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史研究(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中国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刘巍(2010)先前的一项研究从总供求、马勒条件和贸易条件三个角度做了实证分析,基本可以证实近代中国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一国经济处于供给约束型态势下,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就在总供给一端,总需求不是问题。说总需求不是问题,并非指总需求多么强大,更不是说公众多么富有。恰恰相反,在短缺经济下,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收入很低,收入都用于消费也未必可以果腹蔽体,少有储蓄。因此,经济中不会出现产品积压情况。近代中国的储蓄应该来自中高收入者,但是,中高收入者的储蓄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也是很低的,总储蓄相对于投资来说严重不足,大多数情况下是事前储蓄小于事前投资。于是,投资只能被迫适应数量不多的储蓄,事后的投资额总是不能满足经济本身的需要。从现有的数据观察(见表1),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储蓄之低。

表1 1931~1936年中国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在经济发展局面相对较好的抗战前夕,储蓄倾向都如此之低,若倒推至19世纪中叶,就算储蓄倾向不再更低,谅不会高于1931~1936年。此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十多年的战争期间,储蓄倾向绝不会高于此时。储蓄严重不足的后果就是投资增长非常缓慢,在总需求上升时难有足够的新增资本参与生产,从而导致总供给增长缓慢。收入大都用于消费,自然使得总供给没有滞销的问题,只要想办法投资、生产,经济就能增长,无疑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总供给一端。

1.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经济增长

既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总供给一端,那么,我们就可以暂时搁置总需求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需求不是问题,即不存在全面且持续的滞销问题,只要投入资本和配套的劳动力、只要生产效率逐步提高(至少不下降),总供给就会增长。众所周知,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投资流量增长的结果,在封闭条件下,投资无疑应是社会公众的储蓄转化而来的。虽然近代中国劳动力十分充足,但是,如前所述,储蓄严重不足,而且,在与列强“城下之盟”的制约下还要从本来就十分短缺的总储蓄中支付给列强大笔赔款。同时,近代中国的经济系统是从传统农业经济中渐变而来的,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品制造行业相当薄弱,其中的机器制造业几乎无从谈起。因此,资本金和资本品同时匮乏,应该是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若处于封闭条件下,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从1887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虽然不高,但也维持在了1.8%左右(刘巍、陈昭,2012)。乍看上去,似乎历史数据不支持前面的分析,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事实上处于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金和资本品缺口可以从境外获得补充,因此,有持续但缓慢的经济增长是合乎逻辑的。从资本形成角度讨论,近代中国的主要资本品均来自进口。但是,怎样才能维持这一数额巨大的国际支付能力呢?从总量层面看,支付进口费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二:第一,出口所得;第二,华侨汇款(郑友揆,1984)。

自从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被打破之后,中国经济被逐步卷入了世界市场体系,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规模日益壮大。据《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孔敏,1988)记载,从1867年到欧美主要国家大萧条前夕的1928年,出口物量指数从31.9(1913年=100)增长到了156.1。在出口所得的支持下,进口物量指数从24.7增长到了131.5。但是,近代中国进出口的增长是不平衡的,由于近代化工业的投资需求旺盛,资本品进口增势强劲,大多数年份里贸易收支是逆差。从郑友揆(1984)整理的资料来看,随着近代化投资的加速,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从经济学角度讨论,贸易逆差与国内产出同时增长的事实应该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落后地位和后发性进步。同时代的日本经济数据也表明,贸易逆差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同样是贸易逆差伴随高速增长。这其中的逻辑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的供给“缺口”是资本品,而资本品恰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在本国产能不足或不能制造时,大量进口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和日本都是在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之后才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因为资本品供给的“缺口”几乎完全不存在了。所谓供给约束型经济,通俗说法也就是短缺经济,市场上几乎各个层面的商品供给都不充足。这样,厂商投资决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盈利多少是经营管理的微观问题,而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问题不大,即不易形成产能过剩、存货积压。从近代中国产业结构的角度观察,市场导向的投资大都指向资金投入少、见利较快的轻工业,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高、资金回笼较慢的重工业和资本品行业的投资注定比较薄弱。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均无暇顾及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任由市场决定投资导向,致使基础工业部门比较薄弱。

2.近代中国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短期供给和长期供给的区别并非仅指时间的长短。那么,怎样区分供给约束型经济中总供给的短期和长期呢?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虽然经常出现短期和长期的术语,对长短期总供给界定的标准也不少,[2]但是,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长短期划分均嫌不甚适用。因此,我们拟从供给约束型经济本身的特质出发,做初步的推断。

短期中,总供给一端几乎是满负荷开工的,总需求增长拉动的主要是价格,而产量增长的幅度很小,总供给曲线的斜度应该是非常陡峭的。为分析方便,新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将其描述为与横轴垂直。其实,这应该是新古典主义者对短期总供给曲线所做的简化,历史上的(或当今某些不发达国家现实中的)总供给曲线斜度虽然很陡峭,但不可能是与横轴垂直的(见图1)。事实上,总需求变动在拉动价格的同时,多少也能拉动产出。

