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作为非虚构小说的首创者,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一部巅峰之作《冷血》成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给美国和世界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风,奠定了他在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独特地位。但是,卡波特小说的研究状况并不与卡波特小说在美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相称,研究显得相对冷寂,这为该著作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并且,卡波特小说中涉及的安全问题、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警示性和前瞻性可以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卡波特一生发表了多部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小说,其作品创作素以多元的风格著称。在他近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十年或二十年为一个创作阶段,这与他的人生经历,与“二战”前后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书旨在以卡波特小说的早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50年代)、鼎盛期(60年代)、晚期(70—80年代)四个阶段的创作特征为研究对象,四个阶段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分析卡波特小说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本书对四个阶段代表作品和小说总体创作特征进行解读,试图呈现卡波特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卡波特的生平及创作,指出研究卡波特及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对国内外卡波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二章分析了卡波特在20世纪40年代所创作的黑夜小说,黑夜小说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书写了具有阴郁低沉气息、描写现代人在重压之下内心异化的内容;在第三章里,卡波特在20世纪50年代一改黑夜小说的阴郁低沉,转向温情幽默的白昼小说;第四章分析了卡波特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作的非虚构小说《冷血》和反映儿童题材内容的虚构小说《圣诞忆旧集》,《冷血》无论从内容到艺术手法都极大程度地书写真实,而《圣诞忆旧集》展示出主人公巴迪在成长过程中反映出的心理学中认知发展的三个方面;第五章主要阐释了卡波特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书写了两部挑战世俗,展示各地风情的非虚构小说——《应许的祈祷》和《犬吠》,这一时期延续了卡波特的非虚构小说的创作路线。可以这样说,卡波特的一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说类型多样、思想内容丰富的文学世界。
在研究方法方面,该书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伦理学、心理学、新历史主义批评、消费主义等理论,梳理了卡波特小说的创作过程。
该书既可视为卡波特其人其作的入门读物,也可看作卡波特小说的学术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