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接受为《国外年鉴选介》写序的任务时日已久,却一直迟迟没有动笔,除了俗务缠身,还有宿昔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问题:当下,我国作为年鉴生产大国与国外年鉴发展存在着哪些差异?距离年鉴生产强国的路还有多远?对境内外年鉴发展的路径选择如何做出科学判断?等等,这正是编辑出版《国外年鉴选介》的初衷,以期引起社会,特别是年鉴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呼吁并推动专家学者和年鉴界同仁对中外年鉴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年鉴作为舶来品,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年鉴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种类单一到繁多(乃至经济社会的主要行业基本覆盖)的过程,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出现了持续的“年鉴热”,中国成为年鉴生产大国,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的发展之路。据有关部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只编纂出版6种年鉴,至2009年编纂出版年鉴约有2500种。截至2013年2月,国家图书馆年鉴阅览室室藏年鉴种类已达4334种26068册,馆藏年鉴种类5076种,缺藏693种。至2015年底,我国已编纂出版32种770多部省级综合年鉴,338种4350多部地市级综合年鉴,2300多种1万多部县区级综合年鉴。据国家图书馆馆藏部年鉴与新方志室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达到9530种。北京市年鉴事业的全面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总体上略晚于全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共编纂出版综合年鉴、行业年鉴、高校年鉴、国企年鉴、统计年鉴等各类年鉴300余种。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纸质媒体的年鉴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传统的编纂模式难以突破,信息来源渠道受到约束,年鉴的总体质量不高,年鉴的开发利用不足,年鉴理论研究不够,年鉴的发行渠道单一化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年鉴人一直在思考,却难以破题。
作为年鉴的工作者,我们试图从年鉴的发源地寻找答案,所以开始关注国外年鉴的发展状况并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故而从2017年开始谋划本书。为此,2018年7月,我们还先后到德国、英国,拜访了《德国建筑年鉴》、英国《惠特克年鉴》《儿童作家和艺术家年鉴》《芦苇航海年鉴》的出版方,就有关问题与国外年鉴同行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最终,我们选择了20余种可以买到或者可以下载到、并且在国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年鉴,在翻译前言、目录的基础上,又选择部分重要的、有特色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然后组织北京市的年鉴专家、工作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评介。经过两年的精打细磨,本书即将面世,希望对有志于研究国外年鉴的专家学者有所帮助。
对国外年鉴的关注和研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面对我国年鉴事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年鉴事业全面、科学发展的路还很长。望借此书点燃年鉴界同仁对国外年鉴研究的星星之火,在不远的将来成燎原之势。
权以为序。
2018年12月于北京