图1 极端的(AS0)和通常的(AS1)供给约束型经济AS曲线

图1中,AS0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而AS1则是实际的总供给曲线。AS1虽然陡峭,但还是有些斜度的,当总需求向上拉动时,价格涨幅远大于极其有限的产出增幅。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时代,欧美国家总供求态势也大都是供给约束型的,因此,他们的理论框架暗含的假定大都是短缺经济,在他们的文献中,大都将总产出既定作为理论框架的基本假设,凯恩斯(2004)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序言、德文版序言和日文版序言中,都对此做了批评。在当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一些作者仍把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的图形称为“古典情形”。例如,多恩布什教授在诠释古典总供给曲线时,有这样的表述,“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说明无论是什么价格水平,供应的产品数量一样”(多恩布什等,2000)。接下来,多恩布什教授用两个解析几何图描述古典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多恩布什的“时间跨度上产量增长转化为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图示

资料来源:多恩布什等(2000)。

毫无疑问,多恩布什教授认为图2(b)平面上的古典总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并从AS0逐次移动到AS3的位置。那么,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右移呢?多恩布什教授的解释是,“经济积累资源并出现技术进步时,潜在GDP随时间推移而增长,因而古典总供给曲线右移”(多恩布什等,2000),如图2(a)所示。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不是十分清晰和准确,应该把原因落实到影响AS右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上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逻辑分析,图1显然应该是资本存量不变或无显著变动时的情形,如果持续投资导致资本存量显著增长,总供给曲线就应该向右移动。也就是说,影响古典总供给曲线右移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存量的显著增长,即在图2(b)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有了显著增长,进而推动了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0持续右移至AS3的位置。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如果资本存量发生了显著的正向变动,就意味着总供给的一个短期结束,下一个短期开始。换言之,短期中资本存量不变(价格可变),如图3所示。

图3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在右移到一定程度时,即若干个短期之后,其斜度必将逐渐平缓,直至变成需求约束型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的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这样的质变,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期总供给曲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属供给约束性质。在1995~1996年,中国的总供给曲线方显需求约束性质(刘巍,2011)。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对总供给曲线的斜度变化问题的分析。

从近代中国现有的数据来看,短期的时间应该大都小于一年,因为从GDP的年度数据看大多数年份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见表2。当资本品进口持续受阻或货币体系受到严重干扰时,净投资流量可能为负值,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经济会发生负增长,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20世纪30年代(刘巍,2015)。这种情形与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情况相适应,即资本品依靠引进,投资集中于周转快的轻工业领域。由于缺乏月度数据或季度数据,我们对短期总供给曲线只能做逻辑判断。

3.近代中国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长期总供给曲线。图4中有三条短期供给曲线AS1AS2AS3(也可以更多),分别与总需求曲线AD1AD2AD3相交于E1E2E3点。为分析方便,我们也使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简化形状。在任一短期中,由于事前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厂商开足马力生产,没有闲置产能,潜在供给等于有效供给,所以,总需求提升只影响价格而不会拉动产出量,如AD1上下方的虚线与AS1的交点所示,如前所述,短期总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

图4 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单调增)

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经济增长的途径是资本品投资导致资本存量显著增长,进而产能扩大,如AS1右移至AS2,进入下一个短期,总供求在点E2实现均衡,对应横轴上的产出量增长。如果没有其他负面因素的干扰,净投资不发生负增长;需求不因受货币量变动或其他恐慌影响而出现异常波动,一条理想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必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从时间角度考察,从AS1右移至AS2的时间也许很长、也许不长,这对总供给曲线短期的界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存量是否有显著增长。总之,从逻辑层面讨论,供给约束型经济的长短期划分不是以时间绝对长短为标志的,而是以投资是否显著改变产能(资本存量)来划分的。

把众多的短期均衡点E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长期总供给曲线ASL。图4的ASL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当然,这是简化的理想曲线,即产出和价格都是单调增的。实际上,经济中会有许多波折,不可能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如图5所示。

图5 供给约束型经济中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规则)

图5表明,各个短期的均衡点E1E2E3并非如图4那样逐次向上,即价格和产出并非同步上升。因为每个短期中都是价格可变而产出不变,所以,各短期均衡点的平滑连线——长期总供给曲线ASL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世界各国经济史数据也表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曲线不一定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也不是与横轴垂直的。当下,有不少学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古典情形”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如果如这些学者所见,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垂直的,即长期中产出不变,那么,就无法解释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总量之翻番增长,也无法解释需求约束型经济是如何面世的了。简言之,在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短期中,供给曲线与横轴垂直,长期中形状不规则。

近代中国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否支持这一逻辑,我们用数据做一简单验证。近代中国的产出与价格如表2所示。

表2 近代中国的产出与价格

续表

续表

用表2的数据作图6,纵轴为价格指数,横轴为GDP指数,图中的不规则曲线即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虚线是长期总供给趋势线。1887~1936年中国经济不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致使价格和总产出都不是单调增的时序数据,长期总供给曲线必然会出现许多波折,加入趋势线之后观察,可见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态势。

图6 近代中国长期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刘巍和陈昭(2012)、王玉茹(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