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人文幻想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国近现代人文幻想小说的研究现状

现代以来,关于科幻小说的研究不少。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幻小说失去了文化启蒙价值,科幻小说几乎成为儿童文学的代名词。不少人把科幻小说当作儿童小说的一部分去研究。科幻小说不断被边缘化。吴岩《科幻文学论纲》一书的第一章标题为“作为下等文学的科幻小说”,对于人们关于科幻小说的偏见明显表示不满和无奈。近年来,关于科幻小说与幻想类文学的研究有了新的改观。王德威在他的《想象中国的方法》一书中对晚清科幻小说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注意到晚清科幻小说的独特价值,认为“晚清科幻作品所呈现的各种乌托邦视野,以及对时间及空间观念的实验,更是我们一窥世纪之交,历史及政治思潮嬗变的好材料”[18]。虽然他还没有把科幻小说与人文幻想小说区别开来,但他没有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科幻上面,而是放在人文思想方面,从历史、想象、方法等方面去研究,开拓了幻想小说研究的新思路,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人发现,近年来,中国的新科幻小说越来越超出科幻迷的小圈子,开始进入严肃的文学阅读与研究者的视野,原因就在于中国新科幻大幅度地涉及一些人文议题。[19]

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以后的学术研究,“想象”与“乌托邦”成为两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尤其成为一些博士论文的热门选题。王卫英的博士学位论文《重塑民族想象的翅膀——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研究》对20世纪以来的科幻小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关注的核心是小说的想象性问题。全南玧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幻想文学研究》对各类幻想文学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他关注的是除了科幻小说以外的其他幻想类型的小说,他的研究以儿童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要对象。周黎燕的由博士论文而成的《“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一书,从政治乌托邦、乡土乌托邦和革命乌托邦等层面,集中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龙慧萍的博士论文《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对当代文学中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寓言小说进行分析评判,主要对王小波、格非、阎连科、李佩甫等的小说进行文本细读。郑丽丽由博士论文而成的《风雨“中国梦”——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一书,对清末小说的“救国”理想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同时,还有许多关于乌托邦文学和理论的研究。耿传明在“现代中国乌托邦小说研究”的课题框架下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综论》《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类型、源流与文化心理考察》等,对清末民初的乌托邦文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有深度的研究和探索。耿传明由这一课题结项出版的著作《来自“别一世界”的启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可以看到,他对现代文学中的乌托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周均平《审美乌托邦刍议》一文,从乌托邦的词源学、表现形式和本体论等方面评价了审美乌托邦的性质、内容、地位和价值。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一文,总结了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表现的特点:一是站在社会对立面,从与社会现状相反的方向去构想,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二是这些理想社会不是从国家的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方面去设想,而是没有王治的无政府状态;三是以复古思想为指导,提倡远古的道德,追求返璞归真的原始状态。[20]

晚清幻想小说的研究是一个学术热点,但对晚清幻想小说的类型说法不一。有些学者把晚清的一部分幻想小说看作政治小说或者理想小说,如杨联芬在《晚清至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一书中,把这类小说分为政治小说和理想小说。冯鸽的《晚清·想象·小说》一书将晚清的幻想小说称为“非写实小说”,从晚清小说的意象选取与叙事特征方面对晚清幻想小说进行分析,认为“非写实叙事在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中时隐时现,其具有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以及文学叙事特点非常鲜明地呈现出中国文学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转型痕迹”。陈方《论中国近代乌托邦小说的意义》、张全之《文学中的“未来”——论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叙事》、潘艳慧《“向后看”的乌托邦——论晚清作家的时间想象》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晚清幻想小说的某些特征。

关于民国时期幻想小说的研究较为薄弱,因为这类作品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有逐步加热的趋势。一些现代文学史家很早就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部作品与众不同,把它们视为另类。夏志清《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一文把沈从文的《阿丽丝中国游记》、老舍的《猫城记》、张天翼的《鬼土日记》并置而论,认为这三部作品在感时忧国的题材中,表现出特殊的现代气息。他注意到这三部作品的某种相似性,以及与其他作品的不同。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把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与《鬼土日记》《猫城记》相联系,把它们视为“奇书”。现代研究者把以上四部作品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另类。马兵在《想象的本邦——〈阿丽丝中国游记〉〈猫城记〉〈鬼土日记〉〈八十一梦〉合论》一文中,对现代文学出现的四部幻想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对这类作品的表现特征进行研究,还没有对其文体性质做出结论。杨胜刚《想象“革命乌托邦”——30年代左翼小说对无产阶级革命前景的展望》一文,认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革命小说有些作品描绘了作家想象革命后将来临的理想社会图景,在乌托邦精神已成为人类稀缺资源的当代,仍有动人的光辉。吴晓东《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一文,探讨了中国乡土文学中乌托邦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破灭过程。

