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供给约束型经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国际比较
与近代中国同时期的日本,虽然比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也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刘巍、陈昭,2010)。我们用日本1885~1938年的数据做长期总供给曲线图,比较一下异同。图7是日本1885~1938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纵轴为价格指数,横轴为实际产出指数,图中的不规则曲线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虚线是长期总供给趋势线。和中国一样,1885~1938年日本经济不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价格和总产出也都不是单调增的时序数据,长期总供给曲线出现许多波折,加入趋势线之后观察,可见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态势。

图7 日本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刘巍和陈昭(2010)。
中日两国长期总供给曲线性质上是一致的,即曲线波动不规则,价格对产出的影响非常有限,长期趋势线均向右上方倾斜。我们再将两国的价格和产出做时间序列图,比较两国总供给各自的特点。图8是中国价格和总产出的时序,横轴是时间(年份),纵轴是价格和总产出指数。图中上方的曲线为价格指数,下方的曲线是总产出指数。从总产出曲线上观察,中国的总产出曲线波动频率大于日本,波幅略小于日本(见图9),中国经济在一战期间和20世纪30年代法币改革前有两次较大的负增长。第一次负增长主要是进口受阻导致投资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断左移引起的,所以与价格走势关系不大。第二次负增长源于白银外流导致的货币紧缩,一方面,厂商资金链断裂,投资受阻,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另一方面,白银外流导致总需求下降,造成价格下跌。因此,第二次负增长在供需两端均受货币因素影响,总产出和价格的走势比较接近。这也说明即使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货币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可能不仅仅是蒙在商品上的一层“面纱”,当然,这需要深入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图8 中国的价格指数与总产出指数(1913年=100)
资料来源:刘巍和陈昭(2012)、王玉茹(1997)。
图9是日本的价格和总产出时序,横轴是时间(年份),纵轴是价格和总产出指数。图中上方的实曲线为价格指数,下方的虚曲线是总产出指数。从总产出曲线上观察,日本在50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发生严重负增长现象,但价格变动相对比较剧烈,从一战爆发到二战前,价格指数大起大落。这充分反映了总产出基本不受价格影响的供给约束型特点,即只要投资能够保证资本存量增长,无论价格怎样波动,产能基本上都能得以释放。一战期间受国际市场影响日本国内价格攀升,但日本总供给一端受资本存量的限制,产出也没有太大增长。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机器制造业有一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投资的影响不大。战后国际市场暂时需求消失、银价下跌,致使日本国内价格一路下行,企业利润虽有所下降,但存量资本也没有闲置,产出仍有平缓增长。1930年,日本改行金本位制,随后美国收购白银造成的银价上涨对日本供需两端均无影响。随着欧美经济复苏,日本产量大增。

图9 日本的价格指数与总产出指数(1930年=100)
资料来源:刘巍、陈昭(2010)。
总之,两国的产业结构和货币制度不同,致使同属供给约束型经济的中日两国总供给短期变动格局不尽相同。尽管如此,虽然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趋势线都向右上方倾斜,但两国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
在刘巍和陈昭(2010)先前的一项研究中曾有一个结论:美国于1919年完成了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的过渡。在此,我们用美国1919年之前的数据作图,用以观察长期总供给。考虑到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我们舍弃战时年份,只选取1869~1914年的数据做样本(见表3)。
表3 美国宏观经济数据(1869~1914年)

用表3的数据,我们得到了1869~1914年美国总产出的走势(见图10)。虽然在46年的时段中总产出有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与中国和日本同一时期的经济走势大致相同。

图10 美国总产出走势(1869~1914年)
资料来源:弗里德曼、施瓦茨(1991)。
但是,与中日两国不同的是,1896年之前美国的综合价格指数呈下降趋势,与总产出的走势基本相反。从1897年到一战爆发这一时段,美国的综合价格指数与总产出的走势方向基本一致,如图11所示。

图11 美国的总产出与价格走势(1869~1914年)
资料来源:弗里德曼、施瓦茨(1991)。
根据综合价格指数走势,我们将美国1869~1914年的总供给曲线分两段作图,以便分别讨论两个时期总供给曲线性质,如图12和图13所示。
图12和图13均为总供给曲线,纵轴表示综合价格指数,横轴表示总产出指数。图13和前面讨论的中日两国总供给曲线类似,不再复议,这里只讨论图12。

图12 1869~1896年美国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弗里德曼、施瓦茨(1991)。

图13 1897~1914年美国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弗里德曼、施瓦茨(1991)。
历史资料表明,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大量发行纸币,导致了高通胀。战后,政府着手恢复硬币支付,加之战后经济增速强劲,使得价格逐年回落。在19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中,美国价格指数略有反弹,但由于美国实际收入的增长、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金本位制(尤其是普法战争之后德国采用了金本位制),世界黄金供给难以满足各国基础货币需求的增长,致使美国价格水平和其他主要国家一样进入了下行通道(恩格尔曼、高尔曼,2008)。在漫长的价格下行时段中,资本品的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下降得更快,恩格尔曼和高尔曼(2008)认为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机器工业的发展;第二,炼钢业的革新;第三,关税结构的变化。这样的相对价格结构无疑有利于投资的增长,从1860年到1909年,美国的资本存量增长了8倍多,可想而知,这期间的总供给曲线是不断右移的。这样一来,在1869~1896年时段里,一方面是总产出总体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价格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就形成了趋势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如此看来,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美国价格并不是总供给的决定因素,短期均衡价格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产能释放,长期中总产出取决于资本存量。正如多恩布什所说,“GDP的变动并不取决于价格水平,潜在GDP对价格而言是外生的”(多恩布什等,2000)。也就是说,在供给约束型经济的每一个短期中,潜在总供给都会释放为有效供给,与横轴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基本固化了每一个短期的总产出,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变动只能决定价格水平。因此,各个短期均衡点连线形成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注定不是单调的,观察的时段越长,曲线形状就应该越不规则。但无论如何,观察各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史,我们还没有发现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