人、酒鬼、瘾君子、同性恋为一身,由此构成了他传奇的人生。
因为卡波特对美国文学的巨大贡献,1967年,他改编的电视剧获奖,被美国国家文学艺术学院收为成员。

提到卡波特,人们会将他与时尚联系在一起。卡波特身上既体现了文学的深邃,又彰显了时尚的时代性。

卡波特与玛丽莲·梦露的一张合照。

卡波特与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卡波特曾是上流社会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