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比较多。由于这类小说与科幻小说和魔幻小说等类型的小说形成某些交叉,许多人把它们都视为科幻小说,显然有些笼统。与此相关的是对于中国桃源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如阎笑雨《论中国现代乡土作家的“桃花源”情结》认为,中国现代乡土作家走过了一个离开桃花源、回归桃花源、重构桃花源的心路历程。胡书庆的《“桃源”梦:现代作家的乡土之恋》,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出发,分析了中国现代作家存在浓厚的乡土情结这一现象。董颖的《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桃源”情结》认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构筑了美丽的桃源世界。其他还有刘锋杰的《惊不破的桃源梦——略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乡对立描写》、张立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桃源叙事》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桃源精神。

进入21世纪以后,当代小说的幻想性作品更趋增多和复杂,有人把它们统视为“奇幻文学”,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如郭星《超越“现实”——当代文学的认识论意义》、巩亚男《中国当代奇幻小说研究》、王宁川《预言与诗意的回归:奇幻文学疮痍双重解构》等。这方面的创作情况也比较复杂,如郭敬明《幻城》好像是网络游戏,或者说是现代童话。与我们所论的人文幻想小说不同,有必要把它们区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关于乌托邦小说和乌托邦的讨论多了起来。敬文东《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用大量篇幅对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做了阅读札记式的细致阐释。他认为“江南三部曲”的“一切情节,一切最基本的小说要素,大都紧密团结在桃源梦的周围,并围绕桃源梦,组建它们的生活与行动轨迹。……看起来,在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桃源梦、在一个刻意追杀桃源梦的‘现代性’时代,格非很愿意不合时宜地追忆古老的桃源梦、缅怀臆想中的桃源梦”[21]。李遇春《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评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一文认为,格非的小说延续了中西方传统的乌托邦冲动及其叙事,表现了我们民族百年乌托邦冲动中背反与轮回的挣扎与洗礼。梁鸿《招魂、轮回与历史的开启——论〈受活〉的时间》一文,对《受活》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遇春认为:“《受活》撇开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真实的世界,社会的教谕和严谨的秩序,而接续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志怪’传统——异象、异人、异景。它也绕过十九世纪启蒙主义理性,重续十八世纪怪诞离奇的小说传统——夸张的人物和情节”[22]。陈晓明《“在他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与意义》一文认为,莫言《生死疲劳》的“越界”是其意义所在。其他还有南帆《魔幻与现实的寓言》、刘勇与张驰《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与魔幻的交融——从莫言到鲁迅的文学史回望》等,都对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新变给予了关注和评价。但是总的看来,人们给这些小说的命名还没有达成共识。有人称这类小说为“政治寓言”,也有人称为“后现代主义”。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但对其创作的变异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评价尺度。

综上所述,人文幻想小说的独立已经呼之欲出,人文幻想小说承载着厚重的现代人文精神,对于社会文明建设和人文精神的构建都有现实意义,所以笔者不揣浅陋,对人文幻想小说做尝试性探讨。


[1][英]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序言》,马小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吴岩:《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时间表征》,王泉根主编《中国幻想儿童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大连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

[3][英]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序言》,马小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4]参见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耿传明:《清末“乌托邦”文学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6]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4页。

[7]王富仁:《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8]参见龙慧萍《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李小江:《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10]李小江:《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11][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12]参见吴岩《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时间表征》,王泉根主编《中国幻想儿童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大连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

[13][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42页。

[14]吴岩:《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时间表征》,王泉根主编《中国幻想儿童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大连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15]俞兆平、王文勇:《中国现代作家论科学与人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16]梁鸿:《招魂、轮回与历史的开启——论〈受活〉的时间》,《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2期。

[17]梁晓声:《浮城·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8]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5页。

[19]参见文志荣《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议题》,《南方文坛》2012年1月26日。

[20]参见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1]敬文东:《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22]李遇春:《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评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